什么是新理学体系?

作者&投稿:郟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冯友兰凭借什么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

冯友兰为完成他的“新理学”哲学体系,写作了“贞元六书”

在语言表述上,他将西方哲学概念和中国哲学概念相互参比对勘,形成了一些新概念,表面上还是中国哲学概念,但内涵已经起了变化,如理、气、道体等,就是如此。在逻辑上,冯友兰有意地引进了一些西方的逻辑知识,比如关于类的概念,《新理学》对“理”的理解就是从类的角度来论述的。总之,折中中西古今是新理学体系本体论的鲜明哲学创作方向,也是它的成功所在。当然,作为一个新创的思想体系,冯友兰的本体论中也存有失误和不足之处,如他对理范畴及其特征的证立,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新理学体系是冯友兰从1937~1946年用近10年之功建筑的哲学体系,具体阐述在他的“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音》之中。这六部书虽内容广泛,但核心内容只有两部分——本体论和人生观,前者基本体现在理气、大全和道体四个概念之中,后者基本体现在人生境界说中,主要在《新原人》一书中阐述。



什么是新理学体系?
答:新理学体系是冯友兰从1937~1946年用近10年之功建筑的哲学体系,具体阐述在他的“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音》之中。这六部书虽内容广泛,但核心内容只有两部分——本体论和人生观,前者基本体现在理气、大全和道体四个概念之中,后者基本...

新理学的认识论
答:在他看来,“新理学”体系“只对于真际有所肯定,而不特别对于实际有所肯定”。因此,“真际”中的四个主要观念才是冯友兰关注的重点,是其构建“新理学”体系所需要的对象,而四组主要命题只是对这四个主要观念进行一种逻辑化转换的凭借,是冯友兰为了有效避开维也纳学派的指责,克服这些观念含混不清的...

冯友兰先生构筑的新理学有哪些鲜明特色,
答:冯友兰的“新理学”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理性特征。一方面,他借助于逻辑分析的理性思维方法,创建了“新理学”的形上学体系;另一方面,虽然冯友兰以理性来定义人的本质,但是由于他仅仅强调其中作为思维分析方法的逻辑理性,而完全忽略了价值层面上的理性的批判向度以及与理性密不可分的人的自由本质,以至于从根本上...

新理学的主要内容
答:《新理学》是作者《贞元六书》的第一本,也是新理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于1939年5月在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在1941年举行的首次全国学术著作评奖中获文科一等奖。 《新理学》在概念上对宋明理学有的直接继承,有的采用名称而改变用法,也有的是作者的创造。《新理学》中四组命题反映了作者的本体论思想,体现...

现代儒学·冯友蓝的新理学·“由知实际而知真际”
答:冯先生说自己的新理学体系“大体上是承接宋明道学中之理学一派”讲的,并指出新理学所要“接着讲”的,也就是程朱有关共相与殊相的讨论(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第247页)。 冯友兰有关共相与殊相关系问题的讨论,采取了与程朱理学大体相同的立场。程朱主张把共相与殊相、形而上与形而下严格区分开来,认为在现实...

如何评价冯友兰
答:如学界所周知,对于冯友兰评价的分歧意见集中在两个主要问题上:一、的新理学体系?二、的个体人格?第一个问题关涉的是作为哲学家的冯友兰的哲学成就,第二个问题关涉的是作为公众人物的冯友兰的历史评价和道德评判。另外要说明的一点是,相对来说学界对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评价分歧不是太大[1],...

如何评价冯友兰
答:如学界所周知,对于冯友兰评价的分歧意见集中在两个主要问题上:一、的新理学体系?二、的个体人格?第一个问题关涉的是作为哲学家的冯友兰的哲学成就,第二个问题关涉的是作为公众人物的冯友兰的历史评价和道德评判。另外要说明的一点是,相对来说学界对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评价分歧不是太大[1],...

冯友兰在其新理学体系本体论中引进了哪些新的表述工具和逻辑工具?
答:比如关于类的概念,《新理学》对“理”的理解就是从类的角度来论述的。总之,折中中西古今是新理学体系本体论的鲜明哲学创作方向,也是它的成功所在。当然,作为一个新创的思想体系,冯友兰的本体论中也存有失误和不足之处,如他对理范畴及其特征的证立,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三史六书是什么?
答:《贞元六书》是一套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分为《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与《新知言》。《新理学》为其总纲,后五册是分属各章节,主要讲纯粹哲学。《新世训》是社会观,是新理学观点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新事论》是生活方法论与道德修养论。《新原人》是人生哲学,以觉解的程...

冯友兰的哲学思想
答:冯友兰写过几种中国哲学史,但最为人熟知的恐怕要属不是很厚的《中国哲学简史》。韩国总统朴槿惠就提到自己深受冯友兰这本书的影响,是她的“生命灯塔”。在她的双亲先后遇刺身亡之后,受到政治原因影响,她身边的人一一离去,而《中国哲学简史》却在她最困难的时期使她重新找回了内心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