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电影在表现同主题的电影所采用的不同方式和其表达的相似或不同的含义

作者&投稿:语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列举电影中所使用的蒙太奇手法~

电影蒙太奇分类科普

1994年《独立》(Independent)以半页的篇幅大字标题地刊载了麦琪·布朗《英国电影学会的电视行业追踪调查》报告的临时结论,"在媒体工作的妇女过于努力而没有要孩子"。这项调查采用了详尽的问卷和记录方式,通过巧妙的分级设置,抽样调查了520名电视工作者,追踪分析了在电视行业急剧变化时期她们的出身、状况以及愿望。电视行业这种转向临时工或者签定短期协约劳动力的变化对妇女和哺养小孩有着特别的影响。被调查的三分之二的男性有了孩子,而相比之下,女性有孩子的只占到30%。研究者们评论说,这中间的差别如果根据年纪、出身或者教育是无法解释的。但是一位女独立制片人指出了问题,"同样的报酬可以支付两倍的工作量,回避了社会保障的休假时间,没有产假工资,也不用付哺养小孩期间的工资--电视再次成为年轻男性的行业"。

一位没有小孩的自由研究者评论说:"在目前的电视行业里,没有这样的空间可以成全两者(孩子和事业),没有余地来让妇女生孩子。如果你是自由职业者,你就会月复一月地工作。假设我从早8点干到晚10点,这又如何协调?"这个妇女尖锐地指出的"孩子和事业两者"难全的困境,尤其是这样一个可以被看成是女性主义的世纪的最后年代,对在电视行业工作的女性来说显得特别突出。而从接下来对一向就不稳定的电影行业所统计出来的数据来看,妇女在其中的处境也一样地糟糕。尽管如此,有的妇女还是竭尽全能希望有所作为。我想这篇论文里探讨一下1990年代这样一些由女性制作或者是关于女性的电影以及电视节目。

我想要考察1990年英国电影里女性经历的再现,并且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在众多作品里,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如何去"实现"女性气质和特征。我建议把电影和电视放在一起,这将有助于对问题的思考--不是从太多的依照影视行业之间增长的相互关联的角度--而是根据它们的视觉风格,共同的人物形象和再现的角度。我特别想用"涵盖全部女性特质"的概念来表现后女性主义者所认定的女性特质,那就是它既有延续从前的愿望,也有她们认定的幻想。

1990年代早期由女性编剧和导演的最重要的影片是萨莉·波特的《美丽佳人奥兰朵》(1992)和顾伦德·查达哈(Gurinder Chadha)的《海边的吧唧》(Bhaji on the Beach 1993),这两部作品向英国电影的传统吸收、借鉴并转化了一些东西。《美丽佳人奥兰朵》是萨莉波特的第二部作品。她从1970年代就开始一直致力于关注性别问题。该片以高度形式化的结构,对弗吉利娅·伍尔夫小说的明白无误的诠释,和对人物形象外表和内在的深思熟虑,揭示并展现了一个现代主义者的吸收和继承的成果。这种先锋前卫式的吸收和继承很明显地反映在导演早期的作品,比如《惊悚》(1979)和《掘金人》(1983)。在《美丽佳人奥兰朵》中,导演以一种陌生化的方式勾勒出英国式的传统特征(伊丽莎白时代,乡村房屋,英王朝,维多利亚)。1992年也许是英国80年代发展起来的传承电影的重要阶段。波特通过用自己思考的东西,来阐释什么是传承电影。她把英国人的命运重新搬演为一出具有性别表演和过去传统特征的戏剧。主人公奥兰朵在其中变换了性别,丧失了自己的财产,但是在未来的生活里获得了一个女儿并创作了一部小说。

与此相反,《海边的吧唧》这部由梅拉·斯亚尔(MeeraSyal)创作、顾伦德·查达哈导演和纳蒂勒·马什一爱德华兹(Nadine Marsh-Edwards)担任制片的影片是为英国电影学会拍摄的。它是一部--就像霍拉斯·欧卫(Horaoe Ove)的《在外比赛》(Playing Away,1986)一样--向英国电影的另一传统,伊宁出品的喜剧片有着相似的地方,通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精心设计的一群有着身份差异的人的故事。由印度人和亚裔英国人组成人这群人从伯明翰的萨赫里妇女中心(Saheli Women's Center),乘坐小巴出发,前往黑池(Blackpool)旅行。旅途中,不同的人对自己的处境开始有了略微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段有着伊宁电影特点的黑池之旅因为两方面的原因而有所不同:正如影片标题中把印工的东西和英国的名胜并置在一起的寓意,Asha(Lalita Ahmed 扮演)对印度流行电影的传统所产生的想象;另外就是前往英国工人阶段常去的胜地的三个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所直接拥有的亚洲人的特点。她们是当天就结束旅程。然而查德哈和斯亚尔关注的是传达亚洲女性身份的多样性,所涉及的范围从传统的像Pushpa(Zhora Segal扮演)这样年长的"姑妈型",到见多识广的来英国观光的印度妇女雷卡(她宣称黑池"就跟孟买一样"),再到年轻的可以自己选择婚姻,有过医务护理培训,而且是社会的激进主义者的英国年轻女性们。查德哈和斯亚尔关注的是女性命运和身份的问题,但是她们把这些问题放在当代英国复杂的后殖民的多民族共存的状态中来表现。而在这部电影里,最为精彩的地方就是这群游客出发里,通过她们用旁遮普语翻唱克里夫·里查德1960年代的畅销歌曲《署假》具体表现出来的。

《美丽佳人奥兰朵》和《海边的吧唧》尤其关注的是女性经历。另外一些女性导演的故事片,诸如《神父》(安东尼娅·伯德导演,1994)和《美丽的事物》(赫泰·麦克唐娜导演,1995)主要地是关注男性同性恋的故事。我们在《美丽的事物》和《海边的吧唧》可以发现一个多元混合文化的英国,而恩果兹·翁乌拉(Ngozi Onwurah)的(1994)所表现的主题我们可以在《美丽的事物》和《海边的吧唧》中找到,它是以那种对未来的极度悲观的形式来表现英国,但是很失败。我想在表现女性经历的作品里,抓住一条绝望的线索来讨论1990年代末期拍摄的两部具有震撼力的电影《斯泰拉做出格》(Stella Dose Tricks,Coky Giedroyc导演,1996)和《心灵深处》(Under the Skin,Carine Adler导演,1996),同时还会涉及由Jo Hodges编剧、Roberto Bangura导演的《大脑长在脚上的姑娘》(the Girls with Brain in Her Feet,1997)。这三部电影都有着阴郁的主题,表现了女主人公生活当中的无奈和绝望。每部影片都不同程度地成功逾越了英国主流电影制作业传统,传达了伦敦以外的电影业的面貌。但是,这种表达不仅仅是因为同英国电影历史,也不是和愤怒青年的关系,绝望的年轻女性才显得十分重要。我个人的看法是,1990年代,针对女性观众和再现女性踯躅命运的作品被安排在越来越重要的时段放映和播出,而且这样的电影还应该同电视里黄金时间段播放的女性系列联系起来看,比如(德比·霍斯菲尔德Debbie Horsfield编剧,1987),(凯·梅勒Kay Mellor编剧,1995--1996),以及1998年里的《真实的女性》(Real Women,苏珊·奥多特 Susan Oudot编剧)。参与这些电视连续剧创作的人员颇有声望,而且每一个角色各自都呈现出非常清晰的女性特征。同样地这些作品也是一些古装剧一起才能呈现出整体的风貌,比如1995年BBC出品,布里奇特·琼斯(Bridget Jones)非常喜欢的《傲慢与偏见》,另外还有1998年策划周到,市场直接针对世界杯的《远离疯狂人群》(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990年代末期,用拉彻尔·布朗斯泰恩(Rachel Brownstein)的话来说,"女性成为英雄"的戏剧故事在不同范围的文本和媒体里得到表现,其中很多在文化占据了中心位置,而过去的传统是对女性性别的虚构。

我们需要接近这些作为几段不同历史产物的种种虚构。首先,有一种认识就是对电影和电视来说,有不同阶层身份的女性观众。从1970年末期以来,广告商和节目策划人对高收入、高消费的职业女性的兴趣越来越高,他们认为这些妇女具有全部的女性特质。其次,随着国内电视可收看节目的增加以及男性化特点的卫星频道(体育和电影)进入电视网络,而电视网的黄金时间段节目安排一直偏向女性。最后,工业压力对文化产业的推动,恰好培养出了许多的女性作家,导演和制片人。也就是说,对新产品的需求可以通过新旧两代创作者不同的想象和关注得到部分的满足。老一代的包括凯·梅勒和萨莉·波特,她们最终保证了观众的认可。新一代人是由某种程度上被确立的1970年代的女性主义的观点培养起来的。很大一部分参与英国电影学会研究的、年龄在30岁以下的女性特别强调这一点。在英国,电视在国家文化生活的角色尤其重要,这一点比较一下法国,可以说是个有利的对比。在英国,视听产业雇佣的女性在过去的15年里急剧增长,虽然很少有导演被确认为作者--但是,在影视界女性作为剧作家、纪录片制作人、动画片制作者和制片人不断扩伸(比如说,Molly Dineen, Candy Guard, Lucy Gannon, Debbie Horsfield, Beeban Kidron, Nadine Marsh-Edwards, Lynda La Plante, Verity Lambert, Kay Melor, Winsome Pinnock, Jane Root, Jennifer Saunders Janet Stree-Porter, Meera Syal, Jeanette Winterson),在某种意义上,这和法国国内已经被确认作者的几个势单力孤的人物迪安娜·居里(Diane Kurys ),阿涅斯·瓦尔达(Agnes Varda)和科琳娜·塞罗(Coline Serreau)形成强烈的对照。

英国这种电影和电视不断增长的互动交流关系被看成是英国视扣产业风景的特色。但是除了成为陈词滥调的说法,比如"英国电影在电视里存活,而且生动活泼,充满生机",对这种影视互动和交流的意义和结果存在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我们还是可以区分"立足于电视的观点"和"立足于电影的观点"这之间的差别的。我们很少发表对前者的看法,但这在约翰·考菲的论文《趋同逻辑》里有着最为清楚的表述。文章中他讨论说,这种自然出现的艺术电影所具备的"英国特别的多元混合"是介于"欧洲的情感和北美的市场之间不稳定的平衡,"这种艺术电影在经济上有赖于电视。考菲小心谨慎地在对这种跨越影视两种媒体模式的个人作品表示欢迎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他认为那些"在国家和民族内部具有地方特点,不协调而且复杂的现象"有利于对国家和民族的再现,"抓住了某些能传达国家和民族自身复杂多样性的意象及其周围的东西,就能确立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特点,对外也就能很好地再现自身,并且放之全球市场也能保障自身特点的延续性。"

这些差别联系到我讨论的虚构文本和做市场推广时就有启示意义了,因为我如果把这些清晰明白的女性故事看成是国家和民族的"再现",这就更为困难了--除非女主人公是伊丽莎白一世。像德碧·霍斯菲尔德(Debbie Horsfield)和凯·梅勒这样的剧作家,她们的作品总是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提供了一种非常生动的关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内部的地方特点,不协调而且复杂的现象"的描述。而A.L.Kenned和Coky Giedroyc拍摄的《斯泰拉作出风格》,Roberto Bangura 和Jo Hodges拍摄的《大脑长在脚上的女孩》也在以另外的方式做着同样的工作。我想说明的是,电影和电视的互动和交流对那些女性主观意识的戏剧故事主要还是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正是因为在成为一个女人和代表英国特点之间真的是很难统一;所以用考菲的观点来说,这些虚构的文本是必需的,也能起到典型代表作用,但还是不能说成是再现(Representation)。真正是《一脱到底》和《迷幻列车》(又译作《猜火车》),这两部有男性自觉意识的故事起到了再现国家和民族的作用,而不是这些女性虚构的文本。

绝望女性《斯泰拉做出格》和《内心深处》有着类似的制作背景:两者都是由英国电影学会出品,预算不到70万英镑,两者都是通过地方鼓励资金, 部分场景在伦敦以外的地方(格拉斯哥和利物浦)完成;两部影片的摄影师都是巴里·阿克洛德(他和肯·洛奇合作过),而且两者都是女性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每部影片的焦点都密切关注女主人公,几乎每一个镜头,更不用说每个场景了,女主人公,几乎每一个镜头,更不用说每个场景了,女主人公都会出现其中。出于文化的考虑都有性方面的尴尬和困惑,每部电影关于性的内容都很多。《大脑长在脚上的女孩》由列克星顿影业公司(Lexiiington Films)独立制作完成,预算不到100万英镑。而且这部电影也有外省场景(1970年代的莱斯特)。它的剧作和导演都是第一次拍故事片。这些故事都是关于绝望女性的。我想在分析到这些影片时,概括出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些要素。

《斯泰拉做出格》作为一部英国电影特征更加熟悉。阿克洛德在这部电影里的摄影风格更像"洛奇式的":低调,自然主义,色彩不显眼。伦敦和格拉斯哥的外景拍摄在视觉上的呈现不太一样。伦敦的场景都是以中等或中长的街边镜头拍摄的--镜框的取景总是比聚焦的人物稍微大一点,但是没有拉伸开来给予空间和距离感。这个城市到处是旅馆和咖啡屋,寓所以及满是灰尘的内城街道公园。摄影机拍摄角度很少超出人视线水平的高度。这样,我们只在公园的场景里才看到天空的一点景色。唯一称得上漂亮的地方,除了公园一处破败的休息场所(在那里,斯泰拉被迫给皮条客彼得斯先生手淫,她们当时假装在吃冰激凌),另外就是斯泰拉摆脱卖淫后工作的花店。花店场景的构图也是很压抑的,我们看不到一个远景镜头。花店通过一排花的特写摇拍介绍的,后来有一个大特写是采摘一束紫色的丁香。斯泰拉就是从花店把一些植物带回家,来装饰她和埃迪合住的卧室。格拉斯哥和伦敦相比,表现得截然不同。它是处于一种想象和回忆的状态,所以显得比较开阔,而且也经常是用昏黄的光,通过长镜头来表现。尤其是围绕象征斯泰拉父骄傲和欢乐的使鸽子笼的宽远的长镜头来展现,为的是表现出在这里的生活本应该都很顺利。

《斯泰拉做出格》讲述的是一个格拉斯哥的女人,在伦敦一个叫彼得斯先生(James Bolam扮演)的庇护下当妓女。她在影片的第一部分,还是彼得斯先生最喜欢的人。正如彼得斯指出的那样,斯泰拉(Kelly Macdonald扮演)的头脑有"在做爱时联想别的事情的"能力。伦敦的场景和斯泰拉在格拉斯哥不确定状态的场景相互交替剪辑在一起,这包括没有母亲的小斯泰拉,她的父亲(Ewan Stewart扮演),一个酗酒的临时喜剧演员,以及她严厉的姑妈艾里恩。这里面有些格拉斯哥的场景很明显是记忆中的;有一些是无所不知的闪回镜头,比如斯泰拉父亲和艾里恩之间的一场对话;当他们看见下面街上斯泰拉父亲和艾里恩之间的一场对话:当他们看见下面街上斯泰拉在雨中跳舞时,他声称斯泰拉所需要的只是爱;而其它一些场景可能是幻想。当彼得斯要斯泰拉接受吸毒的时候,她决定离开他。有一天晚上彼得斯无法找到斯泰拉(她去为一个挨打的姑娘报仇),而且她收留了吸毒成瘾的埃迪。他们一起前往格拉斯哥,在那里,斯泰拉对她体面的姑妈和凶狠的父亲施以报复。当他们回到伦敦时,斯泰拉在花店找了份工作,开始装修自己的寓所,而且仍旧憧憬着逃离过去,但是埃迪没法摆脱毒瘾。

影片有双层结构,首先题目就说明了两层含义。斯泰拉至少做了两类出格的事。用美国的俚语说,她从事的是卖淫行业("dose tricks");但是她凭着充沛的精力,表现出了惊人之举。比如在水下游泳,和艾里恩姑妈在人人喜欢的郊区花园里放了很多避孕套吹成的气球。影片也表现出了两类出格的事,一类是和中年男子的肮脏交往,但是拍摄的时候回避了色情表现,但是也传达了嫖客们的悲哀和剥削性;另一类就是斯泰拉生气时干的事,她对过去和现在所遭遇的不公平都要报复。她给一个嫖客特别辣的糖,一块"渔夫之宝"来刺激肛门,但用的不是毒品。在回家的路上,她砸碎了车的探照灯,毁坏了汽车天线和镜子。然后报复的最高潮,她放火烧了一辆车,她父亲的鸽子笼,甚至父亲的下体。斯泰拉确实做得很过分,但是她最应该做的但是又没法做成功的是摆脱卖淫,重新做人,以及她幻想埃迪能成为健康的正常人。

这样的双层结构,伦敦/格拉斯哥的并置企图描绘出斯泰拉的内心世界和行事动机。我们也可以看到事情现在是怎样,过去是怎样。没有母亲的孩子,爱得越轨的父亲--我们在斯泰拉对彼得斯先生痛苦的爱和她对凶狠父亲的记忆中逐渐看到进一步意义上的双层结构。然而她是一个,正如她告诉彼得斯先生关系当中。然而她是一个,不管其它身份,她首先被表现成一个实践者,一个故事的叙述者:"姐妹们,姐妹们,记下这个,我能够记下任何他妈的事情,那也是我的事情,我有这个本事。"斯泰拉的本事,把她塑造成一个代言人,从而打破过去自然主义者把卖淫的人再现成受害者的传统。

电影表现手法【电影景物描写】剧作对人物生活环境中的风景和各种物象的描写。它表现人物活动的时间状态和空间特色,是创造典型环境的重要条件,是银幕造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景物描写,可用于转换时空。通过描写人物对景物的感受和反映,可以借景抒情,表现和点染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绪色彩,有助于形成影片的风格特色。景物描写要从生活出发,符合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规定情境,有特定时代的和浓郁的生活气氛。【电影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表现对象的细微部分进行细腻描写,是作品形象描绘的最小单位,但对其只有意义性要求而无统一的量的规定性。电影剧作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事件发展、典型环境、主题思想都是通过许多有机联系的细节描写来实现的。细节可以担负一切剧作功能。电影中所有表现元素都可以通过精心构思成为细节,如声音细节、人物细节、景物细节、物件细节、色彩细节等等。生活细节成为艺术细节,必须经过加工和提炼,成为有一定意义的细节。电影细节描写要有独创性、可视听性和真实可信性。【电影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即用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简洁的特征表露唤起读者联想,得以丰富形象。这种手法借用于电影剧本创作,指电影剧本写作不可能对对象做长篇的详尽描绘,运用白描手法,可以简洁鲜明地突出所表现形象的特征。以形传神。【电影象征手法】电影编剧通过一定剧作形象的描写,寄寓超越具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等抽象内涵的一种艺术手法。从影象构成角度看,那些属于影片整体构思的或始终属于剧情本身的艺术元素,除了他们的直接意义外,还寓意着更深广的涵意(如概念、思想、感情、精神等),这就是电影的形象象征。电影的影象象征分为写实性象征和符号象征两大类。从电影综合艺术元素的构成看,象征手法所描写的象征形象有四种基本范畴:1.视觉性象征形象。影片《大决战》中毛泽东和周恩来边推碾子边商量战事,是推动历史车轮的象征;影片《神鞭》中傻二的辫子,作为某种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被刻意突出;影片《红衣少女》中,安然身着醒目的红衣的造型,是人物开放向上精神的象征。2.听觉象征形象。影片《夜行货车》中詹亦宏向摩根索逼近时,以列车轰鸣声,象征民族正气。3.视听结合象征形象。影片《乡音》末尾独轮车的视觉形象与火车轰鸣声的听觉形象交叉,象征新旧生活的冲突和历史趋势的必然性。4.叙事性象征形象。主要指情节和细节的象征。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的。影片《老井》以全部情节叙述构成影片的整体象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存意志。《老井》中,先后三次出现婚后的旺泉倒尿盆的细节,象征着他终于融入传统。【电影怪诞手法】指在电影剧作中对所描绘的人、事、物、景,运用种种古怪离奇、悖于常规、异常变形、极度夸张等刻画方式。怪诞手法给人以新奇、刺激的感受,能引起兴趣和加深印象,但描写怪诞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怪诞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反映和揭露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和实质,表现或深化主题等。怪诞虽然不符合生活的表面现象,但符合艺术的真实。怪诞手法的运用有全剧整体性的,有仅在剧作局部使用的,也有与写实手法相交叉使用的。【电影写实手法】电影剧作中追求逼真地、如实地描绘客观现实的方法。客观现实世界是多维的、纵深的、动态的,包括历史和现实的各种人物、社会环境、自然风貌等等。写实手法要求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各类人物和社会生活风貌的描绘不作人为雕砌,要求环境和细节表现逼真、精细描绘的态度。写实手法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区别。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反对自然主义对生活的机械照相,而要求艺术的典型化。【影片基调】基调原为音乐用语,指贯穿整部音乐作品的旋律变化或完整主题。影片基调是指影片的贯穿性意蕴与影片鲜明艺术倾向的融合。它反映导演的思想倾向、情感倾向、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导演往往根据文学剧本提供的表现内容、影片题材和所选择的样式,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艺术感觉,以及对社会的思辨和洞察力,感受、捕捉和设计影片的基调。各创作部门以导演确定的整部影片的基调为依据决定各自的创作基调,如表演基调、造型基调、摄影基调、色彩基调等等。影片基调最终以丰富的景象造型元素与声音造型元素为媒介表现出来,显现于影片的主要风格特色和艺术特色之中。【银幕效果】电影银幕上的艺术形象作用于观众心理所引起的各种情感反应。银幕形象是由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综合构成,因此银幕效果也称为“视听效果”。电影的画面与声音元素结合,相辅相成,以变化丰富的动作、声音、色彩、情调、节奏、寓意性等刺激观众,产生丰富的银幕效果。银幕效果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视听刺激效果。无论视觉效果、听觉效果还是视听结合效果,都可以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通过直观的视听造型刺激,产生直接性银幕效果,包括引发观众的各种联想;二是通过间接的视听造型刺激,大量靠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产生间接性银幕效果。【银幕造型】电影艺术的综合表现面貌元素。与静止的空间造型艺术不同,银幕造型是时空结合的运动的造型,也是一种声画结合的造型。在这种声画结合、时空运动的综合造型面貌中包含着丰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电影是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所有的创作成员都是银幕造型的创作者。相对而言,每个部门只能对银幕造型的某个方面起到作用,通过各部门创作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银幕造型。这种集团创作归根到底仍是以导演的总体构思为依据的,因此,导演对银幕造型的质量负有主要责任。电影导演工作的主要成果也表现在银幕造型上。【节奏】是电影艺术至关重要的方面之一。电影节奏是电影艺术中所有要素的综合构成并作用于观众生理心理所产生的效果。节奏在电影中既表现在时间的流程中,也表现在空间的运动形态上,以及时空综合中。影片节奏不单纯是艺术技巧的表现,而是根据剧情需要,人物塑造需要,对影片总体把握、对电影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是节奏的局部构成与整体构成的辩证统一体。电影的节奏总体存在于剧作中、存在于导演的总体构思和分镜头本中,渗透在表演、造型、声音、摄影、美工、剪辑等艺术创造中,形成情节节奏、造型节奏等节奏方面。而导演作为影片总设计师和指挥者,对影片节奏面貌的体现和创造影片的节奏风格起着决定作用。节奏在根本上是艺术情感的显现。节奏的物理形态是运动,其心理根源是艺术家通过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在作品中传递出一定强度的情绪情感的脉律,并引发观众情绪情感上的震荡或共鸣。人们常将速度作为节奏的唯一表达形式,以快、慢来衡量节奏,但速度并不等于节奏。速度节奏只是节奏的一种。节奏的衡量,也不单是镜头的长短,还有音响、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有规律的运动变化(高、低、强、弱、紧张、松弛、疏缓等等方面),以及它们引起欣赏者的生理感受状况。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心理和生理的统一。电影表现内涵的无限丰富性、电影表现手段的无限可能性和观众接受心理的复杂性,决定影片节奏形式和节奏变化的无穷多样性【内部节奏】缘于情节发展的内在矛盾冲突、人物的情感波澜等内容要素而形成的节奏。在电影中,内部节奏显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场面调度和蒙太奇技巧等密切融合的演员的表演、演员饰演的角色情感的内在张力。【外部节奏】由画面上一切主体的运动,各种长度镜头组接和镜头的各种转换方式,以及速度和光影、色彩、各种画面形式的变换而产生的节奏。外部节奏表现有时和内部节奏相一致,有时不一致,甚至可以做完全相反的表现。服从于统一的艺术构思。【库里肖夫效应】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清蒙太奇的并列作用,做了一项有名的镜头剪接实验。他给俄国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接在一盆汤、一个作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镜头前面,出乎意外的是,他发现观众看到了演员的“表演”,即:看到汤时表现出饥饿感,看到孩子时表现出喜悦,看到老妇人尸体时表现出悲伤。而实际上这都是由于镜头的组接使观众产生了联想。从这个试验中,库里肖夫得出结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是镜头组接和剪辑的作用。这就是所谓库里肖夫效应。【主观镜头】将电影摄影机的镜头,当做电影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观看(摄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动的情景,即为主观镜头摄制。这种代表影片中某一人物视线的镜头,叫做主观镜头(狭义的主观镜头)。主观镜头还包括明显表示出导演主观评论观点和主观情感与情绪的镜头(广义的具有强烈主观表现色彩的镜头)。没有纯粹的客观镜头,也不会有纯粹的主观镜头,主观镜头总是在客观镜头表现中产生的。例如这样一种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的主观镜头表现:人物头部受伤,鲜血流下,逐渐遮盖了视线,鲜血覆盖了画面,是主观表现,但它不能离开人物受伤这个客观过程。主观镜头表现比客观镜头表现更为复杂,有着变化多样的运用模式。如反应式主观镜头、想象式主观镜头、多视角式主观镜头、多层次式主观镜头、近似式主观镜头等。【客观镜头】一般指摄影机采用大多数人在拍摄现场所共有的视点拍摄的镜头。这种镜头在银幕直观效果上可使观众产生共同临场感,达到客观表现的目的。客观镜头客观性包括两个含义层:首先是指反映对象自身的客观实在性,即艺术所再现的生活内容的真实性。这通常是导演在运用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所要求和恪守的。如《人到中年》等影片中所表现的许多事件、环境、人物等生活画面,都要求对生活真实性的再现,也就是艺术所反映生活的能见性;二是指对对象的客观描述性。这种客观描述性无论在现实生活片还是在童话片、神话片、荒诞片中都有其不可避免性。如影片《西游记》中种种事件过程的表现,都是客观镜头的用武之地。客观镜头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引导观众观赏无论哪一层含义的画面表现,都具有规定情境的客观实在性,使影片达到叙述和描写的目的。最终,它们都免不了渗透着编、导、摄的思想情感。【空镜头】即没有人物出现的景物镜头。是导演阐述思想内容、叙述故事情节、抒发情感意境、转换银幕时空、调节节奏的重要手段。有主观空镜头和客观空镜头两大类。主观空镜头是人物眼中的、心理的和被刻意渲染的景物和感觉,客观空镜头是客观表现的环境景物以及过场性景物等,它要求景物表现的真实实在性。【时空转换技巧】影片中用以表现一定时间、空间镜头或段落的变换,以造成各种艺术效果的手段。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有:利用渐隐、渐显、化、划等传统光学技法,在两个镜头或段落之间插入能够表现时间、季节、地点变换的景物镜头;利用字幕和绘画说明时间、地点的变换;无技巧剪辑,即完全利用画面内容本身的直接转换、而不用附加的光学技巧来表明时空的转换、划分时空段落。【渐显、渐隐】亦称“淡入、淡出”、“渐明、渐暗”。传统剪辑技巧手法之一。电影艺术表现时空间隔的传统手段。其常规表现形式是:前一场景的画面逐渐暗谈直至完全消失(渐隐),后一场景的画面逐渐显露直到十分清晰明亮(渐显)。这种手法表现某一个情节(段落)的终了和另一个情节(段落)的开端,留有一定间隔,使观众在段落感中得到短暂的间歇,从容领会进展中的剧情。并可表现一定的情绪和节奏。【切】“切换”,即“切出、切入”的简称。属于无技巧剪辑手法。渐已成为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转换方式之一。指不用任何光学技巧如化、划、淡化之类作为过渡,而是直接由一个镜头转换成另一个镜头或由一场戏转换成另一场戏为保证镜头切换流畅,符合艺术逻辑性并适应一般观赏心理,在剪辑创作中,必须把握影片节奏和准确地掌握镜头恰切的剪接点。【化】亦称“化出、化入”、“溶出、溶入”。传统剪辑技巧之一。电影艺术表现时空转换的传统手段。其常规表现形式是;前一画面渐渐隐去(化入、溶出)之前,后一画面即开始渐渐显露(化出、溶入),两个画面同时重叠隐现,直到后一画面完全清晰。“化”的作用很多,如:起到时空过渡作用;可简捷地表现大幅度时空转换;常常用来表现人物的想象、梦幻、回忆等,直接传递情绪;在时空距离较近情况下,连续使用“化”过渡镜头,可产生抒情、缓慢柔和的效果;在神话片中用来达到“变形”的特殊观赏效果等等。【叠印】电影语言中特有的一种形式。电影剪辑技巧手法之一。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时空、不同景物或人物的画面重叠起来,复印在一条胶片上,即叠印。同时,叠印的各个画面的内容之间必须保持内在联系,以形成叠印画面的各种意义。有的影片片头字幕或唱词字幕也采用叠印方法与画面合成。【划】亦称“划出、划入”、“划过、划变”。传统电影剪辑技巧手法之一。为实现画面衔接所采用的一种技巧。表现形式是后一镜头从前一镜头画面上做左右划、右左划、上下划、斜向划、棱形划等。当代电影中,这种手法比较少用,但为了加强某种视觉效果或制造其他各种艺术效果,这种手法有时仍然使用,并且注意具有新颖性。【跳切】“切”的一种。属于无技巧剪辑手法。它打破常规状态镜头切换时所遵循的时空和动作连续性要求,以较大幅度的跳跃式镜头组接,突出某些必要内容,省略时空过程。跳切既以情节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为依据,也以观众欣赏心理的能动性和连贯性为依据,排斥缺乏逻辑性的随意组接。【闪回】通常指在一定的场景结构中插入另一场景或片断。闪回可以是电影的一种片断叙述手法,也可以形成全片结构形态,即闪回结构影片。从内容上看,闪回的内容一般为闪回前面镜头中某个人物的思维或回忆。它可以是情绪性的,也可以是叙事性的;可以是较长篇幅的,也可以是瞬间意识表现,目的是使观众更清晰地感受人物的思维、情绪和了解事情原委。【工作样片】每个摄制工作日都要将拍好的底片印出一条正片,即为工作样片。供摄制组创作人员和厂负责人审查用。在工作样片尚未经审查通过或需要重拍前,一切布景和拍摄现场的各项设置不得拆除。在后期制作中,工作样片供导演和剪辑修剪、组接镜头用,也供配音、混合录音用,还供最终审查影片用,最后作为完成片套底用的依据。工作样片属珍贵资料,要求精心保管。【双片】即“完成双片”、“混录双片”。由经剪辑完成的工作样片和混合录音后的磁性声带片两部分组成。双片的用途是为听取审查意见后便于修改。与正式拷贝不同,它必须通过声画同步放映机放映才能达到声画合成的效果。审查通过和修改后,经过画面套底,将混录磁带转成光学声带,就可印制正式拷贝。

中西电影在表现同主题的电影所采用的不同方式和其表达的相似或不同...
答:影片《大决战》中毛泽东和周恩来边推碾子边商量战事,是推动历史车轮的象征;影片《神鞭》中傻二的辫子,作为某种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被刻意突出;影片《红衣少女》中,安然身着醒目的红衣的造型,是人物开放向上精神的象征。2.听觉象征形象。影...

同性恋影片:国内首部同性恋题材电影过审
答:做为有部同性恋的电影,能在中国上映,实际意义不同凡响。《寻找罗麦》或许会变成“同性恋主题”影片的侧睡之作!《寻找罗麦》整部中法合演影片叙述了,韩庚与荷兰男明星杰瑞米·埃尔卡伊姆,2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在每段...

中西方对反法西斯电影主题的表达的异同
答:里关上中西方对反法西斯电影主题的表达不同的是,中国的大部分反法西斯电影展现的是”战争“见证的战争。不是没有血肉的记录见证,就是偏激的仇视狂怒。西方的大部分反法西斯电影展现的是人见证的战争,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但...

关于西方电影电视剧和我们的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有多少人感觉到了深层...
答:就我个人而言,相对于中国电影来说 ,海外电影多的是对电影质量的追求,很多国外电影场面都非常宏大,但是同时又不缺乏精致。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像泰坦尼克,阿凡达这样的电影,要说情节其实很简单,但是场面...

北京国际电影节2021时间-主题
答: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艺术电影论坛” 时间:2020年8月25日下午 地点:在怀柔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本届论坛主题为“迭代与共融”,将采取主题发布、主题演讲和主题沙龙等形式,从艺术电影的修复保存、创作制作、发行放映、宣传推广和国际...

关于中西文化的电影有哪些
答:电影《推手》、《喜宴》。

哪些影视作品可以体现出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
答:《刮痧》讲述的是由于刮痧这一传统的中医疗法不为美国人所理解和认同给一个中国家庭带来的悲剧故事。影片反映了亲情至上的中国文化和只相信客观事实的美国法律之间的冲突。 该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误会,是一场司法纠纷,但实际上所展现...

通常美国电影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传达了什么思想!
答:开放,个人英雄主义

求中西结合的电影或动画
答:《反叛的鲁鲁修》第2部 鲁鲁修带领的日本反叛军流放到中华联邦,然后夺取中华联邦政权,然后反击占领整个美洲的超级大国不列颠!然后中华联邦背叛鲁鲁修,鲁鲁修转身坐上不列颠大国总统!然后全球发动战争攻击欧洲EU政府和中华联邦...

荆轲刺秦王与英雄两部电影在表达的主题风格和内容上基本相同
答:荆轲刺秦王与英雄两部电影在表达的主题风格和内容上基本相同(错误)《英雄》剧照 《英雄》的主旨最终落脚到了秦王统一天下并带来和平这一伟大理想上,但在《荆轲刺秦王》中,这一理想仅仅是一个开始。嬴政的统一理想始终贯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