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经典战役327国债事件

作者&投稿:禾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327是一个国债的产品,兑付办法是票面利率8%加保值贴息。由于保值贴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该产品在期货市场上有一定的投机价值,成为了当年最为热门的炒作素材,而由此引发的327案,也成为了中国证券史上的“巴林事件”,民间(英国金融时报的说法)则将2月23日称为中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解释:327是国债代号,并不是案发当日,出事的那天是95年的2.23)
327国债事件背景
“327”是“92(3)国债06月交收”国债期货合约的代号,对应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该券发行总量是240亿元人民币。
当时我国国债发行极难。1990年以前,国库券一直是靠行政分配的方式发行的。国债的转让流通起步于1988年,1990年才形成全国性的二级市场。个人投资者普遍把国债作为一种变相的长期储蓄存款,很少有进入市场交易的兴趣。
通过多次国际考察,决策者对国际金融市场有了较多的了解,感觉应当有金融工具的创新。在当时的体制框架内和认识水平上,搞股票指数期货是不可能的,而国债的发行正在受到国家的大力鼓励。借鉴美国的经验,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设计并试行推出了12个品种的期货合约。
国债期货试行的两周内,交易清淡,仅成交19口。1993年7月10日,情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一天,财政部颁布了《关于调整国库券发行条件的公告》,公告称,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政府决定将参照中央银行公布的保值贴补率给予一些国债品种的保值补贴。国债收益率开始出现不确定性。国债期货市场的炒作空间扩大了。
所谓的保值贴息指得是,由于通货膨胀带来人民币贬值,从而使国债持有者的实际财富减少。为了补偿国债持有人的这项损失,财政部会拿出一部分钱作为利息的增加,称之为保值贴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保值贴息应该与通货膨胀率的实际值相等,而在国际惯例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现在的中国)已经取消了这一补贴,原因在于,国债购买者在购买时应当自行预见金融产品收益的不确定性。
事件实质基本介绍
90年代中期,国家开放了国债期货交易试点,采用国际惯例,实行保证金制度,虽然大大的高出了1%的国际标准,但2.5%的保证金制度仍然把可交易量扩大到了40倍,有效的提高了国债期货产品的流动性。
由于期货价格主要取决于相应现货价格预期。因此,影响现货价格的因素也就成了期货市场的炒作题材。影响1992年三年期国债现券价格的主要因素有:
(1)基础价格:92(3)现券的票面利率为9.5%,如果不计保值和贴息,到期本息之和为128。50元。
(2)保值贴补率:92(3)现券从1993年7月11日起实行保值,因而,其中1995年7月份到期兑付时的保值贴补率的高低,影响着92(3)现券的实际价值。
(3)贴息问题:1993年7月1日,人民币三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上调至12.24%,这与92(3)现券的票面利率拉出了2.74个百分点的利差,而1994年7月10日财政部发布的公告仅仅规定了92(3)等国债品种将与居民储蓄存款一样享受保值贴补,并未说明92(3)现券是否将随着储蓄利率的提高进行同步调整。因此,92(3)现券是否加息成为市场一大悬念,直接影响92(3)现券的到期价值。



327国债事件的评论
答:上海327国债事件,国债期货交易是非常好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国债由政府发行保证还本付息,风险度小,被称为“金边债券”,具有成本低、流动性更强、可信度更高等特点。但是,当时我国国债发行较难,主要靠行政摊派。1992年发行的国库券,发行一年多后,二级市场的价格最高时只有80多元,连面值都不到。应答...

327国债期货事件的来龙去脉
答:管金生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收盘前八分钟时,做出避免巨额亏损的疯狂举措:大举透支卖出国债期货,做空国债。下午四点二十二,在手头并没有足够保证金的前提下,空方突然发难,先以50万口把价位从151.30元轰到150元,然后把价位打到148元,最后一个730万口的巨大卖单把价位打到147.40元。而这笔730万...

327事件的评论
答:只要细细考察事件的全过程,就不难发现,信息的不对称不仅是其屡屡得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天优势,而且也正是引起这场危机总爆发的导火线。1995年2月23日,市场之所以敢于做多,是有先知先觉者提前得知财政部将把1992年3年期6月份交割的国债品种(即对应的期货品种327)的年利率由原来的9.50%提高到12.24%。这虽然...

我国的国债期货风波简介
答:(一)“327”国债期货事件自1994年10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提高3年期以上储蓄存款利率和恢复保值贴补,国债券也同样享受保值贴补和贴息。由于保值贴补率每月公布一次,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为国债期货的炒作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大量的资金开始流入国债市场,国债期货行情日渐火爆,成交量不断放大,市场...

327国债事件的尾声
答: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鉴于中国当时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发出《关于暂停全国范围内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开市仅两年零六个月的国债期货无奈地划上了句号。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1995年9月20日,国家监察部、中国证监会等部门都公布了对“327事件”的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

谁能简单地告诉我股市327事件?是什么回事. 追加分 200 急!谢谢!_百 ...
答: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主角,是19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库券,该券发行总量为240亿,1995年6月到期兑付,利率是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贴补率,但财政部是否对之实行保值贴补,并不确定。1995年2月后,其价格一直在147.80元和148.30元之间徘徊,但随着对财政部是否实行保值贴补的猜测和分歧,“327”国债期货...

327国债期货事件(揭开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管漏洞)
答: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管漏洞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在2016年3月,一场名为“327国债期货事件”的风波震动了整个金融市场。这场事件揭开了中国金融市场监管的漏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事件经过 2016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称,对于在国债期货交易中存在违规行为的投资者,将进行严厉打击。这一消息...

95年发生"3.27"国债期货风波事件为什么管金生会被捕?
答:由于股票市场的低迷和钢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相继被暂停,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尤其是上海证券交易所。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此时“327”事件发生了,327国债是指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债92(三),95年6月到期兑换。92---94年中国面临高通涨压力,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不断...

327国债是什么?
答:327国债是1992年7月1日的3年期国债,到期偿付日为1995年6月30日。90年代通货膨胀问题比较严重,国家为了控制通胀,对于国债等理财产品有保值贴补和利息补贴的规定,但当时财政部是否对之实行保值贴补并不确定,随着对财政部是否实行保值贴补的猜测和分歧,327国债期货价格发生大幅变动。

国债期货的327国债事件
答:1995年2月23日,空方主力上海万国证券公司,最后8分钟内砸出1056万口卖单,面值达2112亿元,而所有的327国债总额只有240亿元,被确认为恶意违规。后来,国债期货因“327国债事件”夭折。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中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事件发生后,为了挽救陷入困境的万国,避免可能发生的金融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