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七大传统节日各有哪些诗句描写到,分别举例4句。

作者&投稿:伏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中国七大传统节日各有哪些诗句描写到,分别举例4句。~

1)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王安石《元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王湾《次北固山下》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王安石《元日》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高适《除夜作》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 文征明《拜年》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 来鹄《除夜》



2)元宵

《元夜踏灯》
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元宵》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3)清明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4)端午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 李隆基《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 苏轼《浣溪沙·端午》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 陆游《乙卯重五诗》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殷尧藩《端午日》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 边贡《午日观竞渡》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苏轼《浣溪沙·端午》



5)七夕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唐•李商隐•《七夕》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唐•崔国辅•《七夕》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清•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6)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 苏轼《念奴娇·中秋》





7)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元宵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秋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普天同庆新春至——春节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二)火树银花不夜天——元宵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三)寒食东风御杨柳——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艾符蒲酒话升平——端午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五)年年乞于人间巧——七夕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六)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七)把酒赏菊倍思亲——重阳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近年来,随着国家关于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措施的密集出台,国人对传统节日也愈加喜爱和重视。但是,如此多的传统节日,却都没有能够体现其核心意义的主题 形象标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元宵节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元宵节在古代又称元夕、上元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词作《生查子·元夕》的时间、场景设定就在元宵之夜。词中用今夕对比的方式,来展现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相爱的人趁着月上柳梢,暗暗约定好在黄昏之后想会,情真意切。而在今年元夜,月与灯还似去年一般好,只是“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节日里,欢笑是别人的,词人只剩伤感。



花朝节



蔡云《咏花朝》



花朝节,纪念百花的生日,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在东北、华东、华北、中南等地较为流行,一般在农历二月份举行。清代诗人蔡云的《咏花朝》,“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拜。



清明节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在古代,寒食节之后两日便是清明节,而寒食节又称为禁烟节、冷节,因为在寒食期间要禁烟禁火,只吃冷食,所以寒食之后的清明节便可以重燃“新火”,这一习俗在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就有提到,“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清明扫墓祭祖之时,苏轼被困居异乡,这是自我宽慰之语,徒劳思乡,不如燃新火、品新茶,好诗好酒不应辜负这大好年华。



端午节



苏轼《浣溪沙·端午》



端午节是在农历每年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主要纪念战国政治家、文人屈原。苏轼的词作《浣溪沙·端午》中有写到端午节的一些节日习俗,据说,这首词是苏轼被贬惠州的第二年端午,思念侍妾朝云所作。“明朝端午浴芳兰”,“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这几句始终涉及的蓄兰沐浴、手臂上缠五彩丝线、发髻上挂驱邪保平安的符录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七夕



杨璞《七夕》



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等,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本土传统的情人节,在神话故事中,牛郎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这天渡河相会,是一段凄美的爱情传说。“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锁。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宋代文人杨璞的《七夕》一诗将七夕佳节的传说写得趣味十足。



中秋节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秋节,又名月夕,追月节等,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亲人团聚,饮桂花酒,共赏明月。而文人们则喜欢借月圆之兆,寄托思乡怀亲之情,其中最经典的就要属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了,但愿世间的人都可以平安健康,长长久久,及时与亲人相隔万里,也可以共赏这美好月光,寄托了千古以来的美好祝愿。



除夕



高适《除夜作》



除夕,原意是“岁除”,取“除旧布新”之意,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家人欢聚,共迎新年。唐代诗人高适的《除夜作》,写除夕之夜,游子与家人的两地之思。“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有一年”,诗人既悲叹除夕夜与故乡远隔千里,可思可想不可见,又有感于新年将至,年华易逝,也从另一方面衬托出了“年味”。



1、描写重阳节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描写春节的——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3、描写元宵的——
《生查子 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4、描写七夕的——
《乞巧 》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宵,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5、描写清明的——
《清 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6、描写中秋节的——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文天祥
待月举杯,
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
约明月之浮槎。
7、描写端午节的——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首页美文作文随笔日记摘抄古诗文实用文语文推荐
1)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王安石《元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王湾《次北固山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王安石《元日》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高适《除夜作》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 文征明《拜年》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 来鹄《除夜》2)元宵 《元夜踏灯》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元宵》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3)清明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野望吟》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4)端午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 陆游《乙卯重五诗》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殷尧藩《端午日》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 边贡《午日观竞渡》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苏轼《浣溪沙·端午》5)七夕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唐•李商隐•《七夕》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唐•崔国辅•《七夕》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清•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6)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 苏轼《念奴娇·中秋》7)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元日】(现在的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重阳】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辛弃疾词《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阳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七夕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人主张将“中国的情人节”定为“七夕”。 杜甫《牵牛织女》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有哪些呢?
答: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4.求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诗词--节日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答:1、春节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夕(正月十五)《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传统的节日的古诗有哪些
答:1)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2)(唐)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3)除夜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未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2、...

求中国七大传统节日各有哪些诗句描写到,分别举例4句。
答: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普天同庆新春至——春节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二)火树银花不夜天——元宵《元 宵》 (明) 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

收集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各一首
答: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宵的:元宵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人。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清明的: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答: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2、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三、关于端午节的诗句:1、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2、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江啼晓鹰。四、关于中秋节的诗句: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2、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五...

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词有哪些
答:01 1、《除夜》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2、《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3、《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描写中国传统习俗的诗句
答: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2、《元日》宋代: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