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改革的背景及新分类的特点

作者&投稿:犁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二)新规范的主要特点~

1)根据地质工作改革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硫铁矿勘查工作分为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新规范在科学的技术规定中,强调了商业性地质工作程度由投资者根据需要确定的灵活性。
2)新规范增加了预查、普查、详查三个阶段的主要技术要求,力求对不同勘查阶段的技术工作做出明确规定,突出了多层次和不同业主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
3)根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和《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提出了硫铁矿资源储量分类的依据,按不同勘查阶段的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程度及其经济意义,明确了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的意义及16种资源储量类型条件,强调了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不同勘查阶段必须进行相应的可行性评价,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是由不同阶段的可行性评价结果决定的。
4)硫铁矿地质勘查工作与可行性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新规范突出可行性评价在地质勘查的同时,要及时根据最新的资料进行可行性评价。新规范突出可行性评价。
5)新规范淡化了硫铁矿矿床勘查工程间距要求,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勘查工程间距仅列出了控制的矿产资源的工程间距作为资料性附录以供参考。
6)适当提高了勘查工作质量,各项要求更加严格,明确硫铁矿勘查的一些特殊要求。
7)提倡和推广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如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提倡采用地质统计学法,储量估算方法推广使用地质统计学、SD法,资料采集、综合整理过程中尽量使用GIS信息系统及GPS定位技术。
8)新规范规定预查、普查阶段采用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详查、勘探阶段的工业指标要结合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用当时市场价格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的程序确定。

注: 本文发表于国土资源部决定重新修订“99 分类”之后,修订小组在国土资源报上专门开辟的专栏上。
我认为,本次修订的重点应是“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简称“99分类”)存在的原则性和根本性错误问题。
“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以下简称“国际分类”)采用的是三维分类方法,其中一维就是地质轴,分详细勘探、一般勘探、普查、踏勘四个不同地质勘查阶段。而“99分类”采用的也是三维分类方法,其中一维也是地质轴,分勘探、详查、普查、预查四个不同地质勘查阶段。“99分类”的第2.2款规定,矿产勘查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其注解中明确说明“国际分类”的详细勘探、一般勘探、普查、踏勘分别相当于“99分类”的勘探、详查、普查、预查。这是对的,是以全区的地质可靠程度或勘查阶段的成果参与分类。“99分类”的第2.3款中规定,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四种,根据其注解,地质可靠程度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探明的,分别相当于联合国分类框架的踏勘的、推测的、推定的、确定的。这种说法也无明显错误,问题是在各矿种规范中对“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探明的”规定了基本线距,这就明确地、毫不含糊地说明“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探明的”是块段的地质可靠程度了。这就错了,变味了,变成以块段的地质可靠程度参与分类了。这就是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之所在。
我国的地质可靠程度分两个层次,其一是全区的,通常是指一个项目的地质可靠程度,例如每一勘探阶段的成果。勘探的高于详查的,详查的高于普查的,普查的高于预查的。这是一个完整的地质可靠程度系列。其二是块段的,即全区内某一部分的地质可靠程度。按现行划分,为(331)、(332)、(333)、(334)四个不同级别,其地质可靠程度(331)高于(332),(332)高于(333),(333)高于(334),这也是一个完整的地质可靠程度系列。而“国际分类”只有一个层次的地质可靠程度。我国究竟以哪一个层次的地质可靠程度参与分类,这就是个原则性问题。必须以全区的、一个项目的勘查阶段的地质可靠程度参与分类。因为,只有以全区的地质可靠程度参与分类,才能求出全区的经济意义,而全区的经济意义才是企业、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同时只有全区的地质可靠程度才是最全面、最系统的、对一个项目的全部的地质要求。而“99分类”却是以块段的地质可靠程度参与分类,这就是现实情况,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99分类”不能同国际接轨。
“国际分类”的地质可靠程度是勘查阶段的,当然是全区的,相当于我国现行划分的勘探的成果、详查的成果、普查的成果、预查的成果;而“99分类”的地质可靠程度是块段的,按我国现行划分即(331)、(332)、(333)、(334)。全区的地质可靠程度和块段的地质可靠程度虽有相同之处,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彼此独立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互相替代,否则会大错特错,这同组织与个人的关系是一样的道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分类对象不同的问题。比如“经济的”,全区是“经济的”和全区中只有一部分是“经济的”大不一样,可能有相反的结论。正因如此,所以说“99分类”不能同国际接轨。另外,“国际分类”共有10个类型,而“99分类”有16个类型,还是“靠”出来的,两者如何接轨?
“99分类”无使用价值。
以块段的地质可靠程度参与分类,就是对块段的资源量进行经济意义划分。划分的难度暂不去说,划分完了之后都是一个项目之内各个部分的资源量的经济意义。一个矿山或一个项目无论生产还是流转,所需要的均是整体的经济意义。而按“99分类”的要求是无法做到的,因为它没有那种分类。所需要的没有,不需要的一大堆,没有意义,无使用价值。
“99分类”不符合工作实际。
按照“99分类”及其相关规定,只能从探明的和控制的里面求可采储量。但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大中型井田勘探阶段的结果大量的是推断的资源量,一般要占到总量的50%~70%,甚至还要多,探明的和控制的量不多,再乘以可采系数,可采储量就很少了。而在矿权评估中,可采储量是最重要的参数,可以想象矿权的价值量也是很少的。在过去,那时大体与推断的资源量相当的C级储量大部分是可以求可采储量的,它的可采量和价值量就大得多,甚至是成倍地增加。而且过去那套办法几十年来是可行的,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按现在的(“99分类”)办法进行矿权评估的结果能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吗?
前几年我去贵州评审一个煤矿的勘探报告,这个报告正好是业主要流转的,那时他们赶时髦,全国还没有统一要求按新规范提报告,他们先走了一步,结果是可采储量相当少,他们大不理解,说这样不但赚不到钱,反而赔钱,问我是怎么回事,应当怎么办。我告诉他们要恢复到用过去的老办法提报告,这才解决了问题。
再如,三维框架中的可行性研究,是经济可靠程度产生的过程,可以不出现,就像地质勘查工作是地质可靠程度的产生过程但不出现在框架中是一样的道理。在分类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经济可靠程度和地质可靠程度两个因素,它和“国际分类”的三维框架没有本质的不同,但更简单明了,建议用二维分类,不用三维框架。
储量的经济意义,或称经济可靠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随时变化的,因此不必划分过多档次,只设经济的和暂不经济的即可。
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在各勘查阶段结束之后(预查除外),其块段的地质可靠程度不可能都是一样的,过去不可能,现在不可能,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全区的地质可靠程度可以做到这一点。还有,分类的文体、形式、逻辑等方面不必强求与国外一致,应当有我们自己的分类。外国的东西再好也要符合中国国情,否则是无法实行的。
本次修订难度是很大的,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本人认为最难的是统一思想,思想难统一是各种原因造成的。为了较快地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我建议找专家多召开小型座谈会是非常必要的。所谓专家,应当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好是提交过大中型优秀报告的主编,本人建议在座谈会上重点讨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地质可靠程度在我国是不是分全区的和块段的两个层次?第二,“99分类”是不是前边以全区的地质可靠程度参与分类,而后边又变成了以块段的地质可靠程度参与分类,自相矛盾?第三,我国究竟应该以哪一个层次的地质可靠程度参与分类?
只要这三个问题弄清楚了,思想就基本统一,本次修订就有了基础。

1.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改革的背景

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改革,以1999年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为标志,这项改革从1991年开始酝酿,其背景是:

(1)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出现了以下新情况:①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单一的中央财政投资形式,而国家作为投资者之一,几经改革,矿产地质勘查投资方向逐步转向战略性矿产地质勘查,勘查程度一般只到普查阶段;②矿产地质勘查市场逐步兴起,国家计划项目减少,非国家投资者通过市场寻找勘查单位,而勘查单位也逐步走上市场寻找勘查项目;③矿产地质勘查市场形成初期,一些投资者资金少,资源勘查范围小、周期短,有的投资者利用低勘查程度勘查报告进行矿山建设设计,甚至没有正规设计,而勘查和设计单位也在市场中采取灵活态度;④外国投资者进入我国矿业市场,带来市场经济国家的有关矿业法律、经济可行性评价方法、计算机技术及其他信息,同时也产生了不同体制、不同规范的交流障碍,如东、西方采用不同的资源储量分类体系,“储量”一词在我国是“原地储量”,不具有“经济可采出”含义的巨大差别,难以互相对比等;⑤我国投资者走出国门进入国际矿业市场,逐步适应国际上的惯例,也带回相应的信息。

这些情况冲击着我国的勘查规范,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促使我们必须考虑勘查规范的改革,首当其冲的是资源储量分类的改革。

(2)20世纪90年代勘查规范逐步调整、改革的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全国储委已经开始逐步调整、改革规范中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定,其核心是各级储量比例问题。

1989年储委工作简报第二期《金属矿产勘探报告审批经验交流简报》提出:“储量比例直接影响到矿山建设和生产的经济效益,也关系到地质勘探的经济效益和缩短勘探周期。在我国现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下,应兼顾两方面的经济效益。根据我国矿山生产的实际情况,各级储量比例应符合‘保证首期、准备中期、储备后期’的原则,使B+C级储量的比例与矿山建设规模挂钩,以满足投资还本为限。”这一观点是我国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改革迈出的第一步,是勘查程度适应市场需要的改革,是规范核心部位的改革。后来,该简报内容于1991年10月正式成为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文件:《有关金属矿产勘探报告编写和审批中几个问题处理意见的暂行规定》;“保证首期、准备中期、储备后期”的原则于1992年写进了新的勘探规范总则。

90年代初,全国储委办公室开始探索对规范进行调整,1995年3月,全国储委第11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储委办公室起草的《调整规范要求,改革储量审批的意见》。该文件中对规范的主要改革有3点:

矿区应有总体控制,以满足矿山总体布置的要求,可分期分区段勘查,注重首采区勘查程度;在实行对口勘探的条件下,各级储量比例可据矿山生产规模与对口单位商定,首期开采所需的B、C级(煤为A、B级)矿产储量,一般应满足还本期或5~7年(大中型煤矿为10~15年)生产所需矿量要求;对小矿储量的审批要针对开发的实际,参照规范适度放宽。

这一文件的发布,实际上对勘探规范已经作出初步的,在当时也是重大的改革,尤其是对反映勘查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各级储量比例,在对口勘探情况下不再作具体要求,而是由开发单位确定,这就使矿业开发投资者在寻找合理的勘查程度与较小的开采投资风险之间的平衡点方面,得到了实际的决策权。同时也初步解决了在执行规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勘单位、矿山建设单位为了自身经费投入的利益,将主要用于参考的各级储量比例区间要求以及勘探工程间距等看得过于严重,以及储委审查过程中为了协调双方而被认为“执行的过死”的问题。这一改革得到工业主管部门、其他业主以及勘查单位的拥护,储量报告审查人员的审查尺度也更加灵活和实际。上述改革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991年以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编制工作立项,开始探讨储量分类在新形势下的改革,研制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标准。在起草过程中,广泛研究了国内外的资料,1994~1995年,开始酝酿彻底突破原苏联模式,迈出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为适应市场经济,确定靠拢国际惯例,参照美国的分类原则,草拟了勘查程度与经济分类组合后形成的储量-次经济资源和储量基础-次经济资源两个矿产资源分类分级表,但该稿因故未能送审。

上述的改革为1999年的重大改革奠定了基础。

(3)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的契机

1997年,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规范起草工作重新启动。在研究过程中,以1997年2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发布的《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为契机,我国分类规范的起草取得突破性进展。

联合国分类框架对我国矿产地质勘查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分类框架的文本看,它的制定是为“加强国家和国际层次上的交流,为有用的储量/资源提供更易理解且更准确的知识,并使在固体燃料和其他矿产品方面的投资更安全且更具吸引力”,“将有助于处于经济转轨中的国家按市场经济标准重新评价其固体燃料和其他矿床”。其服务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是十分鲜明的。

分类框架以地质评价阶段(地质保证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经济可靠性程度这三方面信息组成矩阵。它的三维形态为,水平轴(G轴)是地质评价阶段,纵轴(F轴)是可行性评价阶段,第三个轴(E轴)是经济可靠性。以这种分类原则,将所有可能存在的储量的种类和资源的种类进行了划分,将储量(由可行性评价证实的矿产资源总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分为证实的(111)和概略的(121+122)两个类别,将资源分为可行性(211)、预可行性(221+222)、确定的(331)、推定的(332)、推测的(333)、踏勘的(334)六个类别。储量/资源共划分为八个类别(类别编码为十个)。由于这一框架中三方面的信息反映了目前已掌握的所有影响分类的信息,全面满足了分类所需要的各类条件,考虑了所有可能存在的储量/资源的种类,因此,其分类方法可以说是十分科学的。

分类框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技术标准,也不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国际标准。分类框架只是建立一种机制,使储量/资源能够以市场经济条件为基础按照国际统一系统进行分类,允许各国现有分类名词融入其内,达到相互对比和兼容的目的,促进国际交流。它适应了经济转轨国家的需要,对我们的改革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新分类

在上述改革背景下,1999年,我国制定了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的分类是以4个勘查阶段(勘探、详查、普查、预查)中获得的4种不同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和相应可行性评价(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概略研究)所获得的不同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为主要条件,划分出基础储量和资源量。凡经济的和边际经济的,划为基础储量;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划为资源量;其中在经济的部分,以可采出为一个附加条件,从经济基础储量中划分出储量(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又以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将储量划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分类系统以不同的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经济意义为三个轴,将资源储量划分出16个类型,并给予编码。其矩阵形式见表1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

3.新分类主要特点

(1)可行性评价作为分类的重要条件,强化了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

表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

这一特点是分类的最重要进步。过去,勘查获得的储量分为表内表外是有经济含义的,尤其是勘探阶段工业指标的论证,赋予了储量一定的经济意义(只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变化不大,一般也不考虑国际上价格的浮动,所以常被评论为“没有经济含义”、“经济意义不明确”或“不是动态”)。但在地勘单位将报告提交工业部门后,在矿山设计时,还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对勘查报告提供的储量重新评价,包括计算可采储量部分。1987年以后,勘查报告增加了技术经济评价部分,这虽然对不熟悉经济评价的地勘单位从经济角度认识勘查结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仍然不能替代可行性研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分部门管理,勘查工作不涉足可行性研究领域,储量分类条件不涉及可行性研究,其经济意义的确定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在,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将可行性评价作为资源储量分类必需的条件,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源储量分类的经济意义问题。

(2)抛弃原储量分类的储量的含义,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储量的概念

这一特点最具改革意义。过去我国固体矿产地质勘查中,“储量”一词的含义是指原地储藏量,而且在勘查各阶段、各种地质可靠程度(甚至预测资源),均只使用这一个名词,这与国际上市场经济矿业大国使用的储量的含义相去甚远。现在的新分类抛弃了原储量分类的储量的含义,“储量”一词严格地只用于经济可采部分,与国际通用的储量概念接轨。

(3)新分类是我国建立储量分类以来,涉及资源储量范围最完整的分类

新分类包括:与设计和生产相衔接的可采储量、在勘查阶段中形成的资源储量、矿产资源预测中使用的预测资源量。

1)与设计和生产相衔接的可采储量的使用,在我国其实已经存在,如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勘查中该类储量已经进入相关的分类中,在饰面石材勘查中也计算该类储量,只是在固体矿产储量分类规范中从未曾列入过。

2)在勘查阶段中形成的资源储量,这是过去我们研究储量分类的主体。通常所讲的我国矿产储量分类,是指全国储委1992年制定的勘探规范总则中的分类标准,但它仅是勘探阶段完成后,储量分为表内、表外,A、B、C、D、E级。相对新分类标准,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资源储量分类。

3)矿产资源总量预测中使用的预测储量,分为E,F,G三级(E级在1992年的勘探总则中被列为勘查储量的最低级别)。1959年全国储委制定的矿产储量分类暂行规范中,曾经包括过该类储量,称为地质储量,后来在1977年、1992年的勘探规范总则中未再涉及。现在,它成为完整分类的一个部分。



国外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状况
答:图 8-1 联合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 3. 联合国制定的矿产资源国际分类系统 近些年来,随着各国经济的相互渗透和资源共享,探讨全球统一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方案已引起联合国的重视和各国有关专家的关心,并在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组织下,于 1997 年 2 月 17 日提出了国际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结果
答:稀土氧化物量、平均品位的同时,反映出矿产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并标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编码。提倡和鼓励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于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新方法或新研制的软件,必要经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组织专家鉴定、验收并认可后,方可使用。表 A.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 ...

(一)总则制定的历史沿革
答:在矿产储量分类分级上,煤炭与其他矿产还不一致。在《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发布的同年,从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落实“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方针出发,向国家技术监督局申请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并得到了批准,由于种种原因一度停顿。1997年,在...

(二)规范修订前后内容对比
答:2)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参数,增加了预查、普查阶段,采用实测和类比确定。3)资源储量估算方法,提倡运用计算机技术,采用地质统计学法、SD法等新方法,原规范没有。12.附录 新规范附录增加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和矿床规模标准,矿石质量标准均采用最新标准,各矿种一般工业指标、勘查类型划分依据...

(二)规范修订前后内容对比
答:2.科研方面内容 新规范取消了有关科研方面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质勘查工作也是一种市场行为,投资者侧重于对矿产开发、矿山建设有密切关系且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有关科研方面的内容不再提出要求。3.勘查的目的任务 根据地质工作改革的要求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预查和普查属于公益...

(四)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修订的必要性
答:1.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的实施,促使勘查规范必须修订 资源储量分类是勘查规范总则和各分矿种规范的主体内容。新分类与旧的分类有很大的区别,新分类的实施必然要求勘查规范作相应的修订。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及勘查投资者、勘查者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入。在...

关于印发《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的通知
答:为进一步规范矿产储量管理,适应矿业发展的需要,我部组织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以补充完善储量标准规范体系,现印发执行。请转发有关勘查单位和矿山企业。 国土资源部 2007年2月6日 为规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写,依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正确理解和执行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新规范
答:作者简介:邓善德,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矿产储量评估师。 自1999年以来,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进行了重大的修改,出台了一系列重新修订的规范,其中包括《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以下简称《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以下简称《总则》)和《铀矿地质勘查...

我国资源储量的分类方法(A-D)和国际标准(3P)有何不同
答:我国新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采取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程度和地质可靠 程度三维分类模式,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三大类(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16种类型 。基础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要的指标要求,是经详查 、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预可行性...

...指导意见CMV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答:2007年1月20日第一届第一次工作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业权评估准则——指导意见CMV 13051—2007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已经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现予发布。特此公告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 2007年3月27日 1 前言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