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专门打更的人,他靠什么来知道时间?

作者&投稿:毓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时候的打更的人是靠什么知道时间的?~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看古代电视剧的时候,会发现有一些打更的人,他们敲着自己的竹梆子或者敲着锣,还大声的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然后他们便慢悠悠的一个人走在寂静的街道上。为什么会有更夫打更呢?古代人是怎么判断时间的呢?

大多数更夫用漏壶计时,简易方便。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打更”、“更夫”、“更楼”各词全由“更”字而来。我以前谈过,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亦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古人规定,逢戌时(约合现在晚上七点至九点钟)开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时,即合现在夜晚九点至十一点钟;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了。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昼夜时辰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在欧美国家,以一昼夜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为四刻,又可分为60分,每分为60秒
计算。由于计时器即钟表仅有12小时,只合一昼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来辨别,以夜
12时(下午24时)正,为0时,夜(上午)1时为1时,以正午12时为12时,下午1时为13
时,下午6时为18时,下午11时为23时。

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欧美的24小时自0时算起,即自夜12时起算。
在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
起至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

古时辰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俗称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今时间 23 - 1时 1 - 3时 3 - 5时 5 - 7时 7 - 9时 9 - 11时

古时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时 23时 0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古时辰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俗称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黄昏 人定
今时间 11 - 13时 13 - 15时 15 - 17时 17 - 19时 19 - 21时 21 - 23时
古时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时辰
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时辰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时辰

子时 二十三点到一点
丑时 一点到三点
寅时 三点到五点
卯时 五点到七点
辰时 七点到九点
巳时 九点到十一点
午时 十一点到十三点
未时 十三点到十五点
申时 十五点到十七点
酉时 十七点到十九点
戌时 十九点到二十一点
亥时 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

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

纪年时,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也叫生肖。

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阴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

纪时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

地支对应的生肖、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纪时的时刻、五行、阴阳列表如下。

地支 生肖 节气时间段 近似阴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时刻 五行 阴阳
子 鼠 大雪—小寒 十一月 12月 23时—1时 水 阳

牛 小寒—立春 十二月 1月 1时—3时 土 阴
寅 虎 立春—惊蛰 正月 2月 3时—5时 木 阳
卯 兔 惊蛰—清明 二月 3月 5时—7时 木 阴
辰 龙 清明—立夏 三月 4月 7时—9时 土 阳
巳 蛇 立夏—芒种 四月 5月 9时—11时 火 阴
午 马 芒种—小暑 五月 6月 11时—13时 火 阳
未 羊 小暑—立秋 六月 7月 13时—15时 土 阴
申 猴 立秋—白露 七月 8月 15时—17时 金 阳
酉 鸡 白露—寒露 八月 9月 17时—19时 金 阴
戌 狗 寒露—立冬 九月 10月 19时—21时 土 阳
亥 猪 立冬—大雪 十月 11月 21时—23时 水 阴

每年都有一个生肖,在该年出生的人就“属”这个生肖。人的岁数是12的倍数即为本命年,因为当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

靠沙漏来知道时间。沙漏也叫做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西方沙漏由两个玻璃球和一个狭窄的连接管道组成的。通过充满了沙子的玻璃球从上面穿过狭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时间来对时间进行测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该沙漏可以被颠倒以测量时间了,一般的沙漏有一个名义上的运行时间1分钟。

中国古代就有沙漏之类的计时器,打更者是必备工具,看看古书常见到“漏下”这个说法,大体上每次沙漏倒置到漏下大约是一个时辰(2小时)。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总体来说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但为什么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因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

古代的晚上为什么要有打更人每天打更?
答:如今我们现代人想要看时间的话一般都能够通过自己的手表或者是手机来了解此时此刻的时间,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并没有这些发达的计时工具,更多是时候是用“漏刻”等计时工具来及时,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一个漏刻,因此也就有了打更人这个直接,他们每天负责去打更,向老百姓报时让他们知道...

为什么古代深夜要打更?仅仅是为了报时吗?
答:打更不仅仅是为了报时,还有其他的作用。更夫在古代是一个比较特别的职业,他们深夜不休息,靠着准时打更为大家带来便利,顺便巡逻,保证大家的安全。在古时,更夫就已经存在。更夫一般都是两个人组成一队,各司其职,分别敲锣和提灯。更夫是古代非常辛苦的工作,因为在大家入睡的时候,他们不能睡觉。他们...

肩负重任且不可或缺!历史上的打更人到底有何重任?
答:不过到底是几更天也不全是靠锣鼓声来分辨,在敲锣的时候身兼居委会宣传主任一职的打更人也会顺便附上一句和时间有关系的小贴士,比如“关门关窗,防偷防盗”“早睡早起”等。总之,现在到底是几点基本上还是很好分辨的。小结 总结来说,打更是古时颇为重要的职位。其作用兼报时...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为何中国古代的时候需要有人在夜间打更?
答:老百姓自己还得防火防盗,根本睡不安稳,所以有时候打更人在深夜巡逻的时候也会喊上几嗓子,例如“平安无事”或者我们常听到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另外,古代人大多迷信,相信打更人每天晚上提着灯笼打更敲锣,还有驱鬼的作用,所以打更人也是成为了古代少数一年都没有休假的工作。

古代为何设有专门打更的人?
答:就能够让打更的人帮忙,因为在夜里,妇人家是不方便出门的,因此就可以让更夫帮忙,将大夫郎中请到自己家里,为病人看病。当然,更夫可是古代的一个苦差事,不仅要时刻注意周边的一切,还要沙漏或者是点燃的香烛,才能记准时间,夜间也没有办法休息打盹,更夫这个职业,令人敬佩不已。

古人有打更这个职业,打更人都是什么职责?
答:首先打更人,他会提醒各家各户小心房子着火。第二,他也是在街上游荡,防止一些小偷伺机而入潜入屋中进行偷窃。第三,他更是起到了提醒时间的作用,因为古代人不像现在有手机和时间表,他们大多靠天色来看时间,而打更是提醒他们时间。打更最早它并不是用来提醒时间,而是帮助人们驱散魔鬼,因为那些鬼都...

古代晚上为什么要打更?打更是一个职业吗?
答:更夫在我国古代,是一种职业。由于在古代没有钟表,有限的几种计时办法,都控制在统治阶级手里,老百姓无法控制时间,特别是夜晚,没有太阳,必需有人特地来报时。更夫的作用,一是报时,另外的职责,相似于如今的夜勤和巡警。打更人一呈现,意味着有事情发作,这是电视剧里的经典桥段。打更人过去又叫...

古代晚上为什么要打更?打更的目的是什么?
答:大家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在晚上的时候大家也没法知道时间就凭借着打更人的敲锣声得知时间,以前大家都是说几更几更了。在古代的时候有打更的工作,而年纪稍微大点的人可能也亲眼见证过,毕竟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打更这样的工作还会存在着,这也是我们中国一种古老的文化。

古代是如何打更的,除了报时外还有什么?
答:因此,采用打更这种模式,每隔一定的时间,通过更夫敲锣和喊话,让还没睡觉的人知道现在大致几点了。再来说说打更的人判断时间的方法,最常用的工具叫“铜壳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还有日晷、滴漏、沙漏、燃香、鸡鸣、夜观星象等等 古时更夫在当地和邮差一样是极...

为何中国古代要打更呢,除了报时还有什么作用呢?
答:在中国古代,存在着一个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特殊职业——更夫。更夫的工作主要是打更,打更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他们通过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九品芝麻官》中,“常威打来福”的经典桥段就是出自更夫之口。不过,相信很多人心里会对打更制度发出疑问,如果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