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而作并列连词

作者&投稿:莫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如何区分文言文中而字作为连词用法时的“承接”“并列”“递进”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2. 文言文 而字 表并列 修饰 递进 顺承意思时怎么区分

“而”在分别表示并列、修饰、递进、顺承的意思时,做如下区分

1、表示并列时,前后连接的一般都是同等性质和成份的词语。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有野生的各种蛇,有的是黑色的身子和白色的花纹。

“黑”和“白”同为形容词,形容蛇是黑色的身子和白色的花纹。

2、表示修饰时:一般连接状语,用于动词和状语之间,使成偏正关系。可以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译文:我小心翼翼地爬起身。

“恂恂”是状语,“起”是动词作谓语。

3、表示递进时:递进是前者和后者是更进一层的关系。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译文:品德高尚的人好学并且(还)每日都反省自己。

4、表示顺承时:顺承是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分句之间有先后相承的关系。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译文:我刚刚想返回,就听到水上传出巨大的声响。

扩展资料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

3. 在古文中“而”字作连词时可以表修饰或者表承接,但是我一直都分

“而”的用法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4. 古文中‘而’表并列和顺承是怎样区分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好累哦,不许抄袭+复制!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及举例
答: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及例句
答: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

文言文而的意思及用法,实例
答: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4>表假设 今...

初一语文文言文乃而
答:在初一、初二的文言文课文中出现的"而"都作连词,大抵是以下三种情况:一、表示并列,递进或承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而且","就""然后",其中表示并列关系时,一般不必翻译.1.舌一吐而(不必翻译)二虫尽为所吞2.学而(然后)时习之3.温故而(然后)知新4.任重而(并且)道远5.有一言而(连词)可以终身行...

文言文中连词而的用法
答:.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

文言文中虚词之和而的用法有哪些
答: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

文言文中的“而”表顺承和表修饰表转折表并列,是什么意思,
答:这句话意思是说文言文中的“而”作连词时,1、可以表示前后“顺承”相接的关系。如:宋· 苏轼《石钟山记》里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2、可以表示前面“修饰”后面的关系。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里的“吾恂恂而起”。3、可以表示前后“转折”关系。如:《荀子·劝学》里...

初中文言文表修饰的而
答:○《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我小心谨慎地爬起来)本例中连词“而”连接状中短语“恂恂而起”,表修饰关系。“而”可译为:地。2.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而"字表修饰的用法 "而"字作为连词,有多项作用,其中之一就是表示修饰关系。如何理解"而"表修饰的用法呢?其实非常简单:就是...

而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答:而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下: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连接状语。而用作代词,表示你;你的。这样此。用作助词,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用作动词,表示如,好象...

而文言文承接
答:相同:“而”都是连词。 2. :而:字古文中递进和承接怎么判断,我哟点搞不明白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