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归纳出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口技》的实词意思、虚词意思、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

作者&投稿:才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所有文言文词类整理。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都要。回答好的加15分。~

一、《论语十则》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读yuè,愉快) 是知也(“知”通“智”,读zhì,智慧)诲女知之乎(“女”通“汝”,读rǔ,你)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知识”)不耻下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学而时习之(名词做状语,“按一定的时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安乐”)二、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通假字: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读xuán,回转、掉转)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读tàng,用热水焐)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读jì,药剂)词类活用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形容词作名词,没病的人)三、狼 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读zhǐ,只)词类活用: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 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做状语,像狗一样) 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用,打洞)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四、短文两篇《两小儿辩日《乐羊子妻》 通假字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读zhì,智慧) 当日知其所亡(“亡”同“无”,读wú,没有)词类活用孔子东游(名词做状语,到东方) 日知其所亡(名词做状语,每天,天天)羊子尝行路(名词做状语,在路上)五、诗五首通假字 茅檐长扫静无苔(“静”通“净”,读jìng,干净)词类活用开轩面场圃(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把酒话桑麻(名词用作动词,说、谈) 乱花渐欲迷人眼(动词使动用法,使……迷乱) 一水护田将绿绕(形容词用作名词,绿色的农田) 两山排闼送青来(形容词用作名词,青翠的山色) 拄杖无时夜叩门(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六、为学 彭端淑通假字 屏弃而不用(“屏”通“摒”,读bǐng,摒弃,排除)词类活用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容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困难)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名词作动词,顺流而下)七、木兰诗通假字对镜帖花黄 (“帖”能“贴”,读tiē,粘上的意思)出门看火伴 (“火”能“伙”,读huǒ,伙伴,同伴)词类活用愿为市鞍马 (名词作动词,买) 策勋十二转(名词作动词,记下)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动词作名词,读jì,战马)八、卖油翁 欧阳修《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归田录》是一部专门记载名人轶事的著作。通假字但手熟尔(“尔”同“耳”,罢了)词类活用陈康肃公善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汝亦知射乎(动词作名词,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康肃笑而遣之(使动用法,使……走,打发)九、宋定伯捉鬼 干宝十、诗词五首通假字争渡(“争”通“怎”,怎么) 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出现)词类活用东临碣石(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一览众山小(形容词意动,以……为小)潮平两岸阔(形容词作动词,涨潮;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宽阔)造化钟神秀(形容词作名词,神奇秀丽的景色)第二册桃花源记 陶渊明通假字问所从来,具答之(“具”通“俱”,详细地,副词)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复前行(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欲穷其林(形容词用如动词,穷尽) 未果,寻病终(名词用如动词,实现)口技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指在座的人)词类活用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用如动词,擅长)会宾客大宴(名词用作动词,用酒肉款待宾客)遥闻深巷中犬吠(形容词做状语,远远地)妇抚儿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妇拍而呜之(动词的为动用法,为之呜)妇手拍儿声(名次作状语,用手)众妙毕绝(形容词用作名词,奇妙的声音)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通假字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吗)四、伤仲永 王安石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同“攀”,牵、引)词类活用父异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异人奇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宾客)父利其然也(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贤于材人远矣(形容词用作动词,剩,多)诗五首 通假字无为在岐路[“无”通“毋”;“岐”通“歧”,岔(路)]六、愚公移山 《列子》通假字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一厝朔东(“朔”通“措”,放置)无陇断焉(“陇”同“垄”指丘陵)词类活用面山而居(名词用如动词,面向,面对着)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动词作状语,笑着)毕力平险(形容词用如动词,削平,铲除;形容词用如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做状语,用箕畚)跳往助之(动词作状语,跳跳蹦蹦)何苦而不平(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愁,担心;形容词用作动词,挖平)七、短文两篇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闻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不蔓不枝(形容词用作动词,生长藤蔓;名词用作动词,长出枝丫)八、黔之驴 柳宗元通假字 技止此耳(“止”通“只”,不过)词类活用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名词做状语,用船)稍出近之(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接近)驴不胜怒,蹄之(名词用作动词,用蹄子踢)尽其肉,乃去(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庞然大物也,以为神(形容词用作名词,神奇的东西)九、工之侨献琴 刘基通假字作古窾焉(“窾”通“款”,款识) 希世之珍也(“希”通“稀”,稀少)词类活用弦而鼓之(名词活用为动词,装上弦) 金声而玉应(名词活用为动词,发声)匣而埋诸土(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匣子里)十、诗词五首通假字 问渠那得清如许(“那”通“哪”,怎么)最喜小儿亡赖(“亡”通“无”)词类活用歌以咏志(名词活用为动词,写作诗歌)有吏夜捉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唯有乳下孙(名词活用作动词,吃奶)

常用文言虚词(25个)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 (《童趣》)
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 指示代词,译为“那”。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 fú,句首发语词。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丈夫。例:夫齁声起。(《口技》)
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 副词,可译为“就”、“于是”。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 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二十一)故
1. 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
1.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 副词,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 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例: 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 副词
(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
2. 动词
(1)回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四)或
1. 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 副词
(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 。(《三峡》)
(2) 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
1. 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 众。例: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 各位,众位。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口技》的考点一般在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或者翻译上,只要抓住这几个考点,《口技》也就算基本上掌握了。

下面就逐条列出来:

1.通假字:满座寂(通“座”,座位)然 句意:全场静悄悄的。
2.一词多义:1.坐:众宾团坐(坐下) 满坐寂然(通“座”,座位)   
2.乳:妇抚儿乳(喂奶) 儿含乳啼(乳头)   
3.而:既而儿醒(表时间副词的词尾,不译) 妇拍而呜之(连词,表并列)    4.妙:众妙毕备(妙处) 以为妙绝(好)   
5.指:手有百指(手指) 不能指其一端(指明)   
6.绝:以为妙绝(极) 群响毕绝(停止)   
3.词类活用:1.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句意: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
2.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句意: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  
3.会宾客大宴(宴:名词活用为动词,举行宴会。句意:正赶上一家摆酒席大请宾客。)  
4.遥闻深巷中犬吠(遥:形容词活用为状语,远远地。)   
5.妇抚儿乳(乳: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   
6.妇手拍儿声(手:名词活用为状语,用手。)   
7.众妙毕备(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妙处)
4.古今异义:1.会,古义:适逢 今义:会议   
2.但,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3.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稍稍正坐)   
4.间,古义:夹杂 今义:事物两端之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股,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6.走,古义:跑 今义:步行(几欲先走)   
7.是,古义:这,那今义:判断动词(当是时)   
8.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虽人有百手)   
9.善,古义:擅长 今义:善良(京中有善口技者)
5.全文翻译:
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正赶上(有人)大宴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安放)了八尺屏风,口技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而已。所有宾客相聚而坐。一会儿,只听到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喧哗的人。   远远地听到幽深的巷子里有狗叫声,(接着)便(听见)有个妇女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不久,小孩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孩子给他喂奶,小孩子含着乳头在啼哭,妇女嘴里轻声哼唱哄小孩入睡。另一个大孩子醒了,连续不断地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女用手拍着小孩子的声音,嘴里哼唱哄小孩子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的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一时候一齐发出来,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脖子(听),偏着头(看),微微含笑,默默赞叹,认为(这口技艺人的表演)真是妙极了。   不多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渐渐停止了。隐隐约约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倾斜翻倒的声音,妇女在睡梦中咳嗽的声音。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地把身子坐端正了。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失火啦”,丈夫起来大叫,妇人也起来大叫。两个小孩子一起哭起来。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个孩子大哭,成百上千条狗狂叫。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火烧爆裂声,呼呼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起响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众人)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这里所有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里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任何)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发抖,差点儿想要抢先逃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所有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5.断句: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6.字词注释:
   京:国都,京城。   善:擅长,善于。   口技:杂技的一种。用口腔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会:适逢,正赶上。   宴:举行宴会。   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安放。   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   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而已:罢了。   团坐:相聚而坐。团,聚集、集合。   少顷:一会儿。   但:只   下:拍。   哗:喧哗。   呓语:说梦话   闻:听见。   坐:通“座”,座位。   寂然:静悄悄的样子。   深巷:很长的巷子。   深:很长的意思。   犬吠:狗叫(声)   遥:远远地。   惊觉欠伸:惊醒后打呵欠,伸懒腰。欠伸:打呵欠,伸懒腰。   既而:不久。   啼:大哭。   抚:拍。   乳:喂奶。   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初:刚,刚开始。   叱:大声呵斥。   一时:同时。   齐发:一齐出现。   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备:具备。   无不:没有一个不,否定加否定表示肯定。   伸颈:伸长脖子。   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默叹:默默地赞叹。   以为:认为。   妙绝:奇妙极了,好极了。绝:到了极点。   未几:不多久。   齁(hōu):打鼾(hān),打呼噜。   微闻:隐约地听到。   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拟声词)   盆器:指盆一类的盛物的器皿。   倾侧:翻倒倾斜。   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这里是渐渐。   正坐:端正坐的姿势。   忽:忽然,突然。   火起:起火,失火。   齐:一齐。   俄而:一会儿。   中间(jiàn):其中夹杂着。   间:夹杂。   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   力拉:拟声词。   火爆声:烈火燃烧物品爆裂的声音。   齐作:一齐发作。   曳(ye)屋许许(hǔhǔ)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形容声音之杂。   虽:即使。   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   名:说出。   于:在。   是:这。   变色:面色改变。   离席:离开座位。   奋袖出臂:扬起袖子,露出手臂 出:露出。   股:大腿。   战战:哆嗦,打战。   几(jī):几乎。   先走:抢先逃跑。   群响毕绝:各种声音全都没有了。   撤屏:撤去屏风。

7.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   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8.时间量词: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9.表示时间的词语:
1.少顷   2.既而   3.当是时   4.一时   5.未几   6.忽   7.俄而   8. 忽然

10.课文理解:
  
第一部分   1.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擅长。“会宾客大宴”,点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时间和事由:这场口技表演是在一次“宾客大宴”之时;因是“大宴”,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表演的地点和简单设施,说明这是一个临时演出场所,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简单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   (2-4)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2),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口技表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然后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3),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梦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   第三层(4),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这个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又以“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至此,口技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   
第三部分   5.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11.文章中心
  本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口技艺人技艺高超和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12.走进作者:
作者:林嗣环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中考题型其实都是变化的,但你只要相信“万变不离其宗”。抓住重点,就一切OK!

题外话:本人是初三的一名学生,语文成绩没下过125(满150),若以上回答有欠妥之处,还望指教。

字词注释
  1、京:京城。   2、善:擅长,善于。   3、者:……的人   4、口技:杂技的一种。用口腔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5、会:适逢,正赶上。   6、宴:举行宴会。   7、厅事:大厅,客厅。   8、施:设置,安放。   9、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   10、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11、而已:罢了。   12、团坐:围绕而坐。团,围绕。   13、少顷:一会儿。   14、但:只。   15、闻:听见。   16、下:拍。   17、寂然:安静的样子。   18、哗:喧哗。   19、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   20、寂然:静悄悄的样子。   21、深巷:很长的巷子。   22、深:很长的意思。   23、犬吠:狗叫(声)   24、遥:远远地。   25、惊觉:惊醒   26、欠伸: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27、呓语:说梦话   28、既而:不久。   29、啼:大哭。   30、抚:拍。   31、乳:喂奶。   32、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33、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34、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35、初:刚,刚开始。   36、叱:大声呵斥。   37、一时:同一时候    38、齐发:一齐出现。   39、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备:具备。   40、无不:没有一个不,否定加否定表示肯定。   41、伸颈:伸长脖子。   42、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43、默叹:默默地赞叹。   44、以为:认为。   45、妙绝:奇妙极了,好极了。绝:到了极点。   46、未几:不多久。   47、齁(hōu):打鼾(hān),打呼噜。   48、微闻:隐约地听到。   49、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拟声词)   50、盆器:指盆一类的盛物的器皿。   51、倾侧:翻倒倾斜。   52、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53、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这里是渐渐。   54、正坐:端正坐的姿势。   55、忽:忽然,突然。   56、火起:起火,失火。   57、齐:一齐。   58、俄而:霎时间。   59、中间(jiàn):其中夹杂着。   60、间:夹杂。   61、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   62、力拉:拟声词。   63、火爆声:烈火燃烧物品爆裂的声音。   64、齐作:一齐发作。   65、曳(yè)屋许许(hǔhǔ)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呼喊声。   6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全都有了。   67、虽:即使。   68、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69、名:说出。   70、于:在。   71、是:这。   72、变色:变了脸色。   73、离席:离开座位。   74、奋袖出臂:捋起袖子,露出手臂 奋:捋起 出:露出。   75、股:大腿。   76、战战:打哆嗦,打战    77、几(jī):几乎,差点儿   78、先走:抢先逃跑。走:跑   79、群响毕绝:各种声音全都消失了。   80、毕绝:都消失了   81、撤屏:撤去屏风。
一词多义
  1、坐:众宾团坐(坐下) 满坐寂然(通“座”,座位)   2、乳:妇抚儿乳(喂奶) 儿含乳啼(乳头)   3、而:既而儿醒(表时间副词的词尾,不译) 妇拍而呜之(连词,表并列)   4、妙:众妙毕备(妙处) 以为妙绝(好)   5、指:手有百指(手指) 不能指其一端(指明)   6、绝:以为妙绝(极) 群响毕绝(停止)   7、备:众妙毕备(具备)   8、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发出)
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句意:全场静悄悄的。)
古今异义
  1、会,古义:适逢 今义:会议   2、但,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3、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稍稍正坐)   4、间,古义:夹杂 今义:事物两端之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股,古义:大腿 今义:指机关团体中的组织单位;或作量词;或称集合资金中的一份;或指臀部   6、走,古义:跑 今义:步行(几欲先走)   7、是,古义:这,那 今义:判断动词(当是时)   8、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虽人有百手)   9、善,古义:擅长 今义:善良(京中有善口技者)   10、闻,古义:听见 今义:嗅到 语音(微闻有鼠)   11、名,古义:说出 今义:名字,或作量词(不能名其一处)   12、微,古义:隐隐约约 今义:小,微小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复杂字词注音
  1、呓(yì)语   2、吠(fèi)   3、叱(chì)   4、齁(hōu)   5、中间(jiàn)   6、力拉崩倒(dǎo)之声   7、曳(yè)屋许许(hǔ)声   8、几(jī)欲先走
词类活用
  1、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句意: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   2、会宾客大宴(宴:名词活用为动词,举行宴会。句意:正赶上一家摆酒席大请宾客。)   3、遥闻深巷中犬吠(遥:形容词活用为状语,远远地。)   4、妇抚儿乳(乳: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   5、妇手拍儿声(手:名词活用为状语,用手。)   6、众妙毕备(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妙处)
特殊句式
  1、倒装句: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   翻译:正碰上有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翻译:凡是(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全都有了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翻译: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时间量词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6、表示过了较长时间才发生:逾时
表示时间的词语
  1、少顷   2、既而   3、是时   4、一时   5、未几   6、忽   7、俄而   8、忽然
课文理解
  第一部分   (1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擅长。“会宾客大宴”,点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时间和事由:这场口技表演是在一次“宾客大宴”之时;因是“大宴”,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表演的地点和简单设施,说明这是一个临时演出场所,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简单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   (2-4)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2),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口技表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然后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3),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梦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   第三层(4),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这个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又以“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至此,口技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   第三部分   (5-5)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口技艺人技艺高超和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古今异义
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聚在一起,合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小,细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其中夹杂。今义:里面。)
两股战战(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几欲先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几欲先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义:即使,表示假设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的连词。)
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今义:会议。)
宾客意少舒(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少。)

一词多义
指:1.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绝:1.以为妙绝(副词,极) 2.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秒:1.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2.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
指:1.手有百指(名词,指头) 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指明)
作:1.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 2.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
间: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 2.遂于外人间隔(动词,间断)
是:1.当是时(介词,这) 2.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
坐:1.满坐寂然(名词,通“座”) 2.众宾团坐(动词,坐)
名:1.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2.自为其名(名词,姓名,名称)
词类活用

1、妇抚儿乳 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3、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通“座”,座位)

请归纳出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口技》的实词意思、虚词意思...
答:请归纳出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口技》的实词意思、虚词意思、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首页 用户 认证用户 视频作者 知道团队 帮帮团 认证团队 合伙人 企业 媒体 政府 其他组织 商城 法律 手机答题 我的 请归纳出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口技》的实词意思、虚词意思...

求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主要课文
答:第一单元(咏物抒怀)1、海燕(高尔基) 2、白杨礼赞(茅盾)3、石榴(郭沫若) 4、马说(韩愈)5、紫藤萝瀑布(宗璞)第二单元(道德修养)6、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7、敬业与乐业(梁启超)8、多一些宽容(郭安凤) 9、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周国平)10、陋室铭(刘禹锡)第三单元(事理说...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有哪些?
答:1、《陋室铭》,作者:刘禹锡 2、《马说》,作者:韩愈 3、《活版》,作者:沈括(宋)4、《核舟记》,作者:魏学洢(明)5、《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后常用词语?
答:八年级下册字词总汇(2011.06.20)第一课《海燕》常用词语:呻吟(shēn yín)、胆怯(qiè)、翡翠(fěi)、蜿蜒(wān yán)、翔(xiánɡ) 、翅(chì)、苍茫、高傲、渴望、飞窜、蠢笨、泛起、飞沫、翡翠、精灵、震怒、困乏、怒吼、预言。第二课《白杨礼赞》常用词语:黄绿错综(zōng)、毡子(z...

初二语文下学期苏教版字词表
答: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字词总复习 第一单元 倦怠dài 翡fěi翠 恹恹yān 楠nán木 奇崛jué 枯瘠jí 骨gū朵 丰腴yú 盎àng然 迸bèng溅jiàn 虬qiú枝 秀颀qí 伫zhù立 陌mò头 贪婪lán 凡几jī 飞沫mò 锤chuí炼 婆娑suō 鄙bǐ视 皓hào齿 ...

八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古诗词全部(与课本一致)
答: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十首古诗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lí)凝寒?松柏有本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请问八年级下册语文有那十首古诗 苏教版
答: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池鹤》【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迎燕》【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字词表注音,急!!
答:第一单元锐不可当(dāng)业已(yǐ)绥(suí)靖(jìng)阌(wén)乡聿(yù)鄂(è)豫(yù)阻遏(è)疟子(yàozi)寒噤(jìn)蹿(cuān)仄(zè)歪(wāi)张皇(huáng)失措尖利能耐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拂(fú)晓瓦砾(lì)地窖(jiào)鞠(jū)躬(gōng)颤(chàn)巍巍(wēi)箧(qiè)赃物制裁荡然无存...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
答: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 1【闻雁】(韦应物·唐)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2【池鹤】(白居易·唐)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3【迎雁】(葛天民·宋) 咫尺春三月,寻常...

苏教版 !! 八年级下册语文生字生词的拼音??
答:八(下)第一单元生字练习题 1、下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A、烂熳(màn) 绯(fēi)红 油光可鉴(jiàn)B、芦荟(huì) 不逊(sùn) 匿(nì)名 诘(jié)责 C、抑扬顿挫(cuò) 深恶(wù)痛疾 磨磨蹭蹭(mócèng)D、迢迢(tiáo) 文绉绉(zhōu) 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