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琴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应该是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出自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
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扩展资料:
一、作品历史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二、作品影响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
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字经

这句话源于《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童训读物,但《三字经》中原文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生养孩子不严加教育,这是父母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老师的懒惰。为人子女不用心学习就是大错;年少不学习、不努力,就是长大了又有什么作为呢?”
子不教,父之过”,“过”有四过:过在自无,过在颠倒,过在无方,过在无心。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中国文字很有奥秒,“教”字很形象,“孝”字加个“文”,学文为教,不教当然就不孝。但是“父之过”这个“父”并非只指父亲,而是父母,父辈。天下父母无不“望子成龙”,但就有人望子成龙梦成空。养个“坑爹”逆子心发痛。原因何在?
、“子不教,父之过”过在自无

我们冷眼旁观近几年来中国的“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他们的“坑爹”能力是常人不可想象的,制造那些极端事件,为他人家庭带来严重的伤害,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这些坑爹的二代们,为何有这个“本事”,一句话:没教好!谁没教好?是学校、是社会?并不是!而是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同一国度,同一个社会环境,别人孩子怎么不会这样坑爹呢,原因就是父母自身,一个自身没有教养,不会为人父母的人怎么能做好榜样呢,五伦里“父为子纲”,纲就是榜样,所以说,父母之过,过在于自身没有教养,没有德行,没有做好榜样。


2、“子不教,父之过”过在颠倒

有的父母因自身思想观念落后,家教方式不对,对于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柴米贵,不知父母累,要什么给什么,甚至是百依百顺,这就是五伦颠倒,儿子不像儿子,父辈也不像父辈。我们必须承认,父母是孩子天生的老师,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人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出问题,父母有推卸不掉的责任。因为,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当一个孩子在某个方面出现严重问题时,做父母的不可能没有感觉到。所以必须善诱、扶正、警告、督促,而不是过于溺爱,溺爱必出逆子,人伦颠倒就是违背了人道。
3、“子不教,父之过”过在无方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就是一个“教”字和一个“孝”字,这两个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孩子从小父母将他们捧在手心里,孩子上学花钱再多也要找最好的学校,长大后又操心找工作,工作有了还要帮助子女成家立业,成家后还要帮儿子带孙子,总之儿子连孙子的路子都帮他们想好了,何其苦!但是没有几个孩子是按父母预设的道路前行,总是背道而驰,父母操劳一辈子不图任何回报,只希望孩子能够理解他们,孝顺他们,让他们安度晚年。每当在媒体的报道中看到,有逼父母拿钱的,有当街辱骂父母的,有对父母拳打脚踢的,这些场面总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焦虑。增广贤文里面有句话说的好,“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做马牛”,这就是教子无方。

4、“子不教,父之过”过在无心

也有一些父母自己是从穷困农村吃苦长大,深知赚钱重要,常年在外经商赚钱,也有暴发户,总是以金钱来鼓励孩子,自己一身铜钱臭,并以此熏染着孩子幼小的心,并以此教导孩子读书无用,赚钱重要,总希望孩子将来继父业、赚大钱,却总是事与愿违,当孩子做出忤逆伤德之事,就把责任都归罪于学校和社会环境,加以抱怨,真是不懂情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提是家庭教育,古时:老师是“授业、解惑”,现在是灌输那些枯燥的数字和公式来换取大众都认可的分数,所谓成绩。现在学校重视德育的已经很少了。总之这类父母大多都是金钱为重,教子无心,林则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子不教父之过意思: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出处:《三字经》【作者】王应麟 【朝代】宋朝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是《三字经》的一个改版,原文是: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扩展资料

1、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意思: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意思: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不是子女不管教父母的错。也不是父亲不教育子女是过错。
原文意思是:
父亲(父母)没有送孩子去读书(古时候是私塾),是父亲(父母)的过错。
没送去读书和没教育孩子是两回事。

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

不管教子女是父母的过错

就是说子女犯错,是父母的责任,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错了!天下无不是的子女才对!子女生下来一张白纸,谁在教啊?谁在带呀?谁在以身作则啊?谁领导啊?那都是父母!人生下来一切就是父母教会的!就算是迷信一下说是八字不合也是父母的过错在先才有这么的报应!

子不教父之过的意思
答:出自《三字经》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

“儿不教,父之过”是什么意思?
答:释义 “儿不教,父之过”是,子女没教养,是父亲的过错 。是有道理的,因为父与子接触密切,当儿子有错误时不及时的纠正,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没有教育的习惯。出处 作者为王应麟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

子不教,父之过是什么意思?
答:应该是子不孝,父之过。意思'儿子不孝顺,是父亲在他小的时候没有教育好他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意思是什?
答:译成白话文如下: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就是说,你作为父亲,你如果有了子女只管他们的吃穿和日常生活,而不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教育,如果子女出现了差错,这就是你作为父亲的失职,作为父亲的过错。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就是说你作为老师,如果学生你没有教育好,就是你老师的懒惰和你不尽职不尽责。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什么意思?
答:这句话出自《三字经》,原句应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仅仅是物质上供养子女衣食住行,而不从精神领域施加教育,是做父亲的过错。在学校里,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老师的懒惰。时至今日,仍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青少年的茁壮成长,身与心应是并行不悖的,二者不可偏废。否则,不能...

儿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孩子没有教养是父亲的过错。不是子女不管教父母的错。也不是父亲不教育子女是过错。原文意思是:父亲(父母)没有送孩子去读书(古时候是私塾),是父亲(父母)的过错。没送去读书和没教育孩子是两回事。

子不教父之过是什么意思?
答:儿子没有教养,是父亲的责任。不教是没有教养的意思。

子不教,父之过谁的名言,出自哪里
答:“子不教,父之过”是《三字经》中的名言,原句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翻译:养不教,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

你怎样理解“子不教,父之过”?
答:子,指的是孩子,儿女;父,指的是父母,意思是,孩子教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而不是父亲一个人的过错。都说父母是唯一不用考试就可以上岗的职业。当我们生了孩子,走向父母的岗位,但我们真的承担起了父母的责任吗?作为父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孩子受了委屈,向...

"子不言父之过",这句话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答:三字经?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意思是:孩子不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父亲的责任。孩子学习了,教的不严格是老师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