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的发展背景与发展历史

作者&投稿:敏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陕北民歌究竟发源于那,是大秦文化,还是三晋~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即兴而作、即兴演唱、口耳相传的民间艺术。"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下来并进而发展生产的先决条件,也是产生和形成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础"。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大量人类遗址的发现表明这里曾经是我国文化发展的辉煌之地。"黄土高原在遥远的古代森林茂密、水草丰盛,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好地方",后因地质因素加上历朝历代的滥垦滥伐,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成为了现在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的地形地貌,就是在这块贫瘠的黄土地上,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流传于榆林的山坡、沟洼、田野、村落,是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吟哼吼喊出的山野之声、里巷之曲。陕北民歌的历史可追源到古代巫歌和祭祀秧歌调,并与古来有之的春节“闹红火”的习俗紧密关联,如绥德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乐舞百戏和秧歌的内容,可见当时陕北歌舞已经盛行,民歌必然随之滥觞。

陕北,歌的高原。 陕北民歌多采用信天游这种形式。
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 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信天游,在这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沟沟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陕北劳动人民抒发感情的最好手段,是发自人民心底的呼声。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协,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这便是陕北民歌的形式 内容 及特色。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陕北民歌流传于榆林的山坡、沟洼、田野、村落,是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吟哼吼喊出的山野之声、里巷之曲。陕北民歌的历史可追源到古代巫歌和祭祀秧歌调,并与古来有之的春节“闹红火”的习俗紧密关联,如绥德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乐舞百戏和秧歌的内容,可见当时陕北歌舞已经盛行,民歌必然随之滥觞。   民歌是最简便的艺术形式,它随着陕北人民的劳动生活和陕北的历史以及民俗活动而诞生,并留传至今。如《脚夫调》的曲调只有三个音,是较为原始的反映陕北人民劳动生活的信天游山歌。再如《调兵曲》反映了清代顺治五六年间,满清政府镇压回民起义的史实。20世纪30年代以前,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依照自己的生活与习俗,在耕地、赶脚、放牧、喝酒、过节、盖房、祝寿、婚丧嫁娶、庙会等生活场景里,触物生情,即兴编唱出来的,逐步形成了高亢、豪放、粗犷、悠扬的风格,寄口头传唱而流行,靠集体编创而繁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   1935年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陕北成了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此时陕北民歌主要反映“闹红”,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内容,形成革命历史民歌。1942年兴起的大生产运动和新秧歌运动,对陕北民歌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大生产运动中,佳县、绥德、米脂、清涧等革命老区人民,积极响应边区政府的号召,大规模、有组织的移民到人烟稀少、土地较多的延安地区,开梢林、垦荒地,其中许多人以后就定居延安各地。移民们将许多民歌和民间艺术带到延安。如《东方红》原名《移民歌》,歌中唱到“佳县移民走延安,一定要开老南山,不过几年再来看,尽是一片米粮川”。再如横山说书艺人韩起祥到延安后,说新书、唱工农,受到毛主席赞扬。陕北民歌经革命文艺工作者的采集和改编,出现了《东方红》、《翻身道情》、《绣金匾》、《拥军秧歌》等一批响誉全国的陕北民歌。有人说陕北民歌“唱红了天”,这是指《东方红》唱出了时代的心声,表达了亿万中国人民敬爱毛主席,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求解放,建设新中国的决心。有人说陕北民歌“唱出了一个新天地”,这是指《翻身道情》以鲜明的特色,将陕北民歌的影响力、感染力演绎到了极致,“大家团结闹翻身”成了引领当时时代的共识,陕北人民唱着《东方红》和《翻身道情》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这一时期除了革命民歌,又有了《三十里铺》、《赶牲灵》、《黄河船夫曲》、《跑旱船》、《五哥放羊》等许多精曲陕北民歌相继问世。1952年中央歌舞团在绥德县数千名歌手中精选了三十多人,组建了陕北民歌合唱队,使陕北民歌有了国家级演唱团体,让陕北民歌不仅唱响了中国大江南北,而且享誉国际舞台,这在我国民歌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至文革前,榆林各地民歌演唱活动非常活跃,以至许多村镇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歌村”,以绥德为中心,各地出现了许多著名艺人,他们有的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有的被音乐院校聘请任教,有的以后成为专家、教授。陕北民歌的曲目,有的被改编为民歌管弦乐曲,有的被改编为电影音乐,有的成为音乐院校的教材。总之,1935年以后至1965年是陕北民歌的红盛期。   文革期间,陕北民歌被禁唱,只有《东方红》如同第二国歌被中央广播电台每天播放。1975年以后,陕北民歌逐渐恢复演唱,1979年榆林民间艺术团赴省、赴京演出,受到广泛赞誉,并被摄入电影艺术片《泥土芳香》中,1982年文化部专调榆林民间艺术汇报演出团赴京进行示范表演,对遏制当时国内艺术界崇洋媚外思潮,起到重要作用,并推出了王向荣、郭云琴等一批民歌演唱家和优秀民歌手。1985年地区正式成立民间艺术团,并连年出国演出,陕北民歌再度唱响国际舞台。从80年代始至90年代初,完成了陕北民歌集成工作,共收集各类民歌八千多首。改革开放以后,各种陕北民歌演唱会和赛事,在榆林频频举行,不断涌现出陕北民歌演唱优秀人才,并在全省、全国大赛中频频获奖,特别是2006年陕西省陕北民歌大赛中评选出的“十佳歌手”均属我市籍选手,这在建国以来的民歌赛事中,尚属首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陕北民歌的源头、主流在我市,榆林民歌是陕北民歌的代表。

黄河水手歌历史背景
答:《黄河水手歌》是一首著名的陕北民歌。属于山歌类,歌词以朴素的语言,平铺直叙的手法,表达了黄河岸边的水手们豪放性格和在平水行船时的舒畅心情。歌词中反复出现的“九十九”词句,并非表示具体数字,而是“很多很多”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谈谈民歌和区域的关系
答:民歌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发展类型,按地域分别有客家民歌、陕北民歌、云南民歌。一、云南民歌 云南是中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傣、哈尼、壮、苗、僳僳、佤、回、纳西、拉祜、景颇、瑶、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龙、独龙、普米等族。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黄河船夫曲的创作背景
答:20世纪20年代,贫瘠落后的黄河之滨———佳县螅镇荷叶坪村,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李思命,从自己一生的搬船生涯中总结出了代表中国穷苦人民的纯朴语言,唱出了震惊中外的著名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李思命一家三辈闹船,闻名于黄河两岸的好水手就有五六人。他的父亲一生坎坷,英年早逝,靠在黄河渡口搬...

陕北民歌如何叫好又叫座
答:二是外界影响扩大化。在陕北本土对陕北民歌普及的基础上,同时要组织一批文艺创作人员,根据陕北民歌的历史渊源,产生的故事和反映的生活,创作一系列反映陕北民歌的文艺作品,将陕北民歌融入到歌剧、小品、舞蹈、小说、电影、电视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中,从而多角度多渠道地将陕北民歌推向全国。在这一方面,此...

举例说明东北民歌与陕北民歌的区别及各地民歌的特点
答:2、东北民歌的代表—“二人转““二人转”又称“蹦蹦”,是东北地区喜闻乐见、独具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

1939年叁月鲁艺音乐系师生成立民歌研究会1941年二月改名为什么
答: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成立的背景 1939年2月,鲁艺音乐系主任吕骥给该系高级班讲授新音乐运动史,针对抗战之前音乐界对民间音乐的忽视,发起了民间音乐的研究与采集活动。这个活动以是年3月5日鲁艺音乐系高级班成立的“民歌研究会”为标志,最初仅有19名成员,其第一届干事会正副主席分别由树莲(李凌)、...

钢琴曲,解放军的天和贝多芬献给海顿的F小调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以及...
答:在乐曲中到处可以看到民族化元素的影子。作品中所描述的音乐形象和音乐场景也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希望通过对作品不同角度的分析,体现陕北民歌改编创作的钢琴作品独特的风格特征。2.此曲作于1800年,是贝多芬真正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是贝多芬对现代奏鸣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4首奏鸣曲(第三、...

中国民歌知多少
答:“茉莉花”小曲(即民歌)曲名为“鲜花调”,有几百种鸣唱法,但大同小异,实际就是一种,音乐界称为“近似音调”。这种曲调广泛流传于明、清,主要流行区在江浙。据已故音乐史论家章鸣(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等专家考证清代的“鲜花调”是在明代已流行于扬州的“鲜花调”基础上的发展。扬州清曲,以...

初中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3篇
答:【 #教案# 导语】音乐从历史发展上可分为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东方以中国汉族音乐为首的中国古代理论基础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西方是以七声音阶为主。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猛听得金鼓响》 【教材分析】 《猛听得金鼓响》选自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这个唱段是穆桂英在听得金鼓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