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良文丑真实武力有多强?

作者&投稿:牧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颜良文丑真实武力有多强?~

关羽白马坡斩颜良、黄河边刺文丑妇孺皆知。就因为这个,无论是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大家的茶余饭后的谈论中,该二将都被排在了一流之外。毕竟,被人一刀杀的人是不能视为一流的。然而,颜良单挑张辽、徐晃,文丑单挑赵子龙也是众所周知。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论述颜良、文丑的文字虽不多,但是从对他们的出场、战争经历和单挑经历来看,都足以显示出他们的勇猛和骁勇。《三国志》中孔融就曾这样评价过他们:“颜良、文丑,勇贯三军。”虽然关羽勇猛异常,但是在白马坡,颜文二人真的就这么轻易地被关羽一刀一个杀了?真的就这么轻易战死了?还是另有其因?
一先声夺人—两将闪亮登场;英雄折戟—两将草草而死关于颜良、文丑,虽然小说中从未给他们以正面的肖像描写,但他们在尚未出场就读者先闻其威名了。并在小说中多次提到过“颜良、文丑”之威名。关东各路诸侯共战董卓之时,董卓手下有上将华雄来战十八路诸侯,斩多员名将于阵前。此时盟主袁绍曾这样叹道:“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这就是说颜良足以匹敌华雄。至颜良、文丑出场,就遇韩馥手下耿武、关纯。颜良立斩耿武、文丑砍死关纯。使得袁绍入翼州。袁绍磐河战公孙瓒之时,文丑更是尽显威风,磐河桥上打得公孙瓒狼狈之极。瓒军中健将四员一齐出战,竟被文丑一枪刺死一人。直到赵云出场,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这才拨回马去了。袁绍遣颜良作先锋,进攻白马战曹操。颜良统兵打仗还是有一手的,其排好严整的阵势足以令善于排兵布阵的曹操汗颜。原吕布手下的宋宪、魏续竟不怕威振天下的颜良!敢来出战、骂战。被颜良三合斩宋宪,一合杀魏续。接下来是徐晃与颜良的单挑。曹操问手下:“谁敢上前与颜良一战?”此时在曹操手下尚还不算大将但是武艺高强的徐晃应声而出,与颜良战了二十合,败归本阵。确实不是颜良的对手,且战久了有战死或是受伤的危险,所以只打了二十回合体面回到曹营阵中。使得操军诸将栗然。就连曹操都大惊曰:“真勇将也!”
文丑闻颜良被诛,怒曰:“颜良与我如兄弟,今被曹贼所杀,我安得不雪其仇。”是役更是勇猛异常,面对张辽、徐晃两名虎将,竟还能连放两箭,其中一箭射中马之面颊。那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失去了战斗力。文丑回马复来,只亏是徐晃截住了文丑厮杀才救了张辽。文丑血战两将而有余力!但是白马坡下,黄河边上,颜良和文丑只在数日之间,俱被关羽一刺而死!勇将骤死,英雄末路!二 对两将战死的几点疑问小说中对颜良、文丑之死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首先是在人的方面,特别是在武力方面(注释:我们这里所说的武力就是武艺,武艺是一项综合指标,除了射箭外,其他如力量、速度、技巧、反应都是武力的因素)。颜良、文丑,是河北名将,是三国时期大诸侯袁绍极为倚重的统军大将。关东各路诸侯共战董卓之时,就从袁绍的口中侧面地印证了他们的武力。就在白马之战前,沮授曾谏曰:“颜良性狭,虽骁勇,不可独任”;(袁)绍曰:“吾之上将,非汝等可料”。从这可以看出袁绍对颜良的倚重!且不论翼州之地,颜良立斩耿武、文丑砍死关纯。因为耿武关纯之辈确非属名将之流。但是在其后的磐河战公孙瓒之时,文丑尽显威风,打得公孙瓒狼狈之极。公孙瓒何人也?关东诸侯会师攻董卓之时曾对公孙瓒这么描述:“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又是何许人?我想这个人不用在此多做解释了。凡是懂点三国的人都知道他是共认的“战神”。公孙瓒尚能在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武力和装备下逃生,可想而知,他也并不愧对“白马将军”之称。文丑竟能打得他狼狈之极。更加意外的是在后面:当时赵子龙从草坡左侧转出,飞马挺枪,直取文丑。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三国里面单挑超过50回合的屈指可数,两个武将能打50回合,至少他们武力相差不大,由此可想文丑时乃真悍将也!再看颜良,立斩耿武之后,他的再次出现是在白马之战。这更是他显威名的时候了,他战不三合斩宋宪,一合劈魏续。按书中的说法宋、魏可是“飞将”吕布手下的健将啊!竟也只能在颜良手下走一回合。二十合败徐晃,更是使得曹营诸将栗然可叹!值得注意的是“诸将栗然”这么几个字,栗然――发抖害怕的样子。操营诸将何以会栗然呢?颜良所部“精兵十万,排成阵势”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颜良斩健将、速败勇将所表现出来的骇人气势。身为操营勇将猛将的徐公明竟然只敌得区区二十合!须知当此时曹营众将中,张辽、张郃、夏侯惇、夏侯渊之辈莫不与徐晃差不多的水平。这使得“虎痴”许褚都未能吭声。许褚者,自典韦死后曹营第一高手。悍将也!尝与马孟起裸衣大战,曾在曹操败走华容道,众将尽皆胆寒时,骑无鞍马斗张飞。这样一个猛人,竟也被栗然!这更加能显示出颜良的厉害。在此作者所强调的这一切是为了突出颜良之强的目的。猛将徐晃居然也是二十合败阵!这份功力足以与渭水马超二十合败张郃、镶山赵云三十合败张郃交相辉映了。无怪乎曹操惊呼“真勇将也”。且不论此,文丑还有更加精彩的表现:文丑挺身独战曹军,从容撤退。曹营张辽、徐晃两员大将齐出追击,他竟能不慌不忙,箭如流星,若不是徐晃提醒,号称“不在关羽、张飞之下”的张辽恐怕就丢了命了。在《三国演义》全书中一流武将互相单挑中,以一挑多的情境比较正常的场合只有3个:吕布关前战关、张;文丑战张辽、徐晃;赵云战张合、徐晃。而就是这三场之中,吕布和对方打了个平手;赵云也只是震住了对方;只有文丑,以一敌二,泰然自若,并击败了赫赫有名的两员一流武将。后人不得不承认他的勇猛。徐晃原为杨奉手下,使用大斧,武艺过人,曾协助杨奉保护献帝,击退郭汜的追击。后降曹操,是曹操部下“五子良将”之一。受到过曹操的多次赞扬。他的武力超群,全书中徐晃出战约计有14-15次,利斧下的亡魂有:崔勇、李乐、汪昭、彭安;击败过袁绍之大将韩猛;战许褚五十合平;与右臂受伤少力的关羽战八十合处上风。—位典型的一流将领。曹操也评价“徐晃乃真良将也”。就是这样一个虎将,在颜良手上20合便败走了。况赵云实乃是三国中真虎将,死在其刀下的武人不胜数举,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超级武将,文丑尚能对拼50合而不落败!这无不衬托了颜良、文丑之强。徐晃战关羽尚能走上80回合而不落败,而独颜良能20合而胜之,然颜良却被关羽一刀刺死。于理来说不符。有人说,颜良文丑之死妙在飞刺之“飞”。当时关羽骑的可是有神驹之称的马中赤兔。而颜良文丑具是死于关羽之飞刺下,能一刀杀颜良的关键就是赤兔马的原因。也许这也是有原因,但是在小说第五回中吕布挥戟战武安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武安国竟能从战神、赤兔下带伤而走。公孙瓒亦如此。而张飞也能50合而战平吕布。[8]稍了解的人都认同吕布武力强于关羽。但是颜良,文丑在面对一个武力与己几乎相同的人,却莫名的被刺死了!难道就在于赤兔的快吗?非也!又有人说颜良之死,死在其钝。尚未反应,即被羽斩于中军。难道这就是原因吗?非也!颜良是袁绍的第一勇将,如果尚属“反应迟钝”之类,其不早死于阵前,何需关羽来砍呢?再者如小说所说:羽提刀横杀而来,良于中军,当关羽“凤目圆睁、蚕眉直竖”,颜良阵地。反应再慢之人也醒了。所以这个理由也是不成立的。我们再来看小说是怎么描写颜良和文丑之死的:嘉靖元年本“卷之五‘云长策马刺颜良’是这样描述的:“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河北军见了,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公飞奔前来。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云长忽地下马,割了颜良头,……飞身上马,提刀出阵,似入无人之境。”再看毛本:“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曹军乘势攻击,死者不可胜数;马匹器械,抢夺极多。关公纵马上山,众将尽皆称贺。公献首级于操前。”罗本中对关羽上阵的描写:“将盔取下放于鞍前”— “放开一条大路”— “ 恰欲问之”都说明这是一场出其不意的奇袭!“将盔取下放于鞍前”这是打仗的阵势吗?或许更加像是来访的使者。而颜良军是怎样对待使者关羽呢?“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这不是对使者的态度吗?而颜良是怎样对关羽呢?“见关羽来,不准备迎敌”这种情况下被关羽斩于马下,一句“方欲问时”,蕴涵了多少问题于其中?这让颜良死得不明不白,也让他的沉冤能被后世之人昭雪。对于这些方面,毛本似乎少了一些描述语。但字里行间之下,也可略见端倪:首先关羽的大刀是倒提着的,麻痹了颜良,如果是准备单挑或冲阵,断无单手执刃且刀头冲下的道理;其次如果是河北军有意阻挡,不会出现波开浪裂(分作两边状)的场面,要么层层围裹,要么四散奔逃;再次“方欲问时”也可说明问题,颜良根本未将关羽视作敌人,也根本没有做好战斗准备,那么颜良究竟准备问什么呢?试想当时刘备正“做客”袁绍营中,况关羽曾“杯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天下早已广为赞之,连曹操都视之为珍宝,颜良尚不知乎?刘备,就是因为这个关键的不稳定因素存于袁绍营中,从战前刘玄德与袁绍说的:“二弟不知音耗,妻小陷于曹贼;上不能报国,下不能保家:安得不忧?”多少可以推敲出在袁绍营中,刘备可能对袁绍、颜良描述过关羽形貌。更有罗本生怕读者看不明白还注释了这样一段话:“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使青龙大刀……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另文中附有赞诗一首道出玄机:“……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 就是因为刘备,让颜良死得不明不白!可以说是刘备害死了颜良。最后这个“刺”字也值得揣摩,用大刀杀敌的不用砍、劈等常用动作,而是刺!众所周知,古代刺客,他们行刺时,都是采取出其不意的方式。这里关羽杀颜良用个刺字同样也是出其不意、而攻其不备。细心的看客可能看出来了,小说在前面描写颜良和前面包括徐晃在内的人交手时,都是先叫阵,再摆好阵势厮杀。如长坂坡赵云单骑救阿斗时便大喊了许多声:“吾乃常山赵子龙~!!!”正是因为这句,使得赵云形象深深留于曹操脑中,更加荡漾在读者的心里。而关羽是不宣而战,忽然来偷袭。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都说得很简单:关羽来时,颜良刚跨上马,还没准备好,而被关羽斩于马下的。再来看文丑被一刺而死:“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翻,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单说“心怯”两字,《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是这样描述的:“(绍)遂仍请玄德上帐坐,议报颜良之仇。帐下一人应声而进曰:‘颜良与我如兄弟,今被曹贼所杀,我安得不雪其恨?’玄德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獬豸,乃河北名将文丑也。”再观其与徐晃张辽战,特别是号称“不在关羽、张飞之下”的张辽。文丑竟能不慌不忙,箭如流星,奈何关羽一出,其便“心怯”而去?按理,他是找关羽为其兄弟报仇,更应血战而死!为何其不出一箭而去?于情理不合!这次出战是刘备与其一起的,刘备之来是为探云长的实信!文丑急走,难不成又有其他原因在其中?结果又如颜良般,被一刀飞刺而死!综观上述,实在让人为颜良文丑之死喊冤。三 颜良文丑死因之我见《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它的思想内容十分复杂,融合了传统、官方、民间与作者个人的各种思想。纵观《三国演义》,全书都洋溢着尊刘尊蜀的气息,同时《三国演义》也是一部忠义智勇的英雄颂歌,在小说中,以刘关张及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汉方面,是正义的代表。关羽作为一位能与曹操、诸葛亮并列为“三绝”之雄。甚至后世还有这样的诗句来评价他:“将军气作汉长城,此身肯与贼俱生?一时成败风云散,千古精诚日月明。”他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已经化身成了义气的象征。关羽已经从一个普通的人被尊为神,而且是愈来愈"神",愈来愈受人们尊崇。在人们心中一直他都是像神一样的人物,因为他武艺高强,忠义两全,对刘备是忠贞不二。曹操对他是美酒佳瑶、黄金美女的赏赐他,而他却一心要找到刘备,辅佐汉室。他还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文丑。这是他的武艺高强。他的毅致力也非常高,华佗为他刮骨疗毒时,他谈笑自如。试问从古至今谁能作到这样。关羽,一听到这个名字,总是能引出人们无限的崇敬。在小老百姓的眼里,他就是神的化身,英勇,神武,讲义气,是一个几乎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人,千百年来,他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与敬仰。你或许没有读过三国,但你一定听说过关羽。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已经把他当成了神,一个在危难是可以救助自己的神。《三国演义》已将关羽塑造成仁义礼智信美好品德的完美化身,他因此成为宣扬儒家伦理观念的最佳人选。成为中国的武圣,与文圣人孔子一起,接受世人膜拜。纵观关羽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高潮迭起;震撼人心的英雄事迹不胜枚举。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伤。人生天地间,再有何求?!罗贯中对关羽实在太热爱了,不免放纵,尤以诛颜良,斩文丑为甚。颜良、文丑之猛在小说文首便已显然出于袁绍之口。此后,颜良、文丑便销声匿迹。直至袁绍进攻曹操时,才再现踪迹。这时曹操恰好也收服了关羽。唉,为何如此之巧?!猛将宋宪、魏续;勇将徐晃也被其打败。使得勇冠三军的颜良真是威风凛凛。惜哉,这种威风并非为颜良,而是为关羽!在层层衬托下,关羽出场了。本以为关羽要与颜良大战三百回合,然后才能取其首级。哪知关羽倚仗马快,打的颜良措手不及。只一回合便取了颜良的性命。不禁愕然:高潮来到之后,突然戛然而止。不仅是颜良措手不及,便是我等也始料不及。可怜颜良,文丑之辈生不逢时、生不逢地、生不逢主。生有强将如云之时,未生蜀国之地,未投仁义之君。所以只能是作人陪衬罢了!纵使颜良文丑再厉害,其也只配是作关羽的手下忘魂。惜哉,颜良、文丑!说什么河北名将,勇冠三军!只不过是跳梁小丑,关羽的垫脚石而已。在《三国演义》中,颜良出场的次数不多,单挑也就三次,文丑更是如此。虽然他们有过很辉煌的战斗记录和极其高深的武力,但是他们只是属于过渡型的人物,也是成就武圣关羽智勇双全形象的铺垫人物,被关羽袭刺身亡是他们的宿命!准确的说他们是关羽的铺垫,将颜良和文丑的武力描述得越厉害、越神奇,就越能突出关羽的勇武。颜良死于关羽之刀下,是关羽武力巅峰的象征。虽然在《三国演义》中吕布、马超、赵云、张飞的武力似乎都比关羽高一点,但是相信绝大多数三国读者应该是承认关羽成为武圣的。这说明得到武圣这一近乎神话的荣誉称号,并不完全靠的是武力,关羽之成为武圣有复杂的原因,除了“绝伦”的武艺外,其智勇双全、忠心耿耿、义薄云天,几乎集中了武将的所有优势。但是有了飞刀刺颜良文丑的“功绩”,就足以成就关羽作为武圣光辉形象的真实写照。小说越是把颜良文丑塑造得强悍,就越是突出了关羽。小说中不安排武力和关羽相当的许褚出战颜良,其用意正是如此。身为北方首席大军阀袁绍手下的大将,颜色良和文丑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了。袁绍身为北方最大的军阀,历来是作为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而且纵观整部小说以及《三国志》,对袁绍的评价都是褒少贬多。《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更有对他这样的评价:“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乃甚於羽远矣!”在这样的“靠山”之下,所以他们纵然英勇无比,也只能作为他人明君仁主,忠魂猛将的映衬了。这于情于理来说又是合理的。颜良文丑之死,表面上是颜良文丑能力不足,为关羽所杀。究之亦是为刘备所害,正是因为刘备这个不稳定的因素在袁绍军中,加速了颜良和文丑的死。实探之,乃是作者使之死!作为颜良,文丑之君主的袁绍,虽久居北方,又有很强势力。但是其既非汉之正统,又非仁义名君。正是在一个无好名声的君主下使得其手下的悍将也只能是做他人之陪衬!
《三国演义》是在陈寿《三国志》等历史记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所创造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作为小说,当然有虚有实。它在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重塑观念的同时,也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来进行艺术的创造,使实服从于虚。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和事件很多已经全非历史本来面目,情节也多经过处理。它已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借三国史实的基干和框架,另描了一副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小说中谁强孰弱已非后世争论的重点,河北名将颜良,文丑在小说中的描绘只不过成了衬托故事主要主人公的“绿叶”。纵然他们有万夫之勇,但是始终都得背上被人一刀刺杀的“命运”单武力而言,颜良比关羽强一筹,文丑比关羽高半筹

《三国演义》中经常有这样的事,A和B打个平手,B和C又打个平手,但A却可20回合斩了C。在演义版本里,武将的武力值并不会因为年纪、体力等原因而衰减,只会和战场环境、作者所塑造的巅峰期有关。因此,除了吕布之外,从第二到第五名在读者心中有很大的争议。

以下是笔者根据演义版本中的实际战力作为论据,对三国武力值前五位的武将做重新排序。仅为一家之言,非标准答案。
1 吕布
吕布排在第一位没有什么争议,并不是这家伙进攻能力有多强,而是防守实力过于恐怖!

令敌方同时动用多员超一流、一流高手进行群殴者,整套演义,唯吕布也。唯一堪与之相比的两场,一场是关羽战许褚和徐晃,另一场是许褚力战周泰和韩当。不过前一场摆明了是假打,后一场是许褚被迫应战,与吕布阵前挑战遭群殴有所不同,而且韩当武力难臻一流。
总之,让对方忌惮到不惜丢脸非要上N将群殴者,只有吕布一人!这些战例突显了吕布的超级防守能力。
2 颜良
二十合败徐晃,令曹众将栗然,众将无一敢出战(包括当时在场的许褚),而许褚与徐晃五十合战平,即颜良胜许褚。二十合败徐晃,除了颜良还有谁?

没办法,颜良如此被轻视只因死得太窝囊。
颜良军列好阵,关羽陪曹操坐在小山顶向下看,远远看见了颜良的麾盖。关羽冲入袁军,倒拖刀,头盔摘下放马鞍上,一副来投的姿势。颜良未及反应,措手不及,即被关羽所杀。关羽割下颜良首级绑在马脖子上,顺利返回。关于演义中颜良的死因:“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
3 典韦
典韦最厉害的是在宛城?错了!看看下边这段演义原文!
操望西而走。忽又喊声大震,一彪军至:郝萌、曹性、成廉、宋宪四将拦住去路。众将死战,操当先冲阵。梆子响处,箭如骤雨射将来。操不能前进,无计可脱,大叫:“谁人救我!”马军队里,一将踊出,乃典韦也,手挺双铁戟,大叫:“主公勿忧!”飞身下马,插住双戟,取短戟十数枝,挟在手中,顾从人曰:“贼来十步乃呼我!”遂放开脚步,冒箭前行。布军数十骑追至。从人大叫曰:“十步矣!”韦曰:“五步乃呼我!”从人又曰:“五步矣!”韦乃飞戟刺之,一戟一人坠马,并无虚发,立杀十数人。众皆奔走。韦复飞身上马,挺一双大铁戟,冲杀入去。郝、曹、成、宋四将不能抵挡,各自逃去。典韦杀散敌军,救出曹操。

这就是真正的在乱军中如入无人之境,这段描写非常精彩!典韦在骤雨般箭雨中前行,同时飞戟立杀十数人。郝、曹、成、宋四将不能抵挡,各自逃去。在己军处于劣势情况下,此类表现更是牛得不行。就算典韦在三国历史上马上消失,这一战也足以让大家记住什么叫勇猛的典韦。
4 文丑
和颜良一样,死得窝囊。关羽斩了比自己武艺高的颜良,于是心怯而走,不料关羽马快,被从背后一刀砍掉了脑壳。

体力受损的情况下和刚出场的赵云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负。战场不利的情况下文丑战徐晃30余合战平后徐晃从容退走,以此看来武力当在颜良之下。战关羽2合心怯,拨回马绕河而走,结果被关羽杀。
许褚
在打吕布的时候,曹操先让许褚战吕布,打了20回合,曹操又命其他几员大将围攻吕布。请注意,在吕布和许褚打的20回合是不分胜负的。一位强者是有尊严的,在虎牢关之战被刘关张打得威严扫地,正待重整雄风,又出来个许褚,吕布有八九分的可能是使出浑身解数,还是打不赢这个无名将领这让他很愤怒。这时曹操派六员大将围攻他,吕布也明白这是给他台阶下。

如果许褚联手曹操另外六员大将围攻吕布,结局可能要改变了。

关羽白马坡斩颜良、黄河边刺文丑妇孺皆知。就因为这个,无论是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大家的茶余饭后的谈论中,该二将都被排在了一流之外。毕竟,被人一刀杀的人是不能视为一流的。然而,颜良单挑张辽、徐晃,文丑单挑赵子龙也是众所周知。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论述颜良、文丑的文字虽不多,但是从对他们的出场、战争经历和单挑经历来看,都足以显示出他们的勇猛和骁勇。《三国志》中孔融就曾这样评价过他们:“颜良、文丑,勇贯三军。”虽然关羽勇猛异常,但是在白马坡,颜文二人真的就这么轻易地被关羽一刀一个杀了?真的就这么轻易战死了?还是另有其因?
一先声夺人—两将闪亮登场;英雄折戟—两将草草而死关于颜良、文丑,虽然小说中从未给他们以正面的肖像描写,但他们在尚未出场就读者先闻其威名了。并在小说中多次提到过“颜良、文丑”之威名。关东各路诸侯共战董卓之时,董卓手下有上将华雄来战十八路诸侯,斩多员名将于阵前。此时盟主袁绍曾这样叹道:“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这就是说颜良足以匹敌华雄。至颜良、文丑出场,就遇韩馥手下耿武、关纯。颜良立斩耿武、文丑砍死关纯。使得袁绍入翼州。袁绍磐河战公孙瓒之时,文丑更是尽显威风,磐河桥上打得公孙瓒狼狈之极。瓒军中健将四员一齐出战,竟被文丑一枪刺死一人。直到赵云出场,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这才拨回马去了。袁绍遣颜良作先锋,进攻白马战曹操。颜良统兵打仗还是有一手的,其排好严整的阵势足以令善于排兵布阵的曹操汗颜。原吕布手下的宋宪、魏续竟不怕威振天下的颜良!敢来出战、骂战。被颜良三合斩宋宪,一合杀魏续。接下来是徐晃与颜良的单挑。曹操问手下:“谁敢上前与颜良一战?”此时在曹操手下尚还不算大将但是武艺高强的徐晃应声而出,与颜良战了二十合,败归本阵。确实不是颜良的对手,且战久了有战死或是受伤的危险,所以只打了二十回合体面回到曹营阵中。使得操军诸将栗然。就连曹操都大惊曰:“真勇将也!”
文丑闻颜良被诛,怒曰:“颜良与我如兄弟,今被曹贼所杀,我安得不雪其仇。”是役更是勇猛异常,面对张辽、徐晃两名虎将,竟还能连放两箭,其中一箭射中马之面颊。那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失去了战斗力。文丑回马复来,只亏是徐晃截住了文丑厮杀才救了张辽。文丑血战两将而有余力!但是白马坡下,黄河边上,颜良和文丑只在数日之间,俱被关羽一刺而死!勇将骤死,英雄末路!二 对两将战死的几点疑问小说中对颜良、文丑之死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首先是在人的方面,特别是在武力方面(注释:我们这里所说的武力就是武艺,武艺是一项综合指标,除了射箭外,其他如力量、速度、技巧、反应都是武力的因素)。颜良、文丑,是河北名将,是三国时期大诸侯袁绍极为倚重的统军大将。关东各路诸侯共战董卓之时,就从袁绍的口中侧面地印证了他们的武力。就在白马之战前,沮授曾谏曰:“颜良性狭,虽骁勇,不可独任”;(袁)绍曰:“吾之上将,非汝等可料”。从这可以看出袁绍对颜良的倚重!且不论翼州之地,颜良立斩耿武、文丑砍死关纯。因为耿武关纯之辈确非属名将之流。但是在其后的磐河战公孙瓒之时,文丑尽显威风,打得公孙瓒狼狈之极。公孙瓒何人也?关东诸侯会师攻董卓之时曾对公孙瓒这么描述:“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又是何许人?我想这个人不用在此多做解释了。凡是懂点三国的人都知道他是共认的“战神”。公孙瓒尚能在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武力和装备下逃生,可想而知,他也并不愧对“白马将军”之称。文丑竟能打得他狼狈之极。更加意外的是在后面:当时赵子龙从草坡左侧转出,飞马挺枪,直取文丑。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三国里面单挑超过50回合的屈指可数,两个武将能打50回合,至少他们武力相差不大,由此可想文丑时乃真悍将也!再看颜良,立斩耿武之后,他的再次出现是在白马之战。这更是他显威名的时候了,他战不三合斩宋宪,一合劈魏续。按书中的说法宋、魏可是“飞将”吕布手下的健将啊!竟也只能在颜良手下走一回合。二十合败徐晃,更是使得曹营诸将栗然可叹!值得注意的是“诸将栗然”这么几个字,栗然――发抖害怕的样子。操营诸将何以会栗然呢?颜良所部“精兵十万,排成阵势”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颜良斩健将、速败勇将所表现出来的骇人气势。身为操营勇将猛将的徐公明竟然只敌得区区二十合!须知当此时曹营众将中,张辽、张郃、夏侯惇、夏侯渊之辈莫不与徐晃差不多的水平。这使得“虎痴”许褚都未能吭声。许褚者,自典韦死后曹营第一高手。悍将也!尝与马孟起裸衣大战,曾在曹操败走华容道,众将尽皆胆寒时,骑无鞍马斗张飞。这样一个猛人,竟也被栗然!这更加能显示出颜良的厉害。在此作者所强调的这一切是为了突出颜良之强的目的。猛将徐晃居然也是二十合败阵!这份功力足以与渭水马超二十合败张郃、镶山赵云三十合败张郃交相辉映了。无怪乎曹操惊呼“真勇将也”。且不论此,文丑还有更加精彩的表现:文丑挺身独战曹军,从容撤退。曹营张辽、徐晃两员大将齐出追击,他竟能不慌不忙,箭如流星,若不是徐晃提醒,号称“不在关羽、张飞之下”的张辽恐怕就丢了命了。在《三国演义》全书中一流武将互相单挑中,以一挑多的情境比较正常的场合只有3个:吕布关前战关、张;文丑战张辽、徐晃;赵云战张合、徐晃。而就是这三场之中,吕布和对方打了个平手;赵云也只是震住了对方;只有文丑,以一敌二,泰然自若,并击败了赫赫有名的两员一流武将。后人不得不承认他的勇猛。徐晃原为杨奉手下,使用大斧,武艺过人,曾协助杨奉保护献帝,击退郭汜的追击。后降曹操,是曹操部下“五子良将”之一。受到过曹操的多次赞扬。他的武力超群,全书中徐晃出战约计有14-15次,利斧下的亡魂有:崔勇、李乐、汪昭、彭安;击败过袁绍之大将韩猛;战许褚五十合平;与右臂受伤少力的关羽战八十合处上风。—位典型的一流将领。曹操也评价“徐晃乃真良将也”。就是这样一个虎将,在颜良手上20合便败走了。况赵云实乃是三国中真虎将,死在其刀下的武人不胜数举,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超级武将,文丑尚能对拼50合而不落败!这无不衬托了颜良、文丑之强。徐晃战关羽尚能走上80回合而不落败,而独颜良能20合而胜之,然颜良却被关羽一刀刺死。于理来说不符。有人说,颜良文丑之死妙在飞刺之“飞”。当时关羽骑的可是有神驹之称的马中赤兔。而颜良文丑具是死于关羽之飞刺下,能一刀杀颜良的关键就是赤兔马的原因。也许这也是有原因,但是在小说第五回中吕布挥戟战武安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武安国竟能从战神、赤兔下带伤而走。公孙瓒亦如此。而张飞也能50合而战平吕布。[8]稍了解的人都认同吕布武力强于关羽。但是颜良,文丑在面对一个武力与己几乎相同的人,却莫名的被刺死了!难道就在于赤兔的快吗?非也!又有人说颜良之死,死在其钝。尚未反应,即被羽斩于中军。难道这就是原因吗?非也!颜良是袁绍的第一勇将,如果尚属“反应迟钝”之类,其不早死于阵前,何需关羽来砍呢?再者如小说所说:羽提刀横杀而来,良于中军,当关羽“凤目圆睁、蚕眉直竖”,颜良阵地。反应再慢之人也醒了。所以这个理由也是不成立的。我们再来看小说是怎么描写颜良和文丑之死的:嘉靖元年本“卷之五‘云长策马刺颜良’是这样描述的:“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河北军见了,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公飞奔前来。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云长忽地下马,割了颜良头,……飞身上马,提刀出阵,似入无人之境。”再看毛本:“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曹军乘势攻击,死者不可胜数;马匹器械,抢夺极多。关公纵马上山,众将尽皆称贺。公献首级于操前。”罗本中对关羽上阵的描写:“将盔取下放于鞍前”— “放开一条大路”— “ 恰欲问之”都说明这是一场出其不意的奇袭!“将盔取下放于鞍前”这是打仗的阵势吗?或许更加像是来访的使者。而颜良军是怎样对待使者关羽呢?“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这不是对使者的态度吗?而颜良是怎样对关羽呢?“见关羽来,不准备迎敌”这种情况下被关羽斩于马下,一句“方欲问时”,蕴涵了多少问题于其中?这让颜良死得不明不白,也让他的沉冤能被后世之人昭雪。对于这些方面,毛本似乎少了一些描述语。但字里行间之下,也可略见端倪:首先关羽的大刀是倒提着的,麻痹了颜良,如果是准备单挑或冲阵,断无单手执刃且刀头冲下的道理;其次如果是河北军有意阻挡,不会出现波开浪裂(分作两边状)的场面,要么层层围裹,要么四散奔逃;再次“方欲问时”也可说明问题,颜良根本未将关羽视作敌人,也根本没有做好战斗准备,那么颜良究竟准备问什么呢?试想当时刘备正“做客”袁绍营中,况关羽曾“杯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天下早已广为赞之,连曹操都视之为珍宝,颜良尚不知乎?刘备,就是因为这个关键的不稳定因素存于袁绍营中,从战前刘玄德与袁绍说的:“二弟不知音耗,妻小陷于曹贼;上不能报国,下不能保家:安得不忧?”多少可以推敲出在袁绍营中,刘备可能对袁绍、颜良描述过关羽形貌。更有罗本生怕读者看不明白还注释了这样一段话:“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使青龙大刀……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另文中附有赞诗一首道出玄机:“……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 就是因为刘备,让颜良死得不明不白!可以说是刘备害死了颜良。最后这个“刺”字也值得揣摩,用大刀杀敌的不用砍、劈等常用动作,而是刺!众所周知,古代刺客,他们行刺时,都是采取出其不意的方式。这里关羽杀颜良用个刺字同样也是出其不意、而攻其不备。细心的看客可能看出来了,小说在前面描写颜良和前面包括徐晃在内的人交手时,都是先叫阵,再摆好阵势厮杀。如长坂坡赵云单骑救阿斗时便大喊了许多声:“吾乃常山赵子龙~!!!”正是因为这句,使得赵云形象深深留于曹操脑中,更加荡漾在读者的心里。而关羽是不宣而战,忽然来偷袭。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都说得很简单:关羽来时,颜良刚跨上马,还没准备好,而被关羽斩于马下的。再来看文丑被一刺而死:“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翻,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单说“心怯”两字,《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是这样描述的:“(绍)遂仍请玄德上帐坐,议报颜良之仇。帐下一人应声而进曰:‘颜良与我如兄弟,今被曹贼所杀,我安得不雪其恨?’玄德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獬豸,乃河北名将文丑也。”再观其与徐晃张辽战,特别是号称“不在关羽、张飞之下”的张辽。文丑竟能不慌不忙,箭如流星,奈何关羽一出,其便“心怯”而去?按理,他是找关羽为其兄弟报仇,更应血战而死!为何其不出一箭而去?于情理不合!这次出战是刘备与其一起的,刘备之来是为探云长的实信!文丑急走,难不成又有其他原因在其中?结果又如颜良般,被一刀飞刺而死!综观上述,实在让人为颜良文丑之死喊冤。三 颜良文丑死因之我见《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它的思想内容十分复杂,融合了传统、官方、民间与作者个人的各种思想。纵观《三国演义》,全书都洋溢着尊刘尊蜀的气息,同时《三国演义》也是一部忠义智勇的英雄颂歌,在小说中,以刘关张及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汉方面,是正义的代表。关羽作为一位能与曹操、诸葛亮并列为“三绝”之雄。甚至后世还有这样的诗句来评价他:“将军气作汉长城,此身肯与贼俱生?一时成败风云散,千古精诚日月明。”他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已经化身成了义气的象征。关羽已经从一个普通的人被尊为神,而且是愈来愈"神",愈来愈受人们尊崇。在人们心中一直他都是像神一样的人物,因为他武艺高强,忠义两全,对刘备是忠贞不二。曹操对他是美酒佳瑶、黄金美女的赏赐他,而他却一心要找到刘备,辅佐汉室。他还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文丑。这是他的武艺高强。他的毅致力也非常高,华佗为他刮骨疗毒时,他谈笑自如。试问从古至今谁能作到这样。关羽,一听到这个名字,总是能引出人们无限的崇敬。在小老百姓的眼里,他就是神的化身,英勇,神武,讲义气,是一个几乎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人,千百年来,他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与敬仰。你或许没有读过三国,但你一定听说过关羽。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已经把他当成了神,一个在危难是可以救助自己的神。《三国演义》已将关羽塑造成仁义礼智信美好品德的完美化身,他因此成为宣扬儒家伦理观念的最佳人选。成为中国的武圣,与文圣人孔子一起,接受世人膜拜。纵观关羽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高潮迭起;震撼人心的英雄事迹不胜枚举。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伤。人生天地间,再有何求?!罗贯中对关羽实在太热爱了,不免放纵,尤以诛颜良,斩文丑为甚。颜良、文丑之猛在小说文首便已显然出于袁绍之口。此后,颜良、文丑便销声匿迹。直至袁绍进攻曹操时,才再现踪迹。这时曹操恰好也收服了关羽。唉,为何如此之巧?!猛将宋宪、魏续;勇将徐晃也被其打败。使得勇冠三军的颜良真是威风凛凛。惜哉,这种威风并非为颜良,而是为关羽!在层层衬托下,关羽出场了。本以为关羽要与颜良大战三百回合,然后才能取其首级。哪知关羽倚仗马快,打的颜良措手不及。只一回合便取了颜良的性命。不禁愕然:高潮来到之后,突然戛然而止。不仅是颜良措手不及,便是我等也始料不及。可怜颜良,文丑之辈生不逢时、生不逢地、生不逢主。生有强将如云之时,未生蜀国之地,未投仁义之君。所以只能是作人陪衬罢了!纵使颜良文丑再厉害,其也只配是作关羽的手下忘魂。惜哉,颜良、文丑!说什么河北名将,勇冠三军!只不过是跳梁小丑,关羽的垫脚石而已。在《三国演义》中,颜良出场的次数不多,单挑也就三次,文丑更是如此。虽然他们有过很辉煌的战斗记录和极其高深的武力,但是他们只是属于过渡型的人物,也是成就武圣关羽智勇双全形象的铺垫人物,被关羽袭刺身亡是他们的宿命!准确的说他们是关羽的铺垫,将颜良和文丑的武力描述得越厉害、越神奇,就越能突出关羽的勇武。颜良死于关羽之刀下,是关羽武力巅峰的象征。虽然在《三国演义》中吕布、马超、赵云、张飞的武力似乎都比关羽高一点,但是相信绝大多数三国读者应该是承认关羽成为武圣的。这说明得到武圣这一近乎神话的荣誉称号,并不完全靠的是武力,关羽之成为武圣有复杂的原因,除了“绝伦”的武艺外,其智勇双全、忠心耿耿、义薄云天,几乎集中了武将的所有优势。但是有了飞刀刺颜良文丑的“功绩”,就足以成就关羽作为武圣光辉形象的真实写照。小说越是把颜良文丑塑造得强悍,就越是突出了关羽。小说中不安排武力和关羽相当的许褚出战颜良,其用意正是如此。身为北方首席大军阀袁绍手下的大将,颜色良和文丑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了。袁绍身为北方最大的军阀,历来是作为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而且纵观整部小说以及《三国志》,对袁绍的评价都是褒少贬多。《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更有对他这样的评价:“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乃甚於羽远矣!”在这样的“靠山”之下,所以他们纵然英勇无比,也只能作为他人明君仁主,忠魂猛将的映衬了。这于情于理来说又是合理的。颜良文丑之死,表面上是颜良文丑能力不足,为关羽所杀。究之亦是为刘备所害,正是因为刘备这个不稳定的因素在袁绍军中,加速了颜良和文丑的死。实探之,乃是作者使之死!作为颜良,文丑之君主的袁绍,虽久居北方,又有很强势力。但是其既非汉之正统,又非仁义名君。正是在一个无好名声的君主下使得其手下的悍将也只能是做他人之陪衬!
《三国演义》是在陈寿《三国志》等历史记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所创造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作为小说,当然有虚有实。它在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重塑观念的同时,也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来进行艺术的创造,使实服从于虚。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和事件很多已经全非历史本来面目,情节也多经过处理。它已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借三国史实的基干和框架,另描了一副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小说中谁强孰弱已非后世争论的重点,河北名将颜良,文丑在小说中的描绘只不过成了衬托故事主要主人公的“绿叶”。纵然他们有万夫之勇,但是始终都得背上被人一刀刺杀的“命运”单武力而言,颜良比关羽强一筹,文丑比关羽高半筹

关羽白马坡斩颜良、黄河边刺文丑妇孺皆知。就因为这个,无论是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大家的茶余饭后的谈论中,该二将都被排在了一流之外。毕竟,被人一刀杀的人是不能视为一流的。然而,颜良单挑张辽、徐晃,文丑单挑赵子龙也是众所周知。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论述颜良、文丑的文字虽不多,但是从对他们的出场、战争经历和单挑经历来看,都足以显示出他们的勇猛和骁勇。《三国志》中孔融就曾这样评价过他们:“颜良、文丑,勇贯三军。”虽然关羽勇猛异常,但是在白马坡,颜文二人真的就这么轻易地被关羽一刀一个杀了?真的就这么轻易战死了?还是另有其因?
一先声夺人—两将闪亮登场;英雄折戟—两将草草而死关于颜良、文丑,虽然小说中从未给他们以正面的肖像描写,但他们在尚未出场就读者先闻其威名了。并在小说中多次提到过“颜良、文丑”之威名。关东各路诸侯共战董卓之时,董卓手下有上将华雄来战十八路诸侯,斩多员名将于阵前。此时盟主袁绍曾这样叹道:“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这就是说颜良足以匹敌华雄。至颜良、文丑出场,就遇韩馥手下耿武、关纯。颜良立斩耿武、文丑砍死关纯。使得袁绍入翼州。袁绍磐河战公孙瓒之时,文丑更是尽显威风,磐河桥上打得公孙瓒狼狈之极。瓒军中健将四员一齐出战,竟被文丑一枪刺死一人。直到赵云出场,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这才拨回马去了。袁绍遣颜良作先锋,进攻白马战曹操。颜良统兵打仗还是有一手的,其排好严整的阵势足以令善于排兵布阵的曹操汗颜。原吕布手下的宋宪、魏续竟不怕威振天下的颜良!敢来出战、骂战。被颜良三合斩宋宪,一合杀魏续。接下来是徐晃与颜良的单挑。曹操问手下:“谁敢上前与颜良一战?”此时在曹操手下尚还不算大将但是武艺高强的徐晃应声而出,与颜良战了二十合,败归本阵。确实不是颜良的对手,且战久了有战死或是受伤的危险,所以只打了二十回合体面回到曹营阵中。使得操军诸将栗然。就连曹操都大惊曰:“真勇将也!”
文丑闻颜良被诛,怒曰:“颜良与我如兄弟,今被曹贼所杀,我安得不雪其仇。”是役更是勇猛异常,面对张辽、徐晃两名虎将,竟还能连放两箭,其中一箭射中马之面颊。那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失去了战斗力。文丑回马复来,只亏是徐晃截住了文丑厮杀才救了张辽。文丑血战两将而有余力!但是白马坡下,黄河边上,颜良和文丑只在数日之间,俱被关羽一刺而死!勇将骤死,英雄末路!二 对两将战死的几点疑问小说中对颜良、文丑之死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首先是在人的方面,特别是在武力方面(注释:我们这里所说的武力就是武艺,武艺是一项综合指标,除了射箭外,其他如力量、速度、技巧、反应都是武力的因素)。颜良、文丑,是河北名将,是三国时期大诸侯袁绍极为倚重的统军大将。关东各路诸侯共战董卓之时,就从袁绍的口中侧面地印证了他们的武力。就在白马之战前,沮授曾谏曰:“颜良性狭,虽骁勇,不可独任”;(袁)绍曰:“吾之上将,非汝等可料”。从这可以看出袁绍对颜良的倚重!且不论翼州之地,颜良立斩耿武、文丑砍死关纯。因为耿武关纯之辈确非属名将之流。但是在其后的磐河战公孙瓒之时,文丑尽显威风,打得公孙瓒狼狈之极。公孙瓒何人也?关东诸侯会师攻董卓之时曾对公孙瓒这么描述:“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又是何许人?我想这个人不用在此多做解释了。凡是懂点三国的人都知道他是共认的“战神”。公孙瓒尚能在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武力和装备下逃生,可想而知,他也并不愧对“白马将军”之称。文丑竟能打得他狼狈之极。更加意外的是在后面:当时赵子龙从草坡左侧转出,飞马挺枪,直取文丑。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三国里面单挑超过50回合的屈指可数,两个武将能打50回合,至少他们武力相差不大,由此可想文丑时乃真悍将也!再看颜良,立斩耿武之后,他的再次出现是在白马之战。这更是他显威名的时候了,他战不三合斩宋宪,一合劈魏续。按书中的说法宋、魏可是“飞将”吕布手下的健将啊!竟也只能在颜良手下走一回合。二十合败徐晃,更是使得曹营诸将栗然可叹!值得注意的是“诸将栗然”这么几个字,栗然――发抖害怕的样子。操营诸将何以会栗然呢?颜良所部“精兵十万,排成阵势”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颜良斩健将、速败勇将所表现出来的骇人气势。身为操营勇将猛将的徐公明竟然只敌得区区二十合!须知当此时曹营众将中,张辽、张郃、夏侯惇、夏侯渊之辈莫不与徐晃差不多的水平。这使得“虎痴”许褚都未能吭声。许褚者,自典韦死后曹营第一高手。悍将也!尝与马孟起裸衣大战,曾在曹操败走华容道,众将尽皆胆寒时,骑无鞍马斗张飞。这样一个猛人,竟也被栗然!这更加能显示出颜良的厉害。在此作者所强调的这一切是为了突出颜良之强的目的。猛将徐晃居然也是二十合败阵!这份功力足以与渭水马超二十合败张郃、镶山赵云三十合败张郃交相辉映了。无怪乎曹操惊呼“真勇将也”。且不论此,文丑还有更加精彩的表现:文丑挺身独战曹军,从容撤退。曹营张辽、徐晃两员大将齐出追击,他竟能不慌不忙,箭如流星,若不是徐晃提醒,号称“不在关羽、张飞之下”的张辽恐怕就丢了命了。在《三国演义》全书中一流武将互相单挑中,以一挑多的情境比较正常的场合只有3个:吕布关前战关、张;文丑战张辽、徐晃;赵云战张合、徐晃。而就是这三场之中,吕布和对方打了个平手;赵云也只是震住了对方;只有文丑,以一敌二,泰然自若,并击败了赫赫有名的两员一流武将。后人不得不承认他的勇猛。徐晃原为杨奉手下,使用大斧,武艺过人,曾协助杨奉保护献帝,击退郭汜的追击。后降曹操,是曹操部下“五子良将”之一。受到过曹操的多次赞扬。他的武力超群,全书中徐晃出战约计有14-15次,利斧下的亡魂有:崔勇、李乐、汪昭、彭安;击败过袁绍之大将韩猛;战许褚五十合平;与右臂受伤少力的关羽战八十合处上风。—位典型的一流将领。曹操也评价“徐晃乃真良将也”。就是这样一个虎将,在颜良手上20合便败走了。况赵云实乃是三国中真虎将,死在其刀下的武人不胜数举,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超级武将,文丑尚能对拼50合而不落败!这无不衬托了颜良、文丑之强。徐晃战关羽尚能走上80回合而不落败,而独颜良能20合而胜之,然颜良却被关羽一刀刺死。于理来说不符。有人说,颜良文丑之死妙在飞刺之“飞”。当时关羽骑的可是有神驹之称的马中赤兔。而颜良文丑具是死于关羽之飞刺下,能一刀杀颜良的关键就是赤兔马的原因。也许这也是有原因,但是在小说第五回中吕布挥戟战武安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武安国竟能从战神、赤兔下带伤而走。公孙瓒亦如此。而张飞也能50合而战平吕布。[8]稍了解的人都认同吕布武力强于关羽。但是颜良,文丑在面对一个武力与己几乎相同的人,却莫名的被刺死了!难道就在于赤兔的快吗?非也!又有人说颜良之死,死在其钝。尚未反应,即被羽斩于中军。难道这就是原因吗?非也!颜良是袁绍的第一勇将,如果尚属“反应迟钝”之类,其不早死于阵前,何需关羽来砍呢?再者如小说所说:羽提刀横杀而来,良于中军,当关羽“凤目圆睁、蚕眉直竖”,颜良阵地。反应再慢之人也醒了。所以这个理由也是不成立的。我们再来看小说是怎么描写颜良和文丑之死的:嘉靖元年本“卷之五‘云长策马刺颜良’是这样描述的:“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河北军见了,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公飞奔前来。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云长忽地下马,割了颜良头,……飞身上马,提刀出阵,似入无人之境。”再看毛本:“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曹军乘势攻击,死者不可胜数;马匹器械,抢夺极多。关公纵马上山,众将尽皆称贺。公献首级于操前。”罗本中对关羽上阵的描写:“将盔取下放于鞍前”— “放开一条大路”— “ 恰欲问之”都说明这是一场出其不意的奇袭!“将盔取下放于鞍前”这是打仗的阵势吗?或许更加像是来访的使者。而颜良军是怎样对待使者关羽呢?“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这不是对使者的态度吗?而颜良是怎样对关羽呢?“见关羽来,不准备迎敌”这种情况下被关羽斩于马下,一句“方欲问时”,蕴涵了多少问题于其中?这让颜良死得不明不白,也让他的沉冤能被后世之人昭雪。对于这些方面,毛本似乎少了一些描述语。但字里行间之下,也可略见端倪:首先关羽的大刀是倒提着的,麻痹了颜良,如果是准备单挑或冲阵,断无单手执刃且刀头冲下的道理;其次如果是河北军有意阻挡,不会出现波开浪裂(分作两边状)的场面,要么层层围裹,要么四散奔逃;再次“方欲问时”也可说明问题,颜良根本未将关羽视作敌人,也根本没有做好战斗准备,那么颜良究竟准备问什么呢?试想当时刘备正“做客”袁绍营中,况关羽曾“杯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天下早已广为赞之,连曹操都视之为珍宝,颜良尚不知乎?刘备,就是因为这个关键的不稳定因素存于袁绍营中,从战前刘玄德与袁绍说的:“二弟不知音耗,妻小陷于曹贼;上不能报国,下不能保家:安得不忧?”多少可以推敲出在袁绍营中,刘备可能对袁绍、颜良描述过关羽形貌。更有罗本生怕读者看不明白还注释了这样一段话:“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使青龙大刀……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另文中附有赞诗一首道出玄机:“……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 就是因为刘备,让颜良死得不明不白!可以说是刘备害死了颜良。最后这个“刺”字也值得揣摩,用大刀杀敌的不用砍、劈等常用动作,而是刺!众所周知,古代刺客,他们行刺时,都是采取出其不意的方式。这里关羽杀颜良用个刺字同样也是出其不意、而攻其不备。细心的看客可能看出来了,小说在前面描写颜良和前面包括徐晃在内的人交手时,都是先叫阵,再摆好阵势厮杀。如长坂坡赵云单骑救阿斗时便大喊了许多声:“吾乃常山赵子龙~!!!”正是因为这句,使得赵云形象深深留于曹操脑中,更加荡漾在读者的心里。而关羽是不宣而战,忽然来偷袭。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都说得很简单:关羽来时,颜良刚跨上马,还没准备好,而被关羽斩于马下的。再来看文丑被一刺而死:“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翻,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单说“心怯”两字,《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是这样描述的:“(绍)遂仍请玄德上帐坐,议报颜良之仇。帐下一人应声而进曰:‘颜良与我如兄弟,今被曹贼所杀,我安得不雪其恨?’玄德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獬豸,乃河北名将文丑也。”再观其与徐晃张辽战,特别是号称“不在关羽、张飞之下”的张辽。文丑竟能不慌不忙,箭如流星,奈何关羽一出,其便“心怯”而去?按理,他是找关羽为其兄弟报仇,更应血战而死!为何其不出一箭而去?于情理不合!这次出战是刘备与其一起的,刘备之来是为探云长的实信!文丑急走,难不成又有其他原因在其中?结果又如颜良般,被一刀飞刺而死!综观上述,实在让人为颜良文丑之死喊冤。三 颜良文丑死因之我见《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它的思想内容十分复杂,融合了传统、官方、民间与作者个人的各种思想。纵观《三国演义》,全书都洋溢着尊刘尊蜀的气息,同时《三国演义》也是一部忠义智勇的英雄颂歌,在小说中,以刘关张及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汉方面,是正义的代表。关羽作为一位能与曹操、诸葛亮并列为“三绝”之雄。甚至后世还有这样的诗句来评价他:“将军气作汉长城,此身肯与贼俱生?一时成败风云散,千古精诚日月明。”他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已经化身成了义气的象征。关羽已经从一个普通的人被尊为神,而且是愈来愈"神",愈来愈受人们尊崇。在人们心中一直他都是像神一样的人物,因为他武艺高强,忠义两全,对刘备是忠贞不二。曹操对他是美酒佳瑶、黄金美女的赏赐他,而他却一心要找到刘备,辅佐汉室。他还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文丑。这是他的武艺高强。他的毅致力也非常高,华佗为他刮骨疗毒时,他谈笑自如。试问从古至今谁能作到这样。关羽,一听到这个名字,总是能引出人们无限的崇敬。在小老百姓的眼里,他就是神的化身,英勇,神武,讲义气,是一个几乎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人,千百年来,他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与敬仰。你或许没有读过三国,但你一定听说过关羽。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已经把他当成了神,一个在危难是可以救助自己的神。《三国演义》已将关羽塑造成仁义礼智信美好品德的完美化身,他因此成为宣扬儒家伦理观念的最佳人选。成为中国的武圣,与文圣人孔子一起,接受世人膜拜。纵观关羽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高潮迭起;震撼人心的英雄事迹不胜枚举。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伤。人生天地间,再有何求?!罗贯中对关羽实在太热爱了,不免放纵,尤以诛颜良,斩文丑为甚。颜良、文丑之猛在小说文首便已显然出于袁绍之口。此后,颜良、文丑便销声匿迹。直至袁绍进攻曹操时,才再现踪迹。这时曹操恰好也收服了关羽。唉,为何如此之巧?!猛将宋宪、魏续;勇将徐晃也被其打败。使得勇冠三军的颜良真是威风凛凛。惜哉,这种威风并非为颜良,而是为关羽!在层层衬托下,关羽出场了。本以为关羽要与颜良大战三百回合,然后才能取其首级。哪知关羽倚仗马快,打的颜良措手不及。只一回合便取了颜良的性命。不禁愕然:高潮来到之后,突然戛然而止。不仅是颜良措手不及,便是我等也始料不及。可怜颜良,文丑之辈生不逢时、生不逢地、生不逢主。生有强将如云之时,未生蜀国之地,未投仁义之君。所以只能是作人陪衬罢了!纵使颜良文丑再厉害,其也只配是作关羽的手下忘魂。惜哉,颜良、文丑!说什么河北名将,勇冠三军!只不过是跳梁小丑,关羽的垫脚石而已。在《三国演义》中,颜良出场的次数不多,单挑也就三次,文丑更是如此。虽然他们有过很辉煌的战斗记录和极其高深的武力,但是他们只是属于过渡型的人物,也是成就武圣关羽智勇双全形象的铺垫人物,被关羽袭刺身亡是他们的宿命!准确的说他们是关羽的铺垫,将颜良和文丑的武力描述得越厉害、越神奇,就越能突出关羽的勇武。颜良死于关羽之刀下,是关羽武力巅峰的象征。虽然在《三国演义》中吕布、马超、赵云、张飞的武力似乎都比关羽高一点,但是相信绝大多数三国读者应该是承认关羽成为武圣的。这说明得到武圣这一近乎神话的荣誉称号,并不完全靠的是武力,关羽之成为武圣有复杂的原因,除了“绝伦”的武艺外,其智勇双全、忠心耿耿、义薄云天,几乎集中了武将的所有优势。但是有了飞刀刺颜良文丑的“功绩”,就足以成就关羽作为武圣光辉形象的真实写照。小说越是把颜良文丑塑造得强悍,就越是突出了关羽。小说中不安排武力和关羽相当的许褚出战颜良,其用意正是如此。身为北方首席大军阀袁绍手下的大将,颜色良和文丑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了。袁绍身为北方最大的军阀,历来是作为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而且纵观整部小说以及《三国志》,对袁绍的评价都是褒少贬多。《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更有对他这样的评价:“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乃甚於羽远矣!”在这样的“靠山”之下,所以他们纵然英勇无比,也只能作为他人明君仁主,忠魂猛将的映衬了。这于情于理来说又是合理的。颜良文丑之死,表面上是颜良文丑能力不足,为关羽所杀。究之亦是为刘备所害,正是因为刘备这个不稳定的因素在袁绍军中,加速了颜良和文丑的死。实探之,乃是作者使之死!作为颜良,文丑之君主的袁绍,虽久居北方,又有很强势力。但是其既非汉之正统,又非仁义名君。正是在一个无好名声的君主下使得其手下的悍将也只能是做他人之陪衬!
《三国演义》是在陈寿《三国志》等历史记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所创造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作为小说,当然有虚有实。它在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重塑观念的同时,也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来进行艺术的创造,使实服从于虚。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和事件很多已经全非历史本来面目,情节也多经过处理。它已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借三国史实的基干和框架,另描了一副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小说中谁强孰弱已非后世争论的重点,河北名将颜良,文丑在小说中的描绘只不过成了衬托故事主要主人公的“绿叶”。纵然他们有万夫之勇,但是始终都得背上被人一刀刺杀的“命运”单武力而言,颜良比关羽强一筹,文丑比关羽高半筹

如果真要论颜良和文丑的真实武力,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颜良、文丑都是当代名将,战斗力极强,据很多正史和野史上的资料上来看这两位都是猛将中的猛将。楼主提这样的问题可能跟关羽斩颜良、侏文丑这一历史事件有关。其实曹操帐下的猛将也有,可当时无人应战,并非除关羽之外就无人能敌颜良和文丑。只因当时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作困兽斗,曹操兵力捉肘见襟,实不能与袁绍硬对硬,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无人应战实有可谅!曹操手下所有猛将不管出于私心还是公心都不敢轻易应战,如果出战输了自己的威名被扫不说,还极有可能会严重破坏军中本来就不高涨的士气,这是其一。
其二,关羽对付这两位猛将说实话有胜之不武的嫌疑。关羽都是偷袭得势,只是在历史上为了保存关羽这个武圣的威名故意美化了。如果关羽和颜良、文丑在正常状态下一对一的单挑,在我看来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比较乐观的猜测(纯属个人观点):关羽先战文丑赢势较大,战后再接战颜良,那关羽应该必败!

颜良武力除了虎牢关时巅峰期的吕布可以胜之外,无人能敌!后期的吕布绝对比不上颜良。纵观整部演义除了颜良还有谁能二十合就速败曹营第二猛将徐晃,令曹营诸将栗然的也只有他有这个魄力,里面包括了令许褚也不敢应战,许褚可是能吕布都敢战的人。

技能分析

双雄
颜良文丑作为四血一技能的武将,技能“双雄”无疑是相当强大的。在使用“双雄”技能的同时要明确这种强大的攻击能力亦被附加了一些重要的限制。
1、发动“双雄”的回合(不考虑其他人分牌和无中生有的特殊情况)我们手中最多只有5张手牌。也就是说“双雄”和“裸衣”一样,一旦选择发动,便意味着手牌的减少。
2、发动“双雄”之后,在手牌2红2黑的情况下,牺牲1牌的代价换来的只是2张决斗。
3、和貂蝉“离间”之后坐山观虎斗不一样,虎狼兄弟发动“双雄”后可是要真刀真枪地赤膊上阵。对方一杀回来,不出牌就得伤血,消耗手牌或者掉血的选择无疑间接削弱了“双雄”的爆发力。
4、一旦“双雄”爆发失败,虎狼兄弟将陷入长久的沉寂期,手牌的消耗直接导致防御力大幅度下降。
结论是:决斗是柄双刃剑,不克敌必伤己。除非已确定对方无杀或直接决斗可取对方性命,否则发动双雄需慎之又慎。
作为以决斗为主要伤害的爆发型武将,决斗的用法还是很重要的。可以考虑前期囤囤牌,后期在确定被人没杀或较少时,可以直接爆发,因为毕竟决斗不限次数。
通过技能“双雄”不难看出,颜良文丑是一个极度需要手牌的角色,而且这种需要生冷不忌,无所谓到底是闪电还是桃,只要是张牌,都有可能变废为宝,所以可以提供手牌的武将是虎狼兄弟的最佳拍档。

FAQ
[Q]如果判定为红,手上有3张黑牌,是否可以当3个决斗出?
[A]是的。
[Q]发动双雄后,颜良&文丑是否能在出牌阶段多次使用决斗?
[A]可以。
[Q]此决斗能否被无懈可击响应?
[A]可以。
[Q]颜良文丑发动双雄后于弃牌阶段前杀死蔡文姬,能否继续将与判定牌颜色不同的手牌当决斗使用?
[A]可以,判定双雄后获得的是回合内效果,此时已失去技能但不失去效果,但回合结束后再无法发动双雄技能,也就再无法发动效果。

身份适应
主公
颜良文丑是回合外无防御技的纯输出型武将,作为主公嘲讽极高,对于忠臣的选将要求也极为苛刻,正常质量局中并不推荐。
忠臣
除非主公的嘲讽值比你还高,或者是曹丕、荀彧、鲁肃等拥有补牌技能的武将,颜良文丑并不适合这个身份。
反贼
选择“双雄”首局爆发还是潜伏一段时间,这是个问题。能够在队友的协助下度过前期蛰伏,选择合适的时机完成大爆发的打法,是作为反贼的颜良文丑较为稳妥的选择。当然如果能确保在首轮就对对手一击毙命,也不必畏首畏尾,爆发原本就是虎狼兄弟的特色。[1]
内奸
作为内奸,前期与作为忠臣时相同,但后期而言除了主公张角,面对其他主公的颜良文丑几乎很难有胜算。介于张角主公对颜良文丑的信任度相对较低,如何瞒天过海打出比忠还忠的精彩一局,就看各位的能力了。

颜良文丑有多强,有实力斩杀夏侯惇吗?
答:夏侯惇曾对战吕布不曾落败,甚至越战越勇,可见夏侯惇实力远比想象中要强得多,颜良文丑实力虽然强劲,但是想要斩杀夏侯惇还是有些难度的。颜良文丑两人无法斩杀夏侯惇,但是击败还是可以做到的,而夏侯惇能够和吕布打个平手,颜良文丑自然也可以将吕布击败,但是想击杀吕布则显得十分困难。

三国颜良文丑到底武功有多厉害,是否能斩杀夏侯惇?
答:这么看起来,夏侯惇最多也就是和吕布打了十个回合左右就已经战败,这个表现显然和顶尖高手差距甚远。当然,此时的夏侯惇也是第一次上战场,战斗经验不足,后来可能有所长进。不过即使乐观估计,夏侯惇也只是徐晃、张辽、张郃等人的水平,遇到颜良、文丑最多只能打上二三十合,绝对不是他们两人的对手。然而...

颜良文丑的武力值在演义中到底是什么水平呢?
答:以下是笔者根据演义版本中的实际战力作为论据,对三国武力值前五位的武将做重新排序。仅为一家之言,非标准答案。1 吕布 吕布排在第一位没有什么争议,并不是这家伙进攻能力有多强,而是防守实力过于恐怖!令敌方同时动用多员超一流、一流高手进行群殴者,整套演义,唯吕布也。唯一堪与之相比的两场,...

颜良文丑到底能不能斩杀华雄,有怎样的实力呢?
答:三人的武力值定位:颜良:强超级猛将,≥马超,>许褚 文丑:弱超级猛将,≤赵云,>徐晃 华雄:中一流猛将,<<关羽,≈张郃 如果在汜水关前,颜良与文丑随在袁绍身侧,两人若与华雄交战,结果如下:颜良战华雄――战十数合,华雄败走或被颜良斩杀;文丑战华雄――战三四十合,华雄渐渐不...

河北四庭柱,颜良和文丑相比谁的武力更强一些?
答:说明徐晃二十回合被颜良击败后,可能感觉文丑比颜良还要厉害一点为了避免再来一个二十回合所以干脆退走!都说颜良文丑武力被低估,那么他们两人谁更厉害一点?也许你猜错了:通过关羽和徐晃的对比,加上“神枪张绣与文颜”这句顺口溜中文丑在前颜良在后来看,文丑的武力貌似要比颜良略胜一筹,...

颜良文丑的实力怎么样,关羽是不是偷袭他们?
答:那么,颜良、文丑谁更厉害些呢?在袁绍阵中,实力一流的张邰和颜良文丑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曹操也曾说过:颜良文丑乃一世猛将也!二人都为当时河北名将,不好比较。从演义上看,颜良文丑都是可以说一等一的。1、颜良正常交锋20合败徐晃,曹营将领栗然。比较许褚曾50合战徐晃不分胜负,颜良武力明显在...

颜良,文丑是河北袁绍手下两员大将,在关羽面前真的不堪一击吗?
答:如果说历史上的颜良文丑,颜良确实是被关羽单枪匹马的阵斩,文丑则不清楚,而这两位在历史也确实没什么表现。但从三国演义的角度,颜良的武艺很强,正常交手应当可与关羽大战一场,文丑则要差不少,确实远不如关羽。我们先看颜良的武力表现:颜良横刀立马于门旗下,见宋宪马至,良大喝一声,纵马来迎...

文丑厉害吗
答:赵云一生罕逢敌手,所到之处无不轻松获胜,然而只有文丑和赵云打过平手。可见文丑确有勇力。但罗贯中却让关羽一刀轻松斩了文丑,不知道他写这里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赵云。罗老的意思是关羽要杀赵云 要杀张辽 要杀徐晃都可以这样一刀秒了吧。关羽的武力被罗贯中夸大了不少。 问题二:颜良文丑真实武力有多强? 关羽...

颜良和文丑勇冠三军,单论武力,和谁差不多呢?
答:颜良勇猛无敌,二十合击败徐晃之后,曹操诸将都吓呆了,无人敢出战,演义原著原文是,诸将栗然,显然,都害怕了,也就是说,颜良镇住了所有人。最后,曹操只得去请关羽出战,最终,颜良和文丑都死于关羽之手。那么,颜良和文丑,大概和谁一个级别呢?他们的武力,和谁差不多?先看颜良和文丑的统兵...

颜良、文丑在三国能排第几?为何关羽能一刀一个?
答:实际上是胜之不武。文丑 颜良是实打实地用二十个回合击败了徐晃,没有外力,也没有用箭射,而文丑是用射箭击退张辽,然后靠人多吓走徐晃,所以颜良铁定强于文丑。疑问二:关羽怎么如此轻易杀了颜良和文丑 在颜良在战场上三连胜时,曹操不远百里到许昌请关羽来战颜良,虽然曹操有自己的小算盘,想让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