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中说佛告阿难~~~是什么意思,阿难是?

作者&投稿:庄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说无量寿经注解~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凯译本),合十祝愿吉祥,阿弥陀佛。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刹。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为诸菩萨、声闻之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至其最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

0回答者

《无量寿经》大士神光第二十八,佛告阿难:彼佛国中诸菩萨众,悉皆洞视彻听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心意善恶,口所欲言,何时度脱,得道往生,皆预知之。又彼佛刹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南无观世音菩萨!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公元前463)为梵语 Ananda 的音译。意为「欢喜」,「喜庆」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后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当侍者达二十五年。因为他专注地服侍佛陀,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灭后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

佛祖涅盘后,大迦叶尊者成为「初祖」,统领广大佛家弟子。大迦叶圆寂后,阿难尊者继承迦叶率领徒众宏扬佛法,被后世尊成为「二祖」。

在寺院中,阿难与迦叶总是侍立在佛祖的两边,成为佛祖的协持。

文殊菩萨曾经这样赞叹阿难的庄严、多闻:“相如秋满月,眼似青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难记忆最强,仪容俊秀庄严,令见者心生欢喜。在当时僧团中年纪最轻,聪明而多闻。不但佛陀喜欢他,更有大众缘,尤其深得女众的尊敬。

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经阿难再三向佛陀请求,才得允许,于是有比丘尼僧团的成立。

阿难有功于女人,所以女人也对他特别有缘,他是教团里里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难和大迦叶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过比丘尼的兰若,比丘尼总是先请阿难开示,然后再请大迦叶。由于阿难的慈心、善良,常常给他的修道带来许多的麻烦和障碍,如摩登伽女的诱惑,以致佛陀常单独对年轻的阿难说教,要他避开女难,远离爱欲,日后必是绍隆佛种的传人。

佛陀因为看重阿难的善良细心、知道进退、不违所教,属意他为侍者。当时,舍利弗、目犍连也都向阿难劝说,要他当佛陀的侍者。阿难为了避免日后不必要的误解、讥嫌,提出三个希望,要目犍连转呈佛陀:

第一、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他决不要穿着。

第二、如有信众恭请佛陀至家中供养,他决不要随侍前去。

第三、不是见佛陀的时候,他不到佛陀身边。

阿难的品格,获得佛陀高度的赞许,当时阿难仅有二十多岁。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岁月里,他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动,跟随佛陀到各处弘化。因为有这样的因缘,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难的心中。每天跟随着佛陀,阿难的女难减少了,同时也成为佛陀与诸比丘之间的调和者。

做了侍者的阿难,虽然不像舍利弗和目犍连那么活跃进取,但也不像大迦叶的保守传统,他的温和友爱,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随喜性格,不论在家、出家,甚至外道,也都曾受到他的感召。他曾协助佛陀挽回为了爱欲打算还俗的掘多比丘的心意,并且鼓励他修行,使他证果;也曾调和过僧团的争执,使争执不下的人复归于好。他曾在只园精舍和舍利弗论道;在巴连弗城和跋陀罗谈说各种问题;在俱睒弥国为诸比丘说修道的要点;在东园曾代替佛陀应比丘之请,前去说法;他赞叹目犍连的孝心,宣扬富楼那的说法。在教内教外,他对人的道情法爱,充份的表现出他已经尽了大弟子的任务。

当佛陀即将入灭前,还没有证悟的阿难比其他弟子更加伤心,佛陀特别为他开示无常之理,并对大众宣扬阿难温和善良的天性,赞美他听闻大法不忘的福德,将来必能在世间上发出光辉。于是大家公推阿难向佛陀做最后的请益:

“佛陀涅盘后,以谁为师?”

“佛陀涅盘后,以什么安住?”

“佛陀涅盘后,恶人如何调伏?”

“佛陀涅盘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慈祥地回答:“阿难!你和大家要记住,你们应以戒为师,依四念处安住,遇到恶人时,默摈置之,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便会令人起信。你们依法而行,就是与佛陀的法身常住。”佛陀就这样进入涅盘。四方的信众纷纷前来瞻仰佛陀,礼拜佛陀,阿难也允许出家及在家女众亲礼佛身,他永远是妇女们的同情者。

佛陀涅盘后,大迦叶召开经典结集,阿难虽是多闻,但是尚未证悟,因此被摈斥在结集的石窟外。大迦叶以长老身份教育阿难,数落阿难种种过失,以激励阿难奋发向上。终于在结集前半夜,阿难开悟证果,进入窟内,参与结集。阿难被大众推上狮子座,开始诵出:“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阿难将记忆中的大法完整背诵出来,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诫一般,为之感动万分。

最初的经典《阿含经》,就这样结集与流传在世间。多闻的阿难,对佛法的流传与贡献无可替代;温文谦忍的性格,让人如沐春风,使后世的佛弟子永远怀念这一位圣者的风范。

阿难是佛教的开祖,是释迦牟尼后第一次集结佛经的提出者,许多佛经都是他口述成文,

所以叫如是我闻,我是从释迦牟尼佛那里这么听说的意思.

也是公认为佛教的第二祖或者是第三组的人!

是释迦牟尼的亲堂弟,也是后服侍释迦牟尼直到80岁释迦牟尼捏盘的人!

在许多寺院中,阿难与迦叶(均是佛的弟子)总是侍立在佛祖的两边,成为佛祖的协持。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公元前463)为梵语 Ananda 的音译。意为「欢喜」,「喜庆」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后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当侍者达二十五年。因为他专注地服侍佛陀,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灭后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

佛祖涅盘后,大迦叶尊者成为「初祖」,统领广大佛家弟子。大迦叶圆寂后,阿难尊者继承迦叶率领徒众宏扬佛法,被后世尊成为「二祖」。

文殊菩萨曾经这样赞叹阿难的庄严、多闻:“相如秋满月,眼似青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难记忆最强,仪容俊秀庄严,令见者心生欢喜。在当时僧团中年纪最轻,聪明而多闻。不但佛陀喜欢他,更有大众缘,尤其深得女众的尊敬。

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经阿难再三向佛陀请求,才得允许,于是有比丘尼僧团的成立。

阿难有功于女人,所以女人也对他特别有缘,他是教团里里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难和大迦叶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过比丘尼的兰若,比丘尼总是先请阿难开示,然后再请大迦叶。由于阿难的慈心、善良,常常给他的修道带来许多的麻烦和障碍,如摩登伽女的诱惑,以致佛陀常单独对年轻的阿难说教,要他避开女难,远离爱欲,日后必是绍隆佛种的传人。

佛陀因为看重阿难的善良细心、知道进退、不违所教,属意他为侍者。当时,舍利弗、目犍连也都向阿难劝说,要他当佛陀的侍者。阿难为了避免日后不必要的误解、讥嫌,提出三个希望,要目犍连转呈佛陀:

第一、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他决不要穿着。

第二、如有信众恭请佛陀至家中供养,他决不要随侍前去。

第三、不是见佛陀的时候,他不到佛陀身边。

阿难的品格,获得佛陀高度的赞许,当时阿难仅有二十多岁。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岁月里,他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动,跟随佛陀到各处弘化。因为有这样的因缘,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难的心中。每天跟随着佛陀,阿难的女难减少了,同时也成为佛陀与诸比丘之间的调和者。

做了侍者的阿难,虽然不像舍利弗和目犍连那么活跃进取,但也不像大迦叶的保守传统,他的温和友爱,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随喜性格,不论在家、出家,甚至外道,也都曾受到他的感召。他曾协助佛陀挽回为了爱欲打算还俗的掘多比丘的心意,并且鼓励他修行,使他证果;也曾调和过僧团的争执,使争执不下的人复归于好。他曾在只园精舍和舍利弗论道;在巴连弗城和跋陀罗谈说各种问题;在俱睒弥国为诸比丘说修道的要点;在东园曾代替佛陀应比丘之请,前去说法;他赞叹目犍连的孝心,宣扬富楼那的说法。在教内教外,他对人的道情法爱,充份的表现出他已经尽了大弟子的任务。

当佛陀即将入灭前,还没有证悟的阿难比其他弟子更加伤心,佛陀特别为他开示无常之理,并对大众宣扬阿难温和善良的天性,赞美他听闻大法不忘的福德,将来必能在世间上发出光辉。于是大家公推阿难向佛陀做最后的请益:

“佛陀涅盘后,以谁为师?”

“佛陀涅盘后,以什么安住?”

“佛陀涅盘后,恶人如何调伏?”

“佛陀涅盘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慈祥地回答:“阿难!你和大家要记住,你们应以戒为师,依四念处安住,遇到恶人时,默摈置之,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便会令人起信。你们依法而行,就是与佛陀的法身常住。”佛陀就这样进入涅盘。四方的信众纷纷前来瞻仰佛陀,礼拜佛陀,阿难也允许出家及在家女众亲礼佛身,他永远是妇女们的同情者。

佛陀涅盘后,大迦叶召开经典结集,阿难虽是多闻,但是尚未证悟,因此被摈斥在结集的石窟外。大迦叶以长老身份教育阿难,数落阿难种种过失,以激励阿难奋发向上。终于在结集前半夜,阿难开悟证果,进入窟内,参与结集。阿难被大众推上狮子座,开始诵出:“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阿难将记忆中的大法完整背诵出来,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诫一般,为之感动万分。

最初的经典《阿含经》,就这样结集与流传在世间。多闻的阿难,对佛法的流传与贡献无可替代;温文谦忍的性格,让人如沐春风,使后世的佛弟子永远怀念这一位圣者的风范。

...........

另外在他也是王子出生,25岁时候出家,他长的非常之好,所以总受到女人的喜欢,曾经有一个女子非常喜欢他,想嫁给他,后也一起出家,简单的说他最伟大的贡献是服侍佛祖以及集结经典!

至于他的圆寂也有个有趣的传说,说有两国要迎接他去讲法但不肯让步,所以最后开始对势准备交战之时,他展示神通,上升虚空,化火焚骸,骸又中析,

一坠南岸,一坠北岸,于是两王各得一份,都还本国,起塔供奉,而以供养!

他将法嘱咐给他的大弟子商那和修,商那和修在五百罗汉中他列第二十四尊.

佛告阿难:告,有告诉,告知的意思,阿难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在佛弟子中,相貌最庄严的,记忆力最强的,要算阿难陀尊者了。

俟语燕

篁塞》簧

nmav4跕C0M

最是京城九月天,清风软软拂榆钱。

能化开一切的忧烦

时间不留余地



阿难尊者是提婆达多的亲弟弟,也是佛陀的堂弟,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无量寿经中说佛告阿难~~~是什么意思,阿难是?
答:「喜庆」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后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当侍者达二十五年。因为他专注地服侍佛陀,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灭后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

有一句佛经,我想请教是出自哪部经
答:《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凯译本),合十祝愿吉祥,阿弥陀佛。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

这些经文你能够解释一下解答一下吗?
答: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

(至心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出自哪一部经?
答:《观无量寿佛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

“我建超世志,必致无上道。”这句话来自哪里 ?
答:这句话是《无量寿经》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志求无上尊,为诸天人师。神力演大光...

念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为
答:无量寿经…礼佛现光第三十八…佛告阿难:若曹欲见无量清净平等觉,及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国土,应起西向,当日没处,恭敬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讲人到极乐世界从莲花化生是哪部经?
答:无量寿经里有说过,原文是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

何为佛教中的佛光普照
答:无量寿经…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遍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惟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

[转载]凭自己的资粮求往生,机上的都是邪定聚吗?
答:《佛说无量寿经》说: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另一译本《如来会》说:阿难,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槃处。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后面一句,不能了知建立彼国之正因故...

不专修的大乘人怎样往生
答:参考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