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大事记

作者&投稿:滕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958年11月,为满足广大青年的迫切愿望,组织计划通过长篇小说形式展现集中营革命者们的英勇事迹。罗广斌和杨益言在1959年6月初,基于自身的回忆录创作了小说初稿。然而,这个版本并不理想,主要问题在于将积累的素材直接呈现,并未充分展现出斗争精神。


1959年8月,他们完成了第二稿《禁锢的世界》,提交给中国青年出版社,征求多方意见。尽管相较于初稿有所进步,形成了小说的雏形,但基调过于沉重,情感过于哀悼,未能充分揭示出狱中斗争的深刻性和烈士们的英勇。为改进这一问题,中国青年出版社邀请他们于1960年6月进京修改作品,这次修改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北京,他们一边修改作品,一边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和访问,对渣滓洞和白公馆的斗争有了更深理解,这促使第三稿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有了显著提升。1961年3月,第三稿完成,标志着他们的创作取得了实质性飞跃。


随后,他们开始了第四稿的写作,仅用了三个月时间便完成,此后对稿件进行了详尽的修改和整理。在书名选择上,他们提出了众多选项,如《地下长城》、《红岩朝霞》等,最终在1961年12月,《红岩》这个名字被一致确定。这部作品的诞生,凝聚了他们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他们整理了大量资料,撰写并重写总计三百万字的内容,历经三个冬春,最终定稿为四十万字。


《红岩》的出版迅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形成了《红岩》热。至今,《红岩》已印制多次,发行量超过千万册,被译成十多种语言,成为了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




扩展资料

红岩精神发祥于重庆市和四川省华蓥市,是革命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支柱。红岩精神永存!



红岩精神大事记
答:《红岩》的出版迅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形成了《红岩》热。至今,《红岩》已印制多次,发行量超过千万册,被译成十多种语言,成为了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

红岩精神的大事记
答:第一稿很不成功,仅仅是把他们积累的素材写了出来。1959年8月,他们写出第二稿,名为《禁锢的世界》,送交中国青年出版社,广泛征求意见。《禁锢的世界》和草稿相比,有了很大进步,具有了小说的雏形,但也存在问题,最主要的是基调问题,作者悼念死难烈士的心情过重,又拘泥于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内真实...

根据本讲,邓小平同志提出红岩精神的内涵有哪些?
答:在“以诚待人,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的感召下,农场经营主饶国模贡献出了“大有农场”,使中国共产党得以“结庐红岩”;金永华贡献了全部田产以资助革命。共产党人诚信、宽广的胸怀,感染着广大的国统区人民群众,使国统区几乎所有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最终都站在了人民一边,形成了爱国统一战线的铜墙铁壁...

邓小平提出的红岩精神有哪些?
答:红岩精神有产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红岩精神贯穿于南方局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初期,在国统区充满艰难险阻的斗争历程之中。红岩精神的产生,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直接相连,与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处的特殊环境、所进行的特殊的斗争紧密相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