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国君以下等级排列顺序是什么

作者&投稿:隐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秋战国时,国君以下的等级排列顺序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代的国君,不是秦始皇以后的皇帝,说白了,就是诸侯。而当时诸侯的排序,是按照“公、侯、伯、子、男”的顺序进行排列的。

春秋时期属于真正的封建社会,公卿大夫基本还是属于世袭制的,朝廷的官员都出自贵族,像百里奚这样以奴隶身份直接称为秦穆公手下高官的情况很少见。奴隶的身份永远都是努力,而王族贵族,也永远是王族贵族。
贵族家的嫡长子一般会继承封地和爵位,其他的孩子,或是当游侠或是去其他国家找官做。
那时候的官员制度当然也很讲资历,像晋国,上下卿数量和职位都是轮着来,上卿死了,其他下卿上位,然后,死了人的整个家族再派年轻人任下卿...

比如,《赵氏孤儿》中,赵武刚恢复封地的时候,晋国是典型的军国主义,四支军队的正副官员就是八名正卿,文官没有,全是武官管事。其顺序为:“中军将”为第一执政栾书、也称“元帅、元戎”;第二顺位正卿为“中军佐”郤锜;第三卿为上军将中行庚(荀庚);第四卿、上军佐韩厥,下面依次为下军将荀罃(智罂)、下军佐郤犨、新军将郤至、新军佐士燮)。

只有等“栾书”死了,郤锜才能上为,后面的依次往前进一位,缺的一个第八位,则有栾书的后辈补上.....当然,这种排位是在正常情况下,意外情况还是很多的,比如说,有国难,八正卿中某位有卓越贡献,或者,某个族被灭了....——这是《赵氏孤儿》案发生的原因...这样的制度后来直接导致了家族间吞并的剧烈...最后晋国只剩三家...

还有就是官员推荐制度了,这要自己做保,管仲曹刿百里奚等的上位属于这种情况....

国君以下等级排列顺序是:王、公、候、伯、子、男。

爵禄在古代往往连称,受爵后必得禄。西周时,公、侯是封国内的君主,封国内的财政收入全归其所有,但公、侯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等义务。

以后封爵都有一定食邑,但不是自己征收,而是由王朝拨给。后来食邑变成了一种虚名,只有在爵位前加所谓“食实封”若干户,才能享有相应的封户租税,或从国家领得一定封赐。

扩展资料

爵位与官职有一定关系。西周所封公、侯等爵,对周天子称臣,在封国内就是君主,官爵合一。此后,总的趋势是官与爵逐渐分离,但在某些时期仍有例外。

西汉、西晋及明朝初期,宗室王在封国内有军事、行政权,势力逐渐膨胀,先后酿成“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变”等,严重威胁着皇权。

在其他时期,爵位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因其与皇帝关系的亲疏(皇族封爵)及功劳大小(功勋封爵)而有高低之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封爵制度



卿和大夫。

在国君之下有各种等级的爵位。三晋、齐、燕的爵位,大致是沿袭春秋时代,可分为卿和大夫两级:

在卿当中有上卿、亚卿之分。赵国蔺相如、虞卿都曾“拜为上卿”,在齐国,孟子曾做过卿。在燕国,乐毅曾为亚卿,荆轲曾被尊为上卿。

在大夫之中,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例如魏国,吴起做西河守时,奖励军功,曾以长大夫赏人。后来须贾曾为魏中大夫。在赵国蔺相如做过上大夫。在齐国,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等都做过上大夫。

扩展资料

周朝实行分封制,周天子为王,诸侯被封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如果按照爵位来称呼,应该只有公爵可以称公,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像齐国和秦国都是侯爵之国,齐桓公、秦穆公甚至名列春秋五霸,大名响当当的。

其实春秋时期国君的称呼并不完全按照爵位,根据《左传》中的记录原则,对于各国的国君,不管分封的爵位高低,一律尊称为某某公,但是如果在鲁国国君在场的情况下,就一律以本来爵位来记述,如齐候、郑伯、楚子、许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官制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楚率先称王后,春秋战国诸侯即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和附庸等等级。如:楚成王芈悍(前670~前624年在位)、邾桓公曹革(前488~前473年在位)、蔡庄侯姬甲午(前646~前612年在位)、曹惠伯姬雉(前796~前760年在位)、赵襄子赵毋恤(前476~前425年在位),卫怀君姬□(前281~前254年在位),等。

顺序就是你写的那个:卿、大夫、士
大夫比卿低一等,卿当中有上卿、亚卿之分。大夫之中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公侯伯子男

春秋战国时,国君以下等级排列顺序是什么
答:国君以下等级排列顺序是:王、公、候、伯、子、男。爵禄在古代往往连称,受爵后必得禄。西周时,公、侯是封国内的君主,封国内的财政收入全归其所有,但公、侯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等义务。以后封爵都有一定食邑,但不是自己征收,而是由王朝拨给。后来食邑变成了一种虚名,只有...

春秋战国官位分偑
答:王以下地位和权利最大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在王年小或缺位时,可以代行王的权利。这一时期构成了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是最高的政务官,兼掌军事、行政、外交等事,一般由2、3人担任。卿士以下,开端有明白的职务分工,司徒掌管土地和劳役;司马掌管军事;司空掌管土木工程建立;司寇...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等级是什么样的?楚国为何会称王
答:周朝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分封的诸侯国根据其君主爵位来定等级,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等级并不太符合我们的日常认知。齐国,公元前1044年立国,开国君主姜太公,侯爵,第二等;秦国,公元前770年立国,开国君主秦穆公,伯爵,第三等;晋国,公元前1033年立国,开国国君唐叔虞(第一代为唐国,第...

请问: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卿相大夫 的等级制度,详细说说
答: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

有知道春秋战国各大国的诸侯等级吗?
答:”楚率先称王后,春秋战国诸侯即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和附庸等等级。如:楚成王芈悍(前670~前624年在位)、邾桓公曹革(前488~前473年在位)、蔡庄侯姬甲午(前646~前612年在位)、曹惠伯姬雉(前796~前760年在位)、赵襄子赵毋恤(前476~前425年在位),卫怀君姬□(前281~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等级是什么样的?楚国为何会称王
答:在周朝的体系中,诸侯国的等级是根据其君主所获得的封号来划分的,具体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等级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也与我们的常规理解不尽相同。齐国自公元前1044年立国,其开国君主为姜太公,封号为侯,属于二等国家。秦国自公元前770年立国,开国君主为秦穆公...

春秋战国时期的爵位问题
答:齐、燕、赵、魏等国的爵位分卿、大夫两等,卿分上卿、亚卿;大夫分为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这些爵位其实就是之前的官职名称,反映了之前周朝官爵不分的情况。战国时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继续。“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仪礼•丧服》篇讲:“君,至尊也。”...

春秋战国时各国的爵位是什么?
答:可以肯定的称公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 侯。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金文所见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诸侯,如■(燕)侯、鲁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

春秋战国时各国官位等级划分?
答:春秋各国官职一般由世官充任。春秋时候的世官主要是指世袭爵位,爵位有卿、大夫、士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各国最重要的官职由世官卿担任,所以,“世卿执政”是这一时期官制最突出的特点。“执政”是总领政务的意思,各国设官不尽相同。东周王室初期仍设卿士,以后由太宰执政。楚国初称...

春秋战国时期,侯跟君的区别
答: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是周天子赐封,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诸侯国等级,春秋战国的君除了诸侯国的君主之外,还有一些国家重臣被称作封君,如商君(即商鞅)、安陵君、信陵君、平原君。 2、公:有时指爵位,如“宋公”、“虢公”等。如果用在谥号中则是指“先公”,如秦孝公、卫武公、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