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其实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怎么学习汉字?

作者&投稿:辟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明明没有“汉语拼音”,古人又如何学习发音知识?~

古人采用的注音方法有“譬况”“读如”“读若”等打比方的注音方法,还采用过直音法,但这些都不够科学。大约在东汉后期,出现了反切这种注音法。所谓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是指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例如“都,当孤切”,其中“都”是被切字,“当”是反切上字;“孤”是反切下字。

从语言本身来说,任何语言都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4个方面要素。所谓“像古代汉语”,到底是语音像古代汉语语音,词汇像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像古代汉语用法,还是语义接近?
假设粤方言的语音接近古代汉语语音,而普通话的词汇接近古代汉语词汇,语法、语义和古汉的相似程度都一样,那么谁像古代汉语?

没有数量化的可比性。单从语音来说,假设粤方言的韵母接近古汉语韵母,普通话的声母接近古汉语声母,那么谁的语音更符合古代汉语发音?同样无法下结论。譬如很多人说粤方言读唐诗押韵,普通话不押韵的例子,押韵只是证明韵母接近,对于其它语音要素的相似是不能提供证据的。“古代汉语”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从纵向来看,不同朝代的汉语差异巨大。商朝汉语和隋唐汉语根本不能通话;隋唐汉族和明朝汉族也是鸡同鸭讲
。我们的教科书通常把“古代汉语”等同于先秦文言文,事实是秦汉以后的汉语写出来已经不是文言文了。之所以历代书面语写出来大同小异,是因为古人系统的模仿西周早期和春秋时代的汉语和汉语文章笔法,唐宋人学习古文不比我们现代人容易,当时活的语言本身和书面语已经脱钩很久了。

从横向来看,汉语方言不是今天形成的,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商朝、周朝时期中国各地方言的差异度小于当代。有的读者要说,可不可以只讨论古代汉语普通话,严谨的来说,中国古代,至少在明清以前,从来没有“普通话”,这个问题在以后的篇幅中会详细论述。反切的原理和拼音基本相同。但是反切的拼音方法跟拼音文字的拼音方法不同。拼音文字是单纯的两个音素相拼,而汉字是声、韵、调相结合的,因此拼切时,上字只取其声,而不管它的韵母。下字只取其韵(包括声调),而不管它的声母,二者结合起来,连续快读才能切出被切字的读音。

一、关于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应用的汉语拼音在1955年之前是没有的,那么在此之前的人是如何学习汉字的呢?
二、古人学习汉字的方法
对于不认识的字,除了最开始的时候父母和老师的直接教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查字典了。(当然,现在还可以直接百度了)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新华字典》,这是有拼音之后的。那有拼音之前的离我们最近的一本字典是什么?那就是《康熙字典》,这也是我国第一本命名为“字典”的汉字典籍。

《康熙字典》内页
《康熙字典》采用部首检字和笔画检字方法。
如查“康”字。在部首索引中找“广(yan)”部,在“寅下”5页。除部首外,“隶”为8画,再到“寅集下”“广”部8画里查“康”字,在“寅下集”9页中可以查到。
《康熙字典》中关于“康”的注解包括以下内容:
古文:𠭳
《唐韵》苦冈切。《集韵》《韵会》《正韵》:丘冈切,竝音穅。《尔雅·释诂》:乐也。《诗·唐风》:无巳大康。
……
又与漮通。《尔雅·释诂》:漮,虚也。《诗·小雅》:酌彼康爵。笺:康,空也。漮康音义同。
又《集韵》:苦浪切,音抗。《礼·明堂位》:崇坫康圭。注:康读为亢。疏:亢,举也。
从上面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在注解“康”字读音的时候,用的是另外两个简单的汉字“苦冈”、“苦浪”的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连起来读,拼出这个字的音Kang。
这种注音方法叫反切法。

《说文解字》注解
其实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注音方法是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常见的同音字来进行标注。
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

《说文解字》注释
还有一些其它字典中的注音方法,也大同小异,简而言之就是以汉字的读音进行互证,只要知道其中一个字或者两个互切的字的读音,就可以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

古代其实并没有汉语拼音,当时古代人有三种方法来学习汉字。这三种方法可以说都并没有现在学习汉语拼音那么容易过程都是非常复杂的,需要人们下非常多的功夫。

第一种学习方法就是直音标注。只因顾名思义就是当时古人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的话,就可以把一些相同音节的字来写在这个字的附近。如果两个字都是生僻字的话,那么即使标了音注解也读不出来。

第二种学习方法就是反切这个反切的学习方法明显要比第一种职业的学习方法更为麻烦。它需要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第一个汉字的要求是要与你不认识的那个字的声母相同,第二个汉字则是与你不认识的那个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可以说这种方法非常的复杂,也非常的麻烦。

第三种方法是拉丁字母注音法。这种方法发现的时间是比较晚的,大约在明朝末年的时候,西方传教士来中国宣传他们的宗教,人们才渐渐接受了这种方法。当时这些西方传教士建议用拉丁字母来直接拼写汉语。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汉语还有音调,而这些拉丁字母标注的这些汉语并没有音调所以这种方法并不可行。再后来就被人们所舍弃了。一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才渐渐认识到文字的重要性,领导人想要整个国家的人都要注重文化的传承,所以他们就对文字进行了改革。从此之后人们有了更加便利学习汉字的方法了。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法“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反切法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起源于三国魏人孙炎。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音辞篇》:“孙叔然(就是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二、起源于东汉末服虔。日本释安然《悉昙藏》引用唐朝武玄的《韵诠》中《反音例》称到:“服虔始反音。”清代的章炳麟等人就主张这种说法。三、来自西域。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反切直学,自西域入于中国,至齐梁间盛行。”四、中国古来有之。这种说法可能来源于“二合音”,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的《艺文二》卷十五中写道:“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源也。”也可能是起源于文字创制之时,清代刘熙载所著的《说文双声》里的《叙》说道:“切音始于西域乎?非也。始于魏孙炎乎?亦非也。然则于何而起?曰:起于始制文字者也。许氏《说文》于字下系之以声,其有所受之矣。夫六书之中较难知者,莫如谐声。迭韵、双声,皆谐声也。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方许氏时,未有迭韵、双声之名,然‘河’‘可’为迭韵,‘江’‘工’为双声,是其实也。后世切音,下一字为韵,取迭韵;上一字为母,取双声,非此何以开之哉?”
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如“昌”字,音“尺良反”,就是说“尺”和“良”相拼,得出“昌”字的读音。到了唐代,把“反”字去掉,称为某某切,例如“昌,尺良切”。由此可见,反切是一种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现代的汉语拼音不一样。现代的汉语拼音是一种音素拼音,即每个音素用一个或两个字母表示,因此,用汉语拼音注音,既可以用一个字母,如“哦”,也可以用两个字母,如“四”,也可以用三个、四个字母来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是根据声韵原则来进行拼音的,它其实是一种双拼法,总是用两个字来拼音的。
反切中第一个字(上字)代表声母,第二个字(下字)表示韵母以及声调即使是“零声母”,也必须要有反切上字。例如“安”就是“乌寒切”。同样的,即使既有韵头又有韵尾的韵母,也只能用一个反切下字。比如“香”就是“许良切”。
由此可见,反切比起上述两种注音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反切法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反切的上字既然代表声母,就应该只表示辅音,但是实际上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完整的音节,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是不存在的。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韵母的,就应该只表示元音,但是同样的,以元音开头的汉字又是很少的,因此常常必须借用带有辅音的汉字来作为反切用的下字;其次,在音韵学中,反切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反切的上字不一定和它所切的字同“呼”(所谓的“呼”是音韵学中的一个概念,现代汉语中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以及撮口呼,而中古时期则只有开口呼与合口呼两种)。例如,“乌,哀都切”,其中“乌”是合口呼,“哀”是开口呼。
在以后历代中,反切被不断改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广韵》和《集韵》。虽然都是宋代的韵书,相差只有几十年,但是《集韵》的反切已经有了很多的改进。明代的吕坤所写的《交泰韵》,清代的潘耒所写的《类音》,设计出了新的反切方法。
但是无论怎么样,用汉字注音都会带有局限性。因此在明朝以后,中国开始出现了用字母注音的方法。这是在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最早的是利玛窦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然后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由于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称“利、金方案”。它的出现引发了中国几百年以后用字母拼音的潮流。到了清末民初,出现了切音法,经过改进之后就是我们现在在字典的最后几页上经常看到的注音字母(拼音字母旁边的那种)

一、口口相传;
二、用同音字注音。
三、反切注音。《说文解字》对“河”字的注音是“乎歌切”,即取“乎”字的声母,“歌”字的韵母拼成“河”字的音节。又如《说文解字》对“景”字的注音是“居影切”。

古时候没有汉语拼音,古人一般从小先跟随先生从《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等书开始习字联系然后再一点点加大书的难度来学习的。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则是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古时候,没有拼音。人们是怎样学习汉字的?
答: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是怎么识字的
答:古代中国人写文章,除了讲究文采、风骨之外,对声律、音调的把握要求也很高。古人写骈文、唐诗、宋词、元曲,都需要创作者掌握汉字的发音规律、才能写出抑扬顿挫的诗文。但是,中国古代并没有拼音。那么,古人是怎么掌握并记录下汉字发音的呢?其实中国古代专门有一类书,叫做“韵书”。比如《切韵》、《玉韵...

古代其实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怎么学习汉字?
答:古代其实并没有汉语拼音,当时古代人有三种方法来学习汉字。这三种方法可以说都并没有现在学习汉语拼音那么容易过程都是非常复杂的,需要人们下非常多的功夫。第一种学习方法就是直音标注。只因顾名思义就是当时古人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的话,就可以把一些相同音节的字来写在这个字的附近。如果两个字都是...

在没有普及汉语拼音之前,以前的中文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答:原来没有拼音字母的时候,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没有汉语拼音以前,中国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曾创造了直音、反切...

古代的人是怎样认字的?古时候又没有拼音
答: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的时候人是怎么认字的
答: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1.以字注字 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比如“读若”法:儡,相败也,……...

古时候的人在没有汉语拼音的情况下是如何学习汉字发音...
答:因为考试只考押韵,读古人的诗文也只是注意押韵现象,所以在读书人那里,不那么重视声母。声母的研究起于唐代和尚读经,他们是无名的天才的翻译家,要把大量的梵文(主要是古印度语)佛经翻译为汉语,就认真的逐字审察、分析音节,“悟”出了汉语原来有三十个声母,后来又增加六个。当时没有拼音字母,每一...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 古人是怎么发音的?
答:古代有汉字却没“拼音”,古人如何识字?老祖宗的方法绝了 老祖宗能想出这么多注音方式不得不让人佩服其智慧,这方法真是绝了。古代人在发音上和今人有些区别,相信在语文课上老师偶尔也会不得不提及这一点,很多古诗上面就能体现,比如有一些诗句有人认为没有讲究韵律,其实是古今发音的区别所在导致...

没有拼音时代的古人是怎么发音的?
答: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

中国古代没有拼音标注,你知道古人是如何辨别文字的吗?
答:汉字有6000多年的历史,是非常成熟的“表意文字”,由图形符号组成,只代表语素。即使有些汉字不认识读音,他们也可以根据字体和造字方法来判断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有助于提高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从汉语音标的发展历史来看,千百年来先后诞生了十多种音标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习者掌握汉字的读音,促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