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读音不同的字,

作者&投稿:宇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白诗中古今字音不同的字~

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唐人王维的《鹿柴》一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在这里,题目中《鹿柴》的“柴”字,本字应为“砦”,通“寨”,按古音应读作“zhai”,而不读“chai”。

另有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该诗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按古音,应该读作“xia”,而不读作“xie”。

在初中教材里面,选有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诗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应该读作“cui ”而不该读为“shuai”。

李白的《望天门山》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该诗里,“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字,应该读作“huai”而不是“hui”。

但是 ,在平时 ,却常常听见有人把 《鹿柴》 中的 “柴”念为“ chai”;“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念作“xie”、“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字念作“shuai”、 “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回”念作“hui”,严格说,其读法是不对的。

以上几首诗中的“柴”、“斜”、“衰”、“回”,它们都应保留古音的读法,如此,念起来才顺口、押韵、合乎平仄,如果按照今天的读音去念,是既不合辙也不押韵的。

对这一点 ,《鹿柴》、《山行》二诗在小学的《教学参考书》里边有明确的说明。

此外,在初中教材里,苏轼的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高处不胜寒”的“胜”字读音,也应念作平声“sheng”, 而不是念去声“sheng”。

有此一说是 :根据古今音变 ,文言文和旧体诗词中的“斜”、“衰”、“回”、“胜”等字,应统统按照普通话的读音去读,方为正确。

此说差也。

在统编中学教材高一册《诵读的要领》知识短文中如是说:“一般说来,读音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不是有特定要求的,不要再读古音。至于一些异读字,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只要是不影响文字的表达和含义的情况下,我们是可以按照普通话的读音去读的,但是,如果影响了其文字的意义和表达,那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了。

如像上面提及的诗词中的那些字词 ,就应当 “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也就是说应该照顾和考虑到古诗词的音韵和平仄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其读音。

高中教材里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两词中,就有此情况。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早生华发”的“华”,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中“执手相看泪眼”的“看”和“更与何人说”的“说”,就应当按古音分别读作“华(hua)”、“看(kan)”、“说(yue)”,而不应读作“华(hua)”、“看(kan)”、“说(shuo)”。

“早生华发”句 ,根据 《念奴娇》 的平仄, 此处应是“仄仄平平”,“华”在此应是平声,这方才合乎词牌格律。如读为上声,就不合格律了。

同样,《雨霖霖》中“执手相看泪眼”句,其平仄为“仄仄平平仄”,“更与何人说”处 ,应为“仄仄平平仄” 。根据词牌格律,“相看” 处的 “看”、“何人说” 处的 “说”,自然应念 “ 看kan)”和“说(yue)”。

确定相应诗词中的字音读法,关键问题是,一定要考虑这些字在诗词中的位置和作用。如果仅片面地理解按照现代规范的普通话去确定读音,那么这些诗词就既不合辙又不押韵了,而我们在阅读这些诗词的时候,就不会享受到原来诗词中音韵的曲折回环铿锵之美,这样,势必影响了我们对这些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也影响了我们对作品的欣赏、领悟,作品的审美价值也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怎样根据普通话的读音来确定其古诗文中的一些异读字呢?很简单,那就是在不影响文词的表达和文意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普通话的读音去念。

如在《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句,照古音“野”应读作“ya”,在此如果按照今音读作“ye”,并不影响其表达及意义,故完全可以从今音。

如 《阿房宫赋》 中的“阿房”二字, 就可以不再按照古音读作“e pang ”,而取今天读音读作“a fang ”,因为在这里不论读作何音,既不影响其意义,也不影响音韵平仄。

又如“互文见义”中的“文”、“见”,本应读作“wei ”和“xian”,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都读作了“wen”和“jian”, 约定俗成,大家都能理解,所以现在就都读为了“互文(wen)见(jian)义”。

我们在根据有关的规定对文言和古诗词进行阅读的时候 , 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处理”,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宁信度,而不信脚,不亦惑乎!

古今意思不同的汉字如下:
1、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
2、去: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去。
3、金:古义是金属,今义是金子。
4、烈士:古义是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今义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5、涕:古义是眼泪,今义是鼻涕。
6、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
7、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8、卑鄙:古义是地位低,见识浅。今义是品德低,含贬。

  七 古今音

  上面两个题目谈读。读,一般表现为口动出声(邻近的人能感知的声);也可以默读,表现为只有自己能感知的声。而提及声音,麻烦就来了。麻烦的本源是声音因时、地的不同而不同。严格说,也因人的不同而不同。如果我们有幸也常出入大观园的怡红院,就一定能够闭目分辨,这声音是晴雯的,那声音是袭人的,虽然两个人都是年龄差不多的北京姑娘。这分别是韵味性的,或者说,不是语音系统的,再或者说,比如表现为书面上的汉语拼音,就看不出分别来。由时、地而来的不同就不是这样,而是表现为语音系统的分别。时,有长有短,地,有远有近,长到、远到什么程度就有变易?变易有大小。小的变易,或说较难觉察的变易,也许时间相当短、地域相当近就会有吧?时间较难说,以地域为例,民国早年,老北京还保留故土难离的遗风,有个精细的老北京朋友告诉我,东城、西城的语音有小别,他能够觉察出来。由此类推,我们可以知道,回顾过去,所谓古汉语,以容易觉察的不同为限,由时的不同而来的,乘由地的不同而来的,那数目就太大了。举实例说,明朝唐寅和清朝沈复都是苏州人,可是语音必有别,因为不同时;孟浩然(湖北人)和王维(山西人)是同时人,可是语音必有别,因为不同地。这复杂的情况会推导出一个结论,是:我们信而好古,想详细知道古人语音的情况就太难了。这难似乎可以躲开,因为:一,我们交流思想感情,用的是现代汉语,要求用普通话的语音;二,看旧文献,汉字因形见义,可以躲过语音。这就一般情况说不错,比如读《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不知道这位古宋国、今河南的人的语音(如果也念)是什么样子,但知道意思是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也就够了。问题来自旧文献里有一部分韵文;扣紧本题说,我们读诗词,因形见义,不管语音,有时候就会碰到坎坷。看下面的例:

  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读平声)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读zhuàn)·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李商隐《筹笔驿》)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传李白《忆秦峨》)

  前一首是诗,押平声六鱼韵,用今(普通话)音读,押韵字书、胥、车、如、余,韵母是ū、ǖ、ē、ú、ú,成为不押韵;又“令”旧也读平声líng,今读去声,不合格律。后一首是词,基本押入声九屑韵(只有“月”是六月韵,月和屑都属词韵第十八部,通用),用今音读,别、节、绝成为平声,不合格律。格律是音乐美的基础,不合格律的结果是丢掉音乐美,不好听。这样的坎坷要怎样对付?显然,从今,损失不小,至少爱美的人必不肯;那就只好从旧。从旧,就不能不先了解旧的情况,即诗词的语音情况。

  “诗词的语音情况”,与“诗词写作时、尤其写作者的语音情况”是两回事。简略地说,后者是系在口头上的,必致千差万别;前者是书面上的,可以百川归海,化零散为概括。事实上,诗词的大量作者,以及研究诗词语音情况的音韵学家,都在那里看概括,从概括,而不管口头的千差万别。这就给我们现时的读者,以及想学作的人,带来大方便,因为实际语音的千头万绪已经变为书面语音的少头少绪。具体说是,由时、地而来的无限之多已经减少为设定的中古音的一个系统。称为设定,设是假设,譬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群山万壑赴荆门”一首用十三元韵,韵字是门、村、昏、魂、论(读平声),王士禛《秋柳四首》,“秋来何处最消魂”一首也用十三元韵,韵字是魂、门、痕、村、论,一盛唐,一清初,语音像是无别,这是假设的。定是规定,由唐朝起以诗赋取士,官家总是热心于上发令而下服从,于是诗赋如何押韵也就有了规定,如唐有《唐韵》,宋有《礼部韵略》之类,实际语音万变,在官定的韵书上成为一统,这一统是规定的。其结果,假设加规定,就使作诗词和读诗词的语音方面的麻烦化难为易,即容许以不变应万变。具体说,我们只要能够了解中古音的情况,就可以化坎坷为平坦大道。以下谈中古音的情况。

  谈之前,还应该说说为什么可以不管中古以前和中古以后。中古以前是上古音,中古以后是近古音,加中古音是三种,为什么分得这样整齐,这样简单?原因是,具体的语音总是刹那生、刹那灭,我们能够抓住的只是书面上的汉字。由汉字“直接”推求“具体”音,比如《论语》“有朋自远方来”,我们想照孔老夫子那样说一遍,必做不到。不得已,只好退一步,由押韵的韵字下手,“间接”推求“概括”的语音情况,或说语音系统的情况。于是找合用的文献,中古以前找到《诗经》,中古以后找到《中原音韵》。在语音方面,两书各自成一系统,于是我们称《诗经》的语音系统为上古音,《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为近古音。读诗词,为什么可以不管这前后两端呢?

  可以不管上古音的理由不只一项。一是情况如何,我们还不很清楚。以音的声、韵、调三部分而论,容易知道的,也是所知较多的,是韵,可是关于韵部,各家的看法不一致。大致是越分越细,如顾炎武分为10部,江永增为13部,孔广森增为18部,王念孙增为21部,到王力先生就增为29部或30部。这样,如果要求知而后行,即弄清楚语音系统之后再读,就一般不钻研音韵学的人说,就只好不读。理由之二是,读,不了解语音情况也无大妨碍。例如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依照钱大昕“古无轻唇音”的说法,“方”应该读重唇,可是我们一贯照今音读,也没有感到什么不合适。理由之三是,《诗经》,可读的篇什量不大,读,也只是为欣赏,并不求仿作,语音方面放松一些不只可以,而且是应该的。

  可以不管近古音的理由只是一项,即中古以来的诗词都是照中古音系统作(近古音平声分阴阳,没有入声,是另一系统),读,仿作,当然就用不着过问近古音。

  以下谈中古音。实事求是,称为中古音未免夸大,不如干脆化繁为简,称为“平水韵”。因为,以有韵书的文献可征为限,从隋陆法言《切韵》到平水韵,时间超过600年,不要说实际语音,就是韵书的书面语音也不是毫无变化。有变化而可以用平水韵以一概多,是因为平水韵,对其前而言,有适应力,具体说,唐宋人写诗词,基本上是依照这个系统;对其后而言,有约束力,具体说,金元以来直到现时人写诗词,必须依照这个系统。因此,无论是读还是作,通晓平水韵就可以通行无阻。平水韵有这样的优越性,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了时代的光,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中古有韵书,于是上古的模棱(如《诗经》)变为明确;二是由韵书方面看,中古的语音系统变动不大,因而它就能够适应。另一方面是借了科举考试的光,功令要求照韵书押韵。比如到明、清,实际语音早已不同于平水韵,作诗却还要亦步亦趋,因而它就照旧有约束力。

  以下介绍平水韵。它是中古时代韵书的殿军,想了解它,应该大致知道其前韵书的情况。中古的韵书,现在能见到或考知并有大影响的,始于隋陆法言《切韵》。这部韵书总汇古今南北,分韵比较细,共有193部,声调是平、上、去、入4种。稍后,《切韵》由唐人孙�修订,成为《唐韵》,韵略有增加,是195部,声调相同。到宋朝陈彭年等增修,成为《广韵》,韵又增加(增到最多),是206部,声调仍是平、上、去、入4种。韵分得这样细,是由科学性方面考虑的;由实用性方面考虑就不宜于这样。弥缝这个距离的办法是,作韵文,容许邻近的韵“同用”。比如唐人科举考诗、赋,容许冬韵、钟韵,支韵、脂韵、之韵,等等,同用,这样,同用的算作一部,实用时的韵部就不那样多了。宋朝科举考试还是用这个办法,如丁度等编的《礼部韵略》,是作为程式,供考试时遵照的官书,把可同用的韵合并,成为108部。其后不很久,韵部又减少两个,成为“平水韵”的106部。平水是地名,今山西省的临汾市。这种分韵法所以称为“平水”,说法有二:其一是,这种分法见于金朝王文郁编的《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其二是,南宋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的刘渊是平水人。我们可以不管起因,只说这出身并不很高的平水韵却后来居上,由宋金到二十世纪的现在,已经运行了800年。其间还加了一次油,那是清朝康熙年间官修《佩文韵府》,分韵完全依平水韵,于是平水韵加官进禄,成为《佩文诗韵》,简称《诗韵》。这是官书,应科举考试当然要奉行;考场以外,也许奉行惯了想不到可以不奉行吧,总之,直到现在,我们在报刊的角落偶尔见到一两首,不在不通之列的,押韵还是清一色的《佩文诗韵》。

  《佩文诗韵》的编排,以平、上、去、入四声为纲;每一声下列若干韵;每一韵下列该韵所属的字,常用的在前,罕用的在后。开头是上平声(平声不分阴阳,上是上卷的意思,因为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上下卷),包括一东(东是这一韵的代表字)、二冬、三江到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共15韵;下平声包括一先、二萧、三肴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共15韵;总共平声30韵。上声包括一董、二肿、三讲到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共29韵。去声包括一送、二宋、三绛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共30韵。入声包括一屋、二沃、三觉到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共17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相加是106韵。各韵所属的字,多少不同,以平声为例,四支包括支、枝、移到綦、郦、禗,多到464字;十五咸包括咸、咸、函到杴、严、簳,只有41字。

  显然,为了读,尤其为了仿作,就要熟悉《诗韵》;而如果能够熟悉,那就许多由古今不同而来的麻烦都可以迎刃而解。可是熟悉并不是很轻易的事,因为:一,字太多,上万,都记住要费大力;二,有些字读者与今音不同,靠以今度古不行,要硬记。克服困难的办法只有一种,勤。昔日的读书人把熟悉《诗韵》看作必修课,不能不勤,于是有不少人,或说绝大多数人,都熟到能背,就是某一韵包括哪些字,都记得。集会联句足以说明这种情况,如《红楼梦》第五十回所描述,用二萧韵作五言排律,不通文墨的凤姐以“一夜北风紧”开篇,李绔续,是“开门雪尚飘”。以下香菱、探春等续,韵字是瑶、苗、饶等,一共用了35个,因为二萧韵包括180多个字,所以宝钗对湘云说:“你有本事,把二萧的韵全用完了,我才服你。”她们没用完,是因为“虽没作完了韵,腾挪的字若生扭了,倒不好了”,不是不记得。因为读书人有这种本事,所以楼头望月,陌上寻芳,惯于哼几句平平仄仄平,却不必怀揣《诗韵》。按照取法乎上的原则,如果对于诗词,我们不只想读,而且想作,就最好也能够这样。这显然不容易,原因是时代不同了,昔人可以用大部分精力干这个,我们只能“行有余力则以学”。条件不同,只好退一步。幸而退一步,变讲究为将就也未尝不可。以下谈将就的一些办法。

  办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少记,另一类是重点记。先说少记,是记常用的,不记罕用的。比如平声一东韵包括东、同、铜等174字,常用的不过几十个,所以王力先生《诗词格律》后附《诗韵举要》,就只收东、同、童等60多个。其实就是这60多个,也还有多用、少用的分别,如中、风与酆、巃相比,显然后者就成为冷宫中人物,很少见到了。所以少记的原则之中还可以加个慢慢来,负担就可以变很重为相当轻。

  再说重点记。这包括多种情况,而性质单一,不过是多注意古今有别的。

  一种属于大批的声调变之类,必须多注意。其中的大户是旧入声字,为数不少,因为普通话没有入声,所以相当大的一部分变为平声;入声按平仄分类属于仄声,变为平声,就打乱了诗词的平仄协调的规律,也就破坏了音乐性。中古以后,入声分别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少)、去声(多),有规律,只是音韵学门外的人钻规律,也许比个个击破更费力,所以不如用“多见而识”的办法。也应该兼用少记加慢慢来的办法,如数目字常用,一、六、七、八、十、百、亿共七个,都是入声,就要先记住,其中一、七、八、十今读平声,尤其要记清,以免读诗,碰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必仄)层楼”,读词,碰到“杯深不觉(读仄声)琉璃滑(读仄声),贪看六幺花十(必仄)八(必仄)”,不知从旧,破坏了音乐性。这种性质的变,还可以举出两个小户。其一是有不少字,旧读上声,今变为去声,如动、奉、是、市之类。其二是旧平声字,如一东韵的东、中、空、公,同、虫、红、蒙,旧算同韵,今则前四个读阴平,后四个读阳平。与入声字的大户相比,这两个小户关系不大,因为上声变为去声,没有跳出仄声的范围;平声上口分阴阳,由中古音的角度看是多此一举,客应随主便,我们取同(平声)舍异,甚至装作视而不见,也就混过去了。

  一种是有些字,古今读音有别,要知道旧的念法。如“打起黄莺儿,莫教(读平声)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读仄声)到辽西。”读,要知道“儿”是四支韵,读ní,与属于八齐韵的“啼”“西”押韵。又如“长簟迎风早,空城淡月华。星河秋一(读仄声)雁,砧杵夜千家。节候看(读平声)应晚,心期卧已赊。向来吟秀句,不觉(读仄声)已鸣鸦。”读,要知道“赊”是六麻韵,读shā,与同韵的“华”、“家”、“鸦”押韵。这样的字不多,读多了,很容易记住。

  一种是有些字,声音兼差,属于不同的韵,于是在这一首里可能读这个音,在那一首里可能读那个音。如“车”在六鱼韵里读jū,在(下平声)六麻韵里读chā;“簪”在十二侵韵里读zēn,在十三覃韵里读zān;“看”在十四寒韵里读kān,在(去声)十五翰韵里读kàn;“醒”在九青韵里读xīng,在(上声)二十四迥韵里读xǐng。音不同还有义也不同的,如动词“思”属四支韵,读sī,用作名词读sì,属(去声)四寘韵,“论”也是这样,用作动词读lún,属十三元韵,用作名词读lùn(旧读近于“乱”),属(去声)十四愿韵。这样的字也不多,多读就不难记住。

  还有一种是有些字,今音相同,旧属不同的韵部,如“中”、“风”是一东韵,“钟”、“封”是二冬韵,“予”是六鱼韵,“于”是七虞韵,“官”是十四寒韵,“关”是十五删韵,等等。作近体诗,旧规矩是不许出韵,如果记不清,以今度古,就容易有出韵的失误。

  如以上所说,杂七杂八不少,记住,要以时间长、渐渐熟悉为条件;时间还不够长,还不很熟悉,读,尤其仿作,总不免会碰到疑难,即某字,读,或用了,不知道声音对不对。解决疑难的办法只有一种,查。可以查《诗韵》,看看它入哪一韵。这有时会感到麻烦,因为106韵,那么多字,找到不容易。那就不如查字书。民国早年曾印《校改国音字典》,小本本,字按部首排列如第一个字“一”,下注端(三十六字母属端母)、齐(齐齿呼)入(入声)、质(四质韵),只几个字就把旧的声音方面的情况都注明。可惜这样的小本本已经不容易找,那就不得不利用旧版的《辞源》、《辞海》之类,或再远些,《康熙字典》之类。那些书都注明某字属某一韵,比如自己诌几句平平仄仄平,把“说”字当作平声用了,忽然生疑,查《诗韵》,五歌韵里没有,查其他韵,大海捞针,就不如翻旧字书,在言部七画里找到,一看,是屑韵(入声九屑),恍然大悟,错了。错了有好处,这有如买了假货,上一次当,下次就可以不再上当。

  --------------------------------------------------------------------------------

  #4: 作者: 墨子, 来自: Vancouver, Canada 时间: 2004-2-24 20:53

  其中提到“解决疑难的办法只有一种,查。可以查《诗韵》,看看它入哪一韵。”

  找到一个《中华诗韵速查表》,是繁体的,输入繁体字就可以查找了。繁体字的话用微软繁体字输入就可以了。地址:http://www.chinese-artists.net/poem/default.htm

  另外,还有一个《诗韵》常用字辑录
  http://www.lingshidao.com/gushi/shiyun.htm

古平今仄:

看思俱……

古仄今平:

入声:一屋

屋竹服福熟菊轴逐牧伏读犊渎牍椟黩毂粥肃缩哭幅斛戮仆叔淑菽独镞蹙啄秃扑鬻辐瀑竺簇暴掬濮郁矗复塾朴舳柚蝠蝮匐茯孰

入声:二沃

俗足曲粟烛毒局鹄触督赎仆

入声:三觉

觉角桷较捉卓汲琢剥驳雹朴浊擢镯濯喔学

入声:四质

出实疾一壹吉佚失漆橘膝匹七叱卒虱悉诘戌佶侄秫嫉唧桎茁尼蒺

入声:五物

佛拂屈掘讫吃绂弗诎崛厥迄不芴倔

入声:六月

发阙谒伐罚卒竭窟笏钺歇突忽勃蹶筏厥蕨掘阀兀碣猝樾羯咄渤凸滑孛纥核饽垡阏堀曰讦

入声:七曷

曷达活钵脱夺褐割沫拔葛拨括聒遏挞掇喝跋獭撮泼适咄妲

入声:八黠

黠札拔猾八察杀轧刖戛秸嘎瞎刮刷滑

入声:九屑

节绝结穴说舌洁别决折拙诀咽噎杰别哲碣谲缀抉捏竭涅颉撷跌浙澈蛭揭啜辍迭侄掇批橇

入声:十药

薄阁爵约郭博酌托削铎凿著泊搏勺廓亳恪箔涸膜礴格昨摸焯厝泽矍昔

入声:十一陌

石白泽伯宅席籍格役帛额积夕革脊翮屐适隔栅核责惜舶拍择摘昔瘠谪虢螫藉翟鬲骼鲫借啧蜴帼席貊汐摭蝈

入声:十二锡

锡历枥击绩笛敌滴镝檄激翟逖籴析晰摘狄荻戚涤吃踢栎适嫡阋觋淅晰霓倜

入声:十三职

职国德食蚀极息直得黑侧饰贼则殖植棘织特勒劾识逼唧即亟殛嶷熄穑啬匐鲫

入声:十四缉

缉辑集急湿习给十拾什袭及级涩揖汁蛰执隰汲吸岌歙

入声:十五合

合答杂匝阖蛤鸽拉盍搭溘嗑

入声:十六叶

帖贴牒接妾蝶箧涉捷颊楫蹑谍协侠荚睫蹀挟喋摺辄婕

入声:十七洽

狭峡匣压鸭乏怯劫胁插押狎掐夹眨呷喋札

押韵字书、胥、车、如、余,韵母是ū、ǖ、ē、ú、ú,成为不押韵;又“令”旧也读平声líng,今读去声,不合格律。后一首是词,基本押入声九屑韵(只有“月”是六月韵,月和屑都属词韵第十八部,通用),用今音读,别、节、绝成为平声,不合格律。格律是音乐美的基础,不合格律的结果是丢掉音乐美,不好听。这样的坎坷要怎样对付?显然,从今,损失不小,至少爱美的人必不肯;那就只好从旧。从旧,就不能不先了解旧的情况,即诗词的语音情况。

全国语文教学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博士介绍,现在国家已规定普通话为规范用字,关于古诗的读音问题,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音来读就可以了。当然,用现代音读古诗,自然会出现某些古诗不押韵的情况,这是由于汉语语音发展演变的结果,只要给学生交代一下即可。如果要求严格按照古音来读,那么读李白、杜甫的诗,就该用唐代音来读,但即使是唐诗,由于每个诗人的籍贯不同,他所使用的方言语音对他的诗歌创作肯定会有影响,中小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求之过深。

http://blog.cbe21.com/user1/187/archives/2005/863.shtml

阖he
2声,闾lv
2声。
其他的好像没有啥不好念的了吧?

为啥宋神宗赵顼与宋哲宗赵煦不避讳?
答:顼与煦在现代的读音是极为相似的,但是在古代却是有区别的。古代有专门的韵书,这些书中就标明了字的读音。顼,今音xu,但是古代读作yu.顼在《唐韵》中注为“许玉切”,《广韵》中注为“鱼欲切”,《集韵》中注为“虞欲切”。所以按这些韵书的发音,顼在古代读作“yu”,与煦的读音不同。而煦...

“说”的古今字为什么是“悦”?“说”和“乐”在古文中又有什么联系...
答:要搞清这个问题,先要从古代对文字的读音开始说起。古代没有如今这样的普通话的推广,很多文字发音的古音跟现代发音是不同的,譬如唐代“斜”字发音xia,宋代“儿”字发音为第二声的ni……现代人的“说”,在古代常用“曰”,或者“云”之类的字来表述,“说”这个字在古代未必就是说话的意思,至于...

文言文古今通假字读音
答: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1)古今字 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2)异体字 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

攀蟾折桂和蟾宫折桂,折桂读音为啥不一样?
答:“折桂”(折取桂花枝)也必须是支配式,只能读zhé。《康熙字典》:之列切,𠀤音浙。拗折也。又:𠀤食列切,音舌。【说文】断也。【广韵】断而犹连也。这种解释可以佐证我上述分析。那为什么两个地方读音不同?我分析是古今读音习惯不同,按现代汉语读音,两处都应该读zhé。

请问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什么意思?
答:原因如下:1、景 “景”和“影”是古今字关系。“景”有两个读音,一是jǐng,本义为“日光”;二是yǐng,同“影”。所以这里的“景”读什么音,取决于你理解的含义,目前两种读音都存在。⒉、见 在“风吹草低见牛羊”中,“见”表示“显露”、“显现”,读xiàn,为“现”的古字。⒊、斜...

姜字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演变出了哪些词义?
答:姜字与食用姜的“姜”本是两字,汉字简化后通用一个“姜”字代替。基本词义 [ 姜 ] jiāng 〈名〉1、形声。从女,羊声。本义:水名。姜水。2、同本义 岐水经 姜氏城为 姜水。——《水经注·渭水》注 黄帝以 姬水成, 炎帝以 姜水成。——《国语》3、姓 姜,神农居 姜水,以为姓。——...

古今字与通假字有哪些区别呢?
答:二、分类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1、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2、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3、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

常见通假字与古今字
答:“北冥有鱼,名鲲”,“冥”通“溟”,形容深海;“瘫水暴益”,“益”通“溢”,表示过度。读音或含义的改变:- “火始然,泉始达”,“然”通“燃”,表示燃烧;“动心忍性,曾益不能”,“曾”通“增”,更加的意思。有些通假字没有明显的形体联系,但依然保持着字义的关联,如“以已...

通假字和古今字有什么区别?
答:一、概念: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tōngjiǎzì。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二、意义:1、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为四种不同的文言现象,四者有着严肃的...

古今异义词有读音不同的吗
答:当然很多不同了,古今汉语的读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时候没有拼音,只能用当时的常用字来给生僻字标音,但过久了当时的常用字的读音也变化了。几千年前汉字的读音无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