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的错误抉择:不该让司马懿掌军,让曹爽掌政,后来怎么样?

作者&投稿:宠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历史上,曹魏政权,三代君主,个个都是明君。从最开始的曹操,到最后的魏明帝,至少在当时的政权来看,都是仁君。曹氏家族的继承者,每一个都占据着智慧的优势,无论是后继位的孙浩,还是后来的刘禅,他们和曹氏家族的统治者来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不过智慧也是需要用生命来换取的。在历史上,除了曹操以外,曹丕和曹睿基本上都是不长命的,他们虽然聪明绝顶,能够压制住司马懿那样的老臣,但可惜的是,每一个人都只是活了十几岁就去世了,最终留下一个非常幼小的孩子,当皇帝。

自己的寿命不够,但智慧却非常高,所以曹氏家族的后人,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安排身后事,尽可能地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谋划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平安渡劫。




最开始,曹丕去世的时候,那时候虽然曹睿非常幼小,至少已经差不多成年,所以曹丕一番安排之下,司马懿老老实实地变成了曹氏家族的刀,其他的大臣们,也没有任何反对意见。也使得魏明帝曹睿得以安全的政治降落,并且成为一代明君。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曹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他和自己的父亲曹丕不同。这时候,自己的儿子还没有任何的行为处理能力,他必须要选择一个非常厉害的大臣,来撑起未来十几年的政治真空。

在这时候他有两个选择,一个就是实力超群的司马懿,另一个则是忠于自己曹氏家族,而且是能力也非常出众的曹爽。其实只要挑选一个人好好地传承下去,都能够保证自己政权的稳定。

不过话又说回来,那时候魏明帝面临着一个非常困难的格局。




那就是,这两人虽然都是看起来不错的大臣,但人心隔肚皮,随着权力欲望的增长,说不定他们哪天真的会变成坏人。这时他必须要做出抉择,到底是让自己家的皇帝成为一个架空皇帝,被大臣给欺辱,还是让他凌驾于长辈的阴影之下,当小皇帝君王。

面对这样的选择,曹睿选哪个都觉得不靠谱,但他不选择的话,自己的儿子很有可能被别人给宰掉,所以,他最终做出了一个自以为是的聪明决定。那就是把国家大权分成两个部分,分别交给司马懿和曹爽,让他们两者相互牵制。

但为了考虑保护自己曹氏家族的安全,所以他把更多的权力,还是倾向于曹爽那一边。眼看着自己两个大臣成为了竞争对手,他也非常开心地离开人世,因为自己5岁的小儿子,能够平安地度过十几年的政治真空期,没想到他这个决定,却是酿成了曹氏家族的失败。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魏明帝临终之前的划分是,司马懿执掌军权,而让同样属于曹氏家族的曹爽执掌政权,从划分的出发点来看,希望两人各尽其职,充分发挥自己的利益。




让司马懿去对付外部可能出现的危机,或者去完成统一的任务,毕竟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在那里摆着。同时让曹爽去执掌行政大权,毕竟这是曹魏帝国的命根子,而且也能够在政治上压过司马懿一头,确保曹氏家族的安全。曹爽也不可能真正谋反或者作乱,因为司马懿的军权在那里震住他。这一套秩序看似很好,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套秩序狗屁不通,而且问题太多。

首先第一点就是,司马懿本来就是一个特别擅长打仗的人,他在和诸葛亮长期对战的过程中,早就已经培养了大批军中亲信,而且他的战争意志也被磨练得出来,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让没有军事影响力的曹爽,锻炼他的军队影响力,让已经有军队影响力的司马懿,进入朝堂管理内政。

毕竟军队才是乱世之中,最值钱的东西,司马懿靠的政治威势,不可能逼迫曹氏家族。结果把他给翻过来之后,曹爽靠着曹氏家族的支撑,不断逼迫司马懿,让他交权,让他交枪,让他交命,结果自己独掌大权后,却发现在军队里他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力,就好像当年袁世凯和清王朝的关系一样,雷打不动。

相反,司马懿这边,原本同为辅政大臣,结果在拥有巨大的军权支持下,却被曹爽不断逼迫一点点地给赶在了墙角,最后还只能选择退休。这样的仇恨和耻辱,使得司马懿和他的司马家族绝对不能够容忍下去,他们必然要寻找还手的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司马懿,最终选择了用政治阴谋的手段,用3000死士完成了对都城的占领,最终实现了高平陵事变。而看起来掌握了所有政权的曹爽,他在军队指挥不娴熟,整个国内支持率并不高,在政治上一味的骄狂,最终在高平陵事变中,突然之间变得狼狈不堪,最终选择了投降。

所以当年那个决定从头到尾都是错的,导致了曹氏家族和曹爽,甚至是司马懿三者命运的转变。

若是当年魏明帝没有这样做分权选择,而是把权力都交给某一个大臣,可能要好得多。无论是司马懿还是曹爽,他们都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忠臣,这两个人只要给予了足够的信任,一般来说不会叛乱。且司马懿是当时士人集团的领袖,他忠于曹氏家族能够得到支持,假若他被叛曹氏家族,必然会遭到自身所处的士人集团的反抗,这也就是所谓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道理。

但可惜的是,魏明帝临终前的一个错误,让他的位置被彻底扭转,而他的人生,也在不断的反抗之中,走上了反叛的道路,若是魏明帝知道这样一个结局,估计会气得从棺材里面跳了出来。




曹氏家族三代人,从混乱的秩序里杀了出来,曹操更是用尽了心血,锻造了十全武功的性格和能力,但终究还是没能算到自己子孙后代的失败,遥想当年曹操打过了孔明,打过了刘备,打过了孙权,曹丕也是力敌诸葛亮。


魏明帝本人,也是继承两代人的余力,在政治上力压司马懿,在军事上也与诸葛亮的军队保持着僵持的状况,还多次出兵攻打东吴,可惜的是,他们的努力都付之东流。

有的时候,筚路蓝缕的创业过程固然艰难,但只要有一个固定的方向,攒足了力气走下去,终究能够创业成功,但是创业成功后面临的困难,其实更多。曹氏三代人开辟的北方魏国政权,仅仅只不过一代人,就被司马懿给夺了过去,可以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在三国时代或者在中国历史里面,真正厉害的不是才能,也不是手段,更多的是寿命,活得足够长久,你才是真正的王者,就算你能力超过诸葛亮,也只能等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那可实在划不来。因此司马懿和曹氏家族的悲剧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要么有足够的政治手腕压迫住别人,要么有足够的寿命去统一天下,如果没有这水平,还是不要太过于放纵,不然就会像魏明帝一样吃亏。



诸葛亮一向行事谨慎,能掐会算,可是诸葛亮火烧上方谷为什么会下雨_百度...
答:没有!蜀军的规模与命运是可以猜测的。孔明从初出茅庐开始就知道自己会失败,因为他有能力让各类局部战役胜利,但没有办法去扭转历史发展的方向,蜀必定会被魏所灭。川壅必溃!孔明在上方谷的感叹与其说是没有料到会下雨,还不如说是感叹被刘备那么三请就请出来的人生抉择错误。孔明自己曾经说:“...

司马懿为何晚年如此厌恶妻子?
答:结果后来虽是曹操威胁,也必有其妻参与,以致一生身陷权谋场,这并不是最初司马懿的初衷。人生一场争斗下来,回顾前路,对其妻有怨与恨,对人生也有悔。静下来时思考,不愿走的路而走了,到老都觉活得不开心。不是自己人生抉择。女人在家是起到了参政作用,司马懿在家庭上不敌妻子,到了老年,什么...

三国时期公孙渊背叛曹魏自立为燕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答:在此背景下,公孙渊经过一番抉择之后,于是诱斩吴使,并将其首级献给魏明帝曹叡。对于孙权来说,这显然是被公孙渊戏耍了一次。二 在公孙渊做出示好的举动之后,魏明帝曹叡非常开心,于是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还让他继续持节任辽东太守,统领诸郡。到了景初元年(237年),魏明帝曹叡派幽州刺史...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对曹魏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一朝天子一朝臣更换频率太快,连可以长期效忠的对象都没有,只能选个长命的司马家效忠,没想到却出了个傻子,门阀害人啊,越来越短命出傻瓜的概率大大增加。曹魏不分封宗室子弟,那就会被篡位。分封宗室子弟,那就会上演八王之乱,实在是很难抉择。魏文帝选择了禁锢宗室,曹植也曾经向魏明帝提出过不分封...

才高八斗的曹植,怎么就斗不过笨嘴拙舌的曹丕?
答:曹丕非但不念旧情,反而指责她不该有怨恨,逼甄宓喝下了毒酒。 曹植青少年时期,与甄宓朝夕相处,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情愫。此番改封鄄城侯,他照例来京城感谢皇恩浩荡,曹丕让曹睿陪叔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宓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莫名其妙地将甄宓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曹植在返回封地途中,睹物...

名人故事,要10个以上,100字,急。。。
答: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却拨剑将玉斗撞碎。 司马昭之心 司马昭 曹家 曹丕建立魏国时,得到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即位,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专权时,篡位野心日益显露,魏帝曹髦曾气愤地对大臣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他来夺走皇位。”不久,曹髦策划除掉司马...

石亭之战陆逊失败是因为胆小,还是吴军的实力强盛?
答:《资治通鉴.魏纪三》休闻之,率步骑十万向皖以应鲂;帝又使司马懿向江陵,贾逵向东关,三道俱进。 在石亭之战前,司马懿曾向魏明帝建言灭吴之计,《晋书.宣帝纪》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

历史上曹爽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历史记载中,曹爽任人唯亲,重用一些不被魏明帝看重的人,而这也恰恰是他的无奈,曹爽主政的时候,就是要对世家大族动手的,既然如此,他就只能用身边的人,这和才能无关,和品行以无关,这是生与死的利益争斗。而曹爽主政时期,他是发动过对蜀汉的战争,结果大败而归,企图建立军功的计划失败了,...

三国杂谈二十一:关于赵王曹干和东海王曹霖的若干疑问探讨(下)
答:进一步分析,《卫臻列传》中提到曹叡受到曹丕的宠爱,黄初三年三月后,曹叡的平原侯称号引人深思。查阅《明帝本纪》,我们知道曹叡在十五岁被封武德侯,黄初二年升为齐公,三年成为平原王,但因母亲去世未能即位为嗣。直到七年五月,曹叡才成为皇太子,继位为魏明帝。陈寿在叙述时,选择称曹叡为平原侯而非...

公孙渊为什么敢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他的底气是什么?
答:的确是南方的两个政权牵制了曹魏的大军,从司马懿率大军征辽东的军队人数就可以看出来,40万大军只能抽调4万人来出征。在公孙渊自立为王之前,蜀汉曾五次发威,导致魏军在雍凉一带布置了大量的兵力。再者,魏国也得防着东吴,在淮南一带也是安排了不少兵力。公孙渊严重低估了魏明帝曹睿的实力。曹叡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