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满族人院里都立着一根木杆

作者&投稿:曾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朝的吉祥鸟为什么是乌鸦?~

满族的祖先发现乌鸦是非常聪明的鸟,他们利用乌鸦回巢的能力,每次出猎时,就会带一只正在孵卵的乌鸦,需要向家人报平安时,便会在乌鸦的脚上绑上信物。
当乌鸦飞回巢穴的时候,家人看到乌鸦脚上的信物,便知道男人在外很平安了。
满族人对乌鸦的感情,还有一重原因。据爱新觉罗的皇室族谱《玉牒摘要·序》记载:“数传,至樊祖讳察者,遭国不靖,遁于荒野,乌鸦遮首,追疑枯树。”
说的是爱新觉罗一个叫樊察的祖先,在族乱时被仇人追杀。好不容易才逃到荒野的灌木丛中,再没有力气逃亡。眼看就要被仇人追上,正在这时,一群乌鸦从天而降,落在了灌木丛上,乌压压一大片。仇人以为是一堆枯枝,放了一把火,便接着往前追了。  
樊察逃过一劫后,告诫后人,自己的命是乌鸦给的,绝不可射杀乌鸦。

扩展资料:
乌鸦是最聪明的鸟类之一,此前人们已知乌鸦会使用工具。
为了进一步研究乌鸦能否制造工具,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下属鸟类学研究所和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实验。
他们向8只新喀鸦分别展示了一个它们从未见过的箱子,并把食物放置在一个透明的门后,但这些乌鸦无法直接用喙打开门闩来获取食物。  
当研究人员为乌鸦提供了一根长棍时,所有乌鸦都“知道”把长棍放进箱子的缝儿中来移动食物。随后,研究人员又提高难度,不仅把食物放置得离乌鸦更远,并且给乌鸦提供的工具更加短小,使乌鸦无法用单个工具直接碰到食物。
结果发现,有一只乌鸦可以把3到4个小零件组合起来,“制造”出一个更长的复合工具。
参考资料:人民网-满洲乌鸦“图腾”

在我国许多地方,乌鸦都被视为不祥之物。北方民谚里有“老鸹叫,事儿来到”一说。在《封神榜》等影视作品里,将发生一场恶战前, 导演也常常设置一个静的出奇的场景,再加上几声乌鸦的鼓噪,以衬托气氛。然而,就是这种"不祥之鸟",却被满清尊崇为“神鸟”。满族的吉祥鸟是乌鸦而不是凤凰,与传说乌鸦曾经救过满族祖先有关。 据说乌鸦有五德:反哺、长生、多智、警示、无二过。成语中有“乌鸦反哺”,儿童故事中有“乌鸦喝水”。 那么乌鸦为什么能够得到满族人的敬重呢?有两种传说: 第一呢,这要先从沈阳故宫清宁宫前庭院里的索伦神杆说起。 沈阳故宫清宁宫前庭院里立着一根三米多高的木杆子,木杆子安在一个汉白玉的石座上,在这个杆子的顶部还套着一只锡斗。这个杆子是干什么用的呢?杆子上的锡斗是装什么的呢?杆子为什么会立在这里呢? 这个杆子就是人们常说的索伦杆,又叫索摩杆,是满族传统的祭天“神杆”。按满族习俗,祭杆时,在锡斗里要放上碎米和切碎的猪下水、肠子等,供给乌鸦和喜鹊享用。这种奇异的祭祀,不知始于什么时候。但为什么立杆祭天饲鸦鹊,倒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据《满洲实录》载:三仙女在布勒瑚里沐浴,神鹊衔一朱果放在仙女佛库伦衣上,佛库伦吃了之后就怀孕生下了爱新觉罗的祖先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领导爱新觉罗家族许多年后,他们的子孙开始变得暴虐无道,在某一年的六月间,部众群起暴动,攻破了鄂朵里城,追杀布库里雍顺的子孙,全族中只有一个叫范嗏的小男孩逃了出来。当他逃到旷野时,追兵已经赶来,在危难之际,突然一只喜鹊飞来落在范嗏的头上,追兵误认为喜鹊下是一颗枯树,便收兵回去了。从这以后,爱新觉罗家族就奉喜鹊为祖,从不加害,并留下了立杆子,供碎肉,请喜鹊享用的习俗。《清史稿》说这个故事的主人是满族的远祖范嗏;后来,他的孙子孟特穆很有智谋,将杀害他全族的仇人子孙四十多人,斩于虎兰哈达山下,为家族报了仇。这个孟特穆,也称为猛哥帖木儿,就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清代皇族奉他为爱新觉罗氏的始祖,尊为“肇祖原皇帝”。 第二呢另一个传说的版本是这样的 公元1574年,即明神宗万历二年,辽东总兵李成梁攻破了女真部落首领王杲的古勒寨,其时努尔哈赤兄弟正寄住在外祖父王杲家中,于是成为俘虏。努尔哈赤非常聪明,立即跪在李成梁的马前,痛哭流涕,请求赐他一死。李成梁见他乖敏可怜,收到帐下作了随从和侍卫。据传,因努尔哈赤长相憨厚、朴实,李成梁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小憨子。 有一天晚上,小憨子在给李成梁洗脚的时候,看到他脚上有三颗黑痣,就说,“你脚上长了三颗黑痣,我给你刮下来吧。”李成梁说:“那可不行,小憨子,你知道我为啥能当上这辽东的总兵吗?”努尔哈赤说“不知道”;李成梁得意地说,“我就是因为脚心长的这三颗黑痦子,命中注定要坐这辽东的总兵。”努尔哈赤笑着说,“我不信,我脚心上还长着七个红痦子呢?”李成梁听说,忙让小憨子把鞋脱下来一看,果然有七颗红痦子,而且还非常像天上北斗七星的排列形状,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不就是脚踏北斗的七星混龙吗? 恰巧前两天,京城送来皇上密旨,说明朝钦天监夜观天象,看出辽东女真人中,要出一个造反的七星混龙,让李成梁秘密擒拿,这不应在了小憨子身上。 总兵把这事告诉了他的小妾喜兰,并准备明日打造木笼囚车,押解小憨子送往京城,喜兰是个善良的女人,等到李成梁睡熟后,她爬起来穿上衣裳,来到努尔哈赤住的屋里,把事情告诉了他。小憨子连夜逃出了总兵府,李成梁立即派兵去追,小憨子跑得筋疲力尽,终于,支持不住昏死了过去。 追兵眼看就到了,就在这个时候,天空中飞来了成群的乌鸦,落在努尔哈赤身上,把他遮盖在里面,追兵没有发现就走了,努尔哈赤因此获救。这就是著名的“乌鸦救驾”的故事。努尔哈赤在建国称“汗”之后,为了感谢乌鸦救命之恩,奉乌鸦为“神”,并设专门的鸦粮喂养。 除了神话传说,满族人把乌鸦奉为“神”,也可从满族先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鸦鹊的生物特性及萨满教的影响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从满族先民居住的自然环境来看。满族的历史很悠久,其主体的直系祖先为明代女真,而其先世可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的肃慎。考古资料证明,肃慎人是在以牡丹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为中心的地区生活的。这里森林茂密、四季分明,东临大海,河川若网。在黑龙江入海口多岛屿、湖泊,气候适宜,沼泽湖泊里生殖着大量的鱼虾,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好地方,同时也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好地方。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满族先民们与各种鸟类朝夕相处,鸟类警觉的特性能为他们预报吉凶祸福,鸟类还能为迷失在密林中的猎人引路。在鸟类中,乌鸦和喜鹊是分布范围较广、比较常见的。乌鸦和喜鹊同属于鸦科,分布在满族居住地区的乌鸦主要是大嘴乌鸦。这种乌鸦“ 栖息于山区、田野、村郊大树上,……性机警,只要一只惊鸣,就一哄而散远走高飞。”[ii]喜鹊分布的范围也相当广泛,“是一种喜欢和人类为邻的鸟类。……性机警,觅食时常有一鸟负责守卫,即使成对觅食时,亦多时轮流分工守候和觅食。……如发现危险,守望的鸟发出惊叫声,同觅食鸟一同飞走。” 可见,在鸟类中,乌鸦和喜鹊是属于很警觉的一类的。鸦鹊遇险发出的惊叫,成为一种报警信号,为过着渔猎生活的满族先民传递着信息。由于生产力落后,对自然界和生物认识的不足,以及受到萨满教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满族的先民们便因为鸦鹊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而赋予它们种种神性。这些神性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1 、先知先觉的能力。鸦鹊的警觉性使之具有某种预测功能,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它们似乎比人类更清楚人类要找的东西在哪里。因此,在满族的神话传说中便出现了很多鸦鹊的指引者形象。如在《女镇定水》的传说中,英雄完达的双眼变成了两只喜鹊告诉女真完达的遭遇并指引女真找到宝珠。眼睛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获得信息的器官。 在这则传说中,眼睛变成了喜鹊,一方面是因为喜鹊羽毛的黑白相间与人眼珠的黑白相间具有相似性,另一方面则是喜鹊的警觉、善于获得、传递信息的生物特性使然。同时也说明了喜鹊在满族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 、护佑的能力。满族先民是渔猎民族,到森林里狩猎是族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森林里的野兽很多,打猎是一项颇危险的事情。而鸦鹊因为机警,遇到危险时高声惊叫,成群飞离。这样,就为打猎者报了警。打猎者也分外小心,或者远离危险的地方。于是,鸦鹊便被赋予守卫地域的神圣职能,成为萨满教地域的保护神,成为“林海女神”保佑进山打猎的猎人平安,成为喜神保佑人们免受灾祸。 3 、沟通人神的能力。满族信奉萨满教,认为神灵住在天上。鸦鹊可以自由遨游于天界与人界之间,于是它们便成为萨满的助手,为人神之间传递信息。与满族相邻又共同信奉萨满教的达斡尔族的萨满服肩上的鸟系用红松木刻成,上涂黑、白色;脖子为白色。将木鸟用螺丝钉固定在一个剪成“十”字形的薄铁片上,将铁片缝于肩布之中;鸟的双头向着萨满耳朵,以向萨满传报信息。当神附萨满体,神鸟即旋转转动。这一黑白相间的鸟类形象非常像喜鹊。鸦鹊能够沟通人神的能力表现在满族的神话传说中,就是鸦鹊的使者形象。 以上,是从鸦鹊的警觉性来分析满族鸦鹊崇拜和神话传说中鸦鹊形象产生的原因的。此外,满族对于乌鸦的崇拜,还跟乌鸦的食腐性有关。满族的先民们采取渔猎的生产生活方式,当时生产力低下,不可能经常打到猎物。而乌鸦喜欢吃野兽的尸体。人们在乌鸦聚集的地方获得意外的食物,久而久之,便逐渐崇乌鸦为神灵了。在亚洲东北部以及与之隔海相望的北美西北部沿海的原始渔猎民族中,乌鸦被视为圣物受到崇拜,证明了乌鸦崇拜与渔猎民族关系密切。 丹东是个满族人的聚集地,有统计说丹东地区有40万的满族人,丹东地区的凤城和宽甸的农村,满族人聚集的地方,每到元旦前后杀猪的时候和春节挂灯的时候,就会看到在满族人家的前院里,在院子中央会立起来一个杆子,一丈多高,这个杆子是神杆,有个名字叫“索罗”,就是满族话“神杆”的意思。在这个索罗的顶端,距最高点一尺的地方按一个包锡的方斗。杀猪和过年的时候,斗里放着猪下货、卸完猪脖圈肉剔下来的胫骨、大黄米等等,这些东西就是用来敬乌鸦,饲食乌鸦的,满族人崇敬乌鸦也祭拜乌鸦。 在很多书中都有记载满族人对乌鸦的崇拜,民国遗书《东北名胜古迹遗闻》所载:在清代,每年的二月、八月,盛京将军衙门要派人,在沈阳八门城墙上,吹海螺螺号,通知八旗旗丁领取钱粮,俗称“吹城”。而盛京内务府要派人,在沈阳故宫西院轿马场,撒放粮谷,当时称作“鸦粮”。那个时候,数以千计的乌鸦从四处飞来,饱食后翩然飞走。直到清朝的光绪、宣统及至民国时期,才逐渐废止了撒放“鸦粮”的活动,但此后乌鸦每到季节,仍然来到皇宫找食物。 清朝遗老金梁曾撰《瓜圃述异》,其中记载了沈阳故宫内曾养有一群乌鸦,成百上千,早晨出宫寻食,晚上返巢凤凰楼楼顶。这些乌鸦居住在宫内很久,直到公元1931年,“九一八”事变,这些乌鸦在此后的某一天飞走后,再也没有回来。

满族人院子里立着一根木杆是代表满族人对神灵的敬仰,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习俗。这根木杆被称为“索伦杆”,是满族人用来祭祀神灵、祈求平安和幸福的。在满族传统文化中,索伦杆是满族人家中非常重要的物品之一,通常立在院子里的显眼位置,如大门口、院墙边或院子里。
索伦杆的高度通常在五米左右,是用笔直的木材制成的,上面套有一个锡斗。锡斗里通常装满了猪内脏、馒头、水果等食物,供奉给神灵。在满族人的传统信仰中,神灵是能够保护家庭平安、健康和幸福的,而索伦杆则是祭祀神灵的一种方式。
在除夕夜,满族人会在索伦杆下烧香、放鞭炮,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恩。此外,在满族人的传统婚礼中,新人也会在索伦杆前拜祭神灵,祈求婚姻美满和幸福。
总之,满族人院子里立一根木杆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满族人对神灵的信仰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刚刚跟着满族老爷爷来到他家的院子里,他一眼就看见在院子里立着一根木杆,足有四五米长。刚刚觉得很奇怪,就问老爷爷:“这根木杆是干什么用的?”老爷爷笑呵呵地拉刚刚坐在他腿上,讲起了一段故事。传说在许多年以前,一个叫努尔哈赤的人当罕王的时候,有个坏人要处死他,后来被一个李夫人救了,为了让他逃走,李夫人送给他两匹马。罕王骑上马跑了,坏人派了许多兵去追赶他。由于跑得太快,马累得摔倒,罕王也被摔下马,受了重伤。正在这时候,一群喜鹊、乌鸦飞来,正好落在罕王身上。追兵们追上来一看,马死了,不动了,罕王的身上也落满了喜鹊、乌鸦,他们以为罕王已经死了,于是得意地跑回报信去啦!后来罕王在许多穷苦人和山神爷的帮助下得救了。他得到了许多人参籽,就把这些人参籽种在地里,长出好多的人参,拿到集市上卖了不少的银子,罕王用这笔钱招兵买马,打制兵器,囤积粮草,打坏人。后来成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不久,他就使住在那里的所有穷苦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现在那里的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祭祀时,在院子里竖起一根长长的木杆,说那是罕王努尔哈赤当年挖参时用过的“索伦杆”。

为什么满族人院里都立着一根木杆
答:满族人院子里立着一根木杆是代表满族人对神灵的敬仰,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习俗。这根木杆被称为“索伦杆”,是满族人用来祭祀神灵、祈求平安和幸福的。在满族传统文化中,索伦杆是满族人家中非常重要的物品之一,通常立在院子里的显眼位置,如大门口、院墙边或院子里。索伦杆的高度通常在五米左右,是用笔...

清朝皇宫中为什么要特意立一棵杆子,它有什么用处?
答:只要是老辈儿的满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吃狗肉,而在清王朝掌控天下的时候,还有一个规矩就是不许打杀乌鸦。那个时候紫禁城立了一棵杆子(称索伦杆)杆喂养乌鸦,还设了专门喂养乌鸦的职位,所以经常可以看到皇城根儿附近一群群的乌鸦飞来飞去,就象现在广场上放鸽子一样壮观。这个不吃狗肉并不像回...

满族的习俗
答:说到旗袍,人们往往会把它与妇女联系在一起。其实,旗袍是满族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服装,它的穿着范围不只限于妇女。旗袍,因为它是"旗人"(满族人又称旗人)所穿的一种袍子,所以后来被称之为旗袍。满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圆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带扣绊。满族妇女所穿旗袍...

满族人的信仰是什么?又有什么禁忌
答:满族人的家中供奉着佛各匣、祖宗板、祖宗架、木条等。在满族人家中院里,迎着大门立着一根六尺高神等,竿顶是风磨铜顶,包一块红布,竿的根部故有三块石头,俗称“神石”,传说,这些是为祭祀努尔哈赤的。满族的禁忌 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

满族民风民俗
答:满族的风俗习惯太多了,实在不胜枚举。 饮食上:喜欢吃粘食 肉食 蘸酱菜 高粱米水饭,黄米粘豆包,苏子叶饽饽等都是满族人爱吃的食品。 住宅上:有钱的人家常住里外带院子的宅子,进门有影壁。一般家庭住瓦房或土房,讲究三面万字炕,烟囱立在山墙傍边,窗户纸糊在外。 行文举止方面:见到长辈要打千。小辈每日要...

满族的民居
答:院周围用木栅栏,或用砖、土砌成围墙。大门多设门楼或门房。院内设有影壁墙。影壁墙后侧立有“索伦杆子”。院内东西厢房南面修有牛棚、马棚、车棚和储存谷物粮仓。满族人讲究卫生,室内外都收拾得干净利落,物品放置井井有条,柴禾垛得立立整整。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

满族丧葬习俗
答:备材,在老人50岁以上时,子女为老人上山砍木头,一般是果松(红松),请木匠做两口鞑子荷包(棺材)准备着,俗称“旗材”。城市里一般都不备材,人死后,直接到棺材铺购买。丧仪 丧仪,早期满人讲究丧礼。当家中死者弥留之际,便更易新衣,俗称“穿寿衣”。灵床放在南炕前,头西脚东。断气之际...

满族人为什么视乌鸦为吉祥鸟
答:那么乌鸦为什么能够得到满族人的敬重呢?有两种传说: 第一呢,这要先从沈阳故宫清宁宫前庭院里的索伦神杆说起。 沈阳故宫清宁宫前庭院里立着一根三米多高的木杆子,木杆子安在一个汉白玉的石座上,在这个杆子的顶部还套着一只锡斗。这个杆子是干什么用的呢?杆子上的锡斗是装什么的呢?杆子为什么会立在这里呢? 这个...

满族人都有那些习俗
答:为了避免生活上的不便,满族人室内有各种软间壁,有的是从炕面到房梁用木板糊纸栅成两个空间;有的是在炕沿平行的正上方,从棚顶吊下一根长竿,叫"幔竿子",专门用来悬挂幔帐,晚间睡觉时放下,在南北炕之间起到遮挡作用。 火炕是满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设备,因为火炕一般都通过做饭的锅灶,所以烧水、做饭时,炕总是热...

满族人的传统风俗和习惯
答: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