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悲剧性命运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作者&投稿:关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史记 李将军列传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李广的善射~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译文: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宦官跑到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广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译文: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李广所在的郡,听说有虎,他常自己去射。他在右北平射虎,虎曾跳起来抓伤过他,李广也终于把虎射死。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任俸禄两千石的官四十余年,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他始终不谈家产的事。李广身材高大,臂膀象猿一样,他的善射也是天赋。虽然子孙或别人向他学,但谁也不能赶上他。李广口舌笨拙很少说话,与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阵势,比赛箭射的远近,饮酒专以射箭作游戏,一直到死。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他射箭的办法是,见到敌人逼近,不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一发箭敌人立即应弦倒下。因此,他带兵出击多次被围困受辱,射猛虎也被虎扑伤。


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译文:走了大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带领四万名骑兵包围李广。李广的军士都恐慌,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向敌人驰去。李敢独自带领几十名骑兵冲去,一直穿过匈奴骑兵的包围圈,抄过敌人的左右两翼再回来,他向李广报告说:“敌人很容易对付啊!”这样军心才安定下来。接着李广布成圆形阵势,所有的人都面向外,匈奴猛烈攻击,箭如雨下,汉兵死亡过半,汉军的箭将要用尽。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发箭,李广亲自用大黄强弩射敌人的副将,射杀数人,敌人攻势逐渐减弱。)

李广难封”。千百年来,李广成为怀才不遇的典型,而王维更是以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作为这场两千年前的封侯之争的结论。李广为何难封?
  一、身世背景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史记:李将军列传》)。从《史记》的记载不难看出,李广出身出身高贵,名门之后,资历也非浅,军旅出身,对敌经验丰富。而卫青的出身,可谓是最低的。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青同母兄卫长子,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为卫氏(《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卫青是私生子,少时为平阳公主家的骑奴,因姐姐卫子夫受汉武帝的宠幸,从而得以改变命运。但是也正是因为二人的不同出身,为他们今后的命运沉浮埋下了伏笔。
  李广出身高贵,但正因为其出身、名望、经验的累赘,使得李广出身已经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自以为是的泥潭。李广最大的缺点在于自负,当然,李广的自负是有底气的,其骑术和箭术在那个时代独步天下,几次与匈奴的交战为他树立了孤胆英雄的形象,也让他养成了好斗的性格。早在汉景帝时期,典属国公孙昆邪就曾经对景帝说李广的勇武天下无双,但总是轻易和匈奴战斗,恐怕白白折损了这么一个栋梁,于是李广被调到中央,不再驻守边地。
  二、治军作战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韂,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忧,然虏卒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史记:李将军列传》)。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李广治军简易,人人自便,士兵轻松自在,但是如果匈奴突然攻击他,士兵会因松懈丧失了战斗力。从军事角度看,这样的做法有一得一失,得在李广能让士兵乐意为他效力,失在降低了部队的警惕性与战斗力。相较而言,失大于得,为名将所不取。不过李广一生驰骋沙场,都靠着远远派出侦察兵,并未遇到这样的情况。看来说李广数奇,还真不那么严谨。还有一处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爱惜士卒,人所共知。只有身先士卒,才能让部下人人争先。《史记》中还用大量篇幅记载了李广深夜射石,孤身脱险的精彩故事。
  三、性格品质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 “自汉击匈奴而广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布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 “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 “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虽然兵不厌诈,但李广杀了手无寸铁的降兵,就如当年项羽坑杀秦军一样,有违道德。汉景帝时爆发的七国之乱,李广随周亚夫平乱,李广在关键性战役中表现英勇,乱军中夺得敌军军旗,这兴许应是他封侯的绝佳机会。但“以梁王受广将军印,还,赏不行”错过了这次机会,按照汉律,中央官员如果私下接触诸侯王是要严惩的,李广当时虽不像周亚夫般位高权重,但他早已名声在外,接触汉景帝最不喜欢的梁王刘武,无疑是给本来还很看好他的汉景帝心中添堵。李广的政治头脑实在是相当拙劣。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李广的心胸不够开阔。“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史记:李将军列传》),霸陵尉不让李广过关本来是照章办事,而且霸陵尉当时醉酒,就算语气冲撞也只是无心之失,可就为了这件小事,李广竟然在国家任用他的时候,利用职权将霸陵尉斩了。李将军心胸狭隘,可见一斑。
  四、时代变化  
  无论怎样,在冷兵器时代,将领能否封侯,主要还是看他的战绩。军功奖励制度早在商鞅变法时已经实行,而到了汉代,高祖刘邦更是确立了“无功不得侯”的祖制。况且李广与卫青所处的时代,正是大汉王朝由“无为而治”转向“有为进取”的时代,在军事上,被动防御也随即转变为主动出击,千里奔袭,强化主力兵种的建设,大规模发展骑兵,运用骑兵军团纵深突袭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在这一点上,卫青可谓是开创了骑兵千里奔袭战法。而同为名将的李广,在运用骑兵方面,则远远逊色于被动防守打遭遇战。李广虽然与匈奴打了大小七十余战,然而进攻战绩乏善可陈,五次大战,三次无功而返,两次全军覆没。 作为对付像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的有效战法,长途奔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如何避免在茫茫草原迷路,寻找到匈奴的主力,以运动战歼灭之。然而李广出塞最后一次因失道误期,最后含恨自刎。虽然现在无从知晓卫青是怎样避免在茫茫草原千里奔袭而能准确找到匈奴主力,迅速给予打击,但是在战役开始前的侦查和谋划一定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加之卫青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沉着冷静,随机应变,采用正确有效的战略战术,这才铸就了七战七捷的奇迹。反观李广,则只能称其为勇将但是作为大运动战的将领,李广则不可谓合格。
  五、“李广难封”与“卫青幸封”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后人多把李广的自杀归咎于武帝的偏见与卫青的排挤。但细想,卫青实在是冤枉。漠北决战,是汉武一朝对匈奴最大的一场战役,是武帝的“巅峰之作”,武帝自然不会任用一个时运一向不济,曾被敌人重兵生擒而后逃脱,征讨匈奴的斩敌数尚且达不到封侯标准,且已年过六旬的将军作前锋。而作为全军最高统帅卫青,在生死攸关的决战前夕,他首先要考虑的当然是战事的成败,如何排兵布阵去争取胜利,让李广、赵食其做偏师,虽然路途远,可一旦得手,何尝不是大功一件?但事实证明,李广、赵食其确实缺乏远程带兵奔袭的能力,错失了又一次封侯的机会。在卫青、霍去病威震天下的汉武一朝,李广并没有像卫霍那样的赫赫战功,有的只是匹夫之勇的英雄事迹,或是让匈奴迫于其名而不敢侵犯的威慑力,还有一生为国拼杀,老来以死来向命运抗争的真性情。千百年来,无数失意文人在李广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歌或咏,也使飞将军千古留名。而作为战功卓著的卫青,出身骑奴,因裙带关系而开始改变命运,虽然依靠裙带关系做官不是什么好事,但并不能说这种官只能贪污腐败,寡廉少耻,或者一定就是纨绔子弟,毫无所能。汉武帝只是提供给了卫青机会,而能否建功立业,还在于他个人的努力。正如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所载:青虽出于奴虏,然善骑射,材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所谓卫青之幸,并不在于他因外戚身份而成为朝廷重臣,而恰恰是在于他虽然有卑微的骑奴身份,但是却被不拘一格用人的汉武帝慧眼识英,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品质,成为彪炳青史的一代名将。
  当然,无论是李广还是卫青,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们挺身而出,为汉王朝的边疆稳定,百姓的安定生活作出卓越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英雄,理应受到后人的崇敬
主观方面的原因则主要源于李广自身了,其主要有三大弱点,都是很致命的。
  【李广悲剧性命运形成】首先,自负是李广的第一大弱点.在“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之后还有两句是这么说的“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李广自负其才天下无双,所以行军打仗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要求,就图便利,随水草丰茂处扎营,尤其对于军务文书更是能省则省。而当时的另一位名将程不识则行事十分认真、严格,与李广截然不同,因而其军队从未遇到过大的危险。程不识也说过,“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事实也如此,李广为此打了不少败仗。还有,李广自恃才气出众,作战勇猛便产生极大的自负心理,行事作风散漫,甚至私下接受梁王的封印,这也犯了严重的过错,给自己带来极坏的影响。
  其次,心胸狭隘是其第二大弱点。李广平时的为人心胸狭隘,毫无大将风度,甚至会为一点小事怨恨别人并伺机报复。譬如,霸陵尉本是按军令执行,做法并无太过之处。然而李广却始终记下这一“仇”并寻机报复,甚至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也不忘公报私仇,设计杀害得罪过自己的人,可谓睚眦必报。这种狭隘的心胸也给别人尤其是当时的汉武帝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试想,无论任何时代,一个心胸如此狭隘的人领导会重用吗,即使用了会放心吗?
  第三,“言而无信”是李广的第三大弱点。他在镇守陇西时,有羌人造反。他使用诈术,诱使羌兵八百多人投降,最后却全部加以坑杀。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兵”。用计策劝降敌人,以不损一兵一卒的方式取得战争的胜利,绝对是值得称道的行为。但是,出尔反尔、坑杀降将的做法,又怎能获得皇上的信任?无论敌友,谁都不敢相信一个言而无信、背信弃义之人,而这一行为也给李广带来了无穷的后患。
  基于历史的客观原因以及李广自身的这三大致命的弱点,“李广难封”也就并非偶然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李广的悲剧值得后人借鉴!

李广难封”。千百年来,李广成为怀才不遇的典型,而王维更是以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作为这场两千年前的封侯之争的结论。李广为何难封?
  一、身世背景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史记:李将军列传》)。从《史记》的记载不难看出,李广出身出身高贵,名门之后,资历也非浅,军旅出身,对敌经验丰富。而卫青的出身,可谓是最低的。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青同母兄卫长子,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为卫氏(《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卫青是私生子,少时为平阳公主家的骑奴,因姐姐卫子夫受汉武帝的宠幸,从而得以改变命运。但是也正是因为二人的不同出身,为他们今后的命运沉浮埋下了伏笔。
  李广出身高贵,但正因为其出身、名望、经验的累赘,使得李广出身已经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自以为是的泥潭。李广最大的缺点在于自负,当然,李广的自负是有底气的,其骑术和箭术在那个时代独步天下,几次与匈奴的交战为他树立了孤胆英雄的形象,也让他养成了好斗的性格。早在汉景帝时期,典属国公孙昆邪就曾经对景帝说李广的勇武天下无双,但总是轻易和匈奴战斗,恐怕白白折损了这么一个栋梁,于是李广被调到中央,不再驻守边地。
  二、治军作战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韂,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忧,然虏卒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史记:李将军列传》)。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李广治军简易,人人自便,士兵轻松自在,但是如果匈奴突然攻击他,士兵会因松懈丧失了战斗力。从军事角度看,这样的做法有一得一失,得在李广能让士兵乐意为他效力,失在降低了部队的警惕性与战斗力。相较而言,失大于得,为名将所不取。不过李广一生驰骋沙场,都靠着远远派出侦察兵,并未遇到这样的情况。看来说李广数奇,还真不那么严谨。还有一处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爱惜士卒,人所共知。只有身先士卒,才能让部下人人争先。《史记》中还用大量篇幅记载了李广深夜射石,孤身脱险的精彩故事。
  三、性格品质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 “自汉击匈奴而广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布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 “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 “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虽然兵不厌诈,但李广杀了手无寸铁的降兵,就如当年项羽坑杀秦军一样,有违道德。汉景帝时爆发的七国之乱,李广随周亚夫平乱,李广在关键性战役中表现英勇,乱军中夺得敌军军旗,这兴许应是他封侯的绝佳机会。但“以梁王受广将军印,还,赏不行”错过了这次机会,按照汉律,中央官员如果私下接触诸侯王是要严惩的,李广当时虽不像周亚夫般位高权重,但他早已名声在外,接触汉景帝最不喜欢的梁王刘武,无疑是给本来还很看好他的汉景帝心中添堵。李广的政治头脑实在是相当拙劣。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李广的心胸不够开阔。“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史记:李将军列传》),霸陵尉不让李广过关本来是照章办事,而且霸陵尉当时醉酒,就算语气冲撞也只是无心之失,可就为了这件小事,李广竟然在国家任用他的时候,利用职权将霸陵尉斩了。李将军心胸狭隘,可见一斑。
  四、时代变化  
  无论怎样,在冷兵器时代,将领能否封侯,主要还是看他的战绩。军功奖励制度早在商鞅变法时已经实行,而到了汉代,高祖刘邦更是确立了“无功不得侯”的祖制。况且李广与卫青所处的时代,正是大汉王朝由“无为而治”转向“有为进取”的时代,在军事上,被动防御也随即转变为主动出击,千里奔袭,强化主力兵种的建设,大规模发展骑兵,运用骑兵军团纵深突袭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在这一点上,卫青可谓是开创了骑兵千里奔袭战法。而同为名将的李广,在运用骑兵方面,则远远逊色于被动防守打遭遇战。李广虽然与匈奴打了大小七十余战,然而进攻战绩乏善可陈,五次大战,三次无功而返,两次全军覆没。 作为对付像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的有效战法,长途奔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如何避免在茫茫草原迷路,寻找到匈奴的主力,以运动战歼灭之。然而李广出塞最后一次因失道误期,最后含恨自刎。虽然现在无从知晓卫青是怎样避免在茫茫草原千里奔袭而能准确找到匈奴主力,迅速给予打击,但是在战役开始前的侦查和谋划一定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加之卫青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沉着冷静,随机应变,采用正确有效的战略战术,这才铸就了七战七捷的奇迹。反观李广,则只能称其为勇将但是作为大运动战的将领,李广则不可谓合格。
  五、“李广难封”与“卫青幸封”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后人多把李广的自杀归咎于武帝的偏见与卫青的排挤。但细想,卫青实在是冤枉。漠北决战,是汉武一朝对匈奴最大的一场战役,是武帝的“巅峰之作”,武帝自然不会任用一个时运一向不济,曾被敌人重兵生擒而后逃脱,征讨匈奴的斩敌数尚且达不到封侯标准,且已年过六旬的将军作前锋。而作为全军最高统帅卫青,在生死攸关的决战前夕,他首先要考虑的当然是战事的成败,如何排兵布阵去争取胜利,让李广、赵食其做偏师,虽然路途远,可一旦得手,何尝不是大功一件?但事实证明,李广、赵食其确实缺乏远程带兵奔袭的能力,错失了又一次封侯的机会。在卫青、霍去病威震天下的汉武一朝,李广并没有像卫霍那样的赫赫战功,有的只是匹夫之勇的英雄事迹,或是让匈奴迫于其名而不敢侵犯的威慑力,还有一生为国拼杀,老来以死来向命运抗争的真性情。千百年来,无数失意文人在李广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歌或咏,也使飞将军千古留名。而作为战功卓著的卫青,出身骑奴,因裙带关系而开始改变命运,虽然依靠裙带关系做官不是什么好事,但并不能说这种官只能贪污腐败,寡廉少耻,或者一定就是纨绔子弟,毫无所能。汉武帝只是提供给了卫青机会,而能否建功立业,还在于他个人的努力。正如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所载:青虽出于奴虏,然善骑射,材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所谓卫青之幸,并不在于他因外戚身份而成为朝廷重臣,而恰恰是在于他虽然有卑微的骑奴身份,但是却被不拘一格用人的汉武帝慧眼识英,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品质,成为彪炳青史的一代名将。
  当然,无论是李广还是卫青,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们挺身而出,为汉王朝的边疆稳定,百姓的安定生活作出卓越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英雄,理应受到后人的崇敬
主观方面的原因则主要源于李广自身了,其主要有三大弱点,都是很致命的。
  【李广悲剧性命运形成】首先,自负是李广的第一大弱点.在“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之后还有两句是这么说的“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李广自负其才天下无双,所以行军打仗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要求,就图便利,随水草丰茂处扎营,尤其对于军务文书更是能省则省。而当时的另一位名将程不识则行事十分认真、严格,与李广截然不同,因而其军队从未遇到过大的危险。程不识也说过,“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事实也如此,李广为此打了不少败仗。还有,李广自恃才气出众,作战勇猛便产生极大的自负心理,行事作风散漫,甚至私下接受梁王的封印,这也犯了严重的过错,给自己带来极坏的影响。
  其次,心胸狭隘是其第二大弱点。李广平时的为人心胸狭隘,毫无大将风度,甚至会为一点小事怨恨别人并伺机报复。譬如,霸陵尉本是按军令执行,做法并无太过之处。然而李广却始终记下这一“仇”并寻机报复,甚至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也不忘公报私仇,设计杀害得罪过自己的人,可谓睚眦必报。这种狭隘的心胸也给别人尤其是当时的汉武帝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试想,无论任何时代,一个心胸如此狭隘的人领导会重用吗,即使用了会放心吗?
  第三,“言而无信”是李广的第三大弱点。他在镇守陇西时,有羌人造反。他使用诈术,诱使羌兵八百多人投降,最后却全部加以坑杀。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兵”。用计策劝降敌人,以不损一兵一卒的方式取得战争的胜利,绝对是值得称道的行为。但是,出尔反尔、坑杀降将的做法,又怎能获得皇上的信任?无论敌友,谁都不敢相信一个言而无信、背信弃义之人,而这一行为也给李广带来了无穷的后患。
  基于历史的客观原因以及李广自身的这三大致命的弱点,“李广难封”也就并非偶然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李广的悲剧值得后人借鉴!

名气太大,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运气不好,每次都被打...

李广的悲剧命运及原因是什么
答:李广一生七十余战,声名远播,胡人慕之,后人仰之,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为证。但就是这样一个骁勇善战的李将军,至死都未能封侯,并且最后是悲愤难抑,抽刀自刭。王勃曾悲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确令人嘘唏。究其原因,司马迁和后人多认为是汉朝统治者扼杀人才所致,这一...

李广不得封侯却自刎军中的悲剧命运是怎样造成的
答:汉名将李广对自己终生未能封侯一事,似乎有些耿耿于怀又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去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

李广悲剧命运的原因
答:皇帝对李广算不错了,他弟弟李蔡,儿子李敢都封侯了,所以不能说皇帝对李家有成见。汉代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军功不得封侯,李广难封就一个原因:军功不够!凡李广一生七十余战,胜败几何?可有一场是战役性质的?连一向同情他的司马迁也没记载,因为这七十余战都是小战斗,大约就是匈奴射雕手之类的...

李广将军有智谋功名终不得封侯当初箭射南山虎仔细看时是石头
答:彩的人物。他一生与匈奴70余战,为二千石吏40余年,但却至死未得封侯,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司马迁《史记》中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后人一掬“萧条异代不同时”之热泪。然而,它并没有真正反映历史的真实,也歪曲了造成李广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更...

李广的死因是什么?他是自杀的么? 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启示。(1)李广是沙场上的斗将,却是政治上的侏儒,嗅不到政治场上的风向标,竟然私自接受梁王的将军印,以至于有功而得不到封赏;他虽然只坑杀了八百投降的羌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将给大汉朝的西北边境带来怎样的恶劣影响,西汉后期,同叛乱不止的西羌的战斗差点拖垮了大汉超。(2)他的气量也...

从《李将军列传》看《史记》的悲剧色彩
答:迁在《史记》中专门为他立传, 用饱含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 将李广出生人死与敌英勇作战的顽强精神, 具有悲剧色彩的多外命运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对他的不幸遭遇, 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 使这一个具有司马迁自己理想光芒的人物形象感人至诚至深。《史记·李将军列传》是一首苍凉雄壮、感人肺腑的长歌, 永远...

谁知道李广的死因
答:刚把俘虏缚上马往回走,匈奴数千骑兵赶来,见到李广的军队,以为是汉军诱敌的疑兵,都大吃一惊,立刻上山摆开阵势。李广的一百名骑兵,也十分害怕,都想掉转马头往回奔。李广说:“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命令所有...

在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悲剧人生的看法?_百度...
答:我要是评价李广,恐怕要挨李广粉丝的骂了。不过我还是要客观的说几句。1、李广是一位猛将,适合打防御战;2、李广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3、李广政治上不够成熟(七国之乱后,如接受梁王的封赏“将军”);4、李广治军不严,不能恩威并举,将军只是让士兵说你是好人是远远不够的,可能霍去病带的...

李将军列传 写了李广的哪些事?
答:《史记·李将军列传》描述了号称飞将军李广的坎坷一生。文中洋溢着作者寄予的一种独特的深深的同情与感慨。作者对李广一生在贵戚的排挤压抑中度过深为感愤,对他“引刀自刭”的悲惨结局寄予的深厚同情一直左右着读者之心。于是后人写道:“李将军的保卫祖国边疆的功绩、超凡绝伦的勇敢,以及敌人闻之丧胆的...

李广是怎么死的?
答:同时,他也很受士兵们的爱戴和尊敬。汉武帝时期,李广被召为未央宫卫尉。然而,在漠北之战中,由于李广的军队迷路,导致全军几乎覆没。李广因此被判死刑,但他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李广在历史上有着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他的忠诚、勇敢、机智和爱国精神都成为了后世人们的楷模。同时,他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