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武官等级制度是什么?

作者&投稿:邱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朝的文官等级制度是什么?~

汉朝的文官等级制度是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
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沿用秦时官名);
卫尉,负责皇宫守卫;
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始置于春秋。秦、汉沿袭);
少府,负责皇帝财政;
廷尉,负责司法;
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
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沿用秦时官名);
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世祖皇帝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封建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封建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公九卿制度虽在结构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间,官职的名称及权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结构却一直在变动之中。并且,制度之外其他中央机构的出现也冲击了三公九卿制。
汉景帝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大行令”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上述九卿更名大多没有影响到他们的职能,至于动机可能是语言变迁而寻求官名的准确。无独有偶,三公的名称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汉武帝更“太尉”为“大司马”,汉成帝时更“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汉哀帝时“丞相”更为“大司徒”。

中央官制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荣誉职务);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荣誉职务);
  三省:中书省(决策、秘书)、门下省(侍从、谏议)、尚书省(行政)、;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人事)、户部(户口、财政)、礼部(礼宾)、兵部(国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一台:御史台(监察);
  五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
  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
  散官:(荣誉职务)。地方官制
  虚设(道)置观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乡:耆老;
  里:里正;
  村:村正;
  保:保长;
  邻:邻长。四家一邻,五邻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乡;一自然村为一村。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相同

汉承秦制,汉朝军,制接近于秦朝。汉军分为中,央,军和地,方,部,队,中,央,军分为北军和南军。
北军是汉军的精,锐,部,队,长官是中垒校尉(东汉为北军中候),其下是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北军士,兵又称屯兵。
南军为守卫皇宫的部,队,长官为卫尉,其下主兵的有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等,另有宫掖门司马七人主管宫门守卫。南军士兵又称卫士。
首都长安另有守,城,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长安还有非,正,规,军:执金吾率领的缇骑,负责治安。虎贲中郎将下辖左右仆射、左右陛长率领虎贲郎,羽林中郎将下辖羽林监,和骑都尉一起统领羽林骑,虎贲和羽林都是皇帝的卫队。光禄勋(郎中令)下辖五官左右三个中郎将管理三署郎,三署郎在汉初曾组成郎中骑是主,力的骑,兵,部,队,但后来三署郎成为仪,仗,队和候,补,官,员的训,练,班。
地,方,部,队,各郡由都尉率领,边郡的边,防,军由长史率,领,各王国由中尉率领,县和侯国由尉率,领,边县另有障塞尉。
战,争,期,间派出由将,军,率,领的临时编组的作,战,部,队。将军下有长史、司马辅助,部,队分若干部,部由部校尉和军司马率领,部下设曲,曲由军候率,领,曲下有屯设屯长。
西汉前期的中,央,行,政,制,度早期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务。而在西汉,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兼掌教育事宜)、光禄勋(掌门房,兼掌敕诏及吏,僚人事,并与卫尉共掌宫中卫,兵)、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兼掌全,国,牧,政及驿,站)、廷尉(掌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兼掌外,国及属,国,交,往)、宗正(掌皇帝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兼掌官营手工业作,坊)。另外又有将作大匠(掌国,家,工,程,营,缮)、执金吾(掌京师治,安)、大长秋(协助皇后管理后宫),与九卿并称“十二卿”。
汉武帝时期,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内廷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
东汉光武帝时,三公权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东汉早期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和太尉,三公职位虽高,却无实,权。尚书台掌,管,全,国,政,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为其主管长,官;尚书仆射一人,为尚书令之副;左右丞各一人,为令、仆之佐。尚书令下分六曹,每曹有尚书一人,侍郎六人。同时,东汉政,府还设立三套监,察,机,构,分别是中,央的御史台、兼具京官和地,方,官,身,份的司隶校尉与地方的州刺史。光武帝同时设立中常侍等宦官职务。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削弱的三公的权,力,尚书则权,高,位,低,同时也为之后的宦,官,乱,政埋下隐忧。
汉献帝建安13年,曹操掌控下的朝,政下令废除三公制,恢复汉初旧制,复设丞相,由曹操出任,军,国,大,事一由丞相统,任。
汉朝军,队的编,制,可分为三项:一是京师驻军的编,制,二是边郡亭障的组,织,三是战时的统,率,系,统。
京师驻,军有南北军之分,其任务也不相同,南军由卫尉统,领,守卫宫城。官城以内各殿舍的守,卫,则以卫郎担,由郎中令统,领。卫郎虽属南军系,统,但其份子并非从各地的役男中抽,调而来,而多半由二千石以上大,官的子弟,有军,官的银家子,郡国推举的孝廉的博士弟子员等来充任,此外还有不少富人子弟。这个集,团可以说是皇帝最亲,信的卫,队,也是未来将相大臣的储备所。武帝时,于南军增置羽林、期门等兵,为皇帝的随从护,卫,由光禄勋统,领。
北军由中尉统领,它的职责是拱卫都城,维持京师的治,安。武帝时,改中尉为执金吾,并增置八校尉(中垒、越骑、步兵、长水、射声、屯骑、胡骑、虎贲)及城门校尉,于是北军大幅扩充,东汉分北军为五校,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各由校尉率领;并另设城门校尉。
正南北两军原各有两万人,武帝时期各减为万人。东汉时的南军,按编制卫尉以下共有官,长公车司马令,卫士令、都候、宫掖门司马及丞、尉等十九人,员吏二百九十九人,卫士二千五百零七人。北军五校则有官,长校尉五人,司马六人,员,吏六百十四人,士兵三千五百三十六人。西汉南北军的士,兵,是按兵役法自各地征调而来,东汉则是招募来的。南北两军因是首都卫,戍,部,队,都不负野,战,勤,务。但从武帝起,时有以京,兵,远,征的事,东汉因行募,兵,制,民不知兵,一遇有事,多以京,兵,出,战。
东汉和帝以后,宦,官,权,势日大,至灵帝时,便拥有自己的武,力,置西园八校尉,即上军、中军、下军、典军、助军左、助军右、及左右八校尉,以宦官蹇硕为统,帅。又因有皇帝的支持,原有的南北军自然无法与之为敌。朝中大臣、想要铲,除,宦,官,只有仰赖地,方,军,队,因此造成董卓之乱。
屯边的戍卒,多在边防工事的亭障中服,役。亭的防御设备有用土做成的高墩,为四方或六角形,上有通信用的旗杆。士墩叫烽台,又叫堠;四围有墙叫坞,坞高约合市尺一丈乡右,每边长五丈余。烽台和坞合称为燧。发现敌,人时,则于烽台上点燃烽火,敌,人逼近,则据坞以守。两亭之间,相距约十里。每隔三亭以上,有特备公,务,人,员食宿的“传舍”,设于亭的附近。备有传舍的亭的,称都亭。障较亭为大,亦有围墙,可容二百人,也可以放烽火。亭多设于长城以外,障多设于长,城,沿,线。障的首,长为障尉;燧有燧长,由亭长兼任;均受太守、都尉的指,挥。
汉代遇有征,伐,多自各郡国调,兵,出,战。战,时的统,率,系,统,最高者为大将军或将军,皆临时派定。将军之下有部,大将可统五部,每部的首长为校尉(比二千石)和军司马。部,下有曲,首,长为军候,曲下有屯,首,长为屯长。至于地方的局,部,战,争,则由郡都尉或县尉、乡官等统,兵,应,战。东汉后期的刺史,也可以统,兵。
至于军,队的调,发,其权掌握在中,央,政,府。国家有事,由中,央,下,令,调,兵,太守发,兵,而由都尉率领;至于中央下令时所颁的信物,高祖时用羽檄,是一块长一央二寸的木偶,上插羽毛,表示疾速。文帝时,以虎符及竹使符调兵,虎符是铜制的虎形,竹使符是五寸长的竹片,上刻篆书。两种符都是分成两半,一半存于中,央,一半存于郡国,中央欲调某一郡军,队,则派使者持符前往征,调,太守勘验属实,然后指,挥,军,队,出,发。但这办法只限于内部,边郡因应情形特殊,太守有自行发,兵之权,汉代太守对军,事所负的责任很重,如有过失,会被弹劾为“乏军兴”,其罪重则死,轻则免。
西汉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
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
太尉,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是汉朝的最高武职,不常置。不设置太尉时,则以太尉职归丞相。按《史记·将相名臣年表》:高帝二年,始以长安侯卢绾为太尉,五年罢,十一年以周勃为太尉,旋再废太尉官。惠帝六年复太尉官,仍以周勃为之。文帝三年再废,权归丞相。武帝元狩四年以大将军卫青功多,特加号大司马。后元二年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其后,置大司马,金印紫绶,秩比丞相。大将军或置或废,与武帝时大司马为加号不同,西汉后期大司马为实职,而将军为号。权,臣多以大司马领尚书事,王莽即以此职移汉祚。
太尉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例如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时,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上将军吕禄所指,挥的北军,只得诈称帝命方进入北军营地并取得指,挥,权。太尉属吏有长史、司直、功曹、议曹史、门下史、主簿等。太尉本身固有的属吏只有长史,其他属吏只有大司马领尚书事、开府置官属后才有。
御史丞掌副御史大夫,监京内朝臣和南北军、诸校尉营。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按章举劾。”御史中丞又称御史中执法。元寿二年,改御史中丞为御史长史,为御史台主官。
郎,无定员,文武兼有。诸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
议郎:秩比六百石。多由士人出任。
中郎:秩比六百石。分属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统,领,三中朗将秩皆比二千石。
侍郎:秩比四百石
郎中:秩比三百石。分属车郎中将、户郎中将、骑郎中将统,领,三郎中将秩皆比千石。
其余有些比,较,低,级的郎称外郎,也称散郎,和这里所列的郎不同。郎经历久者,多出任郡长吏,或出为将军,是汉朝官吏升迁的重要途径。
期门,掌执兵送从,武帝建元三年置,比郎,无员,多至千人。主官称期门仆射,秩比千石。从官有给事期门等。
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置虎贲中郎将,秩比二千石,统虎贲郎,为皇帝私,人,卫,队,多由贵戚子弟充任。
羽林,掌送从,位在期门下,武帝太初元年置。始名建章营骑,后改羽林骑。武帝数次征,伐,匈,奴、西,域,军中战,死,者子孙无依者均入羽林抚养,称羽林孤儿,教以格斗、骑射。
羽林有羽林令丞。宣帝令羽林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秩比二千石。
卫尉,掌宫门卫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元年复为卫尉。卫尉秩中二千石;设丞一人,秩千石。武帝时李广为未央卫尉,程不识为长乐卫尉。西汉只有未央宫常设卫尉,其他长乐宫、建章宫、甘泉宫等则不常置。属官有公车司马令、丞,掌守司马门,凡天下奏事,四方贡献和征召均总领之。卫士令、丞,掌守卫护从。旅贲令、丞,专供奔走之役。
执金吾,即秦中尉官,掌京师门内屯兵,为京师巡逻以备盗,贼,皇帝出巡则为前导。有两丞、候、司马等属吏。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秩中二千石,丞千石。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
中朝官自大将军以下,至于侍中,常侍,散骑常侍、黄门侍郎以及光禄勋所属,谓之宿卫。宿卫近在皇帝身边,颇受皇帝信任。这些中,朝,官都是没,有,实,际,职,掌的加,官。加官是武帝发明的官,制,虽无职,掌,但因为皇帝所亲,信,讲,议,朝,政,奉诏治事,逐渐获取了原属丞相府的决,策会议的权,力。按《汉书·百官公卿表》:“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大臣、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
符节令丞,掌虎符竹符。文帝二年颁铜虎符、竹使符与诸郡国。调兵用铜虎符,其余征发用竹使符,各分其半,左与郡国,右在皇帝。遣使至郡,持半符节勘合以验真伪。
郡一级设太守、都尉、监御史三官,各领郡,内,政,务、军,务、监,察之事。
西汉非常重视太守的人选,每有太守除授,皇帝一般都要亲自召见,慰谕有加。汉宣帝曾说“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其唯良二千石乎”,可见一斑。太守秩二千石,治行卓异者往往直接征为公卿,公卿罢政,也往往出为太守。西汉重视太守的选拔与任用,所以西汉的地,方,治,理较后世为优。
太守,权,力非常大,所属县令、县长的任,免均由其荐,议,郡府各属吏均由太守自己从本郡人中任免,掌握虎符,竹使符,以此节制本郡驻,军。
太守属吏有:别驾(太守最主要的助手)、主簿功曹(诸吏之长,郡府主管)、议曹(掌讲议郡政)、贼曹掾(主刑,罚)、决曹掾(掌决,狱)、贼捕掾(缉,拿,追,捕,犯,人的官,署)、五官掾(掌盗,贼)、门下掾(掌太守仪,卫)、门下督(掌副门下掾)、郡掾祭酒(掌学术)、郡文学(掌郡学,校)、郡文学史(郡文学的属,吏)、郡文学卒史(郡文学的下,级,属,吏)、学经师(掌,祭,祀,诸,经的讲授)、宗师(掌本郡居住的宗室)、舍人(太守秘书)、史(记录官)、从史(史的副手)、诸曹史(诸曹记录官)、右曹掾史(刑狱诸曹居右,右曹掾史为诸右曹的记录官)、太守卒史(太守的低,级,从,事,官)、《五经》百石卒史(掌五经保管)、直符史(掌虎符、竹使符)、狱史(监,狱,长)、狱小吏(狱史管辖的狱,吏)、小史(负责文书记录的低,级,小,吏)、督邮(掌本郡驿站、巡查诸县)、督邮掾(督邮的助手)、督邮书掾(督邮的书吏)、都吏(奉命出使诸县)、郡少府(郡掌财之府、以供太守)、守属(太守府洒扫诸事)、给事太守府(无固定职掌,侍从太守)、郡司空(掌本郡土木工程和官府工匠)等。
西汉郡属吏均由本郡人士出任,品行高卓者可以被太守推荐出任廷臣。
都尉,秦名郡尉。《汉书·百官公卿表》云:“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内地郡只有一个都尉。边郡分置部都尉(如东部尉、中部尉、西部尉、南部尉、北部尉)。大约都是守在边塞上。都尉之下有侯、千人、司马等职,各有治所。凡边境或要塞所在,皆置尉,百里设尉一人,士史、尉史各二人,为镇守官,隶属所在郡都尉。
都尉与太守分治军民,位次太守,开府置吏如太守府,属官有掾、卒史、属、书佐、功曹等。
除郡都尉之外,西汉还在诸关隘设关都尉,在屯田区设农都尉,在殖民地区设属国都尉。另有执行特别职务的没有辖区的都尉,如宜禾都尉,护漕都尉等。
监御史,秦官,主监察太守行,政、郡驻军以及所辖诸县不法事。汉初不设监御史。惠帝三年,始遣御史出监三辅,审,查,地,方,司,法,每年十月返京奏事,十二月还郡。此后在地方再设置监御史。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另行派遣丞相史纠察诸郡。武帝元封元年便停止派遣御史。
武帝元封五年置刺史,以品级较低(秩六百石)的廷臣充任。分天下为十三部(后改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三辅以司隶校尉主纠察,所以实际上全国刺史有十二人),巡行诸郡,以六条诏书纠,察,不,法。刺史虽然品级较低,却可以纠劾比自,身,品,级,较,高的官,员。汉朝规定,刺史只能纠,察秩比六百石以上的官,员,不允许刺史问难下,级,官,吏。刺史所纠,察的范围,也只能以六条诏书为限。如果刺史纠劾超出诏书范围,不但不能纠劾成功,自己还要以越职的罪,名被罢免。
大将军,汉缘战国而置之,金印紫绶,位同三公,秩万石。西汉武帝时起领录尚书事,权过丞相。东汉后此职常落贵戚大族,位列三公之上。不臣者多出自此职出,如司马懿、八王之乱中的诸反王、南渡后的王敦、桓温等。
骠骑将军,始于汉武帝,与车骑将军、卫将军及诸大将军(卫、征、镇中的资深者进号为大将军,如征北大将军)为二品。
诸征、镇将军同位第二品秩二千石,而诸镇位亚于诸征,而领兵同诸征。西晋以后诸征镇安平与前后左右同为第三品。
骠、车、卫、诸征、镇加大后的品秩各代均有不同,但相差不大。如北齐时卫及诸征加大将军时位在骠、车之上;北魏时诸征加大者位次于卫;而此两朝卫加大者均在骠、车之上。
骠骑将军历代均为第二品或从一品位次于大将军,与车骑及卫将军同属一级。汉武帝始设时使骠骑与大将军同秩是为特例。
东汉的建立,是西汉旧皇族借着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新,朝的结果。所以东汉的官,制基本上沿袭了西汉的制,度,官名也没有多少改变。与西汉比较,东汉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大加强皇帝权,力,不设丞相(东汉末年董卓任相国、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削弱三公的权,力;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废除地,方,军,队;强化内朝权,力,外,戚、宦,官,掌,握,大,权。
东汉的将军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下。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九卿下,不常置。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以大将军执,政,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
以上将军均开府,府属有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御属三十一人。将军以本号领军的,各有部曲、校尉。
另有所谓杂号将军,临事设置,事毕即撤。唯度辽将军因南匈奴所部时有内,乱,自永平八年后常设。
汉灵帝设西园八校尉,统率洛阳驻,防,军,队,以宦,官主之,这是后,世,宦,官,领,兵的开端。

 职位从低到高: 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但五校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裨将军、偏将军应该就是杂号将军之末,但与其它两字将军地位有别)-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四征-卫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

伍长,什长,都伯,百夫长,牙门将,都尉,校尉,中郎将,裨将,镇东,镇南,镇北,镇西将军,征东南西北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

nou

汉朝军衔制度是什么,校尉是什么官,司隶校尉最重要吗?
答:汉代军中的校尉是比将军低一级的武官.另外驻扎在城门的校尉就是城门的守备官.但司隶校尉虽有搜捕之权,确和刺使是一样的,是监察部门,后来干脆改称司州刺使了.

汉朝的军队里的军衔和官制是怎么样的?
答:秦朝不封王,汉初则封有一批同姓王和异姓王,后来刘邦定下只封同姓子弟为王的誓约,所以汉朝的最高爵位实际是王。此外,汉朝还袭用秦二十等爵制,只是因避讳汉武帝之名,把彻侯改为通侯。秦汉时又把第八级爵以下称为民爵,以上为官爵,普通吏民获爵不得超出第八级公乘爵。在秦汉确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以后,军功爵制...

汉朝时军官分几个级别几等级 要详细点,一级一级的哦
答:汉武帝时,设置了大将军一职,逐渐取代太尉而执掌军权,甚至超越了丞相的权限。但武帝后时置时罢,其实际地位的高下也因人而异。西汉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制。长官称太守,次官称都尉,太守总管军民诸政,都尉分治军事。后者具体负责郡内一切军事行动,直接统率地方部队,权力很重。县级军事领导机构与郡级相...

汉朝的官衔制度是怎样的
答:三公九卿制度。 汉朝(公元前202一公元220)包括西汉和东汉,其军制继承秦朝而有发展。汉初,实施“与民休息”政策,百姓兵役负担相对减轻;军事体制保持了秦朝高度集中和统一的特点。武帝时期,以“中朝”驭“外朝”,削弱王国诸侯,加强对军权控制;在频繁用兵过程中,军队结构、兵员征集等不断变化,骑兵上升为重要兵种,募兵制...

求汉朝武官的官衔表,如龙镶大将军、伏波将军属于何等级别
答: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龙镶\伏波都是皇帝随机定的,和官职没什么联系的 PS上楼的 SORRY ...

汉朝的官爵是怎么划分的?平民分为几等?
答:汉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宰相权利较大。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

汉代的官职
答: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八校尉: 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

汉朝与唐朝将军的等级
答:汉朝唐朝武官等级依次如下:1、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2、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

汉朝文武官员的官位名称?
答: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

汉朝的军事领导机构,在将军称号以下还设有什么等级?
答:比将军地位略低的军官是将,或称别将。再往下则属中级武官,有校尉、都尉。颜师古曰:“校者,营垒之称,故谓军之一部为一校。”应劭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为称。”一般说校尉在都尉之上。他们战时带兵出征,平时与大将军同居朝中,为皇帝直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