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清秀的生平

作者&投稿:宗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出一口气和争一口气

个问题很大,可以海阔天空地聊上很久。
最重要的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就看他看重什么了。有的看重事业,有的看重名利,有的看重享受,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我只能谈我认为最重要的,那就是信仰。具体地来说,就是人要有目标,有为高尚的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并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认真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理想。理想和信念是支撑一个人去奋斗的动力,它是人们精神的避难所,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如同行尸走肉,会很空虚很无聊,会觉得生活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苗族女干部龙清秀,生前担任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湖南省西部开发办副主任。
1948年3月6日,龙清秀出生于湖南省吉首市,
1968年8月参加工作,
197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湖南省计委办公室、乡镇企业处、农业处任科员、副科长、科长。
1985年开始从事以工代赈工作。曾荣获国务院授予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全国妇联授予的’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湖南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省计委机关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因积劳成疾,于2001年2月15日病逝,年仅53岁。   龙清秀同志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实践者,她以短暂的一生,谱写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篇章。她满怀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深入贫困地区,为群众办实事,为人民谋利益,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她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严于律已,清正廉洁,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身患绝症,仍带病坚持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真正履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她的事迹摧人泪下,感人至深,是计划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一、爱岗敬业,勤政为民,为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5年上半年,龙清秀同志结束了在湘潭大学的在职学习,回到工作岗位。组织上安排她负责以工代赈工作,从此,她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贫攻坚的战场上,为湖南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加快洞庭湖治理步伐作出了重要贡献。   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进行扶贫,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它把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针对每个地区产生贫困的不同原因,重点修建对脱贫有重要意义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在项目建设中,由国家投入资金购买施工用的水泥、钢筋等必备材料,贫困地区的群众以投工投劳的方式参与建设,并获取一定的报酬。以工代赈既输血又造血,既治标又治本,被誉为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龙清秀生于贫困、长于贫困,组织上又让她治理贫困,她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她常常用责任重于泰山这句话来鞭策自己,勉励同志们一定要把以工代赈资金管好、用好,发挥最大的效益,充分体现出党的关怀。   对项目的立项,她总是亲自调查,精心审核,合理安排。把每一个项目的建设放到整个地区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虑,使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桑植县陈家河镇山高坡陡田少,由于毁林开荒,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当地政府向省计委提出,希望把治理水土流失纳入以工代赈计划。龙清秀同志不顾道路艰险,亲自到那里进行了实地考察。回来后不久,县里的同志送来了立项报告,原本以为可以马上立项,她看了后却没有同意。她说:你们的计划是坡地改梯土、梯田,水土流失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应当实行田、水、山、林、路、新能源开发综合治理。第二次,县里的报告将山上的梯田、梯土由种粮改为种果树。龙清秀说:你们现在的方案治了山、治了水,是一个进步,但没有解决农民的烧柴问题。农民没柴烧,将来还会出现新一轮乱砍滥伐。她建议把帮助农民建沼气池列入规划。县、乡再次修订了立项报告,直到符合要求为止。经过4年的综合治理,昔日的荒山秃岭,已是郁郁葱葱,瓜果飘香。   龙清秀同志对项目建设的质量极为重视,她经常深入工程第一线,亲自检查,严格要求,对发现问题的项目决不留情面。1998年冬天,她顶着刺骨的山风,迈上修建中的桑植香子溪渠道。谁知用脚一踩,有的地方水泥就垮了。她严肃地批评了施工负责人,责令工程立即全部返工。她说:这样的质量,怎么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子孙后代。后来,她又去了三次,仔细检查工程质量。这条渠长4200米,每次都要来回走一遍,仔仔细细地检查。   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她慎之又慎。她经常告诫同志们:以工代赈资金是救命钱,是高压线,谁也不能乱碰。她到基层检查工作,一项必不可少的程序是查帐本,一笔一笔核对。白天看不完的,就抱回招待所晚上看,天气冷就坐在被窝里看。别人说:干嘛劳这个神。她说:国家的钱从我手上过,必须每笔都真正用到扶贫上,否则,我们就是犯罪!有一次,她发现有一个县挪用以工代赈资金发工资,当即找到县领导,要求半月之内,资金必须归位。几天后,这个县报告她说,资金已全部归还,她还不放心,直至看到县里的转帐凭证,仔细审核后才放下心。还有一个县,动用以工代赈资金买了一辆车,她知道后非常生气,说项目资金是搞建设的,不是用来享受的,你们要么还钱,要么卖车。最后县里只好把车卖掉,将资金归还。   从这些事情中,她认真总结资金管理经验,加强制度建设,增强责任约束。她常说:有管理才有规矩,有管理才有效益。她根据国家每一批以工代赈计划的不同特点和政策要求,先后制定了七个管理办法。为了加强资金管理,便于对每一项支出进行核查,她和财政厅的同志研究后,提出了严格实行报帐制管理办法。为了规范以工代赈的财会工作,她经过近3年的调研,拟订了《湖南省以工代赈财会工作暂行规定》。为了搞好计划系统以工代赈的财务管理,她编纂教材、登台授课。   龙清秀同志深切地感到,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认真搞好规划。在她的主持下,湖南省先后制定了七个以工代赈专项规划。既有力地贯彻了中央的政策,又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开发思路。通过研究,她注意到,湖南省贫困县主要分布在武陵雪峰山区、井岗山区、南岭片区,贫困成因各不相同,她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譬如,在制定九五规划时,她提出,武陵山区要重点加强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雪峰山区应着力解决交通闭塞问题,南岭山区主要考虑水源点建设,缓解水资源缺乏的瓶颈,井岗山区重点发展山区特色产业。这些意见得到了湖南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龙清秀同志能在以工代赈的工作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与她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是分不开的。她常说:当公仆,搞服务,既要肯做事,还要会做事,这就得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熟悉有关业务。以工代赈工作涉及到水利、交通、通信、农业、林业等众多行业,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她经常随身携带有三个本子:一个本子记政策,主要摘录中央和省的有关以工代赈、扶贫工作的政策文件;一个本子记情况,主要是记录她平时下基层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一个本子记心得,主要是记录专家讲课和自学心得体会。为了提高业务知识,她要求以工代赈办公室做到三个一,即:每人每年要写一篇好文章,每季度要读一本好书,每月要组织一次业务讨论会。这对提高大家的业务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后来又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全省以工代赈系统。现在,全系统每年都要开一次现场经验交流会,办一次专业培训班,搞一次业务研讨会。   以工代赈工作涉及到上上下下的部门多,需要组织协调的事也多。她把工作看成是服务,不仅办事态度好,热情高,而且善于管理,同各部门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她要求大家,基层的同志来办事,不管事情办得成办不成,都要请个座,倒杯茶,说声谢;与其他部门同志合作要坚持三个原则,有情况要通报,有矛盾不回避,作决策先协商,这样工作起来才顺当。她经常组织有关部门联合调查,联合办公,把各方面的力量汇聚起来,共同做好工作。她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总结,逐步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的以工代赈工作新路子,基层的同志称赞她是农村通,以工代赈系统的同志讲她是活字典,领导同志说她是扶贫领域的行家里手。   二、作风深入,求真务实,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龙清秀同志长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间,把群众的事情当作大事。她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得民心,把个人奋斗的目标和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解决交通、通讯、饮水、灌溉等实际问题,促进了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知民情--真正了解和体恤人民群众的疾苦。龙清秀同志不满足于仅仅坐在办公室听汇报,而是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用于调查研究。15年来,她常常不畏艰险,在崇山峻岭中踏勘,足迹遍及三湘四水,每年下乡都在100天以上,为基层和群众解决了大量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桑植县她去了38次,隆回县去了29次,永顺县去了24次。64岁的古丈县以工代赈办公室原主任鲁开玉说:全县189个村,她跑了60%,最偏最远的地方都去了。我也参加工作几十年了,象她这样负责,对老百姓这样有感情的干部见得少。安化县以工代赈办公室蒋应岩主任回忆道:清秀同志每年都要来安化1-2次,检查、指导以工代赈扶贫工作。每次来,都是把工作安排得十分紧凑,抓紧时间尽可能多地深入项目现场、深入群众,走遍了全县30多个乡镇,她给安化人民办了许多实事。龙清秀对每一个贫困县、每一项工程都了如指掌。每一个以工代赈工程,从项目立项开始,直到竣工验收,她都要去好几次,甚至验收完了,她一有空还要回去看看效果怎么样。新化县以工代赈办公室原主任周本道深情的说:龙主任每来新化,不要我们做好多书面汇报的准备,也不要求领导陪同,只强调要去实地察看。到现场看了,只要以工代赈工程过得硬,老百姓满意,她就喜笑颜开。如果工程没搞好,群众有意见,她就直言不讳,严厉批评。   解民忧--自觉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桑植县桥自弯乡原是个有名的缺水乡,每遇干旱,县里只好用汽车从几十公里外给学校和农民送水。群众用水往往是一瓢水先洗菜,再洗脸洗脚,最后喂牲口。因为缺水,留下了许多的人间遗憾。有一年,一个刚过门的媳妇挑了一担水,走了半天才回到家,快进屋的时候,一个跟头下去,水全泼掉了。她丈夫说了她几句,媳妇赌气离家出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龙清秀同志听到这个故事后,心情非常沉重,她来到桥自弯,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翻山越岭,查找水源,帮助群众兴建了饮水工程。当清洌的泉水从20多公里外流进农家的时候,群众自发地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庆祝以工代赈给人民带来的实惠。1998年夏天,新化县凤阳村支部书记找到龙清秀,反映他们村解放50年了,至今没通公路,一千多村民都是靠肩挑背负、翻山越岭,村里人多半一辈子都没出过大山,要求帮助把10公里山路打通。龙清秀同志认真核实了情况,及时进行了立项,安排了资金。2000年10月份,清秀同志躺在病榻上,仍惦记着该村的通路问题,对办里一位去新化出差的同志说:有时间的话,到凤阳村去看看,路是不是通了,还有什么困难。   帮民富--把帮助贫困地区脱贫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1991年11月上旬的一天,寒风呼啸,大雪纷飞。龙清秀来到素有湖南西藏之称的隆回县小沙江瑶族聚居地。她走进瑶民沈自课家,看到她的全部家当一根遍担就能挑着走,心情十分沉重。她找当地干部群众座谈,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为他们选择了一条通过发展中药材脱贫致富的路子。经过几年努力,小沙江的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12万亩,成为全国第六大中药材生产基地。其中仅金银花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600元,大部分特贫户摆脱了贫困。瑶族同胞深情地说: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全搭帮龙主任。龙清秀在桑植县两河口乡田家村考察时发现,村民席本耀家种有8亩湘南黄梨,一亩年收入能达到5000元,相当于当地10亩稻田的收入。龙清秀说:你的路子走得对,能不能做个典型,把周围的贫困户带动起来,一起搞山地开发?她住在席家,与村民一起算种梨与种稻田的对比帐,由此提出能人承包,大户经营,带动特困户的模式。短短几年,席本耀自己种梨子,还指导13户贫困户开发果木林,全组的人都富了起来。县委县政府推广了这一经验,现在全县果木发展到10万多亩,成为县里的支柱产业,农民的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   得民心--把群众放在心上的人,群众才会真正把她记在心里。一个普通的国家公务员去世了,却使三湘为恸,四水含悲,人们争相传诵着她的名字。龙清秀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龙清秀在桑植县官地坪镇帮助实施改田造地工程,共完成造田4293亩,使全乡人民受益。1999年2月,该镇黄家台、青佛山等村的村民自发地做了一块记载龙清秀功绩的木碑。龙清秀知道后,立即打电话给县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向延清,严肃地说:以工代赈是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地区人民的关怀,我不过是在这个岗位上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要记应该记住党,感谢党。这是个严肃的政治问题,请你们立即将纪念碑撤掉。县里派人到黄家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群众只好将木碑撤掉,自觉挑沙背石,捐工捐料,在黄家台村的山坡上,铸刻了以工代赈,利国利民八个六米见方的大字,几里路外都能看得到。群众从龙清秀同志身上,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看到了我们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隆回县晓阳溪村党支部书记谢玉礼说,我们看明白了,只要象龙主任那样做人做事,群众就会跟我们一条心。   三、清正廉洁,甘于奉献,体现出共产党人淡泊名利、公而忘私的崇高品格   龙清秀同志清清白白地做人,扎扎实实地工作,廉洁奉公,舍已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大公务员用好手中权力、当好人民公仆树立了榜样。   龙清秀同志担任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每年经手的项目资金数以亿计,她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私利。龙清秀妹夫的单位发不出工资,她妹妹想让她出面给县领导打个招呼,给他换个单位。龙清秀耐心地说:现在下岗的不止他一个人,帮他调动了工作,别人怎么看咱?1997年,她公公在乡下去世,办公室派车送她回家奔丧。回来后,她硬是交了200元的租车费。后来审计厅的同志查帐时看到了,都竖起大拇指说:龙主任不简单,过得硬!1998年,龙清秀的儿子从湖南商学院毕业,家里的亲戚劝她说:你只有一个孩子,无论如何也得给他找一个安稳的正式工作。龙清秀说:年轻人应该让他自己去奋斗,我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儿子安排工作。   龙清秀同志待人和气,从不拿官架子压人,但在工作中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从不拿原则做交易,即便对家乡、对亲人也毫不例外。龙清秀的老家在古丈县桐木村,有一次村干部找她,想打通一条出山的公路,她婉言拒绝了,说:家乡穷,乡亲们苦,我心里清楚,但古丈县目前不是国家贫困县,以工代赈资金不能往那儿用,请你们谅解。她的表哥曾对别人拍着胸脯说:我和清秀从小一块儿长大,跟她要点项目资金,多少得打发点!他千里迢迢来到省城,龙清秀对他说:政策是国家定的,我没这个权,也不能破这个戒!   龙清秀同志在日记中写道人格比生命更重要。正是有了这种信念,她宴请不到、送礼不要,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对别人送的礼金,她一概严辞拒绝,如数退回。她常说:有的人为了钱,最后身败名裂,不值得。守住清廉,心里踏实。她儿子回忆说,象她这样的工作,各种应酬应该很多,可她基本上都不去。只要她不出差,就必定为家人做好每一餐饭。她去世前住院期间,一些基层干部和亲朋好友来看她,送了6000元钱。她对来探望的湘西自治州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郭汉辉说:大家诚心来看我,送我这些钱,在病床上推辞不掉,上交又怕伤了感情,请你代我捐给学校,供穷孩子读书用吧。   龙清秀坚持廉洁自律,为自己设了三关。第一道是门卫关,对那些上门送礼的人,她先是嘱咐传达室的门卫挡住。73岁的蹇福斌老人,在龙清秀所在的住宅区当了9年门卫。他说:小龙千叮咛、万嘱咐,如果有来送礼的,就说我不在。第二道是家属关,送礼的人门卫挡不住,再由他的儿子和丈夫出面挡。第三道关是她自己,如果实在推辞不掉,她就折价退款。一次,沅陵县一位领导知道龙清秀到县里来了,晚上去住地看她,顺便给她带了点腊肉和两条烟。龙清秀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了。可事隔不久,这位同志却收到龙清秀寄来的200元钱。他有些生气,打电话给龙清秀:我现在又没有分管这项工作,不是要求你办什么事,这只是我作为私人朋友的一点心意。龙清秀解释说:我就是要养成这个习惯,谁的东西也不收。不然关系好的收了,那跟谁又关系不好呢?   龙清秀同志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每次出差,她总是要求在机关招待所或食堂用餐,住宿标准也很低。她出差去北京舍不得进宾馆,只住办事处或招待所。到县里检查工作,县里同志看到她工作任务重,找她的人又多,想给她安排个套间,她婉言谢绝,说:这样住一晚,老百姓能吃一年呐。她下基层总是要求吃食堂,一次沅陵县的同志多炒了几个菜,她不肯吃,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是做扶贫解困工作的,每次端起饭碗,都要想一下还有不少人吃不饱饭,在挨饿呢。1996年,她晚上住在村民席本耀家,席本耀捉来一只老母鸡,准备招待龙清秀。她看见了,急忙抓住席本耀的手说:母鸡是生蛋换油盐的,千万不能杀。你不杀母鸡,我留下来吃饭;你要杀,我就走!当晚,就和席本耀一家人吃了点苦瓜、丝瓜和酸菜。   龙清秀同志平时省吃俭用,可当贫困地区老百姓遭遇困难或不幸时,总是热情捐资相助。她用的梳子是从地摊上买的,2元钱一把,她都觉得贵了。平时,她的服装再普通不过,都是几十元钱一身的。唯一一套200多元的化纤西装,是专门上北京时穿的。弥留之际,她对守候在身旁的妹妹说:妹妹,我要穿本色衣。本色衣就是她平时喜欢穿的8元钱一件的白色土布内衣。龙清秀同志对自己很节俭,对贫困地区的人民却很慷慨。1973年,25岁的龙清秀作为省扶贫队员,曾到隆回县金石桥镇晓阳溪村蹲点近一年。20多年来,龙清秀心里一直牵挂着这个村,1995年,听说老队长罗崇戊得了心脏病,龙清秀托人送去药和100元钱。两年后,她到隆回开会,还记得这事,又托人送来几盒药、几斤糖和一大包桔子。1994年4月,龙清秀同志到桑植县狮子坪检查工作,看到村民李红梅因不幸翻车,头部受伤,当即送去1000元钱,并叮嘱她好好养伤。白水坪组村民聂平安家连续两次失火,一家3口住在岩洞里,孩子辍学在家,龙清秀送去500元钱,催他赶快送孩子重返校园。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   由于长年在外劳碌奔波,风餐露宿,龙清秀同志身体一直不太好,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还有严重的哮喘,做过胆切除手术。但她每次都叮嘱同志们,千万不能讲她身体不好,生怕基层的同志知道后,不让她去多走走,多看看。支撑她顽强工作的,是她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她对以工代赈事业的一片赤诚。由于经常下基层,经常在工地上跑,多次奔赴抗洪救灾第一线察看险情,也经常会遇到危险。她三次遭遇车祸,但仍不畏艰险,坚持长期深入实际、深入基层。   2000年4月,龙清秀同志对自己的病情有所察觉。她感到身体不适,觉得胸部有个肿块。正好那时,中央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龙清秀既兴奋,又焦虑,成天想着湖南怎么办,湘西怎么开发,整天忙于向党组汇报,制定有关方案。一连几个月下来,她都没有休息过,有时通宵加班,自己的病也就拖下了。组织上多次要求她去医院检查,她总是推辞说:要是动个手术,至少要几个月,现在工作哪脱得开?   去年7月份,国家正式确定湘西自治州享受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龙清秀同志又忙于研究规划,制定措施,经常上北京汇报,下基层调研,忙得不可开交。10月8日,她实在顶不住了,才抽空匆匆去医院检查,这时才发现已是癌症晚期,医生强制她住院治疗。在省计委党组的再三催促下,才住进了医院。但仍放心不下工作,坚持在病榻上看材料,听情况,经常向来看她的同志询问工作进展。她的主治医师说:我看过数不清的病人,象这样忙的,还是头一个!   12月27日,召开了全省以工代赈规划座谈会,她带病坚持在会上作主题报告,剧烈的咳嗽使她的发言无法继续下去,但她仍坚持参加完会议才回医院。会后,单位的同志把全省各地以工代赈九五总结和十五规划汇编成册,请她过目。春节期间,她仍捧着稿子天天看,把71万字的书稿修改得密密麻麻。大年除夕,她还三次打电话给湘西自治州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郭汉辉,核实有关数据。   今年2月8日,因病情急剧恶化,龙清秀同志不得不第二次住进医院,这时癌细胞已转移到肝部和肺部,肝腹水和剧烈的咳嗽无情地折磨着她。2月9日,她还和以工代赈办的同志们在病榻前研究工作,最后语重心长地说:聚在一起是缘份,大家要团结共事。2月14日,听到她病危的消息,省以工代赈办的同志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她跟前,这时她已深度肝昏迷。同志们围在病床边轻轻呼唤:龙大姐!龙大姐!只见她手在颤,肩在抖,嘴唇一张一张,她极力想说些什么,但终究没有说出来。2月15日上午8时31分,龙清秀离开了她热爱的事业,离开了她日夜牵挂的贫困地区人民。   听到龙清秀同志去世的消息后,数百名老少边穷地区的各族干部群众自发赶来,只为最后看她一眼;遗体告别仪式原定上午九时五十分开始,可从早上七点半起,吊唁的人群就陆续赶来,工作人员赶制的600朵小白花一会儿就发完了,原定两三百人的规模突破了千人。就象送别自己的亲人一样,人人伤心垂泪,个个泣不成声。许多人悲戚地说:龙主任是为老区人民累死的呀!这泪水是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涌出的无限深情,是对党的好女儿龙清秀的最高评价!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高尚的人格缘于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圣洁的心灵。她的高尚品德和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她身上发扬光大的结果,是我们党长期培养教育的结果,同时也是象她那样长年奋斗在以工代赈战线的同志们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的结果。她是广大计划系统干部的一个缩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龙清秀同志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江总书记提出的,党员干部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的人生课题。她的精神、她的品格、她的作风,将永远值得计划系统干部乃至所有国家公务员学习,永远铭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



龙清秀的生平
答:三、清正廉洁,甘于奉献,体现出共产党人淡泊名利、公而忘私的崇高品格 龙清秀同志清清白白地做人,扎扎实实地工作,廉洁奉公,舍已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大公务员用好手中权力、当好人民公仆树立了榜样。 龙清秀同志担任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每年经手的项目资金数以亿计,她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私利。龙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