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要有平仄,什么才是诗词的平仄呢?

作者&投稿:宾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诗词中对平仄有什么要求?~

古诗词平仄之我见

古词和格律诗对文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要求,稍谙古文者皆

知。以七律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对中间两联尤其要求严

格对仗。从声调上讲,首先是平仄相间,即不能出现连续的平声或仄声

,当然仅对偶数位字作这一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

明。其次是联间沾,联内对,即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同联当

中平仄相对。词的词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为复杂,但平仄相间仍是

重要的原则。

律诗绝句的各种固定形式,自有其鲜明的美学及诗学特征。

以五字和七字为一句,一是读起来节奏鲜明,另外则是更符合记忆的要求

,这种分句法最容易记住;对仗具有典型的轴对称形式的美感,恰好又

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相协调一致,如古代建筑典型特征就是它的轴对

称性;韵脚一致能使阅读吟诵和谐流畅;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联

间平仄相沾则能起到整诗语气贯通的作用,类似于汉语修辞手法中的顶

针。各种特征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由此看出不尽相等。

声调是汉语特有的,它是一个汉字必备的语音特征,不像

英语仅有音节特征。声调的本质是一个字发音时音高的变化特征,持续

高音为阴平,由低到高为阳平,先降后升为上声,由高到低为去声,简

单说为音调的变化就是声调。但是声调口口相传,因而变化很大,又有

地域之别,更难统一,不象文字有固定的流传形式而比较稳定。一个编

辑论及拙诗“坐看寒山一片湿”中的湿字,认为属入声,归仄声类,确

实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地方语言中保留有入声,象古音一样,但是现在推

广的普通话已经删除入声,将其原入声字分别划归阴阳上去四声。那么

究竟在现代的古诗创作中,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呢,还是以古音为标准呢

,或者以地方语音为标准?如果要有标准的话,当然该以普通话作为标

准。有唐七绝第一(文无第一,这里仅仅是借用某些评论家的话来说明

这首诗的地位)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古为入声

,属仄声,入格;今普通话为阳平,属平声,出格;且“杨”字为平声

,也出格。这也从侧面说明关于平仄的要求是不能太严格的,因为有时

我们连平仄的统一标准都不能完全确定。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诗有吟诵之说,吟不是唱,是

拖长了字音,改变了音调的,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词也有倚

声填词之说,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古诗词一旦入乐,其

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仅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

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其美学特征却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

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仅凭阅读就能判断

出来,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

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

琴手”和“禽兽”的区别时,要求前者以软起,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软

起是发音时由弱到强,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

喷发均匀发出,类似于去声的发音,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也说明

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强行的程式化的要求,往往会限制艺

术的发展。以音乐为例,远在7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就可以吹奏出多个

音,据专家考证,在创立十二平均律(即一组八度音平均分成十二个半

音,八度音是指一个音和它的二倍频率音之间的跨度,如现定的钢琴中

央C频率为261.6Hz与523.2Hz的音构成一个八度音)之前,古乐音中一个

八度音也有分级谈及七个音的,在这之后更应该明白其理,但古乐音将

一个八度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相比少了fa和si,它

使创作简化并程式化,但也限制了创作的自由,遏制了创造力,大大降

低了音乐的丰富性。不知为什么古代音乐家偏偏缩减为五音并依此作乐

。中国古代器乐创作之成就,远不能和欧洲器乐相比,究其实,程式化

的弊端难辞其咎,希望这句话不致招致狭隘民族主义者的口诛笔伐。

用协和音程可以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用不协和音程同

样可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平仄相间是美的,但也可以用连续的仄声表

达急促的语气,或让语意一气呵成;用连续的平声表达轻灵活泼或平和

的意境。作诗写词,第一是意境,第二是遣词用字的生动、准确、形象

,韵脚和畅,第三才是平仄,而且不能因式伤意。太过于片面追求形式

对艺术是伤害,在艺术大众化的今天更会阻碍艺术的发展。艺术不是科

学,仅被少数几个科学家理解就行了,而平仄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完

全淹没在诗意词境中,因此创作者应该明白什么才是更重要的。被誉为

唐七律巅峰之作的崔灏的《黄鹤楼》,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

载空悠悠。”从对仗尤其是平仄上看简直出格,前句一连的仄声,但因

整诗意气相贯,描写生动,情景相融而成千古名句。格律诗如此,古词

的平仄意义则更为次之。
如果格律诗或词要在现代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的话

,适当摒弃平仄的约束,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尽量顾及平仄,是一个明

智之举。

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是平声,三声四声是仄声。对联要求第一句和第二句平对仄相对。古诗词有固定的格式,很复杂。现代诗词不要求。

  文字定四声,分平仄,是南朝沈约开始干的。他把文字读音的清、浊、升、降、短五韵中以清韵为上平声,浊韵为下平声,升韵为上声,降韵为去声,短韵为入声。其中上平下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从那时以来,凡写作韵文者,莫不以它为准绳,其后虽经过一些变化,但自宋刘渊编定的诗韵(世称平水韵)问世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所有写作旧体诗词和对联用的平仄声律都依照它。它分上下平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共一百零六韵。我们手上拿了它,想知什么字是平,什么字是仄,翻开一看,凡入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龙、侵、覃、盐、咸等三十个平声韵的字都是平声,其余七十六韵都是仄声。
  你如果没有诗韵在手时怎么办呢?可用下列三个办法来分别字的平仄。(1)根强《康熙字典》分四声的歌诀辨声划分。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即平声字声音舒长而响亮,如东、风等,上声字声音上扬而重浊,如董、总等,去声字声音轻轻送出,分明而尾长,如仲、用等,入声字音节极短,甫发即收,如欲、六等。这虽不很科学,但能这样分清字的读音,可掌握多数字的平仄了。(2)用分韵撮要办法,以四声为序,顺口押下去,如东、董、冻、笃,江、讲、绛、觉,支、纸、置、节,鱼、雨、御、月、佳、解、介,萧、小、笑,先、铣、线、屑,英、影、应、益,兼、检、剑、劫......等,凡第一字平声的都能押下去,顺序为平上去入声,三音的为平上去声,第一音是平,其余都是仄了。凡以仄声字为第一音是押不下去的。如以巧、马、敬、送等起押都不行。(3)查《辞源》,它给每个字都注明某声、某韵,一查就字字分明。同时要注意多音多义、异音异义的恶、兴、胜、应、徵、......和异音不异义的看、望、患、忘、听......等字的区别。这些在诗韵词书都注明,留意就行了。我们能掌握上面说的几种区分文字平仄的方法,任何字的平仄都难不倒了,都不会错用了。再要注意的,你所用的韵书,以上面说的一百零六韵为准,新编的仄韵以现代汉语为标准,相差很远,不合此用。

  其次,说说平仄的排列。它的一般规律是平仄相间和相同一联中不能全平或全仄,像死水一潭,必须按格律排列清楚,读起来有起伏,有声势,音韵才和谐。口诀中又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因为一三五是奇位字不影响整句音节的流畅,二四六偶位字是决定音节的关键字眼,我想平仄歌诀可改为:“平对仄,仄对平,相间二、三换仄平,可平可仄一三五,偶位句末定要明”,是比较准确些。两句以上的长联,合于某言句式就以某言句式声律为准则。其中要注意两点:(1)凡两句以上的联语,上联首句宜平收末句末宜仄收,多句的上联除末句仄收外,上文各句都可平收,或间句平仄收,亦可单以句末字计平仄,句末平仄颠倒交替,即前人称为仄顶仄,平顶平,这样才有利于呼起下文,使语气雄壮有力,古今名联大都如此。(2)对联上联末字宜仄,下联末字宜平,是格律所定,但在思想内容与形式不能统一时,亦可倒换平仄。还有的不讲平仄,例如孙中山的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只能这样语气才顺。长沙岳麓书院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此是顺序和连贯关系,倒转则连贯断,不成为文。以上都是声律的变格,都是以内容决定形式的。

  此外,对联中一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主要有(1)同字相对。(2)专有名词相对。(3)文言虚词相对。(4)成语、熟句相对。(5)用字技巧奇险的字相对。例如五·四运动商店罢市门联:“学生一日不释;商店一日不开”。中三字相同。另举一人名谐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因为专有名词是固定的,不能削足适履。

  最后谈一谈孤平和拗句的补救问题。五言七言对联原出于律诗,为了语气的抑扬起伏,音节和谐,在调平仄上和诗一样,大忌犯孤平。所谓孤平是指五、七言的平收句(一般是对尾)中除了末尾一平声字外,只得一个平声字(七言第一字不算),如:“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都叫做犯孤平。但在仄收句中(一般是对首)虽只有一个平声字,如:仄平仄仄仄和仄仄仄平仄仄仄,不算是孤平,只算为拗句。这种孤平和拗句都应补救。补救办法:只要犯一、三、五不论,改为要论就行。如上面孤平的举例中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一定要用平声字,不能可平可仄。但遇到词意关系没办法改变时,必须于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改用平声字来补救,不能疏忽的。拗句五言的第一、三字,七言的第三、五字,任意调一个平声字都可算合于格律;这种办法叫拗救。补救了就不算毛病了。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衰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而现代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字,都归入其他三个调子的字里(现代汉语的四个调依次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就是说,要分辨平仄,只要把混在阴平阳平里的入声字分辨出来就行了。 中国大约有一半的地方保留有入声字,如果自己惯常说的方言里就有入声字,那分辨起来就简单多了。例如我说的广州话(粤方言),一共有9个声调(其中入声占三个),嘿嘿,真的比较吓人,而且好象没有哪个读音能通读九声的(就是像普通话拼音“sheng”四个调的对应代表字有“声”、“绳”、“省(会)”、“剩”,而广州话里却很难找到能够九声都有对应字的音),没有专门学过语言的广州人也搞不清楚究竟是几个调、怎么念,更不要说什么平声入声。但掌握方法并非难事:广州话的2-0一共9个数字正好分别是广州话的9个调,1除外是因为它与7同调。 3 9 4 7 0 5 2 6 8 因 隐 印 一 人 引 孕 日 刮 因为有些音调没有对应字,只好随便找些来顶替。其中3、0代表的两个调子都念平声,除此之外,全是仄声(其中7、6、8代表入声字)。 对于说普通话的MM,就要靠平时小心留意了,分析古代的诗歌,牢记其中的入声字也会有帮助,还有一个小规律,就是普通话中韵尾是-n或-ng,不会是入声字,就是说,这类字只要在普通话里念平声,那它就是平声字,不必担心用错。 普通话里有因为用法意义不同而一字多读的现象,古代汉语中也有,如果那个字只是在上、去、入三声里边变换(如“数”字,作名词为去声,作动词为上声,作形容词为入声),大可不必理会,反正都是仄声。偏偏有些字换个用法,就会从平声变成仄声,或从仄声变成平声,这样就直接影响到诗歌的平仄格了,所以一定要搞清楚,遇上不确定的,还是查查韵书字典保险。例如:“思”作动词时是平声,作名词时就是仄声(去声)了;“污”作形容词为平声,作动词时为仄声(去声);“教”作名词为去声,作动词为平声,还有不少,不一一列举了。 平仄律: 律诗绝句有固定的平仄句式初学者很容易看得头晕眼花,但说穿了只是两种形式变化出来的: A A A B B 和A A B B A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这是五言的句式,如果是七言的句式,只要加上两个与五言开头平仄相反的就行: (B B )A A A B B 和(B B )A A B B A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简单的说,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每句第一三五字可不按上面要求对,但第二四六字必须严格按上面的对,否则就不是好诗
平,一声和二声,分别又叫阴平和阳平
仄,三声和四声

诗不我待
以立不易,从一而终。
夫子制义,刚当位应。
在过去近千年的岁月里,中国女子以小脚为美,明明是畸形的、丑恶的东西,举国上下却推崇备至,把它作为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完美的重要标志。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钦定词谱无异于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可至今仍有许多人把它作为高深的学问招摇过市,甚至凭它养家糊口。
废除妇女缠足,彻底解放了一半的国人;简化诗律词谱,也同样彻底解放了一半的诗人。
汉语言中,字有字体,句有句型。正楷、行草等为字体,诗律词谱则为句型,前人的书法能够把字体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后人的诗词同样也可以把句型的美表达得贴切自然。(吴秋华)

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

古诗词除了要压韵,还要注意平仄!那么平仄是指什么?
答:古诗词除了要压韵,还要注意平仄!那么平仄是指什么?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晚舟必归是李白的诗吗?匿名用户 2014-05-16 展开全部 不论平仄的情况大致如下,不过也有规则的。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

如何掌握诗词的平仄格律?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在实践中,七个词只需要与两句中的第二、第四和第六个词具有相同的平调和斜调。同样,两个和四个字符的平调和斜调是相同的。行中的平仄不粘,称为失粘,这也是诗中的禁忌。平斜诗节奏的第四个原则是要有清晰的脚。脚是诗中每一行的最后一个字。押韵的脚叫做脚;不押韵的脚叫白脚。足音犀利...

什么叫做诗词???
答:一、什么叫诗词。历史上,把有韵的文体作品,统称为诗,这里包括诗、词、曲、赋。从诗的音律角度和时间来划分的,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这是唐代形成的概念。1、古体诗也称古风:是指唐以前的所有诗歌。楚辞、乐府诗也都是古体诗。《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

写诗词一定要遵循平仄规律吗?
答:关于四声、平仄的观念是从南北朝才开始有的,齐梁以前没有什么平仄,当然写诗也不考虑平仄。在齐朝永明时期,以“竟陵八友”为代表的永明体诗人开始注意四声:平上去入。其中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声。在齐梁以后,诗人开始注意四声与平仄的应用,沈约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诗要注意的“八病”,“八病”...

诗词中的所谓“平,仄”指的是什么意思?
答: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辨析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

怎样才能算是一首诗?
答:一、韵律上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诗,也要注意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和韵律表现出来,注意对仗工整,通过简单的为数不多的字句来表现很深的情感,让诗能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每一句诗的结束要注意韵脚等类似方法的运用,让诗在整体上相互协调、有序。二、思想上写诗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自身情感,表达...

写诗的时候,需要注意平仄韵律的规矩吗?
答:规则二“韵”,二四六句押韵,平韵,首句可韵可不韵,非韵句尾仄。这里我定义下阴阳句式来说明后续的规则,仄声抑,平声扬,我把仄尾(倒数第二字为仄)句称阴(七言句两仄一平,仄多于平故称阴),反之称阳。押韵就是诗句的最后一个字读音(韵母)要相近、朗朗上口。格律诗第一句可押韵,也可...

词的平仄是怎么回事,
答: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

什么是平仄,平仄是怎么划分的
答:很高兴大家来到《简社》诗词基础培训班学习诗词,那我们就从认识平仄开始我们的诗词历程。我们从小就接触诗词,但没有甚至很少有老师给我们讲诗词的平仄是什么,只因在基础教育大纲中没有要求。现如今,也仅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中才有涉及,要么就是专门学习研究诗词。现代学校教学,都推广普通话,是以现代汉语...

怎样区分诗词中的平仄?
答: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平仄理论好比把四个班(四声)学生按性别(平仄)分成男女两类。至于这样的分法是否平均,不是平仄论者考虑的。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