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生果》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作者&投稿:湛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教学构想】
开展质疑性阅读,对于深化阅读活动、提升阅读层次,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能力、创造能力,都很有好处。虽然初二学生在知识能力上还处于较低层次,他们在质疑性阅读方面还不可能有很大的作为与建树,但是,能够在阅读中逐步形成质疑意识,并且尝试着质疑和生发,那么,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无疑是上了一个台阶的。
《我的长生果》一文,可以这样教。第一课时主要进行理解性阅读。需要学生感受文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理解语言、感受语言的能力也发展了,语文课的工具性就得到充分的落实。与此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怀,这当然是语文课的人文性了。第二课时主要开展质疑性阅读。这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不存在多大问题,质疑价值不大。在写作形式上,本文可质疑的地方很多。如课文最后两段可以质疑。还如标题值得推敲。从观点与材料的角度看,文章部分材料已偏离了中心话题和主旨。另外,有些感悟明显偏离了读书话题,导致全文思路不畅,文气不通。我个人认为,该文在写作上确有不严谨、不缜密之处,为质疑性阅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教材。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
2、体会作者对读书的情感态度。
3、培养热爱读书的情怀。
4、形成质疑性阅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性阅读。
难点:质疑性阅读。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任务:理解性阅读。)
  一、导入
在当代文学界,有一位女作家,她13岁时第一篇小小说在县报上变成铅字,至今已写作了50年,完成小说集19部,散文集12部,文集3部,出版作品字数达500万字以上。这么一位高产作家,你们想了解她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吗?请我们一起走进叶文玲的文章《我的长生果》。
(简洁干脆的导语,既简介了作者情况,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长生果在文中指什么?(书)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作者截取了读书生活的哪几个片断?你怎么看出来的?
提示:读小画片、读连环画、读小镇文化站的图书、读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共四个片断。从表示时间的词语最早、后来、上初中后可以看出。
(此环节为粗略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理清思路应注重从整体着眼,同时,要让学生关注与文章结构思路有关的词语或句子。)
  三、研读
读书对我有哪些作用?
第一,请学生把相关的句子勾画出来。
1、觉得自己无知而空荡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
2、对文学发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
3、作文常居全班之首。
4、大大扩展了想象能力。
5、悟出了作文贵独创的道理。
6、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锻炼记忆力、增强理解力)。
7、悟出了作文,要 *** 情实感的道理。
8、使我发表了第一篇作品。
(此环节为定向搜索信息。要求学生扫描全文,快速筛选相关信息。)
第二,以上几条中,哪些在文中表达得比较鲜明突出?哪些是一笔带过?
提示:第4、5、6、7、8条较详细,其余简略。
(信息在文中所占的份量与比重,关系到文章主旨的定向。)
  四、品读
我对读书是什么情感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句子或词
语看出来的?
1、教师示例:读小画片。
①情感态度:热爱。
②相关词句:美差、抢、眼羡、卖力、饱览。
③品味词语:用替换法,比较表达效果。如:
遇到大人让孩子买菸,这美差(事情)往往被男孩抢了去。
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看)那一大叠画片。
(语言文字的背后有情感。对语言的品味,只有达到情感层次,才能真正感受到其内涵。而细读则是其必要手段,没有细腻的品读,就不可能体验到情感内涵,更不可能有欣赏和评价。教师的示例,只是一个引子,为学生引路。)
2、学生活动。
依次找出读连环画、读文化站图书及读图书馆图书内容中表示对读书情感的词语,并作点评。
读连环画:痴迷、想入非非、泪落如珠、忘吃忘睡、扎进、迷醉。
读文化站图书:绿洲、奔、囫囵吞枣、牵肠挂肚、如饥似渴。
小结:这些词语生动地写出了书对我的吸引,也写出了我读书的迷醉感、愉悦感。你应该有这种感受吧!
(在品味中学习品味文学语言的表现力,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感受,逐步形成品味语言的习惯与能力。)
3、讨论。
第2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提示:概述读书的感受,总启下文。愉悦为文眼。
(关注关键句。如果把l_2自然段视为观点的话后文就是材料。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两段与后文的内在联系。这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4、背诵第2自然段。
(精彩片段,要引导学生适当积累。)
  第二课时
(任务:质疑性阅读。)
  一、导人
名家也可能有误笔。《我的长生果》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向我们传授了极为宝贵的读书经验。不过,这篇文章也有瑕疵。我们试挑几根刺吧。
  二、收集学生意见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中有价值的意见,它可能在教师预设之外,但仍然是教学中不可多得的最宝贵的资源,要充分开发利用。
1、质疑一:标题。
①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本文以我的长生果为标题,你认为拟得好吗?说说你的理由。
(此环节引导学生审视文章标题。好的标题,或者涵括全文,或者精练生动,或者含蓄隽永,或者发人深思。增强学生拟题意识。)
附师生讨论结果:该标题很形象地写出了书的作用。但有几点值得商榷。其一,标题的话题是书,而文章的话题中心是读书,标题不能涵括正文。其二,正文中只有一句话照应标题,标题有悬空之感。其三,作者完全可以把读书的作用与长生果对人的滋养联系起来,使标题与正文有机融为一体,使长生果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加深入读者之心。
②你怎样修改标题?
2、质疑二:部分材料的运用。
①提问: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观点统帅材料,材料支撑观点。
②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提示:读书有乐趣,有作用。
(确定了文章的观点,才能审视材料的选择、运用是否得当。)
③审视文中关于三次作文的材料。这三个材料都是先写经历,后写感悟。感悟实际上是文章的小观点,经历就是支撑小观点的材料。请思考:
a.从局部看,相应材料是否能支撑小观点?
b、从整体看,小观点是否能支撑全文的大观点?
(观点与材料是阅读中永远要关注的内容。能够发现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是阅读水平较高的标志;能够发现文中观点与材料不和谐现象,是阅读水平更高的标志。此环节,有利于切实磨砺学生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附师生讨论结果:
关于作文《秋天来了》材料:
①感悟与经历脱节,或者说经历并不能证明感悟。因为从第9一ll自然段看,我悟出独创意思并不是课外读物的馈赠,而是我因为不安分大家都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所谓独创是课外读物的馈赠这一观点缺乏相应材料做支撑,是一个空观点。
②整体看第9一12自然段,主要意思指向课外阅读的好处,这与全文的主旨相符,文气也贯通。
关于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材料:
①感悟与经历仍然脱节。经历主要说明我作文是有了课外读物的借鉴才大显身手,而感悟却扯到了真情和创造上,突然转移了话题。
②从全文看,感悟应围绕读书写。比如可写成:读书使我在作文时有了文学的借鉴。这样,文气也贯通。不应该枝蔓话题,游离中心。
③经历也有枝蔓情况。应该重点写平常看过的词语全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这样也与上文第13自然段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相关联,相照应。嵌字运用这一例子很典型。但有关真情实感的叙述,纯属多余。
关于小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材料:
感悟很好,可以支撑全文的大观点;但经历部分仍然与感悟联系不紧密。
①如果要修改这三处,你怎样改?
(让学生亲自动手修改,强化实践环节。修改后再反思,是否没有问题了?观点与材料是否成为有机的整体了?)
  四、布置作文
根据课堂讨论,结合自己进一步的思考,写一篇文章。可以维护作者的写法,可以质疑作者的写法;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写议论文。参考题目(也可自拟):
1、名家也会有误笔。
2、第一次质疑。
3、我对《我的长生果=》一文的质疑。
4、《我的长生果》指瑕。
5、为名家辩护。
6、给叶文玲的信。
(此环节将进一步巩固质疑性阅读的成果,也为学生提供了极好的练笔机会。优秀作品可推荐给报刊发表,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后记】
我一直认为,语文学习要善于处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从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实际状况看,许多学生对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自觉的意识。比如,读文章不知文中所用材料的真实意图;写文章,材料与观点常常脱节。我痛感观点与材料问题的背后。是思维是否严谨缜密,它是语文学习中带根本性的问题。
这节课,我做了一个尝试:用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审视名家作品。我想告诉学生,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是阅读与写作的基本规律,任何人都不能违反。我的体会是:
首先,教师对所教内容必须有真知灼见,方能在教学中出神人化。《我的长生果》是一篇较老的课文,我在10年前就教过它。当时我并没有多少怀疑性思考。教学参考书及教师用书也没有提出大的质疑。随着我对观点与材料问题的有意关注,我才发现了该文在选例取材上有些不够严谨缜密,遂萌生了进行质疑性阅读的念头。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质疑生发,可以说给了我一个契机。所以,教师精深的思考,是课堂成功的前提。
其次,要相信学生。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学生的头脑不是容器,而是火把,教师要做的工作不是填充它,而是点燃它。只要教师引导点拨到位,就能焕发出灿烂夺目的光彩。



《我的长生果》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答:我痛感观点与材料问题的背后。是思维是否严谨缜密,它是语文学习中带根本性的问题。 这节课,我做了一个尝试:用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审视名家作品。我想告诉学生,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是阅读与写作的基本规律,任何人都不能违反。我的体会是: 首先,教师对所教内容必须有真知灼见,方能在教学中出神人化。《我的长生果》是...

我的长生果作者是谁
答:州。自幼酷爱文学,13岁读初中时在县办的《玉环报》上发表《夫妻间的小风波》和《七角钱》两篇小说。1957年考入高中后因家庭成份不好辍学,回乡在镇文工团、业余宣传队做宣传员,次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正式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我和雪梅》。1962年迁居河南郑州,先后在郑州金水区工业办公室、郑州金笔厂、郑州机械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