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有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

作者&投稿:籍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浅议地勘单位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

罗卫江
(江西省地矿局,江西南昌,330002)
地质勘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和前沿产业。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属地化后地勘单位的生存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地质勘查业全面走向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本文就地勘单位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略谈管见。
一、存在的问题
1.观念滞后
计划经济时期,地勘单位考虑的是如何找矿问题,即如何完成国家任务(找矿)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绝大多数地勘单位考虑了找钱找矿问题,同时因为有一定数量国拨地勘费和国家订货市场项目支撑,日子过得还平稳,依赖国家事业费的“等、靠、要”思想观念仍很严重,被动参与市场,主动开拓市场观念不强。从事地质勘查专业的干部职工思想观念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阻碍着地质勘查业市场的进程。
2.经验不足,市场经营能力差
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圈”中生存,一些地勘单位进入市场后,缺乏市场经验,无论是经营机制、经营手段,还是经营策略都很欠缺。捕捉市场信息能力差,主动进攻能力弱,未发挥自身潜能,发展机遇经常被失去,在市场竞争中常常打败仗。
3.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地质勘查工作随着单一国家预算调控的减弱,国拨地勘费不再统包统揽全部地质工作。而地质勘查市场又未完全发育成熟,作为地质勘查产品地质成果还无法进入市场流通。地质勘查业市场仍处于孕育摸索阶段,市场导向、市场运作与交易、市场秩序管理等尚不规范,加上部门分割、行业壁垒、区域保护等,难以融入地方经济,难以吸收社会资金,难以按市场规则进行。
4.市场主体实力差,服务领域窄
市场经济国家的地质勘查企业可划分为3类:第一类是探采一体化大型矿业公司;第二类是专业从事地质矿产勘查的公司;第三类是专业技术服务公司,包括地质咨询公司,从事多方面专业技术服务。其市场服务延伸领域宽,方法手段综合性多样化,主体实力强,优势明显。而我国地勘产业的有机构成较低,单一的地质勘查方法和手段仍未改变,服务领域不宽,市场适应能力差,这种结构性矛盾已严重制约地勘业的发展。如计划经济体制下,地勘单位只管勘查不准延伸开发,使地勘行业单打一。近几年,虽然也加大了向地勘延伸业的发展进程,但因起步晚,起点低,资金不足等诸多因素,整体实力仍较差。
二、实现条件
1.树立市场观念
地质勘查业要全面走向市场,首先就要从思想上、观念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封闭的自成体系的僵化行为的牢笼,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勇敢走出去和社会市场接轨,主动参与竞争,开拓市场。
2.转换经营机制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实行由计划向市场、由事业向企业的战略转移,转换经营机制,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以资产为纽带,实现投资来源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建立起适应地质勘查业全面走向市场的新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机制,使地勘单位真正转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转变成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灵活高效的现代地勘企业。
3.营造市场环境
政府要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打破行业封锁、地方保护等不平等竞争行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维护地勘单位的合法权益;加强地质勘查业的行业管理,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通过法规建设、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措施,使地质勘查业市场主体实力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发展速度加快。
三、实现途径
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地质勘查投资体制已发生重大变化,地质勘查费从单一中央财政拨款转为中央、地方、企业投入并存,并且地方和企业投入的比重日益增大。江西省地矿局2004年完成总收入10.1亿元,其中地质勘查业延伸的对外创收达7亿元,占总收入的70%。地质勘查成果的需求主体也从单一政府分配转变为多元化的需求,尤其是对矿产勘查成果的需求日益火爆。以江西为例,自2001~2005年6月30日止,全局共发生矿业权转让合同65个,转让总价款3.7亿元,吸收社会资金4.2亿元。随着经济发展,无论是国家地勘费投入,还是社会资金投入地质勘查业,都将不断加大。尤其是地质找矿业,社会资金投入发展迅速,成几何级数增长,给地质勘查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地质勘查业进入市场,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资源配置,用市场经济规律和运作方式组织地质勘查工作。当前地勘单位应从以下途径进入市场、抢占市场。
1.国家订货市场
由于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当前地质勘查投融资体系、矿业资本市场尚未建立,化解找矿风险能力还很弱的情况下,国家仍须加大对地质勘查工作的投入,特别是在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方面。国拨地勘费将主要用于增加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评价、中央财政补助地质勘查、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等专项投入。近几年国家订货市场将有较大发展,作为地质勘查业的主力军,地勘单位应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主动争取,优质完成。同时,行业主管部门在发包项目时,应重点倾斜,对地勘单位实行项目扶持。
2.地方政府勘查市场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区域间的竞争也存在着资源的竞争,省级将建立地质勘查基金,支持优势矿产、重要性矿产勘查项目和重点地质调查项目,如农业地质调查、旅游地质调查、灾害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等项目。地勘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争取政府支持,承接政府市场项目,融入地方经济,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3.矿业权市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明确赋予了“两权”(探矿权和采矿权)的资产属性,使“两权”流转,由矿产变为资产成为现实。地勘单位应充分利用前期地质找矿资料、信息等成果,围绕市场紧缺矿种,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研究,取得新的找矿成果。同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更多矿业权,加速勘查成果转化,实行有偿转让,积蓄资金,滚动发展。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指导,重点培育,使更多的地勘单位储备更多的地质成果,为地勘单位增强发展后劲,走向市场创造条件。
4.联合勘查开发
地勘单位以矿业权或地质勘查成果、地质勘查技术为条件,选择效益好、市场急需的矿种或项目,联合社会力量,吸纳社会资金,成立股份制公司,实行商业性勘查和开发,开辟新的市场,促进地质勘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5.依法边探边采、自营矿产开发项目
地勘单位依据自身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将潜在的种种优势变为现实的生产优势。选择好成果可靠、市场前景好、开采条件好的矿种,自行组织勘查与开发,培育持久性经济增长点。
6.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市场
发挥地勘单位人才、技术、信息等综合优势,开展多功能、多领域的勘查技术咨询服务。利用勘查手段的多样性,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拓宽市场服务领域,如国土调查、城市规划、矿山安全评价、环境评价、灾害评价、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等市场。
7.矿山资源调查评价
随着矿山开采速度的加快,矿山资源条件的变化,地质勘查工作应围绕矿山做文章。运用新思路、新方法开展矿山资源利用调查评价,帮助矿山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矿山远景储量,延长矿山开采年限,提高经济效益。
8.引进外资勘查和开辟国外地质市场
我省地质工作程度较高,地质找矿难度不断加大,地质勘查市场不断萎缩,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地质勘查业也应“两条腿走路”,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壮大地质勘查市场。不少省局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带来了良好的市场前景,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总之,地勘单位走向市场要坚持解放思想,紧跟形势,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和工作体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更加主动搞好服务,主动争取市场,不断开辟新的市场领域。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才能使地质勘查业市场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才能使地勘单位不断地进入市场,开辟市场,赢得市场,增强发展后劲。
作者简介
罗卫江,江西省地矿局处长,高级工程师。

孙和平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地质勘探行业随着原有的计划经济向新的市场经济的转化,逐步从昔日的“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发展到今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支生力军,归根结底靠的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风险管理。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每个企业在经营中都有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对于我们的地勘单位来说,目前所面临的动荡多变的经济环境,国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中国加入WTO后带来的市场的分割、竞争的国际化,都给地勘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各种风险,地质勘探行业内大规模的组织结构调整以及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深入,更使地勘单位的投资风险重重,地勘单位在现阶段优惠的政策条件下,为了强队富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只有加快前进的步伐,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条件和现有的资源优势,努力拓展包括投资在内的经济业务范畴;但是各种投资特别是对矿业权(采矿权及探矿权)的投资,对我们来说几乎是前所未有的,投资风险的出现也不可避免。因此,如何化解和减少地勘投资风险是当前地勘单位必须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需要进行投资风险管理。地勘单位要进行投资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地勘单位在市场经营中有哪些投资风险,然后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加以排除或化解。我们只有加强投资风险意识,提高抗投资风险能力,进行系统的管理和科学的决策,建立起相应的投资监管机制才能预防和避免投资风险的发生,从而保证地勘单位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赢得主动。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一种投资项目预期的收益和风险都是同时存在的,地勘投资也不例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勘工作的分体运作,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与企业化改制,以及地质勘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格局与地勘成果市场交换机制的形成,未来地勘单位(企业或公司或集团)必然要建立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风险利益机制,以防患投资的失误和失败,因此,对地勘单位投资风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一、地勘单位投资风险
1.地勘单位投资风险的概念
地勘单位投资风险就是地勘单位对地质勘查工作项目投入失败的可能性,亦即地质勘查项目成果与单位收益的不确定性或差异性。
2.影响地勘单位投资风险的关键因素
(1)人力资源。20世纪末,由于地勘行业的不景气,造成了绝大多数专业的地质专业人才流失,使我们的地矿主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因此重视和开发人力资源,建立健全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为地勘单位的各项经营活动提供较高的人才储备是当务之急。
(2)体制和多元化机制。体制上的风险往往对地勘单位的经营活动形成较大的制约,现阶段地勘单位的企事业混合体制是潜在的风险,地勘单位建立在企事业混合体制基础上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与现代企业制度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依赖地勘费投入的支持仍然占主导地位。多元化经营是近年来地勘单位的一大特色,它为地勘单位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但由于经济多元化元素而导致投资项目失败的事例屡见不鲜。
(3)市场变化。地勘单位现有的经济实力很难适应经济市场的大变化和大改革,同时由于地勘单位体制制约造成对经济市场的风险把握能力较薄弱。
(4)政策风险。现阶段,国家政策对地勘单位而言,某些政策的调整会有利于其更好地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地勘单位自身极有可能难以适应和承受这种调整所带来的变化与压力。
二、地勘单位投资体制与机制
1.从投资本质上认识地勘单位的投资体制与机制
绝大多数地勘单位现阶段并没有真正拥有能使其转企的载体———矿床(点)(矿权),因此,假如在现阶段对地勘单位实行真正“断粮”,则地勘单位“存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难说成为真正的企业或集团公司了。有鉴于此,一些地勘单位在目前的有利政策环境下,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和实践,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生产和经营矿权。成功者固然有之,但更多的却是“成效有限”,甚至完全失败,其根本原因自不待言。
2.地勘单位投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
(1)由于事业体制下的地勘单位并不是真正的企业,从投资主体上讲,国家仍是投资主体,基本事业费仍在起着支撑作用。在这样一种体制下,地勘单位不可能以真正的投资者身份出现,投资运行就不可能顺畅。要构建的投资主体,就必须改革地勘单位管理模式,实现事业体制的彻底转换。
(2)构建以地勘总公司为主体的企业经营模式。一般来说,以局为单元的地勘总公司的组建,是由单一国家投资主体的事业单位改组为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公司。按照“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原则,国家授权总公司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地勘企业在总公司的授权下行使法人权利。地勘企业,要制定自己的企业发展战略,作为投资主体,要自主筹措资金、决策项目,实行项目业主责任制和项目资本金制度,并充分享有法人财产权。
(3)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资制衡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吸收职工入股,在地勘企业之间相互参股。只有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才能建立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利益机制的作用,同时确保项目投资的资金需求。
三、地勘单位的投资决策
地勘单位投资决策的评价方法与标准,目前,我国与西方国家是不一样的。西方国家的矿业(或勘探)公司对地质勘查项目的选择与决策,是以一定的经济概念为前提,除对投入、产出的分析外,还必须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因此,地勘单位决策的经济概念可认为是成本、风险和收益的组合,并可用C、P和R表示。C为地勘单位为发现矿床(点)或拥有矿业权一般的或平均的投入成本,这主要包括地质勘查项目的前期投入、矿业权的投入价款和使用费,也主要体现项目在成功(或转让)之前的所有费用成本;R为地质项目的平均收益,是具有经济意义发现的报酬和从事地质投资的动力;P为已发现的矿床(点)(或取得相关地质资源储量,抑或是矿业权转让时的收入)的概率,是成本与效益之间的连接点。只有期望收益大于有关成本和风险时,才能作出肯定的投资决策,而当成本与风险比预期的收益大得多时,应采取否决的投资决策;而上述差距太小,难以迅速决策时,往往会暂时不定,以后再说。但无论作出何种决策,其投资准则均是同时满足最低可接受的规模(或储量)和获利能力。
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地质项目投资决策方法,则是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预算可能作出的安排,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规划、部署和组织地质勘查项目的实施。
我国现阶段地质项目投资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决策的程序和方法都与西方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我们的投资决策带有较为浓重的行政色彩,这与项目投资这一经济行为的内在要求并不相符,除误打误撞的少数特例外,部分失败甚至完全失败者比比皆是,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对我们投资决策的机制进行改革。
四、地勘单位的投资标准
(一)西方国家的投资标准
长期的探、采(冶)一体化管理模式,是西方国家地勘单位用以决策的勘探投资标准,可简单地分为长期考虑和短期考虑。长期考虑用不同期望值来评价,短期考虑用部门风险标准来考虑。
1.期望值量度
期望值是长期勘探过程所产生的平均值。勘探期望值可根据所进行的勘探环境内地质项目投资的平均现金流量时间分布来估计,从其自身角度来看,成本和收益应以税后基数计算。由于考虑时间价值,必须把平均成本和收益分解到各个时间(或期间),或者分摊到各个时期中,以便正确评估,可能利用的期望值量度如下:
a.每个发现的期望值(ev)=PR-C式中:C为每次发现矿床(点)(矿业权价款和使用费)投入的金额;P为形成经济矿床(矿权投入拥有的经济价值储量);R为投资产生的平均收益。
b.每个经济矿床(点)(矿权)的期望值(EV)=R-E式中:E为发现并圈定一个经济矿床(矿权)所需要的平均投入成本(C/P)。
这两个期望值量度代表了一样的基本准则,只是分别以矿床(点)(矿权)和经济矿床(点)(矿权)两个不同的基础表示而已。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从矿床(点)(矿权)成为经济矿床(点)(矿权)的概率,即:
EV=ev/P
期望值评估数越高,对长期的勘探环境就越有吸引力。期望值大于零,通常是投资的必要条件。
c.期望等年收益(EAR)
勘探投资环境的吸引力可以用投资的期望等年收益来度量,也是一个通过经济矿床(点)(矿权)平均现金流量的分布求得。也就是将投入的各项成本费用,均匀地分配到投资期限内,既发现一个经济矿床(点)(矿权)的全部操作年限(勘探、开发和生产周期的总和)。期望等年收益(EAR)就是等年收入与等年投入成本之差。
d.期望收益率(RR)
投资的贴现收益率(RR)可以一个经济矿床(点)(矿权)现金流量的平均时间分布进行测算。根据定义,RR是使正现金流量现值等于投资现值的贴现率。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收益率就是一个投资方案在其投资操作年限内预期可以得到的年收益的平均百分数。
2.部门风险量度
这里所说的“部门”绝非等同于我国对地质勘查业实行行业或系统管理的政府部门或主管部门,而是指矿床(点)(矿权)投资的直接投资单位,作为投资利润唯一的单位,在投资方案评估、编制投资计划、投资决策时,必须对其投资风险予以考虑。
(二)我国现行的地勘单位投资标准
在我国,经济体制、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均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地质勘查业与矿业的经济运行体制,目前仍是分体运行,并未形成以矿业公司为经营主体的集团化公司。探、采(选)、冶基本上分属上中下3个不同阶段的产业,因此,我国现行的地勘单位投资标准,并非西方矿业公司那种长期考虑的期望值量度和短期考虑的部门风险量度,而是一种特定经济环境下的地质勘查费用(矿业权价款)标准,其是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矿种的地质勘查历史资料计算出来的综合平均费用,并按相应的风险系数和区域地质调整系数作了调整。
在现行体制及地勘单位现有经济实力下,很难设想一个地勘单位能拿出一笔资金(或贷款)自主进行某一地区某一矿种的勘探,往往均是以较少的资金取得矿床(点)(矿权)后,要么进行基础性地质工作后,再探索进一步投资的可能性;或是以矿床(点)(矿权)与别人合作,合作的方式有好多种,或是矿床(点)(矿权)作价为投资股份,不再对开发投入部分资金,或者是矿床(点)(矿权)作价为投资股份,在开发过程中投入资金;或是与别人合作取得矿床(点)(矿权),再根据取得矿床(点)(矿权)时投入的比例进行投资开发。无论任何一种方式,地勘单位均有投入,最基本的投入是矿床(点)(矿权)的价款和使用费,如进行基础性的地质工作或与别人合作开发,那样,地勘单位投入的投资额也是一笔不少的资金和资本。
在我国现阶段,地质投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能真正成为大的经济矿床(点)(矿权)的概率是很低的,在这种环境下,运用单位有限的资金并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证实现期望值,对这种风险的评估,往往是采用“赌徒”的方式进行风险量度,这是现在绝大多数事业型地勘单位普遍存在的。
这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地勘单位的经济运行体制所致,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仍是分体运行,在现行的体制和经济实力情况下,绝大多数地勘单位均是将其拥有的地质矿产资源(有时可能是空白地)进行转让,转让成功则投资成功,如转让失败,则自我核销。在其投资时,则几乎没有将风险原则纳入单位经济运行原则中。
五、目前地勘单位投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配置专门的人员进行投资风险管理活动,地勘单位投资风险及投资风险管理的概念及意识淡薄,没有积极、主动、系统地进行投资风险管理工作,投资风险的事前管理缺位、事中和事后管理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2)地勘单位的投资风险管理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管理,由于缺乏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地勘单位往往不会主动地对其投资行为进行投资风险识别、评估、管理和监控,往往认为只要投资了便万事大吉。
(3)地勘单位中的投资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瞬时或间断性的,意识到了就进行管理,事后则“好了伤疤忘了疼”。
(4)缺乏对投资风险进行定期的复核和评估,降低了单位适应环境变化和规避投资风险的能力。
(5)缺乏系统、科学的投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指导,更缺乏系统的投资管理监督约束机制。
六、地勘单位投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1.提高投资风险意识,预测和识别投资风险度
应根据单位实际制定的规章制度,强化投资的职责和职权,使投资风险管理有据有依,对每一项投资都应成立投资风险决策小组,咨询专家或投资机构,科学安排决策的步骤:①发现问题,确定投资风险的原因;②明确投资风险目标;③列出可行的投资决策备选方案;④评估投资方案的优劣;⑤选择最优方案和次优方案。
2.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把握正确的投资方向
以投资项目为中心分析投资的风险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做好充分的风险度评估,才能较好地把投资控制在风险控制范围内。
3.做好投资方案的比较评估与项目总评估
做好经济评估是确保投资项目收益,降低风险的重要工作。经济评估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①首先是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和投资环境进行各项经济分析与评估,可称之为风险投资事前过程评估;②根据事前过程评估的结果,选出最佳经济方案纳入项目评估报告;然后进行最终评估,对项目的总体投资方案进行综合经济分析和评估,从项目整体上获得最佳经济效果,选择最佳投资效益的总体投资方案纳入项目总评估报告,可称之为投资跟踪评估。
4.建立和完善投资风险管理机构,搞好投资风险管理制度建设
首先要建立投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投资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地勘单位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对投资风险实施及时有效的防范管理。因此,应在地勘单位的组织机构中单独设立一个投资风险管理部门或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按照精简高效实用的原则,制定一套投资风险防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流程,加强地勘单位与各个风险单位的信息沟通,划定重点风险治理单元和环节,迅速获取投资风险信息,快速组织信息处理,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化解。
5.建立投资风险预警系统,合理确定投资风险指标体系
建立反应灵敏、及时的投资风险预警系统,是防范地勘单位投资风险的重要条件。因此,一是要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准确编制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并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二是要建立地勘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并将预期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使经营者及早采取投资风险防范措施;三是要建立地勘单位投资风险指标体系;四是要制定科学的投资风险评价方法,依据投资风险评价体系,对有关数据和风险指标进行测算评估,根据测算评估的结果,提出防范和化解地勘单位投资风险的措施及办法,并组织实施。
6.加强投资全过程的管理,设立风险投资基金
地勘单位投资风险管理的评价机制的实施目前尚是空白,我们必须建立风险评价机制,设立投资风险基金,做到“事前做可行性研究,考虑资金或资本的时间价值和未来发展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存在的风险和应变策略;事中做好各个环节的监督工作;事后做总结性经济效益审计”,每年按投资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投资基金,用于抵减出现风险时的亏损,提高抵抗投资风险的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可以预见,商业性地质投资的风险,将逐步由国家地勘费的大包大揽转移和分散到各个矿业、地勘单位、勘探(集团)公司、私营企业和个体老板。由于风险利益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风险和收益不可能继续分离下去,对于现阶段的地勘单位来说,树立投资风险意识和建立投资风险利益机制,搞好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分析与评价,完善风险控制体系,是提高地勘单位投资效益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必要措施和手段。
参考文献
王希凯.2000.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
左小德.1995.项目投资管理学.济南:济南大学出版社.
刘曼红.1998.风险投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周惠珍.1999.投资项目评估.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刘东生.2007.地勘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浅析.
靳秉强.1995.地勘单位改造为现代公司的初步探讨.中国煤田地质.

郑洪涛1,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2.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

地质勘查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基础性、先行性工作,是保证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基础性服务行业。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地质勘查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到可开采的矿床,解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矿产资源问题。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广大地质工作者探明了大量矿产资源,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矿产资源形势日趋严峻,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正在下降。资源紧缺的主要原因有3方面:一是找矿难度加大和地质勘查的有效投入不足,导致储量增长缓慢;二是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GDP高速增长,需要有很大量的物质投入特别是矿产品的投入,以支持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三是我国人口众多,需要消耗的矿产资源数量也在不断加大。解决矿产资源紧缺问题的中坚力量是地质勘查行业,而地质勘查单位是组成地质勘查行业的基本细胞,地质勘查单位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决定地质勘查行业的兴衰,因此研究地质勘查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地质勘查业的发展与现状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提出了“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方针,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物给物,推动了地质工作蓬勃发展,地质队伍空前壮大。这一时期,发现了世界级大庆油田,继而在华北、江汉等盆地连续突破,建立了一大批煤炭、黑色、有色与稀有金属矿产基地,全国探明储量的矿种达134种,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的工业体系。与此同时,由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反击右倾翻案风”等天灾人祸的严重干扰,地质工作走了弯路,盲目勘探了一大批至今无法利用的“呆矿”,占用和浪费相当可观的国家资金;地质队伍膨胀到100余万人,造成沉重的历史负担,其影响延续至今。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土资源部成立,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积极稳妥、周密细致地推动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和地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199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地勘队伍实行属地化管理,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1999年7月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组中国地质科学院。在此基础上,组织实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门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从而从体制上将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离,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家地质工作新体制框架。

二、改革使国有地质勘查单位面临挑战和机遇

1999年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这应当看做是“地质工作春天”的开始。随后中央先后出台了12项优惠政策措施支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与发展,将公益性地质找矿和商业性地质找矿分开运行,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地质工作的发展。2002年开始特别是2006年以来,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整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通过市场获得的预算外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总量有了大幅度增长,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职工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与属地化前相比大有改善,职工队伍稳定,单位凝聚力增强。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经济增长的来源主要有几方面:一是中央和地方地质勘查经费;二是中央和地方地质专项拨款;三是境内外劳务收入;四是矿业开发;五是矿业权转让。这使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焕发活力。

但是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也面临激烈竞争。民营、大型企业等组建的新型地质勘查单位越来越多,将进一步打破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一统天下”的格局。这些新型地质勘查单位具有三方面优势:一是资金雄厚,在争夺矿业权时比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更具有实力;二是在分配机制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他们利用高薪吸引人才,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仍然是事业单位,不可能用高薪政策使用人才,因此人才不可避免地要向这些新型地质勘查单位流动;三是新型地质勘查单位在勘查装备上比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精良得多,在争夺市场方面对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形成强有力的冲击。

近年来,国有地质勘查单位进行了许多改革的尝试和积极地探索,改革没有一定的模式,因各省政策不一,改革进展的速度也有所不同,但都局限于内部的改革与探索,走的是“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改革并没有真正触及产权、资产所有权等深层次问题,也没有一家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真正变成了企业。如内蒙古、广东、云南、新疆等省(区)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他们主要采取了整合属地化地勘队伍、推进内部企业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等措施。改革后,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分配机制摆脱了事业单位体制的束缚,极大地刺激了劳动的积极性和劳动效率。

三、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考

应当看到,我国几十年计划经济下传统体制给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留下了很重的包袱,用于发展生产的经营性资产不足,技术装备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差,市场竞争力不强,诸如住房、基础设施、养老、医疗、离退休等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阻碍了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世界在发展,国家在进步在发展,整个社会都在发展,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也必须发展。当然,政府政策的推动是发展的前提,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更要主动发展,正视困难,将观念从“要我发展”主动更新到“我要发展”,实现又快又好地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培育主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做强地质勘查业

地质勘查业是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主业,也是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优势产业。地质勘查业是矿业的上游产业,受矿业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国家的矿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与地质勘查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发展主业的关键是要找大矿找好矿,要不断研究国家的政策导向,突出重要矿种、重点成矿区带矿产勘查。以石油、天然气、煤炭、铀、煤层气和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钾盐、金等16个重要矿产为重点,加强11个主要含油气盆地和新区新领域油气资源勘查、13个大型煤炭基地资源勘查和16个重点成矿区带的重要矿产勘查。同时,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鼓励社会投资者依法开展能源与非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勘查。鼓励企业开展国家急需矿种的勘查,鼓励在中西部地区及边远地区等经济欠发达且具资源潜力的地区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鼓励开展中东部地区老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政府还要积极为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矿产勘查开发合作提供政策、金融、信息等服务。这就为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找矿指明了大方向,这些是近期国家战略性矿种,战略性的矿产资源勘查是公益性的,是国家投资进行的勘查,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找矿项目,另一方面要放眼于商业性找矿活动,用国家投资项目解决温饱问题,用商业性找矿项目达到致富目的。

2.拉长产业链,走勘查开发一体化道路

矿产资源勘查要选择具有充分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的成矿区带及勘查区,运用新的成(找)矿理论和综合找矿方法手段,分层次、分阶段、分级序地部署地质找矿工作,以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但矿产勘查是高度冒险的事业,包含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勘查地质学家任何时候都必须与风险和不确定性打交道。正因为找矿风险大,能够用于开发的矿业权所占比例很低,更应该珍惜这种机会和资源。谁抓住了机遇谁就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新疆一队、河南有色局一队的发恩德公司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是国有地质勘查单位职工大部分人的愿望,这样就可以取得事业费拨款,生存就有了保障,然而正是这种依赖心理导致了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进展缓慢。近两年地质勘查业经济的红火,似乎让许多人误以为企业化离我们很遥远,持怀疑态度,有的人甚至持抵触态度,认为企业化根本是不可能的。然而,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改革是大趋势。因为事业体制决定了这些单位不可能实行企业的分配机制等,收入分配机制不灵活就难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也难以从社会上聘用高端人才,自己的人才很可能被收入高的其他类地质勘查单位或企业“挖墙脚”,一旦人才长期流失下去,就可能使国有地质勘查单位陷入被动,甚至出现主业不能。因此,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在当前大政策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内部要主动深化改革,做到事企分开、体制顺畅、机制灵活,内部企业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一方面可以调动积极性,激活生产力;另一方面可以少犯错误,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第三可以为转为企业打下基础。

(三)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做好延伸产业

1.积极争取地方项目

国有地勘单位的发展和生存离不开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大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地质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的全过程,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地质工作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认真分析和研究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是十分必要的。如河南省,《河南省国土资源“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涉及地质行业的有五大项: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数字国土工程。国有地质勘查单位要审时度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做好延伸产业,扩大业务范围,壮大自身经济。

2.建立良好的地方社会关系

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属地化前,是分系统的“条条”管理,任务是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与地方政府很少接触和沟通。属地化管理后,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单位的发展受地方政策的约束;第二,地方掌握着地质勘查费用的投入,包括经费和项目费用;第三,矿业权的取得要靠地方政府审批,等等,国有地质勘查单位要多与地方政府沟通,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谐的外部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外因之一。第四,沟通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得过程,信息有可能为单位带来收益。

综上所述,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过了多次政策调整,目前大部分已经属地化管理,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尽管改革初建成效,但还都限于事业体制之下,改革的力度不大,事企不分、机制不活等体制障碍依然存在,政策层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建议、可以探讨,但不可以左右,但我们作为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直接管理者,有义务在法律政策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进行改革,促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郑洪涛.2009.地勘企业“走出去”的6W原则[J].资源与产业,11(4):22-24.

贺建委.2009.地矿企业快步走出去[N].地质勘查导报,01-20(1).

王金亮.2009.浅谈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2(2):43-45.

贺建委.2008.浅析地勘单位面临的形势及工作重点[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1(4):40-42.

王金亮.2009.发挥优势探索合作实现地勘单位经济快速发展[J].资源与产业,11(4):25-27.

王金亮.2001.河南有色地矿局企业化改造模式的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



浙江省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答: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全面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促进地质工作改革和发展,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组织由中矿联地质勘查协会、部信息中心和经研院等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于2007年6月4日~11日到浙江省进行了调研。重点调研了地勘单位近些年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情况、基本经验和成效,地勘队伍的现状和...

建材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答:二、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一)基本经济情况 截止到2006年底,建材地勘中心下属26个地勘单位完成总收入67284.9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其中:地勘业累计完成收入30343.5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工勘业完成收入27122.5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1%;其他产业完成收入9646.7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3%。总支出62522.08万...

关于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答:(一)国有地勘单位对发展矿业循环经济负有历史使命 缘于国有地勘单位工作性质与矿业经济的不可分割性。以河南省地调一队为例,地调一队创建于1957 年,系河南省地矿局驻洛阳的一支以地质找矿和科研为主的技术、知识密集型单位。根据省地矿局的地质工作总体部署和要求,我队履行国有地勘单位职责,发挥技术优势,主要从事...

关于江西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答:(2)符合地质工作各阶段逐步深化的特点,也适合我国目前地勘队伍仍以国有地勘单位为主的实际情况。 (3)在当前各类技术人员短缺、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地质人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4)促进了地质找矿突破,提高了找矿效果。 三、取得的成效 江西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可以概括为: (一)突出了加强地质工作...

分析探讨:我国地质调查新体制建立的若干思考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质调查新体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以前的一段时期内,全国的地质勘查工作将处于相对无序的状态,这是地勘体制改革不可逾越的阶段。因此,如何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地质调查新体制,健全并完善公益地质调查队伍,尽量缩短体系形成的过程,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需求,是...

加大矿权生产经营力度保障单位经济平稳发展
答:(1)理清思路,坚定信心,把地质找矿工作放在单位经营工作的首要位置。地勘单位的宗旨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地质矿产资源保障。经过几十年的锻炼,我们的专长、优势就在于地质找矿。突出了专长,发挥了优势,我们的单位才有活力,才能保障单位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几年,单位矿权经营工作取得的丰硕...

关于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建议
答:面对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等重大变化,研究新形势下地勘工作行业管理不仅仅是建立完善地勘工作新体制的理论问题,而且是加强地质工作,解决资源环境对可持续发展制约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国有地勘单位作用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地勘工作改革到了...

江苏省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
答:在对两个局调研的基础上,重点深入调查了江苏地勘局第四地质大队和华东有色地勘局814地质大队,并走访了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通过点面结合的调研,了解了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加强了地质工作的主要措施,参观了地质队伍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与地质勘查基层单位和野外一线地质调查人员进行了亲密接触。总体来看,《...

加强湖北地质工作的几点建议
答:要通过严格的规划管理,正确引导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布局和结构调整,正确处理公益性地质调查、战略性矿产勘查与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关系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对本省优势矿种和有望形成找矿突破的短缺矿种,预测中型及以上规模者原则上纳入战略性矿产勘查范围,由省级矿产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国有地勘单位进行整体规划、勘查...

地质勘查财政投融资机制改革建议
答:非油气矿产可以占到地勘资金来源的30%~40%,而非油气则占到70%~100%,这完全得益于国家允许在油气销售收入中提取勘探基金的财务政策。为了推进我国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保持矿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应改革现有的地质勘查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支出对地质勘查工作的支持力度。首先,应通过对地质勘查单位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