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自责的全文翻译是什么?

作者&投稿:中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孟子自责)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为“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允许我休了她。”孟母说:“为什么?”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就是你没礼貌,不是妇人没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声响,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没礼貌,并非是你妻子没礼貌!”孟子认识到自己错了,不敢休妻。
参考自百度百科:孟子欲休妻
望采纳,O(∩_∩)O谢谢~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人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孟母是一个善于教子的母亲,除了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孟母对织”的教子故事之外,《韩诗外传》还记载了他教育孟子认识自己的过失,自责自律的故事。孟子受教免休妻就是其中一例。

【孟子自责的全文翻译】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允许我休了她。”孟母说:“为什么?”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就是你没礼貌,不是妇人没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声响,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没礼貌,并非是你妻子没礼貌!”孟子认识到自己错了,不敢休妻。


【作品出处】

选自《韩诗外传》。


【作品原文】

"孟子妻独居,踞①,孟子入户②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③之。"母曰:"何?"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④,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⑤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言妇归。"


【注释】

①踞:箕踞,坐时伸开两腿,像个簸箕,这里指坐相不好。

②户:此处指内室。

③去:除去,去掉。此处指男方把女方赶回家,即休妻。

④堂:正屋,客厅。

⑤燕私:闲居休息。

⑥亲:亲自。

⑦备:准备。

⑧责:责备。

⑨请:请允许我。

⑩孰:谁。


【文学常识】

(1)说古代的坐姿:

中国古代非常讲究礼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古人唯一正规的坐姿是跪坐,臀部搁在脚跟上,跪坐是对对方表示尊重的坐姿,也叫正坐。姿势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长跪,也叫起,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像上文中孟子妻"踞"而坐,即使在家人面前也是不允许的。

(2)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姬姓贵族孟孙氏

孟共仲(孟恭仲)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ang)氏。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主要思想】

一、思想概述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象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二、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三、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

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

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

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

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

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

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 易子而教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四、哲学思想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人物生平】

生平阅历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

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拜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人为师时姓曾名参(孔子亦有徒名曰曾参,即曾子),后更改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汲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孟子


【个人影响】

约在齐威王时到过齐国。似于同时又到过魏,曾先后见过魏惠王及魏襄王。在齐宣王时又到齐。他还去过滕、薛、宋、邹、梁等国。《史记》说孟子时,秦、齐诸国用商鞅、田忌等人,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而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受重用,故孟子与其门徒万章等人著书立说。但据《孟子》所记,孟子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礼遇,并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在齐,宣王任之为上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则齐必能采用其部分学说和主张。

《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邻家焉有许多鸡?乞丐何曾有二妻?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阅读启示】

孟母教子,循循善诱;孟子受教,知错就改。与人相处,要严于律己,礼貌待人。



孟子自责的全文翻译:

孟子的妻子在屋里休息,两腿叉开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她这个样子,告诉他母亲说:“我妻子没有礼貌,请把她休了。”孟母说:“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她两腿叉开坐着。”孟母说:“你怎么知道她这样呢?”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是你没礼貌,不是她没礼貌。《礼》不是说嘛,‘要入门时,先要问谁在里面;要上堂时,一定要高声说话;要进屋时,眼睛应该往下看。’这样可以使人在没有防备时,不至于措手不及。现在你到她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前也不说一声,使她这样坐着让你看见了,这是你没有礼貌,不是你妻子没有礼貌。”

于是孟子感到很惭愧,不敢再说休妻的事了。


孟子自责的原文:

孟子妻独处,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

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敦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

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出处:

这是《韩诗外传》记载的一个故事。原来的表述是这样的: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人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孟母是一个善于教子的母亲,除了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孟母对织”的教子故事之外,《韩诗外传》还记载了他教育孟子认识自己的过失,自责自律的故事。孟子受教免休妻就是其中一例。


孟子介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自责”出自文言文《孟子休妻》,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全文翻译

孟子的妻子在房间里休息,因为是一个人,便毫无顾忌地将两腿叉开坐着。这个时候,孟子推门进来,便看见妻子这样坐着,就很生气。原来,古人称这种双腿向前叉开坐为箕踞,箕踞向人是代表非常不礼貌的。孟子一声不吭就往外走,看到孟母,便说:“我要将我的妻子休回娘家去。”孟母问他:“这是为什么?”孟子说:“她既不懂礼貌,又没有仪态。”

孟母又问:“因为什么而认为她没礼貌呢?”,“她双腿叉开坐着,箕踞向人,”孟子回道:“所以要休她。”“那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孟母问。孟子便把刚才的一幕说给孟母听,孟母听完后说:“那么没礼貌的人应该是你,而不是你妻子。难道你忘了《礼记》上是怎么教人的?进屋前,要先问一下里面是谁;上厅堂时,要高声说话;为避免看见别人的隐私,进房后,眼睛应向下看。你想想,卧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声、不低头就闯了进去,已经先失了礼,怎么能责备别人没礼貌呢?没礼貌的人是你自己呀!”一席话说得孟子心服口服,再也没提什么休妻子回娘家的话了。

原文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 ”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出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注释

①踞:蹲,这里指不雅的坐姿。

②去:休,指丈夫把妻子赶回娘家,断绝关系。



【孟子自责】译文

孟子的妻子在屋里休息,两腿叉开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她这个样子,告诉他母亲说:“我妻子没有礼貌,请把她休了。”孟母说:“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她两腿叉开坐着。”孟母说:“你怎么知道她这样呢?”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是你没礼貌,不是她没礼貌。《礼》不是说嘛,‘要入门时,先要问谁在里面;要上堂时,一定要高声说话;要进屋时,眼睛应该往下看。’这样可以使人在没有防备时,不至于措手不及。现在你到她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前也不说一声,使她这样坐着让你看见了,这是你没有礼貌,不是你妻子没有礼貌。”

于是孟子感到很惭愧,不敢再说休妻的事了。


【白话翻译】

孟子的妻子在房间里休息,因为是一个人,便毫无顾忌地将两腿叉开坐着。这个时候,孟子推门进来,便看见妻子这样坐着,就很生气。原来,古人称这种双腿向前叉开坐为箕踞,箕踞向人是代表非常不礼貌的。孟子一声不吭就往外走,看到孟母,便说:“我要将我的妻子休回娘家去。”孟母问他:“这是为什么?”孟子说:“她既不懂礼貌,又没有仪态。”

孟母又问:“因为什么而认为她没礼貌呢?”,“她双腿叉开坐着,箕踞向人,”孟子回道:“所以要休她。”“那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孟母问。孟子便把刚才的一幕说给孟母听,孟母听完后说:“那么没礼貌的人应该是你,而不是你妻子。难道你忘了《礼记》上是怎么教人的?进屋前,要先问一下里面是谁;上厅堂时,要高声说话;为避免看见别人的隐私,进房后,眼睛应向下看。你想想,卧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声、不低头就闯了进去,已经先失了礼,怎么能责备别人没礼貌呢?没礼貌的人是你自己呀!”

一席话说得孟子心服口服,再也没提什么休妻子回娘家的话了。


【原文】

孟子妻独处,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

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敦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

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注释】

①踞:箕踞,坐时伸开两腿,像个簸箕,这里指坐相不好。
②户:此处指内室。
③去:除去,去掉。此处指男方把女方赶回家,即休妻。
④堂:正屋,客厅。
⑤燕私:闲居休息。
⑥亲:亲自。
⑦备:准备。
⑧责:责备。
⑨请:请允许我。
⑩孰:谁。

【出处】“孟子自责”出自文言文《孟子休妻》,收录于《韩诗外传》


【文章启示】

孟母教子,循循善诱;孟子受教,知错就改。与人相处,要严于律己,礼貌待人。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妻独处,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

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敦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

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译文】

孟子的妻子在屋里休息,两腿叉开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她这个样子,告诉他母亲说:“我妻子没有礼貌,请把她休了。”孟母说:“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她两腿叉开坐着。”孟母说:“你怎么知道她这样呢?”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是你没礼貌,不是她没礼貌。《礼》不是说嘛,‘要入门时,先要问谁在里面;要上堂时,一定要高声说话;要进屋时,眼睛应该往下看。’这样可以使人在没有防备时,不至于措手不及。现在你到她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前也不说一声,使她这样坐着让你看见了,这是你没有礼貌,不是你妻子没有礼貌。”

于是孟子感到很惭愧,不敢再说休妻的事了。

孟子的妻子在屋里休息,两腿叉开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她这个样子,告诉他母亲说:“我妻子没有礼貌,请把她休了。”孟母说:“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她两腿叉开坐着。”孟母说:“你怎么知道她这样呢?”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是你没礼貌,不是她没礼貌。《礼》不是说嘛,‘要入门时,先要问谁在里面;要上堂时,一定要高声说话;要进屋时,眼睛应该往下看。’这样可以使人在没有防备时,不至于措手不及。现在你到她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前也不说一声,使她这样坐着让你看见了,这是你没有礼貌,不是你妻子没有礼貌。”

于是孟子感到很惭愧,不敢再说休妻的事了。

是这样的, 我这篇文言文刚学完。

原文:孟子妻独处,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

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敦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

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归。

译文:孟子的妻子在屋里休息,两腿叉开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她这个样子,告诉他母亲说:“我妻子没有礼貌,请把她休了。”孟母说:“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她两腿叉开坐着。”孟母说:“你怎么知道她这样呢?”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是你没礼貌,不是她没礼貌。《礼》不是说嘛,‘要入门时,先要问谁在里面;要上堂时,一定要高声说话;要进屋时,眼睛应该往下看。’这样可以使人在没有防备时,不至于措手不及。现在你到她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前也不说一声,使她这样坐着让你看见了,这是你没有礼貌,不是你妻子没有礼貌。”

于是孟子感到很惭愧,不敢再说休妻的事了。

全是自己写的。

《孟子梁惠王下》的全文和翻译是什么?
答:(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2.参考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到哪里去了。”宣王说:“我用什么方法才能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罢免他们呢? ”孟子说:...

《孟子•告子上》翻译是什么
答: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译文: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

孟子欲休妻翻译
答: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

孟子敢问夫子恶乎长原文翻译
答:(55)所安:指孟子在“有圣人之一体”和“具体而微”两者之间如何选择。(56)姑:暂且。舍:放下。是:此。译文:公孙丑问:“请问夫子所擅长的是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可以明辨是非善恶之言,我善于养护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浩然之气是何意?”孟子说:“难以说清楚。它作为一种...

孟子离娄下全文翻译
答:”翻译: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假设有个人,他以粗暴蛮横的态度对待我,那么君子必定会反省自己:我(对他)一定还有不仁的地方...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全文翻译注释?
答: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全文翻译 勤勉没有别的方法,在于有恒心(持之不懈)而已.好马虽然善于奔走,却气力疲乏衰竭,中途就会止步.劣马缓慢行走、不间断,反而先到.因此要办一件事,学习一种技艺,真能精进不停,必然有成功的一天,(关键)在于善于运用精力罢了.现在有的人有志向学习,已然发奋学习,不分白天黑夜,几十天后...

孟子去齐文言文阅读
答:1. 孟子去齐,全文翻译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说:“看样子您好象有些不痛快。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不该责怪人。’” (孟子)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算年头,已经超过...

《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全文翻译。
答:【原文】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路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译文】孟子说:“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类的人物;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求利的人,是盗路一类的人物。要想知道舜和路有什么区别,没有别的,利和善的不同罢了。”...

有关孟子的名句及其翻译急急急急急急急!!!
答: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试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3.请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填写下面方框。4.你怎样看待“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的行为?三、资料下载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

谁可以给我有关空子孟子庄子的全文翻译
答:谁可以给我有关空子孟子庄子的全文翻译  我来答 4个回答 #热议# 有哪些跨界“双奥”的运动员? 龙博星 2008-08-08 · TA获得超过3.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2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658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老聃《道德经》白话解全集老子道德经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