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作者&投稿:初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一、首先是要使学生加强对教科书上所学的模型的理解。老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推导、验证这些基本的模型。学生认清模型的背景、实质,自然而然能够加强对它的理解。
二、应让学生知道: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有通过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要使学生有能力应用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老师应该教学生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通过讲解具体的例题等让学生熟悉建立模型解题的基本思路、方法,并进一步了解数学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在数学思想方法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但促进了科学和人类的进步,也使人们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数学不仅仅是数学家的乐园,它特不应是抽象和枯燥的代名词,它是全人类的朋友,也是广大中小学生的朋友。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数学,要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注重渗透模型思想。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建模策略有以下几点:
首先, 精选问题,巧设情境,培养建模兴趣。
数学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每个数学模型都有着现实的“生活原型”.。“生活原型”是数学模型的构建基础,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数学问题,巧妙地设置现实情境,通过这个现实的“生活原型”来引导学生以数学建模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概念时,可以提出一个情境:8个男生和7个女生各为一组,进行演讲比赛,哪一组演讲的水平更高呢?学生们提出并讨论了一些比较方法,比如按每一组的最高分进行比较,或者按每一组的总成绩计算,这些方法都有着明显的不足之处,最终都被否定了,此时,提出按“平均数”进行比较的方法正是恰到好处.构建关于“平均数”的模型就成为了学生们解决问题的现实需求,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们直观深刻地理解了平均数概念及平均数模型的原型、条件、适用环境等,而且培养了学生们利用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其次,把握过程,抽象事物本质,实现模型完整构建。
要将数学模型渗透于数学教学中,就必须准确把握从现实的“生活原型”到抽象的数学模型的过渡过程.。设置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问题,只是数学建模教学的开始,这一现实原型仅仅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型构建的基础素材,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从具体事物向抽象模型跃进的过程有着准确把握,并进行有效组织,否则就不能实现成功的建模.。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上升到对抽象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数学是一门“模型”的学科,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其作用当然也是数学应用的核心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活用“数学模型”,将其渗透到实际教学环节中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模型,深刻领会所学知识,顺利地建构数学知识体系,进而使得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素质的稳步提升。
数学模型的构建,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而构建数学模型这一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对数学知识和现实背景的再创造。所以,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体验及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经历并体验这种“再创造”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维和应用数学模型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下面就一教学片段来说一说:
【教学片段】
出示情境图。
师:谁来说一说第一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从图中我看到了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
师:第二幅图呢?
生:第二幅图中有2个小朋友去提水了,剩下3个小朋友。
师:你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吗?
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下3个。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也说得很好。你们能根据这两幅图的意思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几个?
生(齐):3个。
师:对,大家能不能用圆片代替小朋友,将这一过程摆一摆呢?
(教师在行间指导学生摆圆片,并请一生将圆片摆在情境图的下面。)
师:(结合情境图和圆片说明)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3个;从5个圆片中拿走2个,还剩3个,都可以用同一个算式(学生齐接话:5-2=3)来表示。(在圆片下板书:5-2=3)
生齐读:5减2等于3。
师:谁来说一说这里的5表示什么?2、3又表示什么呢?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的数学问题,5-2=3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有5瓶牛奶,喝掉2瓶,还剩3瓶。
生2:树上有5只小鸟,飞走2只,还剩3只。
……
除了教学充分展开外,更主要的是渗透了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训练的是学生抽象、概括、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且这种训练并不是简单、生硬地进行,而是和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相贴切——由具体、形象的实例开始,借助于操作予以内化和强化,最后通过思维发散和联想加以扩展和推广,赋予“5-2=3”以更多的“模型”意义。

一、在创设情境时,感知数学建模思想。情景的创设要与社会生活实际,时代热点问题,自然,社会文化等与数学有关系的各种因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用积累的生活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感

知数学模型的存在。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为儿童提供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走进情境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

二、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模型思想。
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主动归纳。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
例如: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一节课中,教师要有目的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梯形、圆几种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是怎样的?学生会想起通过割、补、平移、旋转等方
法拼成学过的图形,那么今天我们要探究的是圆柱的体积,你们怎样来推导它的公式?这样
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一个新知识都是用旧知识来分解,从中找到新知识的内在模型。
三、新知识的结论,就是建立数学模型。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各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各类图形的周长
与面积、体积的公式都是各种数学模型,学生有了这种模型思想才能应用它解释生活中的现
实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拓展应用数学模型。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实际应用带来的快乐。

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1.让学生充分参与与操作活动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但来源于生活实际,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如:在探究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操作活动:让他们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然后利用已有知识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方法,这就为学生创设一个“做数学”的机会,学生在操作前必须动脑思考,想好了才能动手剪拼,通过实际操作,多数学生都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了长方形,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而且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2.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活动
四、解释与应用中体验模型思想的实用性。
如在学生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关系后,先进行单项练习,然后出示这样的变式题:
1.汽车3小时行驶了270千米,5小时可行驶多少千米?
2.飞机的速度是每小时900千米,飞机早上11:00起飞,14:00到站,两站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学生在掌握了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这一模型后,进行变式练习,学生基本能正确解答,
说明学生对基本数学模型已经掌握,并能够从3小时行驶了270千米中找到需要的速度,从11:00至14:00中找到所需时间。虽然两题叙述不同,但都可以运用同一个数学模型进行解答。掌握了数学模型,学生解答起数学问题来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数学建模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是数学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协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这也给我们一些启发:在对学生进行模型思想渗透时,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实物出发,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接受,

更快地理解;在渗透这些思想时,教师首先需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去考虑;在教学过程中,通
过引导学生处理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快、更有兴趣地跟踪教师的思路。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模型无处不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一系列数学模型的理解、把握的
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渗透模型化思想,帮助小学生建立并把握有关的数学模型,
有利于学生握住数学的本质。通过建模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索、
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
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答:1、位置制思想:如一年级“生活中的数”数一把豆子要用到“十”、“百”等较大单位--- 2、转化的思想;新知一般都是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点来探索的,这样的例子在学习中太多了.3、算法多样化;每一种算法都是学生的一个“发明”,不同的人对不同的算法有不同的理解,只要他认为好就是好的,老...

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数学文化
答: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时,要遵循丰富性的原则,因为数学文化与各类学科触类旁通,本身就具有丰富性的特点,并且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教学活动的丰富性,摈弃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法,在寓教于乐中开展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答:(一)学习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渗透 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公式。定理、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隐藏在数学知识系统中的数学思想,定理性的内容是可以通过记忆来完成,而数学思想的形成则需要依靠教学过程中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在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让他们探索、思考、推理来自然地渗透数学的思想,不知不...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答: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1)备课:研读教材、明确目标、设计预案,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课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教学适合渗透哪些思想方法一无所知,那么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有的放矢.受篇幅的限制,教材内容较多显示的是数学结论,对数学结论里面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思维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
答:3 看形想量,结合“量的计量”的教学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数与形。但在现实生活中,数与形和量与计量总是密切联系着的,学习数学必然要涉及量与计量。如何在量与计量中渗透数形结合呢?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①认识秤和秤面。观察秤面从秤面上看到了...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数学思想
答:解读教材,在备课中体现数学思想 想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首先应在备课时,完整地分析、研究教材,高屋建瓴,统揽全局,梳理并挖掘教材的主线和脉络,建立知识间联系,归纳、提炼出其知识的特性,有效预设,承上启下,寓教于学。 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一课中,挖掘学生的认知基础,预...

小学数学教学,渗透的数学思想有哪些
答:1、对应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因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如直线上的点(数轴)与表示具体的数是一一对应。2、假设思想方法 假设是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答: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1、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教材体系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教材上的明线,另一条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蕴含在教材中的暗线。三流教师教教材,二流教师教知识,一流教师教方法。要成为优秀教师,就应善于深层次对教材进行研究与挖掘,把握住...

如何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
答:二、研究渗透的方法 1.情感诱导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2.背景...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答:1.在知识的呈现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2.在解题思路的探索中,恰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灵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会有利于教师深刻地认识数学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意识,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