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

作者&投稿:蔺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

(1)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武装夺取政权。(2分)异:俄国走的是城市暴动的道路;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分)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反动统治力量在农村较为薄弱。(2分)(2)由军事同盟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明确针对日本到不针对第三国。(4分)建国初期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当前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4分)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我国外交指导思想的变化,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2分) 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武装夺取政权。异:俄国走的是城市暴动的道路;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反动统治力量在农村较为薄弱。(2)结合出处可以的出变化为由军事同盟关系到战略伙伴关系,结合条约内容可以得出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结合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两个时期外交活动的基本方针的变化,即由一边倒转为不结盟,第三问等同于回答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

(1)变化:失业率由升到降(或1929—1933年失业率上升,1933—1937年逐渐降低)。(2分)原因: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失业率上升;罗斯福实施新政,大力干预经济,使失业率下降。(4分)(2)经济模式: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美国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分)共同作用:有效遏制水旱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扩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有利于农田灌溉,促进农业发展。(任意两点4分。)(3)原因:世界性经济危机下,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4分) 试题分析:(1)从变化图看出美国失业率由升到降(或1929—1933年失业率上升,1933—1937年逐渐降低)。这是由于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失业率上升;罗斯福实施新政,大力干预经济,使失业率下降。(2)这两大工程修建时期两国的经济模式分别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美国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共同作用:有效遏制水旱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扩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有利于农田灌溉,促进农业发展。(3)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面临日本的侵略。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要从两个方面回答,中国方面和苏联方面。即是中国方面是要抵御日本侵略的需要;而在世界性经济危机之下,苏联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功。


(1)观点:苏联扩张侵略引发冷战。(2分)
原因: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4分)
(2)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2分)
因素:美苏力量均势(核威胁的影响);世界多极化新力量的发展。(4分)
(3)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国家;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观点:苏联扩张侵略引发冷战。(2分)
原因: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4分)
(2)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2分)
因素:美苏力量均势(核威胁的影响);世界多极化新力量的发展。(4分)
(3)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国家;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
(2)材料二指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70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可见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是缓和与紧张并存。冷战时期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一方面是由于美苏势均力敌;另一方面是由于世界多极力量的制约。
(3)该问考查冷战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要求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两例加以说明: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国家;越南战争;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等。

(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答:(共两小题,满分16分)。⑴(满分7分)。①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目的之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2分) ②弘扬和培育...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
答: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反动统治力量在农村较为薄弱。(2)结合出处可以的出变化为由军事同盟关系到战略伙伴关系,结合条约内容可以得出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结合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两个时期外交活动的基本方针的变化,即由一边倒转为不结盟,第三问等同于回答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
答:并要求学生回答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的梁启超感慨的原因。小题1:考查学生对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共和政体的认识,要求学生回答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立相应的体制,否则照搬西方体制、缺少群众基础必然失败。小题1:开放性问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观点能力,并要求学生回答对观点的理解。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 ...
答:此题用四则材料分设四个问题来考查。(1)此题通过材料考查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背景。据题意要求根据材料二写出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写出商鞅变法的背景。阅读材料二所给的信息:“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材料二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观察材料一的两幅图...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上海和安徽同属华东地区,但经济...
答:(1)两地工业增加值均有所增长(1分);安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比较稳定(1分);上海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有所下降(1分)。 (至少答3点 共3分)(2)上海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升高(1分),第二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1分);安徽第二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比重升高(1分),第...

(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法律明文规定...
答:(1)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2分)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2分)(2)做生意(卖药);卖字(或给人代笔写字);做医生(或给人看病);从事农业生产。(每条2分,答出4条即可得8分)(3)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规定商人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实际上有些读书人...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
答:(1)秦汉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已成为丝绸生产中心,并且植桑、丝织技术向南、向北发展;唐朝中叶以后,南方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北宋时,江浙和四川成为丝绸业中心。(6分)(2)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开垦过度;历代帝王多在北方建都,就近砍伐林木,破坏生态平衡;唐末五代以来,我国经济重心...

(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宋)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
答: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回答出4点即可得4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中期财政困难)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回答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
答:(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期)(2分)⑶影响了劳动力流向;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对当时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甚至国家政治也产生了影响;推动货币经济发展和都会的出现;农民脱离土地,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六取五,5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所...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
答:(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2)材料二指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