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作新体制的建议

作者&投稿:禽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质勘查队伍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贺建委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河南郑州,450052)
“地质勘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地质勘查队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仍然担负着重要的任务。”这是国办发[2003]76号文件对地质勘查工作和地质勘查队伍的总体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这支队伍向国家提交了大量的能源、水资源和各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使矿业经济在我国总体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资源严重短缺与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尖锐,矿产资源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环节,迫切需要通过加强地质勘查工作,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关注地质勘查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地勘队伍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地勘队伍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地勘队伍属地化后较快地融入了地方经济,为寻找对我国经济建设起支撑作用的矿产资源作出了贡献。但是,当前地勘队伍在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经济实力较差,资金严重短缺
地质勘查工作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地勘队伍历史包袱沉重,加上政策稳定性较差,财政拨款基数低,存在人均资产占有量少、离退休人员比重大、下岗职工多、职工工作和居住环境差、用于地质勘查的实际投入不足等实际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体制因素。由于地质勘查工作长期按照生产任务及经费由国家下达、资金专款专用、地质成果无偿交给国家和社会使用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造成地勘单位普遍缺乏资金积累,经济基础薄弱,设备陈旧落后,可用于经营的净资产少,基本建设欠账过多等状况,从而影响了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
(2)投入因素。属地化以后,随着人均工资增加和全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地勘队伍人员经费支出连续增长,而财政拨款却没有同步增加,因此,地质勘查等公用经费支出相应下降。
首先,由于政策性调资使工资支出增加,随之福利费、住房公积金等附加费用也在增加。国办发[2003]76号文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落实增加工资政策时,要保证地质勘查单位与其他事业单位享受同等待遇。”但不少省在调资经费预算安排中,只按照其他事业单位标准的70%左右拨付经费,造成这些单位不得不挤占其他经费兑现增资。
其次,由于离退休人员的逐年增加,使离退休经费增长过快,而这些经费的增加,同样也要挤占其他经费。此外,离退休老同志的4项补贴(例如住房、能源、生活和适当补贴)至今没有落实,老同志意见很大,已形成不安定因素。
第三,地勘单位基地危房较多、位置偏僻是历史形成的普遍问题。2000年属地化时,不少地勘单位基地搬迁、危房改造任务尚未完成。属地化以后,多数地方财政一直没给地勘单位投入过基建费用,这些单位急需的基建投入同样也要挤占其他经费。
(3)政策因素。为了使地勘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过渡,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国办发[1999]37号、国办发[2003]76号等文件,明确了事业型地勘单位改革的方向——属地化管理,企业化经营。2000年,“属地化”倒是在一纸号令下很快到位了。不少人似乎认为,地勘队伍剩下的只有“企业化”的问题了。因此,只要一提到地勘队伍改革,“企业化”就会脱口而出。甚至有人把“企业化”简单地理解为,只要地勘单位全都变成了企业,这支队伍的改革就算完成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也是导致近年来地质勘查工作不断滑坡、矿产资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环节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由于国办发[1999]37号文件中的六项政策措施尚未全面落实,目前地勘队伍改革和走出困境的希望仍在徘徊之中。例如,国办发[1999]37号中指出:“地质勘查单位转让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时,允许其将部分或全部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这是因为国有地勘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面临困境,国家才给予了这些优惠政策。然而,由于实际操作的难度很大,批复的周期很长,多数省也没有像新疆那样制定出适合本地的实施办法,因此,这些优惠政策至今无法落实。而这项优惠政策恰恰是解决地勘单位资金积累不足、历史欠账过多的最有效途径。
在预算包干的情况下,地勘队伍一方面要应对各项经费支出增长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因地方政策而使矿业权维护费快速增加的负担,导致了全国地勘单位拥有的探矿权不到探矿权总数的1/3。例如,勘查空白地也要收取价款;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产地,地勘单位不但难以按规定享受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的优惠政策,反过来还要承受因为是国家投资、所以地方也要参与矿业权收益分成等规定,给地勘队伍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以上这些都是造成地质勘查工作有效投入不足的直接原因,很多找矿前景较好的矿区也因缺少资金而不能尽快取得找矿突破。
2.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
地质勘查工作原本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由于政策等原因使职工收入普遍偏低。据有关资料显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地勘行业在全国15个工业部门中人均收入排第2位,而目前却排在第14位。投入不足和收入偏低,造成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加上退休人员不断增加,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到既艰苦、收入又低的地勘单位工作,因而造成地勘队伍近些年人才断层、队伍老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人才资源短缺已成为妨碍地质勘查工作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关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国办发[1999]37号文件中指出:“目前,地勘单位可用于经营的净资产少,设备陈旧老化,离退休人员多,改革难度较大。中央和地方都要对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把地质勘查工作列入政府“十一五”计划
加大战略性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力度,尽快探明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支撑作用的矿产资源储量,缓解资源瓶颈约束,已成为全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建议把地质勘查工作列入政府的“十一五”计划,以提高人们对矿产资源问题的高度认识,有利于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同时,由于地勘队伍一直是地质勘查的主力军,因而也可以进一步引起人们对地勘体制改革发展问题的关注。
2.进一步落实国家对地勘队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按照国办发[1999]37号和国办发[2003]76号文件精神,在下列问题上应尽快予以落实。
(1)各级财政部门应把国有地勘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同等对待,足额安排调标晋级和工资性补贴的预算资金;把离退休人员纳入事业单位社会化管理的统一模式。
(2)国办发[2003]76号文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给予积极支持,努力解决已实行属地化管理地质勘查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过多问题。”因此,应把地勘单位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列入地方财政的年度预算之内,解决地勘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过多的问题。
(3)把矿业权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的批准权限,按一定的资金额度部分下放到省级政府,或者尽快制定出符合各省自身特点的实施办法,以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使国务院对地勘单位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4)由于地勘队伍困难多、历史包袱沉重等现实问题,下一步的投入体制应按照“基数不变、增量改革”的模式运行,这是促进地勘队伍稳步推进改革的可行之路。
总之,建议政府应从政策、资金上加大对地勘队伍的扶持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让其从沉重的历史包袱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加大地质勘查力度,为解决矿产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作出更大的贡献,也为今后的地勘体制改革打下必要的基础。
作者简介
贺建委,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副局长,高级经济师。

张慧军
(全国地质资料馆 北京 100037)
摘要 近年来,地质工作投入的绝对量在逐年增加,新技术的应用、人员结构变化都已对生产环节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伴随而来的是大量形式多样的地质资料的出现。同时,资料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标准与实际不匹配、机制运转不畅的现象,不利于相关工作的有效、有序开展。这样既不符合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更不利于其服务化地提升。笔者根据资料管理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对现行资料管理工作中的一些现象加以阐述,试图探寻现象发生的根源,希望能对资料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改革提出启发性建议。
关键词 勘查投入 变革 信息 地质资料汇交
1 引子
近年来,特别是自2004年起,全国地质勘查投入明显扩大。大量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都已都投入到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许多工作方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如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项目,采用的技术手段更趋综合化。除了技术层面的变化外,工作的主体——人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论是其在思维方式、工作环境、工作方式,还是人员专业、教育背景、年龄结构等都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于生产环节广泛存在的变化,对应产生出来的大量地质资料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在内容信息、规范要求、载体形式、软件环境等都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同样在地质资料服务环节亦是如此,地勘单位、科研院所对地质资料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
这些显著的变化对地质资料管理提出了新的命题,即如何能使大量复杂多样的地质信息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整合、加工,从而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面对如此现状,作为地质资料工作者,首先需要对目前整个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有一清晰的认识,深入挖掘出问题根源的所在,对于地质资料工作的突破性发展定会大有裨益。
2 资料汇交工作中的几点问题
资料汇交工作处于资料管理的最前沿,只有汇交顺畅,其他后续环节才能得以正常运转。目前,该环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也是资料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系列问题,最为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2.1 信息资源获取难
近年来,全国在地质勘查方面的投入有明显增加,但由于投资渠道不同,汇总统计单位不同,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截至目前,从全国层面还未形成资料管理服务的信息资源统计平台,统计方式不全面,汇总接口不统一。总体上是各自为战,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全面完整的数字无法及时获取。统计内容包括投入经费的完全数目,工作目标和类别,每年完成的和未完成的各类计划项目数量、原因,按期需要提交的资料细目等,这些与资料汇交相关的信息均不能得到准确而有效地掌握。作为资料管理部门就只能被动接收,所接受的资料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确保其质量,位于下游的馆藏和服务都会引起连锁反应。高质量的资料减少,高品质的服务只能是空中楼阁。
2.2 汇交与制作不协调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有必要大致理清汇交格式与馆藏要求的区别。笼统地讲,馆藏要求也就是为了使馆藏资料得到更加有章地保管,更方便地提供服务而制定的相应的格式要求规范,所有馆藏资源必须符合本馆的要求。汇交格式是内容要符合相关的行业技术规范,形式上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先有汇交格式再有馆藏要求,汇交人和资料管理人应各司其职,汇交人负责提供全面的合格的资料,资料管理人负责将资料转换为符合馆藏要求的格式。馆藏要求要主动与汇交格式去接轨,主动为生产服务,而不应该为了达到馆藏要求而反向单边设置汇交格式,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资料汇交工作是地质资料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在最短周期内将最新的成果收集起来,经过整理、进行数据转化并提供社会服务。目前在资料汇交环节当中,一些问题尤为突出。
现行的汇交要求中,电子文件大致可分为源电子文件和存档电子文件两个大类。其中源电子文件就是在生产环节所形成的原始文件,只要通过技术专家的审查,就已经满足了任务要求。而存档文件是为了资料管理而设置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属于馆藏要求。目前在资料汇交中,将存档文件的制作过程转移至资料汇交人,这种思路本身值得商榷,无形中给汇交人增加了许多负担。在转换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问题也比较多,比如信息丢失、图元变形等,这也成为当前资料制作环节、汇交环节和验收环节工作量最大的工作环节。格式转化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并造成资料在一定周期内的不同程度的积压,导致众多后续环节的推进速度迟缓、效率低下,继而制约了下一步工作全面开展,这是目前在资料汇交中最不协调之处。
2.3 地质专业问题增多
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只有经过审查验收的资料才可以进行汇交,即汇交来的资料应是符合相关专业的技术规范的。但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地质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出现的较为典型的问题有:报告正文中的专业术语错误率增加、错字率增多,重要地质信息存在错误或遗漏,附图中地质体用色不符合技术规范,四角范围坐标有误等,忽视版面设置、布局等细节的技术要求,美观得体更无从谈起。此类问题本应由专家组审核出的内容却未能得到合理解决,已顺延至验收资料整理环节,从形式上说不属于资料管理的责任,不会直接影响汇交工作,但对于馆藏资料的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末端的服务环节所提供产品的品质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2.4 汇交意识淡薄
按时高质量地汇交地质资料是法律赋予资料汇交人的责任和义务,必须遵守。目前普遍存在消极汇交的现象,包括资料汇交人和资料管理人都存在此种思想。资料拖欠严重,汇交资料以次充好,可参考性低,深深地影响着馆藏资料的质量和社会地位。
除去主观因素外,客观存在的体制缺陷是造成该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义务与权利是对等的,管理部门过分强调义务而忽视汇交人的权利,势必会引起汇交人的消极应对。资料汇交后,其所有权就归资料馆藏机构(代表国家)所有,但在提供服务时却不能充分考虑汇交人的利益,在一些重要信息的保护上缺乏有效的措施,未完全照顾各方利益,使汇交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影响了汇交人的积极性,变相地也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另外馆藏机构自身位置尴尬,对管理、服务中众多不合理现象不能做出及时地处理,一个问题的处理需要周期比较长,这样的工作方式下,其积极性自然不会很高。
汇交意识的淡薄,造成的问题主要有:拖欠汇交、汇交方有意屏蔽重要信息、以次充好等,严重影响了馆藏资料的质量,降低了馆藏机构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这也是资料催交长期无疾而终的症结所在。
3 几点建议
3.1 建立有效的信息监管平台
建立有效的信息监管平台,或自建或共享,全面收集有关信息资源,保证与资料有关的所有信息都能得到及时准确地掌握,为资料汇交、资料管理奠定基础,变被动为主动,逐渐提高馆藏机构自身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资料管理工作,必定会使整个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3.2 修正汇交要求
修改或制定更符合生产和资料管理的汇交要求,不能使其成为资料汇交工作的屏障。要做考虑的包括:存档文件本身存在的必要性,如果需要应由哪个环节实施更为合理;多样数据格式转化为一致性是否真正需要;转换前后的数据资源在管理和服务方面有何种区别等。
要求的制定不但要满足当前的资料工作需要,更要具有超前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起国标或行标技术体系,以成为较长一段时期内的行业规范依据,尽可能避免朝令夕改的现象出现。所有原则都要有基础依据,考虑问题要全面广泛,深入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单位做调查研究,特别要注意听取和采纳基层生产单位的意见。
3.3 呼吁完善技术审查监管制度
呼吁有关主管部门加强对审查环节的监督和检查,专家意见既要尊重客观实际,也应该保证其真实可靠,还应该全面到位。项目实施单位也应加强自身队伍专业素质的培养,把好头道关,确保提交成果的质量。充分完善审查监管制度,确保所有资料都能真实、高质量、完整地、美观大方地表达出来。
3.4 设置专题研究
设立专题研究课题,多做一些关于资料业务的探讨性项目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参照其他行业或国外的相关先进经验,权衡各方利益,研究建设利益分配体系,应偏重于保护资料形成单位的既得利益。目的就是保证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充分提高汇交人的积极性。加强资料管理体制建设的研究,强化资料馆藏机构的执行力,提高行业影响力和工作效率,提高资料管理人的积极性。
4 结论
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是地质资料工作的排头兵,是地质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集群化、产业化”开展的基础。面对目前出现的各类繁杂问题,需要资料管理人有清晰的思路,把握好工作的主和次,深入研究问题的本质,并努力促使各种不利因素向好的一面转变,地质资料工作定会赢得更多发展的空间。

当前中央政府对地质工作的行政管理体系如下图所示:

地勘工作体制改革实践调查研究

属地化地勘单位分别由省(区、市)国土厅和其他工业口的厅局管理,原行政局级的地勘单位直属省政府,中国地质调查局通过项目联系,进行业务指导。未属地化的地勘单位与国土厅只有业务联系,不享受地方相关政策待遇。这些地勘单位仍保持事业性质,但都开展了面向社会服务的企业化经营活动,经营收入超过财政拨款很多。

由于地质工作多头管理,国土资源部只能依靠探矿权登记了解全国地勘项目实施情况,无法统筹协调,极大地影响了地勘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多数地勘专项在具体项目立项后缺乏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难以保证勘查工作质量和预期效果,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地质找矿水平的提高。

理顺地质工作新体制,首先要明确,政府负责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负责战略性矿产勘查,包括能源矿产、非能源矿产和地下水资源的调查和普查评价。由国土资源部统领全国地质工作和矿产开发的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具体抓立法、规划、制定政策、宏观调控、指导服务、执法监督。相应调整行政机构,减少职能重复和缺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国土资源部领导下,统一组织实施和管理全国陆地和海洋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按照国发〔2006〕4号文的规定,具体包括:负责全国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远景调查与潜力评价,全国性、跨区域、海域基础地质和环境地质的综合调查与重大地质问题专项调查。主要任务是:

(1)战略性矿产勘查方面。能源矿产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必须放在地质勘查的首要位置,贯彻深化东(中)部、发展西部、加快海域、开辟新区、拓展海外的方针;国内紧缺的非能源矿产(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钾盐、金),要贯彻东部攻深找盲、中部发挥特色、西部重点突破、境外优先周边的方针。以上战略性矿产的勘查,一般做到普查程度,即通常所说的前期矿产勘查工作,以便既降低商业性矿产勘查的风险,又避免与地勘企业或矿山企业在探矿权上争利。在勘查市场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对急需的矿产资源国家可以投资进一步勘查,以加快开发,但勘查成果要有偿转让。

(2)基础地质调查方面。在重要经济区域、重点成矿区带、重大工程建设区、重大地质问题区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等,系统开展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等综合地质调查,更新地质图文,做好各类地质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和传递,为社会提供有效快捷的地质信息服务。

(3)海洋地质调查方面。进行海岸带、大陆架和海底地质情况探测,系统掌握海洋地质基础数据,摸清海域油气等资源潜力,并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地质调查计划和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勘查活动。同时,开展极地地质考察和研究工作。

(4)拓展社会服务方面。强化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全面推进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矿山环境地质等的调查工作。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依法及时向社会提供地质信息服务。

(5)勘查方法技术方面。从传统方法技术到新方法新技术,推进探测和分析测试技术向更深、更高、更精的层次发展,发展资源立体探查技术;开展替代资源和新能源研发与应用;发展基于“3S”和数值模拟技术的信息、数据集成体系,实现数字地球数字地质的现代化新模式,提高地质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根据以上地质工作任务,组织制度上建议: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是副部级国家局,是国家级的地质调查机构的定位,是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的事业单位。应在国土资源部领导下,统一管理中央财政支持地质工作的项目和经费,统一规划协调、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监督检查,向国土资源部负责,成为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和研究方面的技术支撑。为此将目前归口中国地质调查局管理的27个部属院所和事业单位,改为直属中国地质调查局管理。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一班人马”,局长就是院长,副局长就是副院长,凡属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用局的名义上对国土资源部下管各事业单位,凡属地质科研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工作可用院的名义上对国土资源部、科技部下管各研究所。目前中国地质科学院直属国土资源部又归口中国地质调查局管理,实际运作中多了一道程序,还不利于克服调查与研究“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充实院属各所力量,组建油气地质、非金属地质和物化探队伍,以六个大区研究所(中心)和海洋、遥感等队伍为基础,从社会公开招聘专业骨干人才,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大量招聘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充实野外一线力量,组建东海、黄海和南海海洋地质调查队伍。按照六个大区各自的地质构造和成矿条件,在国家地质勘查长远规划指导下,通过三五年实践锻炼,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国家级地质调查队伍。队伍规模应该力争在两三年内达到3万人。首先要向中编办申请扩大编制,各地按需要申报,经中国地质调查局审核后由国土资源部批准。

省级国土资源厅主要负责本地区地质工作和矿产开发的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负责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有固定的副厅长(兼任地矿局长)分工管理全省(区、市)地质工作。省级地质调查局(院)受中国地质调查局和省厅双重领导,除参加和配合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以外,可以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质矿产条件和已有地质工作程度,自主决定地质工作上的职责权限、队伍规模和组织制度。估计全国省级地调院合计3万~5万人。

属地化地勘局、队和中央企业未属地化地勘局、队,必须坚持企业化取向,以省级地勘局和中央企业管理的地勘总局为单元分类重组队伍。第一步,剥离离退休人员和其他社会职能,使其实现社会化;第二步,事企分开,剥离公益性的地调(局)院,各专业性勘查院由差额拨款逐步向企业发展,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勘查、矿产勘查开发和技术服务等,成为地勘市场的主体,也是走出国门勘查开发矿产资源的主体,并在市场竞争中跨地区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近期和今后相当时间内,通过委托或竞争方式也可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和战略性矿产勘查任务。各省(区、市)地勘单位企业化要积极引导,循序渐进,方法途径应该因地制宜,转制进度不必划一,可以成熟一个过渡一个。

矿山地质工作,主要由矿山企业自主进行,勘查支出按有关规定据实列支,进入矿山成本。矿山企业应该向上游地质找矿延伸,也可以通过地勘市场,选择社会地勘单位,承担矿山地质工作,特别是矿山深部和外围扩大找矿工作。

理顺后的全国地质工作管理体系如下:

地勘工作体制改革实践调查研究



改进国家地质工作运行的体制和机制
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质工作最主要的弊端是结合得不好,根源就发生在“立项”上,即在确定地质工作计划项目时,基本上是在地质部门内部打转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自己能做什么,就立项申请什么。“地质大调查”项目开展以来,虽然这方面有所改进,但地质项目的申请还是主要来自地勘单位和地质专家,而他们都...

加强和改进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建议
答:在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和发展大讨论中,我们在对十一五期间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2011~2020年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建议。 一、“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地质调查总投入、总工作量 2006~2010年期间,我国海洋地质工作围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油气和水合物资源调查、重点海岸...

地质勘查队伍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答:“地质勘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地质勘查队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仍然担负着重要的任务。”这是国办发[2003]76号文件对地质勘查工作和地质勘查队伍的总体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这支队伍向国...

对地勘行业事业单位改革的一点建议
答:地勘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地勘队伍的大小决定于对地质工作需求多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地勘工作曾经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形成了百万大军,在新的体制下何去何从?需要研究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我国伴随全球化的步伐,进入了生态文明时代,对地质工作提出了广泛的需求。地质工作不仅仅只...

积极推进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建议
答:区域地质调查,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基础性地质科学及其应用研究等地质工作,是为推进国家社会发展、加强经济建设及科技文教建设所必须开展的地质工作,也是各国地质事业机构的基本任务。国家基础性地质工作向纵深发展是为了更多地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实现,并以不涉步商业利益为限...

关于推进地质勘查队伍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若干意见
答:要指导地质勘查队伍认真抓好改革和发展工作,按照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活动分开的基本原则,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勘查新体制,充分发挥地质勘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前期服务、全过程服务和全方位服务的多种功能,促进地质勘查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切实搞好地质勘查队伍结构调整,扩大地质勘查服务领域 搞好...

关于地质工作体制与机制的思考
答:(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2.河南有色地质矿产有限公司) 党中央提出改革开放战略30年来,对地勘行业而言,30年来的历程是一个不懈探索地勘工作体制改革的过程。总体来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深化,地勘单位企业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地勘单位企业化这个老话题,目前仍是地勘单位改革与...

创新地质资料管理体制几个问题的思考
答:摘要 本文对当前地质资料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当前形势下如何创新地质资料管理体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地质资料 管理体制 地质资料,是人们在了解、认识和利用地球过程中开展的各种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技术活动及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等工作中获得的科学成果,是一种以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标本...

对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答:摘要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服务的社会化是地质工作成果价值的体现。本文介绍了目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现状,提出了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思考;建议 实物地质资料是记录地质特征和地球演化历程的最真实、最直接的...

地质工作的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答: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我国地质工作的经费来源一直采取吃国家预算的单一渠道,既没有实行矿产资源的有偿占用,也没有实行地质成果资料的有偿使用。这种吃“大锅饭”的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地质工作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国家预算进行地质工作,已经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需要,也不适应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