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磅:我国科学家突破CO₂人工合成淀粉技术

作者&投稿:陈没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科学突破:我国科学家揭示CO₂人工合成淀粉的秘密路径


淀粉,这个日常饮食中的关键碳水化合物,不仅是面粉、大米的主成分,更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然而,目前的生产方式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过程虽然自然,但效率仅约2%。为了应对粮食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全新的技术,将二氧化碳直接转化为淀粉,这无疑是一项具有颠覆性的创新使命。


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马延和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犹如科学家们的“魔术师”,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全新的11步化学-酶促合成途径,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造”转化。他们的突破性成果,发表在《Science》最新一期上,引起了全球关注,包括新华社和科技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该团队运用了“积木式”策略,通过化学催化剂和生物途径优化,将二氧化碳逐步转化为碳六(C6)化合物,进而合成出与天然淀粉结构相同的淀粉分子。实验室测试显示,人工合成淀粉的效率达到了传统农业生产的8.5倍。这意味着,理论上一立方米的生物反应器在充足能量下,每年的淀粉产量堪比5亩玉米地的产量,革新了淀粉生产的方式,迈向了工业制造的新纪元。


创新设计的“人造淀粉”合成路线


研究团队采用了一个精密的“搭积木”过程,将二氧化碳首先还原成C1化合物,然后通过酶催化聚合形成C3和C6,最后整合生物途径,逐步构建出淀粉分子。他们利用甲醛酶设计并构建了淀粉合成的酶促部分,借助计算机算法,巧妙地设计出了一条从甲酸或甲醇出发,通过9个核心反应合成淀粉的途径。在实验验证中,他们成功构建了名为ASAP 1.0的人工淀粉合成代谢途径,标志着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生产的新里程。


突破瓶颈,优化途径


在ASAP 1.0的基础上,团队不断优化,解决关键酶fls的活性问题,通过定向进化,创造出fls-M3变体,显著提高了淀粉合成效率。他们还调整了fbp-AR和agp-M3等酶,最终构建出ASAP 2.0,淀粉生产率提高了7.6倍,为从CO2合成淀粉开辟了更高效的道路。


迈向可持续未来:工业生产的新篇章


马延和研究员表示,这项成果预示着工业生产淀粉的可能,一旦成本降低到可与农业种植相媲美,它将极大地减少对耕地和水资源的需求,减少农业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增强全球粮食安全,并推动生物经济向碳中和目标迈进。这一重大科研突破得到了国际同行的极高评价,标志着淀粉生产技术的显著进步。


这项创新不仅展示了我国科学家的卓越科研实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粮食短缺挑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是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结合,预示着人类在生物制造领域的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什么?
答:就是要揭开组成人体10万个基因的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198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Renato Dulbecco发表短文《肿瘤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测序》(Science,231:1055-1056).文中指出:如果我们想更多地了解肿瘤,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关注细胞的基因...

怎么看待我国科学家捕捉到幽灵粒子这件事?
答:这个有点跟石墨烯是一样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它具有拓扑保护的特性,所以鲁棒性更强,这在量子计算机中可以大展拳脚。其实我本身是搞电磁波的,与这篇文章同时发出的还有一篇science文章,做的工作是在光子晶体中实现了weyl point。这个结构是一个双螺旋二十四面体结构。

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前景如何?
答:4年前,在我出版《生命的棘轮》一书时,我关注的重点是,在周围的分子一片混乱的情况下,生命是如何创造并维持那些高度有序的系统的——也就是分子是如何被安装上“棘轮”、“从混乱中提取秩序”的。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这本书在衰老研究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心血管科学实验室的...

2023 年诺贝尔奖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科学家?是否会有黑马出现?
答:3.据Science网站报道,搞笑诺贝尔奖成立于1991年,是诺贝尔奖的一种幽默模仿,它们表彰“首先让人们笑,然后让他们思考的成就。” 搞笑诺贝尔奖典礼每年举行一次,虽然现在已经是第33届,但总是戏称为“第一届年度典礼”,它引起了人们对具有一些意外或幽默方面的合法科学追求的关注。评审会颁发10个奖项,包括传统的诺贝尔奖...

你知道克隆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吗?请举例说明。
答:早在本世纪5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以两栖动物和鱼类作研究对象,首创了细胞核移植技术,他们研究细胞发育分化的潜能问题,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相互作用问题。1986年英国科学家魏拉德森首次把胚胎细胞利用细胞核移植法克隆出一只羊,以后又有人相继克隆出牛、羊、鼠、兔、猴等动物。我国的克隆技术也颇有成就,80...

重磅消息!脊髓损伤的原因找到了,脊髓损伤居然有救了?
答:在脊髓损伤后再生微环境重建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近日以综述形式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脊髓损伤后会引发一系列生化级联反应,在损伤周围产生抑制神经再生的微环境。微环境里的多个信号分子陆续被科学家发现可抑制神经元轴突再生;2008年,戴建武团队发现脊髓损伤微环境存在抑制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

克隆技术在哪些地方造福人类
答:尽管如此,克隆技术的巨大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促使科学家们加快了研究的步伐,从而使动物克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入一个高潮。 三、近3年来克隆研究的重要成果 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在全世界掀起了克隆研究热潮,随后,有关克隆动物的报道接连不断。1997年3月,即“多莉”诞生后1个月,美国、中国台湾和澳大利亚科学家分别...

重磅消息!这两个期刊不再被SCI收录!
答:我们再来看看正常被SCI收录的期刊:显然ESCI(Emerging Source Citation Index)和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是不一样的, SCIE属于SCI的网络版,具有影响因子,而ESCI是Web of Science在2015年新增的一个索引,主要是收录一些具有潜力的新刊,不具有影响因子。虽然被ESCI收录的期刊仍然可以在Web...

曹原发现的石墨烯超导有什么意义?
答:曹原发现的石墨烯超导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曹原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将两片叠放的石墨烯交错至一个特殊的“魔角”,并将整体冷却到略高于绝对零度的温度,就能创造这一奇观。这种角度的旋转从根本上改变了双层石墨烯的性质:首先将其变为绝缘体,然后施加更强的电场,将其变为超导体。石墨烯能出现超导行为...

生物新闻评述 急求`!!!
答:控制植物钾离子流向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毒素研究室研究员赖仞领导的团队,通过对牛虻唾液腺分泌物中蛋白质和多肽的结构和药理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了多种抗血栓、抗血液凝固的多肽和蛋白质,以及免疫调节多肽和抗菌多肽。他们的研究结果很好地阐示了牛虻作为抗血栓药物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