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奥义如何?人的生死有何差距?

作者&投稿:甫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生的奥义是什么?~

不要被这个社会的各种锁链困住。解开它们,用心灵去感受大自然,去看清世界,看透自己,才能领悟人生存的奥义。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就是沸腾自己的青春,在自己的奋斗之年,一定不要留下遗憾!!老了以后不要抱怨别人。。永远都要有一个目标,供自己一生去追求,或许会实现不了,但我们要体会这其中的过程

生与死只在呼吸之间
佛经解释人生实相
在一个寂寞的秋日黄昏,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步履蹒跚地赶着路。突然,旅人发现薄暗的野道中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人的白骨。
旅人正在疑惑之际,忽然从前方传来惊人的咆哮声,一只老虎紧逼而来。看到老虎,旅人顿时明白了白骨的原因,立刻向来时的道路拔腿逃跑。
但显然是迷失了方向,旅人竟跑到断崖绝壁之上,他看来是毫无办法了。
幸好崖上有一棵松树,并且从树枝上垂下一条藤蔓,伸向崖底。于是,旅人便毫不犹豫,抓着藤蔓垂下去,可谓九死一生。
老虎见好不容易即将入口的食物居然逃离,懊恼万分,在崖上狂吼着。
好感谢啊!幸亏这藤蔓的庇护,终于救了宝贵的一命,旅人暂时安心了。但是,当他朝脚下一看时,不禁“啊”了一声,原来,脚下竟然是波涛汹涌、底不可测的深海!海面上怒浪澎湃,在那波浪间还有三条毒龙,它们正张开大嘴等待着他的堕落。旅人不知不觉全身战栗起来。
但更恐怖的是,在赖以生存的藤蔓的根接处,出现了一白、一黑两只老鼠,它们正在交互地啃着藤蔓!
旅人拼命地摇动藤蔓,想赶走老鼠,可是老鼠一点儿也没有逃开的意思。
在旅人摇动藤蔓时,树枝上的蜂巢滴下蜂蜜,旅人将蜂蜜舔到嘴里:“多么令人陶醉啊!”他竟然忘记了自己正身处恐怖境地。
一、孤独的心灵
这段譬喻意味着什么呢?
释迦牟尼佛开示这愚痴的旅人之相,便是指我们的人生实相。
旅人:这旅人即是指我们自己。 我们从生下来时,就成为这旅人而作人生之旅了。
荒野:无尽而寂寞的荒野是譬喻我们无尽寂寞的人生。 既是旅人,应知目的地。如今,我们是以何目的而出生到这人间来的呢? 如若不知,则不能不说就和这愚痴的旅人一样了。
秋天的黄昏:秋天的黄昏是譬喻人生的孤寂感。
何故我们的人生就像秋天的孤寂?因为我们是孤独一人来世间旅行,虽说有亲属、朋友、同事,但并不能互相倾吐心中的一切,我们找不到真正彼此理解的心灵之友,即使是夫妇,也未必能互相理解心中之事。
人生的孤寂,原因就在这心灵的孤独。难道你未曾有过孤独的感伤吗?
白骨:路边的白骨是指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所见亲属、朋友等的死亡。
我们活到现在,应该看到很多白骨,我们有何想法?有何感触?难道我们一点也没有注意到紧逼而来的“无常之虎”吗?
老虎:饥饿的老虎所譬喻的即是我们自己的死亡。 此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因此,我们非死不可。 死,对我们来说是最恐怖的事,所以释迦牟尼佛以恐怖的老虎作譬喻。
现在,这无常之虎猛然向我们逼来。
但由于我们感觉它太恐怖了、太不吉利了,平时根本不想去思考这个问题。
作为旅人的我们,本能地与死亡抗争,一有病就到医院,以药物跟死亡搏斗。但是,死亡似乎是不可逾越的,我们终将败在死亡手中。
我们看到佛经里经常提到死亡的事,心里可能会感到阴森森的,甚至产生厌恶之感。我们平生不愿意提到死,总要去忘记或逃避,但是,死必然会到来。逃避并不能解决死的问题。
唯有正面面对死亡,并最终找到答案,才是得到绝对幸福的根本。
二、脆弱的生命
松树:崖顶的松树是指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等。
这些东西即使再多,在死亡的面前也仍是无力的。像那样有着辉煌成就的秦始皇、汉高祖,在其临终时也不免感到“啊!人生犹如梦中之梦”而寂寞地死去。
我们现在能握着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而含笑地迎接死亡吗?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濒临死亡时,一物也带不走。
藤蔓:藤蔓所譬喻的是“还不会,还不会,我还不会死”的那种心情,我们以为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寿命可依恃。
但即使我们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寿命,那又会怎样呢?想想便知:已过去的二十年、三十年,也不过是“啊”的一声之间便如梦幻般地消逝了。
以后的日子同样是“啊”的一声之间便会过去的!
老鼠:交互啃食着藤蔓的白老鼠和黑老鼠是指白天和晚上。
白老鼠和黑老鼠在一刻不休地缩短着我们的寿命。所谓:活了今天一天,便是死了今天一天。无论在我们忙碌的时候,还是在我们休息的时候,时钟总在一如既往地为我们的生命进行着倒计时。
最终,藤蔓必定要被咬断,那便是“死”。
三、后生一大事
人生谁都是过客,
相守百年也是梦。
世上万般带不去,
一双空手见阎罗。
作为旅人的我们,此时唯有堕入深不见底的毒龙深海。因为,在我们死后,必定有“后生一大事”。
深海:深海所譬喻的便是“地狱”。堕入地狱,必须承受“八万劫中大苦恼”。这件事情便称为“后生一大事”。
一堕地狱八万劫,(劫:极久远的时间)
再得人身复几时?
毒龙:三条毒龙分别指我们心中的贪欲、瞋怒、愚痴。产生地狱之苦的是这三条毒龙。
由于贪欲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非份之财、色、名、利怀有居心的杀、盗、淫之罪。
由于瞋怒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同事、对同行,乃至对朋友、对亲人“愿他快死”的心杀之罪。
由于愚痴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自己不幸的愤懑、对他人幸福的嫉妒之罪。
不相信神佛的心是恐怖之心。
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的因果法则,是不会有丝毫差错的。
由自己所不断造作的罪恶所生出的地狱,最后还是由自己堕入。
教我们解决此后生大事的便是佛。
但作为旅人的我们,忘记了逼在足下的后生大事,此心完全被蜂蜜所夺。
蜂蜜:蜂蜜是指人的五欲——财欲、色欲、名誉欲、食欲、睡眠欲。
一天之中,我们不断所想、不断所求的无非是为了这五欲的满足。
然而,不断地舔着蜂蜜,不知不觉地堕下去,岂不是太愚痴了吗?
我们能肯定自己不是这样的旅人吗?
释迦牟尼佛在此开示我们人生的真实之相,并且向我们说明解决之道。
来吧!莫让死看到我们的背后,从正面跟它对决!
唯有解决死,才能真正得到人生绝对的幸福。

如何了生脱死?
  人类虽有生命,身体却不能永生,身体必定会有死,死和生是相对的。基督教说人死是安息,依我的了解,人死并不能安息,这个生命了结了,另一生命的熊熊火光又告燃起。有人说:“生死由命,一死百了。”依我看,人也是死不了的,佛教主张生死轮回,死了再生,生了又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
  到底“生从何处来,死归何处去?”对于这个问题,一般人不但不了解,而且不重视生命,只知道求生活。知识水平较高的人,除了生活之外,还知道有生命,但是仍然不重视生命,因为死对他而言是茫然无知的。有人说:“人是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生命,然后在无可奈何的条件下度过生命,最后在无可抗拒的挣扎之下交还了生命。”连孔子尚且说:“未知生,焉知死?”何况是一般人?
  历史上的许多英雄豪杰,对人生的意义仍然是不了悟的,如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看成槁木死灰,与万物同朽。古人云:“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恶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对于生命的所以然,古今人士大都所知不多。
  佛教讲生命的流转是无始无终的,人类既来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因为无常之故,世界有成住坏空,自然有寒暑冷热,人类有生老病死,山河大地及一切自然现象,都会有变坏的一天。佛经上说:“须弥虽高广,终归于消灭;大海虽渊旷,时至还枯竭;日月虽明朗,不久则西没;大地虽坚固,能负荷一切;劫尽业火燃,亦复归无常。”这说明佛陀所看到的生命是无常变灭,无穷无尽的,如同江河之水滚滚不断,是刹那不停的变化着。旧的灭去,新的又来。只要我们了知人生与万有诸法互相为缘,互相生成,透悟了这个道理,才能与佛法结合在一起,对于生死也就不觉得可怕,因为生死本来就像世俗的搬家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躯壳而已。
  汐止肉身不坏的慈航菩萨,他曾有一个徒弟法名律航,是将军退役下来的。因念佛念得太恳切,也希望师父能每天与他念阿弥陀佛,以往生极乐世界。慈航法师被他说得没有办法,只好说:“念佛往生,好,去!”马上坐着就往生了,没有气了。在旁的徒众一看,大惊失色,大家都怪律航法师说:“师父被你逼死了。”众人吵吵闹闹的经过了半个小时,慈航法师一息悠悠又醒来了。这时,他说了下面这些话:“修行各宗各派,各人自由;信仰诸佛世界,各人自由。”
  所以,佛法提供给众生的“解脱之道”,主旨在使人们有一合理的安排。譬如今天要出门去了,就得预备今天要住在哪里里,万一下雨,要怎么办?所以说修行的人,对于“死”是胸有成竹,无忧无惧的。
  简单的说,佛法的万千法门,主要的目标便是在为众生解决生死问题。佛经中提出的解决方式有很多种,一般而言,“念佛”是其中比较简易可行而且有效的方法,值得大家采行。
摘自星云大师讲演集——人生十问
参考资料:http://sq.duzhe.com/?uid-44046-action-viewspace-itemid-59922
希望你能明白!

人生的奥义如何?人的生死有何差距?
答:旅人:这旅人即是指我们自己。 我们从生下来时,就成为这旅人而作人生之旅了。荒野:无尽而寂寞的荒野是譬喻我们无尽寂寞的人生。 既是旅人,应知目的地。如今,我们是以何目的而出生到这人间来的呢? 如若不知,则不能不说就和这愚痴的旅人一样了。秋天的黄昏:秋天的黄昏是譬喻人生的孤寂感。何...

生死奥义?
答:生亦是死,死亦是生~这句话就是道理,看你怎么面对生的看法了。如果一个人活着,但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和动力,那么他和死也没有了区别;而如果一个人死了,却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和利益,那么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不科学的说法,活着的人是死去的人的灵魂的转世,而死去的人也曾经活过~所以生死并...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序.是什么意思?
答:是乎,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成了天问 ? 其实“情”字的义项还是挺多的。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不学 而能。”此情作感情、情感、情绪解。热情如白衣天使,无情如非典,温情如党的关怀; 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含羞含态情非一”,此“情”作情态、姿态解。易安的《点绛唇》 中“和羞走,倚门...

人生有何意义?
答:可我觉得,人活一世,有目标、有斗志固然是好的,可也没必要非去追求什么「人生意义」、「终极奥义」吧。人世间这么多美好的东西,每天都能接触到其中的一部分,比如鸭脖子、《Young and Beautiful》、《白夜行》、《甄嬛传》、扯面、麻辣香锅……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干嘛要把生活想得那么高深莫测,...

阅读完《汉乡》,你觉得生死,小事耳?
答:怎么有能耐会知道死的奥义。云琅说,生死?小事耳!说的甚是智慧,甚是洒脱。做了皮靴,造了兵刃,整治食材,工程师穿越回先秦,一边展示价值,一边筹备成长,轻轻挥动翅膀,就把生死把握在了自己手里。当我们有一天,突然就会有这么一个人告诉你我一个道理:把握现在,把握自己。机会就这样的突如其来,...

这个世界活的太累,死了之后回去哪里呢?
答:“奥义书”认为,一个人的灵魂(我)在死后可以在另一个躯壳中转生,转生的形态取决于他生前的行为(业),行善者得善报,行恶者得恶报,有的可以进入天道、祖道(人间),有的则堕落入兽道,沦为畜生等。佛教沿用了这个原则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原始佛教采用业感缘起的学说解释轮回之道。认为众生今世不同的业力在来世...

人死了会什么?真有投胎转世的吗
答:如果不是修行成就的人,死了必定会进入轮回转世。人死并非如灯灭。一.承认前后世是诸多哲学、宗教所共识的,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源自国外的方各大宗教 a.古印度,婆罗门教《梨俱吠陀》暗示人死后有灵魂归处;《奥义书》、《薄伽梵歌》记载着纯熟的轮回思想 b.天主教、基督教承认人死后天堂、...

中元节 我们来聊一聊生死
答:参悟生死,是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如何接受至亲的死亡,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是最艰难的一堂人生必修课。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智慧,但它需要点亮。如果有这样一堂课,能怀着巨大的热忱、温柔的慈悲和深沉的爱,毫无保留地探讨死亡的文化和生命内涵,帮助我们呈现一条在通向死亡的过程中有可能走上的身体、精神和心灵之路...

...问世间情为何物 只叫人生死相许 请问情字怎么解释如题 谢谢了_百度...
答:有毒没毒,是酸是涩,总要亲自品尝一番才解个中三味。由 是乎,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成了天问 ? 其实“情”字的义项还是挺多的。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不学 而能。”此情作感情、情感、情绪解。热情如白衣天使,无情如非典,温情如党的关怀; 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含羞含态情非一”,此...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
答:空,即是放弃。骤然听之,令人不解。细细思索,茅塞顿开。如果你爱她,但她不爱你,你爱她却令她感到不开心甚至对她的幸福生活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你的爱让她变得不幸福不快乐,你的爱给她带来了阴霾,那么此时,你如果放开她,让她去幸福快乐,那么你空了,放弃她了,你难过了,但她幸福了。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