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历史的起源

作者&投稿:舒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炎黄集团是汉族的主源。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了部落联盟。炎帝和黄帝为了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黄帝取得了胜利并称雄于中原。汉族世称“炎黄世胄”、“炎黄子孙”,其源盖出于此。
2. 汉族之称,起于刘邦有天下之后。近人或谓王朝之号,不宜为民族之名。吾族正名,当云华夏。案《书》曰:“蛮夷猾夏”。《尧典》,今本分为《舜典》。《袜前左氏》曰:“戎狄豺狼,诸夏亲昵。”闵元年。又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定十年。又载戎子驹支对晋人之言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襄十四年。《论语》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八佾》。《说文》亦曰:“夏,中国之人也。”则华夏确系吾族旧名。然二字音近义同,窃疑仍是一语。二字连用,则所谓复语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二语,意同辞异,古书往往有之,可看俞氏樾《古书疑义举例》。以《列子》黄帝梦游华胥,附会为汉族故壤,未免失之虚诬。夏为禹有天下之号,夏水亦即汉水下流。禹兴西羌,《史记·六国表》。汉中或其旧国。则以此为吾族称号,亦与借资刘汉相同。且炎刘不祀,已越千年。汉字用为民族之名,久已不关朝号。
3. 商族又名殷人,是华夏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商族最早生活在哪里,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普遍的观点认为是黄河下游。在甲骨文中,“华”与“夏”二字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说:殷氏,契(偰xie)姓,封于商,后世迁于亳。为周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所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后之,因孕,生契。”《史记·殷本纪》对殷氏族系记载甚详,且绝大部斗衡分符合后来考古发现和甲骨文研究的结果。依《史记》、《世本》、《元和姓纂》等记载,殷商宗族是黄帝的后裔。殷氏先祖自黄帝至契的传承次序为:黄帝与嫘祖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与简狄生契。契生活的年代,正是华夏民族开始崛起的时期。在帝尧、帝舜、帝禹的领导下,华夏民族战胜了自然灾害,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奠定了基础。契被帝舜任空好做命为司徒,负责教化民众的工作,又扶助大禹,成为禹治水的重要助手之一,立下了大功,因此被封于商,都于亳(今安徽省亳州市),赐姓子。
4. 在南方崛起的楚族也与黄帝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颛顼帝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即今河南新郑一带。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后在商朝的驱逐下被迫南迁。大致迁徙路线是:新郑——桐柏山——丹阳——湖北荆山。楚国在江汉地区发展强大。辖地为湖北,还有湖南、河南、重庆、安徽、江苏、江西的部分地方。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由于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团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季连后裔大约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迁。季连举族南徙后又从蛮俗,故而后来的华夏族视之为“楚蛮”、“蛮荆”。季连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其曾孙熊绎,当周成王时,封为楚子(意为楚地的子爵)。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辩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的子孙在商末有个叫鬻熊的,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时,封熊绎于楚蛮之地,建都于丹阳。建立了楚国。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此一论述认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丹阳”。这是楚人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认。楚人在丹淅流域频繁的活动,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遗物。
5. 在陕西一带崛起的秦人也与黄帝关系密切,秦国的先人,最早可以追随到传说中的颛顼帝。《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大费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跟大禹一起治水。治水成功以后,舜帝奖励大禹一块黑色的玉圭,大禹却说这个功劳不是他一个人的,因为有大费的辅助,治水才能成功。舜帝听后便赏赐给大费一个黑色的旌旗飘带,还给他娶了一个姓姚的美女。从此,大费便留在舜帝的身边,为舜帝驯养和调教鸟兽。鸟兽大多驯服,舜帝赞赏大费的功劳,就赐大费嬴姓,其部族为嬴姓部族,这就是嬴姓的由来。因为大费善于调教鸟兽,人们又叫他柏翳(伯益)。  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孙费昌弃夏投商,为商汤驾车,辅助商汤灭夏立商,成为商朝的功臣。嬴姓部族成为商朝的贵族,世代辅佐商朝。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嬴姓部族的恶来与父亲蜚廉一起为纣王效力,恶来后被周武王所杀,而蜚廉则向东逃往奄国。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商纣王之子武庚趁机挑唆发动三监之乱,嬴姓部族卷入。周公姬旦平叛之后严厉地惩罚了参与叛乱之人,嬴姓部族因此被分割并被迫迁往各地,其中大部分西迁成为秦人的先祖。
6. 正是因为炎黄集团与汉族的族源关系,所以毛泽东、朱德在《祭黄帝文》中说:“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渭衍社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汉族世代尊黄帝为鼻祖,称之为“人文初祖”。至今在位于陕西中部的黄陵县,有着传说为黄帝之墓的黄帝陵。黄帝陵在数万株千年古柏的簇拥中耸立在桥山上,成为汉族起源的象征。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而非所谓的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汉化成了南方汉族。南方汉族的父系全部来自中原汉族,母系有南方原住民成分。

汉族的由来是?
答:汉族是以先秦的华夏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为统一的民族,至1840年,经历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1840年以后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与中国各族人民一起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民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在“大一统”中,华夏民族也从分散...

中国汉族起源历史?汉族相关神话、传说?
答: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

汉族是怎么形成的?
答: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

汉族的由来
答: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因而也被称为炎黄子孙。“汉”出现最早是在汉朝时期,与华夏族一直被延用至今。汉族也叫华夏族,也是历史上从未中断过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根据相关史料记载,炎帝部落在阪泉之战中战败于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并入了...

汉族的由来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走向统一
答:汉族的由来如下:1、汉族又名华夏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为上古时期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黄子孙。汉族还是一个在历史上从未中断过的、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2、据先秦文献的记载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

汉族是怎么由来的
答:1. 汉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3000年,其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兴起,并逐步发展。2. 华夏族在新石器时期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约前2400年,黄帝领导的姬姓部落与炎帝领导的姜姓部落发生冲突,最终合并形成华夏族。3. 约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者启,将华夏族的活动范围扩展到淮河、泗水、长江...

汉族历史的起源
答:”汉族世代尊黄帝为鼻祖,称之为“人文初祖”。至今在位于陕西中部的黄陵县,有着传说为黄帝之墓的黄帝陵。黄帝陵在数万株千年古柏的簇拥中耸立在桥山上,成为汉族起源的象征。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而非所谓的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

谁知道汉族最初是怎么来的?
答:前5000年左右,汉族的另一来源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

汉族的由来?
答:由来:汉族,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黄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是在中国及海外华人占多数优势的民族。在历史上,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等等原位处中原边缘的夷人他者,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于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汉族别称“汉人”...

“汉″民族的由来,在哪个朝代形成的?
答:2. 汉族不仅历史悠久,未曾中断,而且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3. 根据先秦文献记载以及夏、商、周时期的都城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主要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陇山到泰山之间。4.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新石器文化类型,代表了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成就,是华夏文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5. 黄帝和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