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曹丕与曹植的七步诗

作者&投稿:淳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做决定的方式,即常用的无意识的直觉“系统1”和有理性的意识“系统2”,而我们的日常决策都是由两个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这本《思考,快与慢》被誉为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书中内容被之后的心理学著作无数次引用。

在这本书的第1部分,介绍了系统1和系统2的作用机制。简单地说,当我们醒着时,系统1和系统2都处于活跃状态。系统1是自主运行,而系统2则通常处于不费力的放松状态,运行时只有少部分能力参与。

而当系统1的运行遇到阻碍时,便会向系统2寻求支持,由系统2给出更为详细和明确的处理方式来解决当前问题。

让我们通过曹植七步作诗这个典故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理。

先来看曹丕。

曹丕即位,系统1第一直觉就是立刻杀掉曹植。他们的母亲卞氏,听到曹熊缢死,非常悲伤;忽听曹植被擒,急见曹丕,痛哭相劝。

曹丕不忍违背母命,启动系统2有意识的思考,但一开始仍受系统1直觉主导。因此曹丕决定采用华歆的计谋,命曹植七步吟诗一首,如果不能、就名正言顺地处死曹植。

大殿上有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曹丕要求曹植以画为题,但不许有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的字样。曹植行七步成诗:“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的系统2思想占优,为弟弟的才华惊叹,但又不愿完全放弃系统1的影响。于是说七步太长,命曹植再应声作诗。曹丕又以“兄弟”出题,但不许有“兄弟”字样。曹植随即口占这首著名的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闻之,为情所动,潸然泪下,系统2终于主导了思考,彻底扭转了系统1。最后曹丕贬曹植为安乡侯,留得一命。

再来看曹植,他为什么能出口成诗呢?

原来系统1是可以练习的。就像练习了数千个小时之后的象棋大师,在他们眼里,棋盘上的棋子,和我们眼里的棋子是不一样的。

对于曹植,正是经过了无数次的诗词练习,诗歌已经变成了他无意识的系统1,也就是自己的直觉。所以曹植才能出口成诗,正是曹植强化练习的诗歌直觉挽救了他的性命。

《思考,快与慢》还提到,人的直觉是容易被欺骗的,如果将你的想法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押韵的语言比没有韵脚的语言显得更加深刻,因此诗歌会使人们会更容易相信你的话。

这样分析,原来曹植能够逃得一命,不只是曹丕内心发现,而是因为自己的诗歌直觉,超越了曹丕等普通人的直觉,用他思考的快打败了曹丕思考的慢,这简直就是降维打击啊!

这就是思考的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曹丕与曹植的七步诗
答:《思考,快与慢》还提到,人的直觉是容易被欺骗的,如果将你的想法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押韵的语言比没有韵脚的语言显得更加深刻,因此诗歌会使人们会更容易相信你的话。这样分析,原来曹植能够逃得一命,不只是曹丕内心发现,而是因为自己的诗歌直觉,超越了曹丕等普通人的直觉,用他思考的快打败了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