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有杏花》阅读理解及答案

作者&投稿:通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村有杏花

  许冬林

  杏花的气质,很像是邻家小妹。隔着幽凉的二十多年光阴回眸看去,她疏淡,清美。但是多年不见杏花,杏花于我脑海已然有了远意【甲】。

  每年春天,去山里看桃花,桃花烂漫到放肆。回程的路上,总会在心底想一想杏花,像怀着越轨的相思。杏花不曾看。杏花似乎太远了,远到隐居在中国画里,在唐诗里。

  想起曾经看过一个画家的作品,是水墨。淡墨扫几笔过去,扫出三五重远山,远山推挤着,拱出一座略微湿重的近山。山脚下,卧一村庄,赭墙墨顶,至简至朴。难忘的是墙角斜倚一树杏花,浅粉色的花朵点点簇簇,乱纷纷,似乎好轻,风一起就能抹去。风未起,那杏花还开在宣纸上,透着少年的清凉,和江南的湿意。

  那是杏花。

  我固执地认为,画家以水兑就的曙红,极淡极淡,染出的,一定是杏花。是的,不是桃花。桃花太冶艳,太热烈,太容易骚动。桃花缺少淡雅,缺少内敛,缺少一种静气和远意【乙】,缺少一种少年岁月所特有的'凉意和萧淡。

  记得台湾女作家朱天文的小说《柴师父》里面有一句话:如果他不是等待那个年龄可以做他孙子的女孩,像料峭春寒里等待一树颤抖泣开的杏花,他不会知道已经四十年过去。是啊,杏花就是这样一个清凉的少女,等待,她如远如近。等待这样的女孩,如同等待一块绿洲,如同等待悦耳的乡音。然而,青春到底是远了,等待中,青春到底不能复活。女孩去了远方,说是下个月回来,回来后她会再来吗?只有她少女小手的软凉还似乎袅袅于他的手指之间,提醒他,杏花已经开落,青春已经远走,只剩下这暮年岁月的寂寥和杂乱。

  到池州去,去杏花村,去唐人杜牧喝酒的那个杏花村。秋日晴和,烟树满晴川,立在杏花村公园里,一阵恍惚。眼前的砖墙,杏树,未凋的绿草,清浅的池塘一切皆陌生,陡然间,又觉得如此熟悉。果真是一个杏花的村子,植了那么多杏树!仿佛唐代的一滴墨,落进了宣纸里,洇开来,又漫漶又生动,便成了眼前这杏花春雨江南的园子。

  遥想千百年前的那个清明,草木萋萋,山花绽放,诗人杜牧一身青衫来踏青,想想谪居生涯,离家千里,自是惆怅几分。恰此时,春雨纷纷而下,路上行人,或冒雨,或撑伞,相携赶路。瞧瞧自己,无伴,无伞,青衫半已软软地湿了,怎么办?喝酒吧!消愁,也取暖。酒家在哪里呀?问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遥指啊,远,可是也能看见,冒雨走一截就到。杏花村,不远不近。要感谢这青山林泉之间,有一座盛开杏花的村子,感谢黄家的酒店,收留一个内心微凉的诗人,在清明,在酒后,由他散发他灵魂的芬芳。这芬芳的诗句,也像是杏花,萧淡又圆满,凄迷又清凉。

  时间之河里,杜牧已驾舟杳然,但《清明》诗还在,杏花村,所幸也在。秋阳融融,沐浴其中,身在杏花村,觉得自己也仿佛被杏花的气息濡染,虽然杏花早已开过。我觉得自己也成了一株摇曳在唐诗里的植物,是草本植物吧。又绿又柔软,又轻又透明,颤颤地,像少女在晚风里,素白裙子轻轻摆动。与杏花为邻。

  可是还不够,还想在来年春天,去一趟杜牧的池州。看水波潋滟,看照水的杏花,在春风里婆娑盛开。

  如果一个人的魂魄可以像裙子一样脱下又穿起,我多么想,让魂魄游离,穿在一朵杏花上。我多想在一个露水微凉的晨晓,在一个古意尚存的村子,做一朵旧年的杏花。多年之后的你呀,看没看见,我都盛开。风来不来,芬芳和清凉都在。

  (选自《散文》2014年第2期)

  15.文中两次写桃花有何用意?(4分)

  16.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文中甲、乙两处远意的含义是否相同,请作解释。(3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不是矛盾句?为什么?(3分)

  17.写作注重炼意思路,请阅读全文,理出作者对杏花的思想感受历程。(5分)

  18.你如何理解文中杏花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5.(4分)【答案】由看桃花引出对桃花的想念(1分);用桃花的冶艳、热烈、易骚动与杏花的淡雅、内敛、静气远意对比,(1分)突出杏花的有一种少年岁月所特有的凉意和萧淡。(1分)表达作者对杏花的喜爱之情(1分)。

  16.(1)(3分)【答案】不同(1分):甲处远意:疏远,远离,指时空之远(1分);乙处远意:远离世俗的情趣,指境界之高(1分)。

  (2)(3分)【答案】不是矛盾句,因为陌生与熟悉看似矛盾,实则所指不同(1分):作者从未见过杏花村的景象,所以陌生 (1分);作者在中国画和唐诗中欣赏过杏花村的景象,似曾相识,所以熟悉 (1分)。

  17.(5分)【答案】二十多年不见杏花,有远意(1分)看桃花,想杏花(1分)赏画文,悟杏花(1分)看杏花,觉得成了杏花(1分)梦想做杏花(1分)

  18.(6分)【答案】实指杏花,疏淡清美(2分);喻指少年岁月所特有的凉意和萧淡(2分);象征诗人萧淡又圆满,凄迷又清凉的灵魂(2分);托物言志,借杏花自喻,表达不受外界所扰、不惧风雨、都会如期静默绽放人生芬芳与清凉的理想追求(2分)(答对3点即可)。



...描述的节日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同一节日的是...
答:【答案】:D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A项错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描写的是清明时节。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描写的是中秋时节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B项错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是什么意思_出处及原文翻译
答:是什么意思、出处及原文翻译,可阅读本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是什么意思?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的意思是: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路旁的杨柳和前行的路径;天上下着微雨,我来到杏花盛开的村庄。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的出处该句出自《下第归蒲城墅居》,全诗如下:《下第...

李白的这首《杏花村》全文是什么?
答:距杏花村不远之处即是当年有名的黄公酒垆,而今酒垆仍在,而曾放歌于山水之间的黄公已不知何处去了。作者和一众友人一边行进于绿杨荫下、随手指点,一边向更深的花丛中走去。轶事典故:李白搁笔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诗句写的是哪个地方
答:1、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2、《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3、注释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4、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成一个小故事...
答:纷纷洒洒,冒雨趱行,行人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于是,向人问路了。路遇一个小孩子,问他哪里才有小酒店呢?小孩子伸手指向了杏花村的方向。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里面的遥是什么...
答: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什么意思
答:“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释义是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出处:出自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清明》。赏析: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

杜牧的杏花村,背后有着怎样的凄婉的爱情故事?
答:02、可是夫人不同意迎娶,只好成为外室本来杜牧也以为只是娶一个小妾而已,不会有什么事情,但是谁知道杜牧的夫人就是死活不同意。杜牧实在是无奈,就把她当做了自己的外室养着。后来杜牧成了湖州刺史,程氏大着肚子就去了湖州找他。但是那时候阴雨连绵,她好不容易到了湖州的杏花村,就住在了杜牧好友的...

带有杏花的诗句有哪些
答:4、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北晏几道《临江仙》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6、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北寇准《柳》7、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释志南《绝句》9、杏花未肯无情思,何事行人最断肠。

...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诗是谁?_百度知 ...
答:“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