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求求初中现代文阅读所有题型及标准答题格式,初中语文老师请进..

作者&投稿:务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问题~

先解释这个词的意思然后对比有这个词和没有这个词的不同最后说体现了说明文/记叙文的严密性就行了

现代文阅读规范答法类解 记叙文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概括文章情节 1、例题:08河南请以“梨苹果”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3分) 起因:图画课上,尤里卡画了一个梨苹果,米哈朵夫老师责罚了他。经过: 结果:梨苹果嫁接成功,米哈朵夫老师真诚地请尤里卡再画一幅梨苹果。 2、其他叫法: (1)简要复述本文的故事; (2)概括这篇文章的情节; (3)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 3、答题指津: (1)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套用格式--“谁+做什么事+结果”或“何时何地+发生何事+结果”。三、分析人物形象 1、例题:07河南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4分) 2、其他设题方法: (1)简要概括★ ★的性格(或:形象)特点 ; (2)请简要分析★ ★形象 ; (3)谈谈你对★ ★的看法;等等。 3、答题指津: (1)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以及事件来总结其性格、品质特点,注意文章中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的词语,可能还要答出其身份(如农民、知识分子、等); (2)套用答题格式--“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身份、称谓)”; (3)具体分析即举例说明,(要结合文中的事例或描写)谈看法还需答出态度。 4、注意事项: (1)要使用概括性词语作答,不能对人物进行具体描述。如:“母亲是一个愿意把眼角膜捐献给女孩的人”;就是错误的答法。 (2)注意分值,多多益善;概括特点,由主到次。四、把握文章主题 1、例题: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07河北《江南陶公柳》品读全文,指出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08南充《泪水中收获力量》文章结尾,作者借“上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07陕西《浇花》 2、答题指津: (1)、从分析文章标题入手。有的题目直接概括了文章的主题。 (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在开头点明或暗示了中心;有的文章卒章显志,在结尾处点明或深化了中心。 (3)、从分析文章的议论抒情句入手。议论抒情句往往具有点题之效。 (4)、有些记叙文委婉含蓄,文中没有直接点明,应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入手。这些文章的主题隐含在对人物、景物、事件的记叙、描写中,经过分析归纳才能明确。 (5)、从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准确概括主题。 (6)、自己总结,套用“通过记叙何事表达(抒发、赞美、批判等)了+何种主题(思想感情、精神、思想等)” 格式。五、理解描写作用 1、例题:08河南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作用:巧妙地表现了米哈朵夫老师不同的心情,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答出描写方法,1分;分析作用2分。共3分) 种类 分类 注释 作用 正面描写 (直接) 动作描写又叫行为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突出其性格、品质等。语言描写含:对话和独白外貌描写含:肖像、服饰和神态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 (间接) 以景衬人环境描写还有其他作用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性格特点鲜明突出。以人衬人含:正衬和反衬以物衬物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包括:场景、服饰、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2、答题指津: “理解描写作用”就是分析运用这些描写方法对于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一般地,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或曰细节描写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服务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2.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 (《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悲凉气氛) B表现人物……的心情。 (《我的叔叔于勒》)“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 C暗示社会环境。 (《变色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暗示社会环境,反映沙皇统治的黑暗) D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例:《驿路梨花》中关于“梨花树林”的描写)。 E散文中景物描写作用--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为后文作铺垫。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六、欣赏写作手法 (一)、例题:08潍坊小说在多个方面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从文中选择一个方面做简要分析。答案示例2:以前人与人和谐地交往和交流,现在人人封闭,缺乏沟通和交流。(结合具体内容)对比手法的运用鲜明地表现了前后变化,强烈地表达出主人公对和谐人际关系的热爱和怀念。(“鲜明地”“强烈地”属一般作用,“表现了前后变化”“表达出……怀念”是具体作用) (3分。前后情况比较1分,表达效果1分,表达的情感1分) (二)、答题指津: 1、如无明确提示,首先需正确辨识运用的手法; 2、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在表现人物,表达思想感情、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3、指出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4、套用 “一般作用+具体作用”格式。其中一般作用指使用这种手法的普遍作用,具体作用指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形式产生的作用。 (三)、试题分析: “欣赏写作手法”就是分析运用这些写作手法对于人物刻画、主题表现、文章结构、吸引读者等方面有什么作用。 (四)、常见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含义广泛,众说不一。就初中记叙文阅读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 白描、象征、对比衬托、联想想像、铺垫伏笔、过渡照应、开篇点题、卒章显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抑扬结合(欲扬先抑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甚至,有人把标题拟定、人称使用、线索设置、详略安排、倒叙插叙等也列入此项,也是有道理的。 (五)、欣赏写作手法举例: 1、标题拟定例如: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06河南第9题解题思路:通读全文,思考“六个馒头”在叙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着重从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方面思考。答案:(1)、以极平常的六个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阅读情趣。(2)、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3)、六个馒头凝聚的同学们的丰厚友谊,是文章的主题得以表现。文章标题通常的作用: (1)、吸引读者的阅读情趣。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4)、表现人物品质或突出中心。 2、人称使用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7陕西第14题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顺序、倒叙、插叙: 例题:文中插入了一段“男人哭诉”的情节,这段插叙有什么作用?07长沙第23题顺序的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的作用: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插叙的作用: (1)、使故事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 (2)、使人物形象更丰富。 (3)、使中心更突出。答题方法:补充交代了……使故事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或者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4、铺垫伏笔 (1)、例题: 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07汕头第16题关于“小火柴”的真实身份,小说在前半部分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一处简要分析。07荆州第22题 (2)、铺垫和伏笔的区别: 铺垫: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动竹凳” 、“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 ,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这些物件的提前出现,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5、线索设置例题:贯穿全文的感情线是--。 08江西第18题答题指津: (1)、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2)、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6、详略安排本文以书桌为线索贯穿全文,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从文章内容上看,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那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08长春第18题 7、象征(托物言志) 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08陕西第14题 8、联想想像美学家认为“要发现生活的美,必须透过想像力这副眼镜”。请联系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修牙刷的呼喊声”使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想像?(写出两例) 08厦门第22题 9、过渡照应例题:第三段在文中是如何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 08吉林第19题文中两次写到“弟弟”和“哥哥”的对话,试分析第二次对话描写的作用。(照应) 08长沙第24题过度: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 常见的过渡方式有下面几种: (1)、用小标题过渡. (2)、用一个句子过渡,承上启下. (3)、用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 (4)、用关联词过渡.(通常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为多) (5)、用提示句过渡. (6)、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 (1)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2)交代。交代是文章中,为同后面所写的内容相呼应,而在前面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又叫伏笔。伏笔是用预示、重复等方法,埋伏下情节发展的线索,为人物的出场和事件的发生准备条件,以叫到结构严密、情节跌冗起伏的艺术效果,又叫伏线,在相声艺术中叫包袱。 (3) 照应的种类。 1)、 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2)、 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 3)、 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10、卒章显志请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说说这篇小说结尾的作用。07扬州第23题七、品味语言 1、例题: 08河南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2分)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2、答题指津: (1)从“修辞手法”或“句式特点”或“用词特点”方面分析。 (2)套用“语言表达特点+此特点的一般作用+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格式。 (3)上例答案: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此特点的一般作用)写出了米哈朵夫老师内心深深的痛苦(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3、各种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反复,夸张:突出了(强调了) (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八、拓展型试题 1、例题: 05河南(《宝石项圈》) 文末处隐去了本文的结尾。如果让你从下面A、B两项中选择,你会选哪一个作结尾?请把所选序号填在下面的括号里,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A.有吗? B.有吗? 有吧。 有! 选择:( ) 理由: 例题: 06河南非课改(《妹妹扮演的角色》) 爸爸的一句话,让妹妹改变了态度,让“我”40年后仍然记忆犹新。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对待长辈的引导?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例题: 07河南非课改(《13元“遗产” 》) 文章第10段处省略了人物在此时景下的表现。请发挥你的想象,补写一段话。(要求有人物语言或动作描写)(4分) 。这几道试题,均要求根据考生对文意的理解,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看法感想;或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丰富文章内容,完成对文本的解读。这些试题有着这样一个共同点,就是:突出考生作为文本读者的主体参与意识。 08年批注题如从理解感悟方向答题,也可理解为这道题是拓展型试题。说明文一、概括说明要点 1、例题:08河南利用高科技结合人体运动力学原理研究出来的跑鞋有哪些特点?(4分) 2、答题指津: (1)先确定范围:全篇或几个段落或一段之内,然后划分层次,概括层意(要点); (2)概括层意的方法--“直接找中心句”或“提取关键词”。 (3)分条、标序。参考答案:①材料特殊 ②重量轻 ③避震效果好 ④附着力强 ④有回输功能。二、理解说明方法 1、例题:08河南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3分) 2、答题指津: (1)指出说明方法; (2)指出其一般作用; (3)结合文意说明其具体作用。参考答案:举例子。以刘易斯、玛丽安·琼斯和刘翔的跑鞋为例,具体说明高科技跑鞋的特点和作用。(指出说明方法,1分;结合文意分析作用,2分。共3分) 说明方法一般作用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事物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作比较通过比较具体、鲜明地说明事物打比方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说明事物下定义简明、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分类别清楚地说明事物画图表直观、具体地说明事物作诠释清楚地解释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摹状貌形象、具体地说明事物引资料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具体 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虽然通常都用“某某是某某”句式,但下定义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诠释解说事物某一特点。区分方法:“是”字前后能互换,则是下定义;如不能,则是作诠释。三、品味说明语言 1、例题:05河南(《钧瓷》)请从第⑵段第⑹段画横线的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对其语言特点作具体分析。 2、答题指津: (1)说明文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其次也可能有生动的特点; (2)确定准确或生动后,如属于准确,则套用“某词+说明了事物某特点,+使表达准确、严密”格式。如属于生动,则套用“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等+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某特点”格式。 (3)如问“能否却掉”,则套用“原词表达了什么意思+去掉变成了什么意思+这样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够准确严密)+所以不能去掉”格式。参考答案:甲: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钧瓷“窑变”色彩与图案的瑰丽多彩、千变万化的特点(答出打比方、生动形象,答出说明的具体内容即可。) 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窑变”的可控程度,使表达准确和严密(或:准确地说明了“窑变”还没有完全得到控制)(答出“语言准确严密”,说明的具体内容即可) 四、分析说明思路 1、例题: 请写出本文的说明顺序。采用这样的顺序与说明内容有什么关系? 06陕西《生命与气候》第8题第4段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内蒙古赤峰第14题 2、答题指津: 这类题可以分为分析说明顺序和把握说明结构两类。 (1)说明文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前两种容易把握,逻辑顺序往往可以分为:由主到次、从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因到果(由果到因)等几种情况; (2)说明文的结构一般也是三种:总分总、总分、分总。五、欣赏写作手法 1、例题:07江西《“植物大熊猫”--四合木》、本文以“‘植物大熊猫’--四合木”为标题,你认为好在哪里? 2、说明: 说明文的写作手法相对较少,本题赏析标题拟定,可以理解为对写作手法的欣赏。像苏教版教材中《国宝--大熊猫》开头表现大熊猫受欢迎的场面描写也可以看作是渲染的手法。这种情况和记叙文类似,此处不再分析。参考答案:本文标题新颖巧妙,别具一格,意在说明四合木珍贵,以引起读者关注,唤起人们保护意识。(2分,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六、解决实际问题 1、例题:08陕西《生命探测仪》在“5·12”汶传大地震救灾中,我国救援队可能主要使用的是哪一种生命探测仪?请结合本文相关信息进行推测,并找出三条依据。(4分) 2、答题指津: (1)运用文中说明的知识来解决识记生活中的问题,是比较新颖的一种题型; (2)作答的原则是:首先提取选文信息,然后运用这些信息来分析题目问题,在比较判断之后,作出正确选择,再做条理清楚地回答。参考答案:推测结果:【答案】红外生命探测仪依据:【答案】1、红外生命探测仪主要用于地震等引起建筑物倒塌后人员被困时。2、红外生命探测仪良好的性价比,普遍应用于各国救援部门。3、目前,音频生命探测仪仅限于英、美、法国救援队使用。4、雷达生命探测仪目前未广泛使用,未来将发挥更大作用。议论文一、概括文章论点 1、例题:07河南《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第13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2、答题指津: (1)论点,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它应该是一个表意明确的陈述句,而不应该是一个疑问句、感叹句,也不应该使用什么修辞手法; (2)一般议论文都有直接表述论点的句子。论点通常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直接引述即可。 (3)也有些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可以:①分析文章内容,②结合论据,③结合标题确定。 (4)用一个完整的陈述句概括。参考答案: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二、理解论证方法 1、例题:08成都《善待挫折》第12题、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分) 2、答题指津: (1)理解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明确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3)套用“运用了何论证方法+这种方法在文中的具体体现+论证了何论点+这种方法的一般作用”格式。举例论证、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 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来 ……,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比喻论证:用……来比喻 ……,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对比论证:把……和……放在一切比较对照,显得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或:例证法)。文中运用司马迁和贝多芬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 (明确方法计1分,准确说出好处计2分) 说明方法 定义 一般作用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用权威性言论证明观点(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 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有力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有力证明论点比喻论证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使论述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三、分析结构层次 1、例题:08山西《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第19题、从结构上看,③④⑤⑥段之间的关系是-----。 07北京《创新不言败 》第22题、请简要分析第5段的论证过程。 2、答题指津: (1)分析结构层次,实际上考的是梳理文章思路; (2)其他问法有: ①标出结构层次,②指出段落关系,③简述写作思路,④分析论证过程,⑤指出句子文章结构上的作用,⑥在某处选择最恰当的句子(一般是过渡句),等等; (3)不论提问方式怎样变化,解答时: ①划分层次,②概括层意,③根据提问作答。参考答案:并列关系。(山西)这一段的论证过程是:首先指出创新之路充满艰险;然后用王安石的话证明要想创新,就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接着提出创新者要有愈挫愈勇、知难而上的豪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新。(北京) 四、品味议论语言 1、例题:07河南《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第13题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何作用。(3分) (……,就可能取得同样的成功、避免同样的失误。) 08河北《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第17题、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2、答题指津:(品味语言) (1)品味议论语言,一般是考查其准确、严密性,提问方式一般是:分析词语有何作用,或问词语能否去掉; (2)前者表述方式可套用“结合文意说明用该词表达了什么意思+使用该词使语言准确严密”格式;后者和说明文此种题目回答格式相仿; (3)有时也考查语言生动性,如例2河北卷。这需要注意词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仗等。上例即用了反复修辞,起强调作用。参考答案:表明“取得同样的成功、避免同样的失误”是有可能但也不确定的结果,语言准确、严密。 (结合原句2分,“准确严密”1分。共3分) 五、欣赏写作手法 1、例题:07河南《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第13题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答题指津:(考察议论文开头故事的作用) 议论文的写作手法考点相对较少。本题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其中答案②“引出论题(答“引出论点”也可) ”、 ④“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可以理解为对写作手法的欣赏。参考答案:①强调反省的重要 ②引出论题(答“引出论点”也可) ③作为论据论证论点 ④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一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 六、发表看法、补充论据 1、例题:08深圳《做人要有立体感 》第13题请联系本文,谈谈你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的看法。(4分) 08南宁《习惯的力量 》第24题请你为第⑤段横线处补充一个正面或反面的事实论据。(3分) 07河南《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第17题、下列名言名句中最适合用作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2分) 2、答题指津: (1)发表看法,一般要首先亮明观点,再举例、引用证明观点,即需采用“总分式”结构; (2)发表看法,要充分理解原文作者态度,看法要积极、阳光; (3)补充论据,需要调动平时的积累。如像河南07,则需正确理解几句名言的真实含义,辨析其细微区别。参考答案:深圳: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能扣住论点、联系实际、表述清楚)南宁:事例应表明某种习惯对人的具体影响。河南:A

我是语文老师,相信我的话就采纳吧,希望对你有帮助<br><br><br>一、描绘类 <br><br>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br><br>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br><br>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br><br>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br>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br><br>结构类 <br><br>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br><br>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br><br>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br><br>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br>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br><br>修辞类 <br><br>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br><br>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br><br>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br><br>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br><br>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br><br>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br><br>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br><br>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br><br>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br><br>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br><br>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br><br>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br><br>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br><br>答题模式: <br><br>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br><br>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

我是语文老师,相信我的话就采纳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 5.说明
小说阅读
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阅读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句子作用是:(1)总领全文【在开头】(2)承上启下(3)引出下文(4)提纲挈领【在最后】
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例如: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三、话的含义:就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句话。
注意: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在“字不离段,段不离章”,答案一定要有{文章中的语句},因为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者说的吧。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 5.说明
小说阅读
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阅读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句子作用是:(1)总领全文【在开头】(2)承上启下(3)引出下文(4)提纲挈领【在最后】
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例如: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三、话的含义:就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句话。
注意: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在“字不离段,段不离章”,答案一定要有{文章中的语句},因为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者说的吧

答得不好,请见谅

http://www.5156edu.com/page/09-02-18/43276.html
下载即可,包你满意。各种文体,应有尽有。绝对让你觉得不加分都不行。

(1)理解主旨。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2)文意概括。概括文章或段落内容,说出所描述的景物的特点。(3)情感把握。能够准确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4)写法探究。品味作品的妙处,说出文章在内容选择、结构安排、情景结合、角度转换等方面的特色。(5)品读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说出其中渗透的感情,把握作品的语言风格。(6)个性解读。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文章的整体或局部内容谈自己的感受、感悟。(7)迁移模仿。连接生活,谈相关的经历、感受或是进行片段的写作训练。

初中语文所有阅读理解知识点
答:找一下阅读理解的知识点,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等等,还有答题方法公式等等,总之初中语文所有阅读理解知识点,帮忙找找,认为理解最好的。... 找一下阅读理解的知识点,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等等,还有答题方法公式等等,总之初中语文所有阅读理解知识点,帮忙找找,认为理解最好的。 展开 ...

求:八年级金牌阅读--初中课外现代文阅读训练的答案 急!!!
答:即“海洋污染是怎样破坏海水环境的呢?”,从中提炼出我们要概括的中心;“海洋污染是怎样破坏海水环境的”或“海洋污染破坏海水环境的方式”。概括说明文的中心可以从标题人手。有的题目就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看云识天气》,...

两篇现代文阅读题!
答:两篇现代文阅读题! 25 必须带答案,题目数在7到9之间!!我要的是初中的!!!... 必须带答案,题目...展开全部 若是你想要更好的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请直接在 google网站直接搜寻“” “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

初中现代文言文深度训练八下
答:2. 求八年级(下)人教版文言文练习题请附带答案谢啦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题 一、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回答1—5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5. 谁有所有八年级上 现代文品读 文言文点击 的答案 快 这是一本八年级《现代文品读文言文点击》答案,由于吴淞找不到,所以上网打听一下。 文言文点击...

求现代文阅读 说明文各一篇(有题目.答案)
答:说明文:蜜蜂 整理: 免费范文网 日期: 2005-12-21 我是一只小蜜蜂。我们蜜蜂是过群体生活的。在一个蜂群中有三种蜂:一只蜂王,少数雄蜂和几千到几万只工蜂。我就是这千万工蜂之一。�我的母亲就是蜂王,它的身体最大,几乎丧失了飞行能力。这没有关系,它有千千万万个儿女,我们可以供养它...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问题?
答:(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

高分 初三党找一些初中课外现代文赏析,或课内外文言文练习题,好的追加...
答:1.(2010•武汉市,9-11,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1题。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展开全部 亲~你可以买一本《文言文全解》,上面有初中全册的文言文翻译,还有课后练习题,和中考接轨

初中语文所有阅读理解知识点
答:展开全部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

超短的现代文阅读
答:2010-08-24 20篇现代文阅读 18 2013-09-04 15篇初中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4 2014-09-03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10篇 11 2012-08-14 课外现代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429 2012-03-25 现代文阅读所有题型的答题技巧急!!! 1092 2015-02-04 现代文阅读。 2018-02-27 课外现代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1 更...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题
答:(2)记叙文阅读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所占的份额最大。抓住记叙文阅读就抓住了中考阅读的“半壁江山”。 (3)课外选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在2004年复习记叙文阅读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记叙文的要求、人称和顺序;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语言的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