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 初三党找一些初中课外现代文赏析,或课内外文言文练习题,好的追加哦

作者&投稿:歹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中课外现代文阅读题目~

请君清楚 做文言文不是临时抱佛脚或者单靠什么解题技巧就可以提高分数的 最主要的是靠平时 不管是课外文言文 还是课内的 都是这样

先要看看有哪几类型的题目

一般来说 第一部分都是都是关于字词翻译的题

解这一类型的题目

一、靠积累
出题人在这题上会比较保守 大多数需要解释的词都是我们见过的那么在做老师或是自己布置的文言文题的时候要有意的去记一些常用字词的翻译 也可以自行总结 比如‘之’一字 可以总结出很多用法 1,的 2,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到 3,代词 等等等 平时积累的多了 到考试时 肯定会发挥很大作用的

二、现场分析
可以自己根据整篇文章的大意 及上下文进行猜测 就像做英语阅读一样 总会遇到自己不认识的词 先不去管它 把整篇文章读懂了 这个词的意思大概就出来了



第二部分就是关于词的用法的题了

比如说名词做动词的用法啊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啊 宾语前置啊 以及一词多义啊

做这一类题目最主要的也靠平时的理解
首先要理解这些用法到底是什么 到底怎么用 理解清楚了 并能熟练判断和运用了 这类题目基本上就没问题了



第三部分就是关于句子翻译的

说到这一类型的题目 要先清楚读文言文最忌讳的是什么 那就是不自觉的就用每个字词的今义去翻译整篇文章 要记住文言文当中的很多字词的意义与今义是完全不同的

注意到这点之后 再解这类题 翻译的大致意义就不会偏到哪里去了 至于要更精确一些 方法同 字词翻译的方法



最后一部分就是关于整篇文章的大致意义和表达的情感或讲述的道理的题了

把整文读懂就没问题了 文言文不会像现代文那样意义深刻 大多都是说一典故 或是说一个人
如果君现代文做不错的话 并且在整篇文章都读懂的情况下 再做这一类型的题 就完全没问题了







最后一点 其实文言文并不难 只要做的多 记的多 完全能拿高分的
另外 每个人做文言文都有自己的方法 君如果想精益求精的话 倒不如自己在做题中总结出适合于自己的解题技巧

文言文专项训练
〈一〉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 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 之 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 食〔 〕长〔 〕 然〔 〕 皆 〔 〕
故〔 〕遂〔 〕子〔 〕 走〔 〕
2。翻译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⑸今 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3。一词多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 〈2〉故遂与之行 ( )
〈3〉兽见 之 皆走 ( ) 〈4〉辍耕之垄上 ( )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5。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 ————————————————————————————————————————————————————。
6。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
〈二〉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吐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①菱:即菱角。 ② 仕:做官。]
1。解释加点词语 啖〔 〕 并 〔 〕
或〔 〕 欲 〔 〕
2。翻译句子 ⑴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⑵其人自护其短
⑶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⑷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3。请为上文概括中心:—————————————————————————————————————
————————————————————————————————————————————————————
〈三〉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子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亡一羊( ) ②既反( ) ③奚亡之( )
2.解释下面的"之"字。
①杨子之邻人亡羊( ) ②又请杨子之子追之( )
③何追者之众 ( ) ④亡之矣 ( )
⑤奚亡之 ( ) ⑥吾不知所之 ( )
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意思是( )。
②找出本文中的一个倒装句。( ),正常语序应为 〔 〕
4.补出省略的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5。翻译。(2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 —————————————————————————— ————————————————————————。
〈四〉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誉之曰( ) ②以子之矛 ( ) ③或曰( )
④何如 ( ) ⑤夫不可……( ) ⑥同世而立( )
2.判断下了说法的正误。
①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这是一个判断句。 【 】
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之"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
③于物无不陷也。→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 】
④"物莫能陷也"和"陷子之盾"中的"陷"字,均解释为"刺,刺穿"。【 】
3。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
〈五〉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③;虽有槁暴④,不复挺⑤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①木直中绳:木材笔直,合乎墨线。②輮:烤。③其曲中规:木材的弯度合乎圆的标准。④虽有槁暴:槁暴,太阳晒。⑤挺:挺直。⑥日参省乎己: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学不可以已( )②取之于蓝 ( ) ③水为之( )
④虽有槁暴 ( )⑤輮使之然 ( ) ⑥故木受……(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意思是( )。
〈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①。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注释:①欲界:佛教所谓的三界之一,这里实指人间。②康乐:谢灵运,袭康乐公,世称谢康乐。③与:参与,即置身其中。奇:山水的奇妙。
(1)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今共谈(一起谈论) B.夕阳欲颓(正要落山)
C.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D.晓雾将歇(将要散尽)
(2)本文虽未提到所描绘的究竟是何处之景,但我们仍可从文中景色的清丽明净看出作者所描绘的是 的山水之美。作者在写景时,先写 ,后写 ,以 衬 ;从时间上看,既有 之景,又有 之景,层次极为分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的"乱鸣"所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场景描写中有何作用?
(4)作者对所见之景的直接评价为" " 换为四字短语应是
(5)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四个字与本文中"沉鳞竟跃"所用修辞方法相同,所描绘的景观相似,那就是
〈七〉 床头捉刀人
魏武①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②,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③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魏武:曹操。②形陋:指形不高大,貌不威严。③捉:握。
(1)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魏武将见匈怒使 使崔季硅代
B. 既毕,令间谍问 群响毕绝
C. 魏武将见匈奴使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D.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翻译下面句子。
不足雄远国 翻译:
(3)曹操为什么不亲自召见匈奴使者?
(4)匈奴使为什么被杀?
(5)这个小故事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的曹操?
〈八〉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并穷( )绮丽,以饰舆服( )
(2)尝以( )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
(3)世罕其比( )
2。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答: ① ②
(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
(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九〉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 ②其义自见
③自晓其义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回答)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 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十〉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古眼盲者多习乐。③昧行:摸黑走路。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 ④孰与昧行乎
(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3)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4)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十一)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④以水沃面。往往粥⑤不继,日昃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适:女子出嫁。②世家:家世。③南都:今河南商丘。④辄zhe:总是;就。⑤粥:稠粥。⑥昃ze:日偏西。⑦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⑧慨然:慷慨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和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后天下之乐而乐 D.食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 ) ②去之南都( )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译: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
(十二)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猫。狸猫,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猫无所食,饥而嗷。束氏日市肉啖①之。狸猫生于若孙②,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唪,唪则得肉食。南郭有士病鼠,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 。狸猫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猫怖甚,对之大唪。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猫奋挪而出③。
注:①啖:吃。②若:及,至于。③奋掷而出:用力纵身逃出。
(1)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以啖肉故(缘故) B.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借)
C.意为异物也(意思) D.鼠度其无他技(估计)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A.束氏日市肉啖之 B.咸无所好
C.乃钻火烛之 D.南郭有士病鼠
E 但饥辄唪 F 久之,鼠度其无他技
(3)狸猫失去捕鼠本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十三)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 ②达者七十二人:
③经传无文: ④博士无以对: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据何文,以知之?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
答: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答:

(十四)
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①,军人有病疽②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泣。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③而父死,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注释①中山:国名。②疽:毒疮。③创:伤,伤口。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
②将军于若子如是
③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一句。
3."伤者之母"为什么要"泣"?
4.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吴起是怎样的一个人?
(十五)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蹊(xi):践踏。②策;通"册"。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④恬:心神安适。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⑦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
A.听已辄默记(完毕)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离开)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 D.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依僧寺以居 以君之力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C.暮归,忘其牛 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 无人耶? 使子为使
3.下列句子中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王冕)窃人学舍听诸生诵书 B.已而(王冕)复如初
C.(韩性)学遂为通儒 D.(王冕)即迎母人越城就养
4.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B.曷不听其所为?--怎么不听听他这样做的想法呢?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衣服、帽子跟随在车子后面。
5.翻译句子。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这两段文章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十六)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②,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⑤焉。终不食而死。曾子⑥闻之,曰:"微与⑦! 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礼记•檀弓下》注①黔敖:春秋时齐国一富翁。②蒙袂辑履: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脚步。③贸贸然:眼不明亮的样子(陈浩:垂头丧气之貌)。④奉:捧。⑤从而谢:黔敖追上去表示道歉。⑥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⑦微与:小事情啊。微,细小。与,句末语气助词。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黔敖为食于路 ⑵以待饿者而食之
⑶嗟,来食 ⑷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⑸以至于斯也 ⑹可去 ⑺其谢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嗟,来食
⑵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⑶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3。这个故事在哪篇文章中被作为论据使用?用来证明什么?
4。你对曾子的话如何理解?
(十七) 取义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①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乡:通"向"。
(十八) 九方皋相马《列子•说符》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①"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②。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千里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③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日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④。"使人往取之,⑤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①形容筋骨:形,指形体;容,指状貌。形容筋骨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相"的状语。②绝尘弭辙:形容天下之马(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弭,消除。③担缮薪菜:扛东西打柴草。 绳索;担缮,指用绳索背负东西。菜,通"采",薪菜,即打柴草。④牝而黄:黄色母马。牝,雌性的鸟兽。⑤牡而骊,纯黑色的雄马。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 子之年长矣。 子: 年:
B 伯乐对曰。 对:
C 三日而反。 反:
D 穆公不说。 说:
E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 尚: 弗:
F 伯乐喟然太息。 喟然: 太息:
G 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遗:
H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至: 果:
2.说明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
A 臣之子皆下才也 〔 〕
B 穆公见之 〔 〕
C 已得之矣 〔 〕
D 召伯乐而谓之曰 〔 〕
E 又何马之能知也 〔 〕
3.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A 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B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4.给本文分层并归纳层意。
5.九方皋相马的特点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十九)《论语》二则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子欲居九夷⑧。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①愤:心求通而未得的意思。②启:开其意;开通他的思想。③悱:口欲言而未能的样子。④发:达其辞;使他表达出来。⑤隅:角。⑥反:还以相证的意思;反复类推。⑦复:再告。⑧九夷:东方少数民族。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以〔 〕B则 〔 〕C欲〔 〕 D或〔 〕
E之〔 〕〔 〕〔 〕
2.第一则中含有两个成语,一个是"不愤不启",一个是" "。
3. 第二则中哪句话在语文课本中被谁在什么文章中引用过?
4。 翻译下列句子
A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B或曰:"陋,如之何?"
C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说说第一则的大意。
( 二十)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③,险躁④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⑥,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⑦,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①淡泊:性情恬淡不慕名利。②致远:高瞻远瞩。③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享乐和怠惰就不能振奋精神。④险躁:邪恶暴躁。⑤治性:陶冶性情。⑥意与日去:.意志同时间一起消磨。⑦接世:与社会连接。⑧行:操行。 ⑨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无以明志 B年与时驰
C意与日去 D遂成枯落
2.和“夫君子之行”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辍耕之垄上B、宋何罪之有
C、水陆草木之花D、愿借子杀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B、卒中往往语
C、奉命于危难之间D、静以修身
4.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一个是" "。
5.翻译下列句子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参考答案见下面的链接:
http://zhwl.cnpkm.com/ArticleDetail.aspx?DetailID=397129

迂公修屋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①,诘曰:“吾适②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注】①诟,责骂。②适,指女子出嫁。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⑴篱败不修 修_整治 修理____
⑵妻且号且诟 号 大声叫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旦日,延人治屋 第二天,迂公请人整修屋子
14.文中直接表现迂公“性吝啬”的言行有:(4分)
⑴_篱败不修,瓦裂不葺 ⑵_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15.“迂公修屋”故事的寓意是_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一种目光短浅,看不见长远利益的人(2分)
附译文:
有一个姓迂的人,世人称他迂公,性格吝啬,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补救。一天,半夜下起了暴雨,屋子漏雨就像被注了水,妻子东躲西藏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妻子满身污垢的大骂,质问他说:“我嫁给你,是因为你家中富贵,却没想到要受这种苦累,你如何为文人,如何为人夫?” 迂公无可奈何,第二天,找来工匠将屋子修好。然而,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天气晴朗无比,看不见将要下雨的征兆。迂公叹息道:“刚刚将屋子修好,却又不见下雨,这不是白白浪费许多工钱吗?”
七.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抛弃,扔弃。 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 有狱久不决 狱(案件 ) (2)囚得免 得( 得到、获得、得以)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该死,王逵想要严厉地惩办他。(关键字:法、深)
14.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 王逵对囚犯的量刑不公正,还不听取周敦颐的意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3分)
15.联系全文,对“王逵最终所明白的道理”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C(3分)
A. 周敦颐善于断案,才智在自己之上。
B. 周敦颐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自己拗不过他。
C. 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D. 为人不能太残酷凶悍,要善意待人。
附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1.(2010•武汉市,9-11,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1题。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选自《厚德录》)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A.斥逐之 追赶  B.富人病且死 将要
C.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 多么  D.不复有故态 原来的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何以战   B.不以物喜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D.以塞忠谏之路
11.下列对张孝基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A.张孝基信守承诺,把岳父的丧礼操办得很风光。
B.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
C.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D.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附译文:
许昌有个士人叫张孝基的,娶同乡某富人的女儿。富人只有一个不孝的儿子,便骂着把他赶走了。富人生病将要死了,把家产全部托付给孝基。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过了许久,富人的儿子在路上讨饭,孝基见了,同情地说道:“你会灌园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让我灌园而有饭吃,很高兴啊!”孝基便叫他去灌园。富人的儿子能自食其力了,孝基有点奇怪,又说道:“你能管理仓库么?”答道:“让我灌园,已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何况管理仓库呢?那真是太好啦。”孝基就叫他管理仓库。富人的儿子很顺从、谨慎,没犯什么过错。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像以前那样,于是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还给他了。[
2.(2010•江苏省南京市,9—12,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注]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若云兴霞蔚 好像 (2)恒自梢至根 常常
(3)尤善丹青 擅长 (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流传、传说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翻译: (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
(2)以为求之必得。
翻译: (2)(顾恺之)认为追求它一定会得到。(每句2分,意对即可)
12.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画绝”;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 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痴绝”。
附译文:
顾恺之字长康翻译这文很独特呀,选自《晋书》又删了一部分,把节选部分翻译放出,如果要全文翻译再说。顾恺之字长康,是晋陵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人们问他会稽山川的模样形态。顾恺之说道:“千山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彷佛云兴霞蔚。”顾恺之每每吃甘蔗,总是从尾部先吃直到根部。有人感到独特,他说:“急转直下。”顾恺之特别长于绘画,画得特别神妙,谢安非常注重他,认为是自古以来还没有人像他这样。他每次画出人物肖像,总是妙绝一时,已经绘出裴楷肖像,在面颊上加上三根毛,观看的人感想模样形态特别美。顾恺之特别相信小法术,认为去求就确定能获得。桓玄已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这是蝉用来遮蔽本身的,拿来遮蔽本人,别人就看不见你。”顾恺之相信桓玄没有瞥见本人,非常珍视那片叶子。因而世上传说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3. (2010•山东省聊城市,8-10,6分)
宋人或得宝,献诸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日:“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日:“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8.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2 分)
A.宋人或得宝 或遇其叱咄 B.献诸子罕 投诸渤海之尾
C.故敢献之 温故而知新 D.玉人以为宝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
9.翻泽下面的句子。(2 分)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如果把玉给了我,咱俩都失去了宝,不如各人都拥有自己的宝。
10.谈谈你时“宝”的认识。(2 分)
金银财宝固然是宝,是人生存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旷达的胸等等更是宝,有了它,人生才会更富价值。
附译文:
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自己尊敬的齐国大夫子罕,子罕不肯收。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子罕最终也没有要那块宝玉。
4. (2010•四川省乐山市,6-8,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记与欧公语
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舵牙为舵公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曰:“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餕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公遂大笑。元祐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颍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 选自《东坡志林》)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3分)
A. 初似儿戏,然或有验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B. 殆未易致诘也 思而不学则殆
C. 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 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3分)
A. 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 医以意用药多此比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D. 医问其得疾之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8.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 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欧阳修谥号文忠;东坡,即苏轼。他们都是北宋文学家。
B. 医生为了治好患者的病,用到了舵公的牙、手和所出的汗。
C. 作者说用相关著名人物使用过的物品可以分别“治昏惰、疗贪、已佞、治怯、疗恶疾”等,是仿照欧阳文忠公讲的故事类比推理得出的。
D. 作者乘船进入颍州地界,便想起20年前与欧阳文忠公的一番笑谈,且把它记了下来,说明当时这番谈话妙趣横生,所以作者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言犹在耳。
欧阳修曾经说过:“有一个患有出冷汗毛病的人,医生问他患病的原因,他说 :‘乘船时遇到风浪,偶然而患上此病。’医把多年的船舵把手放在柂工手出冷汗的地方,刮成末,搀合丹砂、茯神这一类东西,柂工喝了这药就痊愈了。如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于是说:“医生凭想当然来用药的都跟这是一样的,乍看好像儿戏,但是偶尔有点疗效,几乎不容易对他质疑了。”我于是对他说 : 把毛笔和墨烧成灰和上水让学生喝下去,就能够治好他的糊涂和懒惰了吗?由此推广开来,那么和伯夷的洗澡水,就能够治好贪婪;吃比干的剩菜剩饭,就能够治好奸伪;舔樊哙的盾牌,就能够治好胆怯;闻西施的耳环,就能够治好容貌丑恶。”欧阳修听后就大笑。
元佑六年闰八月十七日,乘船到了颖州界,正好想起二十年前在此地见到欧阳修,偶尔想起一时谈笑的话语,就如同在一次认识他。
5. (2010•四川省眉山市,23-24,5分)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回答23、24题(5分)
晋献公以垂棘①之璧,假道于虞②而伐虢③,大夫宫之奇④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⑤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
晋已取⑥虢,还反灭虞。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垂棘,一座山的名称,盛产玉石。②虞(yú),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山西。③虢(guó),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④宫之奇,虞国的谏议大夫。⑤德,恩德。⑥取,攻占。
23.把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假道于虞而伐虢 ②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①晋献公从虞国借道来攻打虢国。 ②晋国攻下虢国之后,军队在返回途中灭掉了虞国。 (采分点为“假”“伐”“反”,译为“借”“攻打”“返回”,各1分;其它文从字顺得1分
2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分)
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与下列示例意思接近亦可。(1分)
示例一 唇亡齿寒。即任何事物都是密切相关、利害相关的。
示例二 贪图小利,牺牲对方,其结果必然是因小失大,自取灭亡。
示例三 假途灭虢。指以借道为名行灭国之实的计谋。

以下内容皆为文言文:
http://wenku.baidu.com/view/b5fdecea4afe04a1b071deb2.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b5fdecea4afe04a1b071deb2.html
(注:这个是课件)
另推荐一本书:
《初中语文阅读丛书——课外阅读(文言文)》
本人初二生一枚,这本书老师从初一带我
狠多都是中考真题
购书地址:http://www.egou.com/product/01_1423960.html

亲~你可以买一本《文言文全解》,上面有初中全册的文言文翻译,还有课后练习题,和中考接轨的题,我们学校都是用的这本书,你可以参考下哦。到电脑上看文言文太伤眼睛啦,还是买书吧
(如有疑问,可以追问,我很乐意为你解答)

干脆找写文言文的书看好了啊。。。

不能找书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