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

作者&投稿:方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读三国演义有感100字左右!~

《三国演义》,为我们刻画了性情各异的历史人物:神勇无比的赵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诡诈多疑的曹操,粗中有细的张飞,情深义重的关羽,以及谦逊亲民的刘备。
诸葛亮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晓历史,后占未知。空城计、草船借箭等,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他死后,还用计下退了司马懿,正所谓“死诸葛亮吓退活司马懿”。曹操,我却不太喜欢。尤其是他为了自己的面子杀了杨修、孔融、华佗。尤其是华佗的被杀,使我国失去了非常宝贵的医疗技术。我也不太喜欢张飞,虽然他很重义气,而且还粗中有细,但他性情爆燥、喜欢酗酒,而且还经常打骂士兵,最后也因此脑袋搬家。
群雄纷争,逐鹿中原,充满豪迈,也造就了英雄。但老百姓却因战争生活朝不保夕,使我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和平幸福的生活。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读<三国演义>有感
看了这本书后,有不少感触。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与秦穆公争霸的故事吧,但在此置一千年后的“五胡入华”时代还有另一次更有名的秦晋“淝水之战”。
秦王苻坚,它是各有眼光有气度的君王。可惜他不幸输了,加上其又是个胡人,所以被那些正统汉人史学家忽略、抹黑得十分难堪。若比较当时的前秦与东晋,就可以发现其实在苻坚统治的秦国,可以说是朝气蓬勃,与唐太宗的气度和架势有得比。只不过在“淝水之战”离奇失败,就被人说胡人是败类。
类似的是曹操,他被人称为“*雄”,似乎略带贬义,的确,它是诡计多了点。而它南征失败,又被人说成很不堪的样子,在《三国演义》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观点。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读了《三国演义》之后,却自然而然地把曹操当成了坏人,我认为,曹操不会如小说中所说的没用,只不过书中的英雄差不多都在蜀国,且次书以刘备开头,读者很自然的就把他当成主人翁,加上现在对刘备的仁慈之类的赞美太多,当然就把曹操发动的战争说成不仁不义的侵略。
仔细想想,武侯诸葛孔明几次出征攻打魏国,不也是在侵略吗?他以先帝遗命为由,讨伐曹操收复中原,就成了爱国爱民的英雄了。难道魏国的人民都不是人?难道魏国的人民都人人得以诛之?他可能并不想发动战争,但1.不出祁山,发展困难。2.先帝遗命,怎敢不从?书中虽把诸葛亮神化了,却不能改变历史:卧龙、凤雏,二者皆得,却安不了天下。
希望大家不要太过相信权威,不要被那些落后的思想观念所蒙骗,有时该好好重思一下某些问题。
2-------------------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笑逐言开)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一
远略高瞻属武侯,奈何寿尽命天收。 烦将三顾茅庐义,便起独灭汉室忧。
赤壁败操引明策,成都扶备献良谋。 至今提念仍心泣,云雨翩翩空自流。

将星秋夜已收藏,魑魅纷纷蹈乱狂。 生不逢时难享受,命徒随古怎忧伤。
池鱼驳跃搅池暗,海日初升伴海光。 事主两朝人赞誉,英雄从此姓名彰。
3----------------读三国的时候,觉得人物形象很生动鲜明,有很多让我觉得喜欢的人物,其中有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备.关羽……但是在这些人物中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和曹操.
被称为是儒家伦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学"."识"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内容,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尖绝"曹操是个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艺术典型家,作为一个阴谋家,他具有无穷的权势和贪欲,与"仁义"的刘备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交织在阴险.奸诈.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权在握,则为所欲为 ,与诸葛等人的形象是鲜明的反叛,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汗献帝成了他的傀儡,故此被对手骂为"名为汗将,实为汗贼".但他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其形象虽不为人喜爱,但也深刻的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环境!
(此书中也有不少的战役,其中赤壁之战是最重要的战役,也是小说的最精彩的战役,战线长,场面大,也最为突现作者艺术功力的笔墨,你们看了我的读后感后可以将此书好好阅读一下哦,真的,会让人受益匪浅哦,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
4-------------《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5=-------------------《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故事精彩,故事中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其中我最欣赏关羽:因为他的忠义情操,令人不由得深深地感动;他的武艺和军事领导才能,令人敬佩。</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2312><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30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5.0pt><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FONT-SIZE: 1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关羽,字云长,他乃河东解良人,因为怒杀家乡恶霸,便到涿县安家了,是蜀中赫赫有名的将领。关云长身高九尺,瞪着一双单凤眼,手提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冽,这刀虽重,但他却像拿着杀猪刀一样轻松,黄巾将领程远志不知死活,向关羽挑战,刚冲上去,关羽手起刀落,陈远志就这样被杀了,一个回合也没战上就……</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2312><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30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5.0pt><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FONT-SIZE: 1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但关公不只是一个武夫,更是一个懂得以智取胜的武将。有一次车胄设计将刘备留在敌营,一国之主被俘,情形十万火急,关公义不容辞扛起救主责任,但当时蜀国的力量不及袁绍军,明着率兵攻城救主,显然难以取胜。他便命手下穿上曹军兵服,乘着夜色叫城,守城门的兵怎肯叫开就开呢?这时关公就应道:“只怕刘备知道,疾快开门。”小兵一听,就慌了,因为,如果让刘备知道袁绍和曹操联手的话,一定会戒备,这可是军机大事,守城兵只有乖乖开门,门一开,关公便舞着大刀冲进城,直奔军营一刀斩了车胄,救出刘备,还提着首级到城门上喊道“反贼车胄已杀,众等无罪,投降免死。”众小兵纷纷投降。</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2312><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30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5.0pt><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FONT-SIZE: 1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云长情深意重,只要对他有恩,绝对不会忘记。不仅对自己的主上和朋友,就是对方的将领和敌人,也绝不会忘记他们对自己的恩情。一次,曹操送云长一件战袍,可关羽没脱下旧袍,曹孟德便问:“云长为何不脱下旧袍呢?”云长答:“此袍乃我兄长所赐,我决不会丢弃它。”可见云长对自己主上有多么情深意重,忠心耿耿向着刘备。云长千里走单骑护送嫂嫂,晚上歇宿,曹操故意只拨一间房子给关羽,关羽请嫂嫂进屋休息,自己立在门外守护,一直立到天亮。曹操是他的敌人,知道这情形,也不得不称赞。还有一次,蜀军大破曹军,曹操带着兵将,想从华容道逃出去,但被关羽拦住,曹操请关羽放了他们,关羽想他曾经过五关斩曹操六员大将,曹操还赠战袍给他,于是关羽便放走曹操通过华容道。他自己差点被诸葛亮斩了,真是大仁大义啊!</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2312><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FONT-SIZE: 1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关羽他勇气也无人能及。有一次,关羽中计被敌将曹仁一枝毒箭射中手臂。请神医华佗来诊,华佗说毒已入骨,须割开手臂刮掉毒。关羽一口答应。华佗便割开了关羽的手臂,只见关羽边喝酒,边与谋士马良下棋,丝毫没有痛苦之意,华佗道:“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像将军这样不怕疼痛的人”。这里可以看出关羽是一个非常勇敢坚强的人。</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2312><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FONT-SIZE: 1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人人都有一死,战神关羽也不例外。麦城之战,关羽被吴主孙权击败,关公临死前说:“我决不投降!”这种威武不屈的精神值得尊敬。因为他宁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也决不会对不起国家、主上,最重要的是不会背叛自己的良心。</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2312><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FONT-SIZE: 1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关羽的事迹虽然已历经千年,但是他却存在每个人的心里,他的事迹一定会传下去的,而他的精神更会存在这世界上,永远长存,永远留在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人

、皇叔是仁德的;爱民是如子的;特长是会哭的;眼泪是充足的。
孔明是伟大的;治国是有方的;用兵是如神的;放火是专长的。
庞统是可惜的;出场是很少的;长相是挺丑的;死的是很惨的。
云长是红脸的;胡子是很长的;自负是肯定的;倒霉是迟早的。
翼德是莽撞的;粗中是有细的;嗓门是挺大的;睡觉是睁眼的。
子龙是完美的;大家是喜欢的;胜仗是常打的;受伤是没有的。
孟起是英武的;单挑是不怕的;父仇是想报的;最后是病死的。
汉升是挺老的;胡子是很白的;经验是丰富的;射箭是神准的。
魏延是倒霉的;丞相是讨厌的;反骨是天生的;造反是必然的。
姜维是好样的;文武是全才的;打仗是很行的;失败是可敬的。
阿斗是幸福的;吃喝是不愁的;操心是从不的;强项是玩乐的。
孟获是皮厚的;造反是没完的;被擒是经常的;总算是投降的。

曹操是奸诈的;性格是多疑的;手段是毒辣的;下手是无情的。
仲达是小心的;耐心是很好的;大器事晚成的;子孙是厉害的。
郭嘉是可叹的;才华是出众的;英年是早逝的;孟德是痛哭的。
杨修是有才的;缺点是多嘴的;风头是爱出的;被杀是难免的。
张辽是厉害的;死党是关公的;有勇是有谋的;小孩是吓到的。
许褚是强悍的;外号是虎痴的;作战是玩命的;绝招是裸奔的。
典韦是大意的;喝醉是不对的;双戟是被偷的;战死是壮烈的。

孙权是中庸的;父业是继承的;胡子是紫色的;眼珠是进口的。
周朗是俊美的;老婆是漂亮的;水战是擅长的;火气是不小的。
鲁肃是老实的;为人是诚实的;荆州是常跑的;结果是徒劳的。
陆逊是斯文的;做人是低调的;本事是不小的;前途是无量的。
甘宁是锦帆的;水贼是做过的;劫营是拿手的;兵多是不必的。
周泰是忠心的;护主是拼命的;伤疤是暴多的;吴侯是称赞的。
二乔是可怜的;运气是不好的;丈夫是早死的;守寡是痛苦的。

吕布是英勇的;画戟是无敌的;人品是不佳的;勒死是可惜的。
董卓是万恶的;诸侯是共讨的;好色是成性的;下场是可悲的。
貂蝉是绝色的;容貌是动人的;风华是绝代的;红颜是薄命的。
袁绍是兵多的;粮草是充足的;实力是雄厚的;用人是不当的。
袁术是不智的;玉玺是骗到的;称帝是冒险的;时机是未到的。
陶谦是客气的;出手是大方的;地盘是不小的;送人是乐意的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今天我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写了: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各地黄巾军蜂起刘备带军杀平黄巾军.不久曹操开始准备统治全国.赤壁一战曹操大败.后孙权又杀了关羽夺了荆州.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率军伐吴因大败而死.孔明又多次伐吴魏也没成功最后病死.不久司马氏又掌握了魏国打败了蜀吴建立了西晋.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最很深的是书中描写的不少战役如有名的赤壁之战.当时曹操率领百万大军沿江南下东吴许多谋事和将军见魏国兵多将广主张投降.只有周瑜鲁肃和黄盖他们极力主张孙权和曹操一博.得到蜀国大力帮助诸葛亮舌战群儒告诉大家现在和魏国打仗东吴没有处于劣势大家不可投降.周瑜亲自驾船察看敌情在看到曹操的水军由经验丰富的将领训练后设计让曹操的谋士蒋干中计使得曹操斩杀了两位水军统领.由于当时作战时需要的弓箭不够周瑜又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诸葛亮巧妙的利用天时地利借助东风在船上扎了不少稻草人让曹操白白地给东吴送了十万余枝箭解决了武器问题.通过连环计让曹操把所有的战船全部连在一起在火攻时不能自由的逃逸.东吴大将黄盖和周瑜利用苦肉计骗得曹操相信黄盖的投降黄盖点燃草船直奔魏军魏国的战船由于互相牵连无法逃脱曹操的军队大败.
赤壁之战敌人兵力强大但东吴和诸葛亮他们通过仔细分析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个个的策略终于打败了强大的魏国军队.联想到平时的学习我们也要把学习看作打仗一样把每门功课当作一场战役.要想取得每门功课的好成绩我们要了解每门功课的特点类型等认真分析在上课时好好听老师讲课弄懂每一个问题;下课以后应该自习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我们才能取得胜利就像打败强大的魏国军队一样.

第一篇, 感情实可取,人物多失败
观新三国有感

近日网上骂声一片,新三国竟成千夫所指,然而收视率却趁势追击,锐不可当。这是因为新旧三国如刘曹各有所长,也各有忠实部众,故能成一时瑜亮。追看了50多集新三国,做为一种娱乐,个人觉得还是很值得一看,但有些地方确实有着致命的缺陷。下面就略做阐述。

总的看来,新三国缩短了历史,删减了情节,而篇幅却增加到95集,达到原来的两倍,这样就能集中描写重要的场面和人物的感情世界,战争场面和武打效果也可以与电影大片相比,诸多细节更能让人感受到古人的悲天悯人之心,杀贼报国之志,某些情节和语言确实能让人热血沸腾,以至潸然泪下。

王允,汉室顾命之臣,欲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救大汉之将倾,可惜有心无力,只能夜夜夙叹,顿足捶胸。此人的感情描写与性格刻画确实可圈可点。陈宫与曹操在监狱相遇,被曹操言语所感动,甘愿抛妻弃子,跟随曹操,后为曹操所获,因道不同不相为谋而甘愿引颈就戮,曹操也为天下失此奇人而痛惜不已。这两节的感情戏也可窥班见豹。其余的如曹操以天子令伐袁术时唯有刚被曹操赶出徐州的刘备率众来助,刘表托付荆州等等情节也都十分感人。

而人物刻画方面有成功的例子,但失败居多。

相比旧三国,鲁肃到是让人耳目为之一新。以前给人的印象就是老实,笨。新三国中却成了一个大智若愚的智者,虽然小聪明不如周谕,但却拥有大智慧,对大局看得比谁都清楚,由此奠定了数十年吴蜀共抗曹魏的基础。这应该是更符合历史的,试想一个继周谕之后的三军统帅,要驾御一群久经沙场飞扬跋扈的将士,他能笨到哪里去?

孙权的形象也有很大改善,旧三国给他的篇幅不多,新三国却给了他发挥的空间。从小时侯对传国玉玺的见解到接位时对周谕的笼络,再到赤壁之战统一战和两派的手段,以至对孙刘联合大局的维护,处处可见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所言不虚。孙权虽自称文治武功皆不如父兄,但他独到的眼光,广阔的胸襟,知人善任的本领足以让他超越父兄,克成帝王之业。

接下来说说刘备,此人一身正气,为所当为而颇具慧眼,因此能让一班文臣武将为之折服,生死想随,相较旧三国而言其判断力有很大提升,这也的确符合其开国王者的智慧。

失败的人物首推关羽,此人终日死气沉沉,说话有气无力,但又不见半点深沉。而且性格暴躁,动不动就和张飞一起起哄,还起兵威胁诸葛亮,没有一点作为统帅应有的判断力。试问,如此人物又怎能独领荆州十余年?怎能单刀赴会擒鲁肃?怎能水淹七军败曹操?要知道后人尊关羽为神啊,新三国中他的哪一点可以让他千古传诵?失败啊失败!

诸葛亮也颇让我失望,不是找个有名的演员他就能演好诸葛亮。想想啊,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啊,那是舌战群儒还能游刃有余,胸怀韬略而又神秘莫测。新三国中他说话哪有一点感染力,他的谋略哪里又能表现出他的深沉睿智?简直就是把书上的计谋不加修饰的告诉大家,没有一点应有的神秘和从容。在面对关张的叫骂时他也是束手无策,惟有唯唯诺诺。大哥,虽说秀才遇见兵,但也不至于如此不堪吧?你可是军师啊,军神啊,两个将军都摆不平还去逐鹿中原?真是破坏了原来给人亦人亦神的印象。限于篇幅,其他人物就不一一而论。

总的说来对新三国的剧情特别是细节描写比较满意,也喜欢那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年代,文人运筹帷幄,武将决胜千里。忠则矢志不渝,义则肝胆相照,雄则力敌万夫。上至一国之君,下至街下之囚,皆甘愿将一腔热血,遍洒中华大地,染红丹青史书,可歌可泣。后之来者,勿忘创业之艰辛,置民于水火,贪图享乐,卖国求荣。

第二篇,同室操戈,刘备诸葛亮谁胜一筹

新三国总算看完了,个人感觉蜀国兴也诸葛,亡也诸葛,与对手相比,诸葛亮俊逸潇洒不如周公谨,沉稳厚重不如司马懿,完全是一块鸡肋。虽然刘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对诸葛亮却是用而防之,下面就简单的分析他们相互依存和防备中谁更胜一筹。

刘备以仁立身,诸葛亮以智见长。仁者无敌,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刘备尽得人心,屡战屡败却有关张千里相随,危难之时有子龙不弃相投,片言之间收服黄忠。不费一兵取徐州,追随刘表相赠荆州,帮助刘璋施恩德于川蜀,所到之处百姓无不开城相迎,新野战败犹有万民相随。如此霸业安能不成?诸葛亮虽在取荆州川蜀中出谋划策,功不可没,也计收马超,但终究是谋臣有别于雄主。

刘备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识人也能驾驭人才,诸葛亮是用人唯亲,贤愚不分,不放权也不培养新人。刘备成就霸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会识人,敢于启用新人。诸葛亮原来不过一村野山夫,默默无名,刘备得到别人的推荐后不惜三顾茅庐,在没任何功绩的情况下就委以军师重职,试问当今哪个董事长会去请一个不知名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担任总经理呢?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庞统从百里知县一跃为副军师,李严从阶下之囚擢拔为军机要员,这些新人的启用不但有利于分权而治,防止威加于主,也能量才而用,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相反诸葛亮为了掌握大权,用人唯亲,握权不放,新人不用。诸葛亮最信任的就是马谡,此人跟随诸葛亮十余年,年年溜须拍马,诸葛亮也赞他才识不下周瑜陆逊,二人相互吹捧。刘备临终前曾特意告诉诸葛亮,“此人言过其实,不堪重用”,诸葛亮表面应承,背地里欺君,他知道九泉下的先帝是管他不到了,骗骗又何妨。蜀汉群臣无数,刘备为何独提马谡,就是因为他知道诸葛匹夫必重用此人并必坏大事。魏延勇冠三军,智勇双全,诸葛亮就因为他不是荆州旧臣而弃之不用,身为上将军的魏延却每次都不知道自己的军事部署,悲哀!魏延的悲哀!蜀汉的悲哀!更为可惜的是诸葛亮担心魏延建功而拒绝从子午谷袭取长安的策略,说什么太过冒险,试问只需要三千人,冒回险又如何,即使全部牺牲也比六出祁山累死的人还少吧。更可恨的是诸葛亮权不下放,也不提拔新人(除降蜀后无尺寸之功的姜维)。为什么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是蜀国真的无人吗?我相信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千里马在寻常人眼中也不过是匹病马。

个人认为刘备的战略眼光要比诸葛亮高明。大多数人认为刘备领兵出川只是为了想为关羽报仇,但我认为这不是主要的原因,刘备是想据川蜀,取荆州,灭东吴,回师北上,进而一统天下。其做法就是提举国之兵,做雷霆一击,这样胜当为人杰,败则为鬼雄。虽然最后因战术失败而功亏一篑,但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毕竟胜败乃兵家常识,即便他最终因天命有归而不能完成伐吴大业,但我们也不能否定他的进军方略。我们姑且不论诸葛亮不支持刘备伐吴是否有与关张不和乐见其死的因素(新三国的确有这种嫌疑),也不论是否有其兄诸葛谨在东吴的私心,但就他的理由而论,他担心魏国乘虚袭蜀,而且魏强吴蜀弱,吴破则唇亡齿寒。其实这种担心纯属多余,事实证明曹魏并没有乘虚用兵,试问谁又愿意将70万大军引向自己呢?唇亡齿寒也要看是亡于谁之手,如果吴亡于魏当然是蜀寒,如果吴亡于蜀则是魏寒。因此先灭弱吴后伐强魏有一定战略眼光。

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的战略方案,出剑阁,走栈道,越祁山,北伐强魏。回顾一下历史,汉高祖刘邦是怎么出川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说明的什么呢?一,不宜走栈道出兵,延绵千里,粮草不继;二,若要举兵伐魏当以奇兵暗渡,一次成功,不可一而再,更何况六出祁山?简直就是明知是道墙还要往上撞。这样做后果是什么呢?十年北伐,六出祁山,连年用兵,未取寸土,钱粮消耗无数,兵丁死亡无度,民生凋敝,国家积弱。越王勾践为了伐吴养民20年,最后一鼓而下,曹操为了子孙后代休兵屯田,惟有诸葛亮以弱图强,还自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须知强弱易变,并非天数,而在人为,不养民,不整军,国岂能久持?也许大家不理解象李严那样的托孤重臣为什么会征集粮草不力,被贬为庶民,被贬时反而觉得松了口气。其实李严最初北伐的积极性特别高,粮草调度有方,还策反了孟达,可是经过旷日持久的战争,眼见蜀汉无男丁可用,老弱病残瘦得皮包骨,作为对故土有感情的蜀中大臣,他又如何再忍心去征集家无隔夜之粮的百姓,如何忍心抓获上有老下有小的“壮丁”?既然不忍心也没有办法,他宁愿选择征粮不力,宁可选择退隐田园。我不知道诸葛亮见到李严之子李丰从泥石流冲毁的栈道中爬出来,带领将士们肩担背扛日夜不休地运送来千石粮食时做何感想,我只想说:丞相,你这样折腾下去,蜀国如果不是第一个灭亡的就没天理。

刘备在临终前完成了对诸葛亮的全面围堵.
刘备有生之年,凭其自身恩威足以领袖群伦,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真正要建刘氏百世基业当以自强.自关张去后,备已日见颓废,刘禅胸无大志,流连于声色犬马,因借伐吴之际擢张包关兴于真空之间,一可慰忠良之后,再可保自家江山.
白帝城托孤显示了刘备高超的政治手腕.一方面拜与诸葛亮政见不同,蜀中人望最高的李严为太子太傅,中都户,位列三公,统内外军事,与诸葛分庭抗礼,玩弄平衡之术.另一方面让刘禅拜诸葛为父,让诸葛亮心存感激,更可绝天下悠悠之口,即使刘禅犯了低级错误,也是做父亲的没教导好.更绝的是刘备对文臣之首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然后又对武将之首赵云说“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既有赵云照看孩子,诸葛亮又如何能够自立为成都之主?正是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段逼诸葛亮出说了誓死相报的话,让他以后若反悔必定遭到道义的谴责.
诸葛亮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刘备最为担心的人其实就是诸葛亮,就象曹丕是司马懿辅佐起来但最担心的却是司马一样,所以托孤时让诸葛掌民政,李严统军.诸葛亮为了夺取军权,以北伐为名,联络荆镶旧将,借曹魏五路伐蜀之机,窃取兵权,并从此独断专行,架空刘禅,凌驾于百官之上.为了长期掌握兵权,避免文人掌兵不能长久,他不惜自封三军统帅,六伐中原,连年战乱.为了集中权利,他事无巨细必亲断,从不将权利下放,这是因为文人没有真正大将的那种决断,霸气,个人魅力和自信.因此不管他有多少阴谋诡计,也注定了要失败,因为他的计谋不过是一种战术,而刘备曹操则有一种胸藏天下的战略大局.
由此可以看出,刘备尊为人主,诸葛亮屈为人臣也是一种必然.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答:听了我的介绍,你是否也想品读一下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呢? 有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范文7 这天,我读了《三国演义》,顿时有感于怀。 人们都认为三国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这90年里,实际上真正的”三国是在“三分天下吴蜀魏”那个时候,但要是只写真正的三国,那么曹操和其他三国名人就没有出场...

读《三国演义》有感优秀
答:读《三国演义》有感1 谈起三国,有一个人不能不谈,他就是刘备,一个被曹操认为除他自己外的唯一一个真英雄,虽然当时刘备怕被曹操看出自己的志向,若来杀身之祸,便给人留下一副碌碌无为的样子,但他其实是胸怀大志,才有了之后干出的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刘备在书中的形象是一个为人忠厚,好结交豪杰的汉子,...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字作文10篇
答:《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们学习。 读《三国演义》有感[300] 读了《三国演义》,我被书里面的豪情万丈、英雄气概所深深折服。刘关张三人肝胆相照、义薄云天的兄弟情义;曹刘煮酒论英雄的豪迈与自信;诸葛亮周瑜...

读《三国演义》有感
答: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好汉英雄:张飞的直爽、张辽的执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巧用兵法等等等等。正是这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三国人物,刻画出了这本惊世骇俗的《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有感范文三 在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结拜了兄弟,他们发誓要大干一番事业,他们请诸葛亮当军师,出计谋。

观看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五篇
答:《三国演义》,由罗贯中及施耐庵合著,用大笔如椽,略带神话色彩的手法,绘制出了汉末晋初的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传奇,不禁让人觉得荡气回肠,心潮澎湃。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观看罗贯中《三国演义》 读后感 ,欢迎阅读! 观看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1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一样的时期读它,有着不一样的...

读《 三国演义》有感
答:《三国演义》这部书使我知道了在战争年代许多杰出人物。 读《 三国演义》有感4 烈日炎炎的盛夏假期,我翻开我国历史的篇章——《三国演义》,津津有味地阅读完之后,令我深有感触。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和《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齐名为“四大名著”。从“桃园结义”到“司马懿统一三国”中的...

读《三国演义》有感作文
答: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三国演义》有感作文范文1 书中自有黄金屋,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面对浩如烟海的书海,美文杂志数不胜数,外国名著琳琅满目,但当我遨游于书海中时,我更喜欢捧一本古书,一本散发着书香的《三国演义》。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它...

求三国演义22篇读后感300字
答: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读《三国演义》有感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三国演义》有很多感触,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吧!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

读《三国演义》有感
答: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三国演义》有感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我听到这首诗,便不禁想到我最爱的书籍《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我都很喜欢,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号称“卧龙”的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是蜀汉的...

作文读《三国演义》有感
答:下面是我整理的作文读《三国演义》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文读《三国演义》有感1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