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州牧,州刺史,州太守哪个大

作者&投稿:阮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朝时期的州牧,太守,刺史官职谁大~

州牧和刺史都是州的长官,州牧权力更大;太守是郡的长官。所以,州牧最大,刺史次之,太守最小。
1、太守起源于汉景帝时。秦实行郡县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史记》说法,《晋书》认为有四十郡),郡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亭。郡的长官,称郡守。至汉景帝时,将郡守改称太守
2、刺史的出现是在汉武帝时期,最早不是行政长官而是监察官员。在秦代确立郡县制时,会在每个郡设监御史一名,监督郡守处理政务,有权向中央报告。汉初一度废置。惠帝刘盈时恢复监御史。
到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管,将天下分为十三个区域,称为州,每个州设刺史一名,监视所在州内的郡国(汉代郡国并行,有直属中央的郡和封王的国)。刺史没有固定治所,任职时常年在各郡国巡视。
3、州牧:西汉后期到王莽篡汉,都曾经改刺史为州牧,又有过改州牧回刺史。这就是州牧最早的由来。州牧俸禄二千石,远高于刺史。州牧还会镇压叛乱,拥有更大的权力。新莽时期的州牧甚至可以世袭,还授予军职,手握兵权,原本刺史的监察职责由州牧的副手州监负责。
州牧成了行政兼军事长官,所以州牧是掌兵的。等到刘秀建立东汉,重新改州牧为刺史,但是刺史不再巡查各地,而是有固定治所。州也就成为郡之上的一级单位。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此后刺史权力也逐渐增大,有朝廷命令则可领兵作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

扩展资料:
东汉末年的州牧制度,导致了诸侯割据,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一些割据势力攻下下某州(有时只是某州部分郡县)就会自立为某州牧。如出现同盟还会尊对方为某州牧。如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南部四郡加上向东吴“借”南郡,自立为荆州牧,还上表奏请孙权领徐州牧。
在三国时期,州牧和刺史最大的区别,就是州牧往往多由各割据势力的君主自行担任,或是给予不能完全控制的同盟君主,而刺史会给属下部将。
如曹操把持朝政后仍自行兼任兖州牧、冀州牧,与刘备共抗吕布时表奏刘备为豫州牧。而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的曹操属下的荆州刺史胡修就是个普通部将,没有太大自主权。
在三国鼎立这一历史阶段,不管是刺史还是州牧,很多都兼任了将军的职务,以此掌握一定的兵权。而这州牧(刺史)制度对对封建王朝形成深远的影响,比如唐朝时期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州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刺史

刺史:在唐代以前相当于省长或省委书记,封疆大吏,前提是有实权。否则就是省检察院检察长,只管监察;唐时,相当于地级市市长,这是全国有280多州,每州一刺史。五代以后,就是虚职了,只领工资不管事。 太守= 知州 = 知府 = 地级市市长(但是知州级别稍低于知府),都是管5、6县,几十万人的水平。而且三者基本上都是五品。 再说年代,太守(即郡守)产生于战国,到唐代随着郡的消失而消失。 县令也产生于北宋,至清末时也消失了。但唐时就已经有知府存在,不过当时称**府尹,如京兆尹、成都尹。 所以,可以认为“太守”“刺史”“知州”“县令”是一个级别。 州牧是郡一级的长官,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每部设一刺史,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东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设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都等于割据政权。以后历代设都督、总管、节度使等,州牧之名即废。唐宋时惟京师或陪都地方最高长官以亲王充任者,尚称为 “牧”,其他州牧之名均废。清代往往借作知州的别称,实际上远非东汉州牧之比了。

1.太守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职官称谓,战国时就开始设置。当时,列国在边境冲突地区设立郡的建制,作为综合行使军政权力的特别政区,长官称守、郡守。秦并六国,废除封建制,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以郡守为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西汉改郡守为太守,秩二千石。西汉太守位置很高,往往入为公卿,三公、九卿罢政,亦多出为太守。东汉设州牧后,太守遂为州牧或刺史的下一级行政官。隋废郡,以州领县,太守之官遂废,这时刺史则成为与汉朝太守相近的官职。治水能吏李冰就曾经做过蜀郡的郡守。
以秦为例,当时的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两级,所以,秦朝的郡守相当于当今的省委书记、或省长,并且有一定兵权。
以东汉为例,当时的行政区划分为州、郡、县,分别相当于现在的省、市、县。所以东汉的太守应该相当于当今的市委书记或市长。
2.刺史和州牧
官名。汉武帝废除了沿秦而置的监御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又称部),各州任免刺史一人。此时的刺史为监察官,受御史中丞管辖,以六条诏书监察本州郡县官,秩八百石,较太守的秩比二千石为低。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汉哀帝初,改归旧制,不久复称为州牧。东汉初又复称刺史。汉灵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位居太守上,掌握一州军政大权,成为一级地方行政长官。魏晋南北朝,以刺史领州,多带使持节、持节、假节、都督诸军事衔。隋文帝废郡,以州领县,则刺史与前代太守无异。隋唐时期,炀帝、玄宗、武则天都曾经废州改郡,不久仍其旧。晚唐五代时,节度使、观察使所领诸州不得径自奏事上计,节度使甚至自署刺史,导致刺史职任渐轻。宋代以朝臣充知州,刺史成为专供武臣迁转的虚衔。

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牧和刺史还有太守到底哪个更大
答:牧最大,刺史次之,太守最小.东汉地方行政官中掌管一个郡的叫太守,一个郡大概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那么大,郡以上设州,长官为刺史,但州不是行政区划而是监察区划,刺史也不是行政长官而是监察官,并且主要是监察辖区内各郡的太守,对于辖下各郡的政务并不过问.在当时并没有牧这个职位.刺史虽然有监察太守...

东汉末年,州牧,刺史,太守哪个大?比如说徐州牧陶谦 ,那么徐州刺史是谁呢...
答: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每部设一刺史,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东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设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都等于割据政权。以后历代设都督、总管、节度使...

汉朝时期的州牧,太守,刺史官职谁大
答:州牧和刺史都是州的长官,州牧权力更大;太守是郡的长官。所以,州牧最大,刺史次之,太守最小。1、太守起源于汉景帝时。秦实行郡县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史记》说法,《晋书》认为有四十郡),郡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亭。郡的长官,称郡守。至汉景帝时,将郡守改...

汉代三国时期的牧,刺史,太守,哪个官职
答:州牧是州的长官,太守是郡的长官,比较小。再下去就是县令。也就是省长、市长、县长。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历代沿袭不变。南北朝时,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

州牧、刺史、太守、都督,这些官职哪个最大?
答:对于古代官职来说,都督是这四者之中最大的官职。这四个官职的基本排位为,都督>州牧>刺史>太守。在汉朝末期三国混战的阶段,比较常见的官职有州牧,刺史,太守和都督,人们对于它们的职务和权力区分经常混淆。这四个官职中,都督作为军事统领,它所拥有的权力是这四个官职之最。一、四个官职不同之处...

刺史、太守、都督和州牧,在三国时期,哪一个官更大?
答:在汉末三国时期,州牧、刺史、太守、都督是比较常见的官职。其中,就州牧来说,有益州牧刘璋、荆州牧刘表、冀州牧袁绍、豫州牧刘备等;就刺史来说,胡修曾任荆州刺史,韦康曾任凉州刺史等;就太守来说,则更多了,比如刘备攻下汉中,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关羽则官至前将军、襄阳太守;至于都...

汉朝时期的州牧,太守,刺史官职谁大
答:1. 州牧:作为州的长官,州牧在汉朝的地方行政体系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大的权力。特别是在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州牧一度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并且有时还担任军事职务,负责镇压叛乱等任务。因此,州牧的权力要大于刺史。2. 太守:太守是郡的长官,负责郡内的行政管理和治安维护。在郡县制下,太守是郡的...

三国各州的刺史、州牧
答:三国时期的刺史、州牧具体人员如下:1. 蜀汉:益州牧:刘备、刘禅;牂牁太守:朱褒;越巂太守:高定、张嶷;益州太守:董和、张翼;永昌太守:王伉、吕凯;建宁太守:雍闿、李恢;云南太守:孟获。2. 东吴:交州牧:步骘;交趾太守:士燮、吕岱;九真太守:董元;日南太守:虞翻。3. 魏国:幽州牧:刘虞...

刺史和太守和州牧的区别 刺史和太守和州牧区别是什么
答:6. 此时,中国的行政分级已从秦朝的郡县制转变为州郡县制,一州之地已具备形成割据势力的条件。三国时期的乱世,便是从刘焉建议改“刺史”为“州牧”开始的。7. 然而,“州牧”并非可以独自掌权,因为下级的“郡守”同样拥有强大的实力。如“渤海郡”属于“冀州”,袁绍是“渤海太守”,而“冀州牧”...

三国时期,太守、刺史和州牧哪个官职更大?依据是什么?
答: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奏说“四方多事,原因是刺史权力太轻”,建议将部分资深刺史改为州牧。从此,刺史已经是一州军政长吏,就成了太守的上级,州郡两级行政制度随之形成。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资深刺史改为州牧,但资历较轻的刺史依然是刺史,权力也没有相应的提升,还是遵循以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