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四相到底是什么意思,不要办照原文,是真正能够懂的意思。

作者&投稿:敞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举例说明佛学里的“相”是什么意思?~

所谓相,就是观念,就是说你有这种想法和观念。

只要有

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我简略给你说说吧
我相就是,执着于我,这个房子是我的,这个名字是我的,这条裤子是我的,这个女人是我的,这本书是我写的,这个是我发明的……就是因为执着于我的,有力诸多烦恼,比如女人跟人跑了,是我的啊!!这个文章是我写的,有人赞美,沾沾自喜;有人批评,苦恼不已。所以诸多烦恼因此而起。

人相和众生相的概念很相似,只要就是区分你我。区分个体与整体。

众生相呢?就是那个男人,那个女人,那个猪头,那个牛,那个羊。人不过是众生的一种,一切的动物、生物、乃至细菌、有生命的动物都是众生。这个为什么会烦恼呢?
那个家伙,一看就讨厌;那个家伙比我聪明;那个人比我有钱;那个人为什么找的女朋友比我找的好看……等等。

寿者相很容易理解,就是那个老头,那个小屁孩,我比你大,我比你小。这些观念,都是着了寿者相。

参考南怀瑾老师的解析
具体,我强烈建议,你读南怀瑾讲的《金刚经》即使是初学者也一下子看懂。
《金刚经》说什么(上)(南怀瑾) http://www.hhfg.org/fjyj/f36_1.html
《金刚经》说什么(下)(南怀瑾)http://www.hhfg.org/fjyj/f36_2.html
金刚经中说到四相,相这个字,就是现象,文字上是现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来说就是观念。我们人有一种观念,就是有人相,总是有你、我的观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众生相,就是现在学术名称所谓社会人类,在佛学的范围都属于人相,众生相。我相又分两种,一种是人生命的个体,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个人是不同的个体。一种是属于精神上的,一个学问好的,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龄大的,常看他人都是小孩子,幼稚。我现在也常常犯这个毛病,会说你们年轻人懂什么?这是我相,因为觉得「我」嘛!倚老卖老。
不错,倚老卖老是我相,但是许多年轻人倚小卖小,那也是我相。更有许多小姐们倚女卖女的,也是我相。许多男孩子也是倚男卖男的:我是小孩,老师请原谅!我说,不要倚小卖小,倚男卖男了。这些都是主观成见,就是精神观念上有个我。所以文章是自己的好,这是我相。本来文章写完了就完了,别人改一下文章,那要命啊!心里受不了……这都是因为心里上的我相,也叫做法我见,这个法就是精神的我见。
至于众生相,是社会一些人类的范围,前排的人同后排的人,只要一坐下来,人相我相就起来了。感觉前排的人很讨厌,头太高了,坐在我矮子的前面,使我看不见。人相我相一来,众生相就来了,唉!这个环境布置得不大好,管事的人不大对,接著寿者相来了,唉呀!空气不好,有传染病,要短命。
这个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来,人的烦恼都因这四相而起。鸠摩罗什把它归纳起来叫做四相,玄奘法师的翻译,还加三个,成为七相。鸠摩罗什把后面三个统统归入寿者相。寿者相很严重,我们人都喜欢活得长,你几岁呀?五十八。嘿,我六十了,你比我小两岁。你几岁啊?八十二,你比我大几岁……这都是寿者相!要「我」活得长,要「我」健康长寿。每个人来学打坐,乃至在座来学禅的,十个有九个半,甚至十个有五双,都是以寿者相的观念来学打坐的。那么,这与佛法的金刚经就大有出入了!要注意,要去了这四相,完全离开了这四相,才可说是学佛的真正境界。本经的原文,佛说这四相,用现在的话来讲,这四相是人类众生共通的、牢不可破的、顽固的主观观念。要把这个观念破除掉,学佛就差不多了。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先要把心胸愿力放在前头,能够为众生发愿,不为自己,而是为大家去努力。因为要度众生,但又没有度众生的本事,所以要去努力。佛又说,你完成学佛的这个愿望,度完了众生,自己并没有觉得度了什么众生。
三轮体空布施
这一段,佛学有一个名称,叫做「三轮体空」。轮者不是车子的轮子。轮是形容词,指三个部分,就是施者,受者,施事,这就是讲布施的重要。金刚经现在开始讲般若了,般若的第一个眷属,就是布施。刚才这一段已经开始要讲布施,先说明三轮体空的道理。
布施有三种,第一种财施是外物的,像金钱财物等布施,这叫外布施。第二种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发,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献等,都是精神的布施,这种属于内布施。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等。不管是那一种布施,施者应该抱持无施的心态,用一种希望他人能够得到益处的心情来贡献,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必须要做到施者无此念,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家可怜应该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布施了就没有事了,忘记了谁接受我的布施。做完了以后,「事如春梦了无痕」,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所以佛在这个世界上,以师道当人天的师表,教化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度完了,他老人家说:再见,不来了。只是吩咐四个弟子暂时不要死,要「留形住世」,活著等弥勒菩萨下来。佛的这个精神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
快乐痛苦皆无住
这里著重的是刚才提到的法布施,因为须菩提问到怎么使心、忘想烦恼降伏下去!怎么样使自己的心宁静,能够永远安详停留的保持住。佛先答覆他:就是这样。因为须菩提不懂,所以佛接著在下章就说了一段理由,说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方法,也包括精神的生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任何事情一做便休,无所住。应该无所住行于布施,这个叫修行。你心理的行为随时做到无所住,一切都布施,都丢开了,这是我们普通的话,都丢掉了。禅宗经常用一句话,放下,就是丢掉了。做了好事马上须要丢掉,这是菩萨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丢掉。有些人说,好事我可以丢掉,就是痛苦丢不掉啊!
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掉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侯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儒家经常告诫人,不要得意忘形,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发了财,有了地位,有了年龄,或者有了学问,自然气势就很高,得意就忘形了;所以人做到得意不忘形很难。但是以我的经验还发现另一面,有许多人是失意忘形;这种人可以在功名富贵的时侯,修养蛮好,一到了没得功名富贵玩的时侯,就都完了,都变了;自己觉得自己都矮了,都小了,变成失意忘形。
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同样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学佛了。真正学佛法,并不是叫你崇拜偶像,并不是叫你迷信,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等于现在引磬一敲,下楼就是下楼,金刚经还是归金刚经,你还是你,如此应无所住。
转化十二类生
有一位同学提出来说,很多年前,也曾经听我讲过这一段,除了我前面讲过的,好像还有进一步的道理。其实,所谓进一步的道理就是:这个境界就是有愿力,一个大乘菩萨发愿及菩萨行,应该是救尽天下苍生,而自觉没有做什么救苍生的事情。一个人救人、利人是应该的,假使心中还有利人、救世、度人之念,已经不是菩萨道了。这是指外面行愿方面的。内心修持更须这样。我们自己学佛是求戒定慧的究竟,可是大家在修持方面,或者在静坐方面,都是在著相。
譬如许多人为了身体的健康,学各种的方法,打坐、守窍、修气脉转动,实际上,已经都落入寿者相了;接著我相、人相、众生相也都跟著而来,学佛的成就当然不会大了。又如修净土念佛的朋友们,假使念一句佛号,观念里头或下意识中,附带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情况,那也不能得到究竟的成就。举凡这些,都是要修行人自己细心检查心念才会发现。
关于卵生、湿生、化生、胎生等,我们上一次也分析过,人的生命里头,本身内在就具备有这十二类生。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几十年,或者一百年,大部分时间并不是为自己活著的。我们仔细分析一个人,活著为了面子、为了漂亮,人生时常是作给人家看,或者作给儿女看的。
当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父母盯得很紧,他生气了,因为他是个独子,他告诉父母:你少盯一点好不好,否则我不给你念书了。这个话也对啊!现在的青年考联考,好像都是为了父母,为社会,为家庭。人是很可怜的,活了一辈子,一天吃三碗饭,只有十分之三是为自己生命所需而吃,其余大部分是供养自己身体中的卵生、湿生、化生吃的。肠子里有蛔虫,身体中有各种细菌,所以宇宙中所有的一切众生,及各种的现像,在我们人体的内部都统统有了。所以说,人体是个小宇宙,左眼是太阳,是阳;右眼是月亮,是阴;我们身上的大小肠,就是身体中的江河、海洋,西游记叫它是无底洞,吃下去漏出来,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又如身体上有骨骼的地方就是山崖、岩石;人体内部又有各种的生命,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包括精虫卵脏等等,这些都与禅定有关。
真正的修持,得定者初禅念住,杂念妄想没有了。二禅气住,所谓打通气脉,外表呼吸停掉了。三禅脉住,脉搏不跳动了,连心脏跳动都非常缓慢。四禅才是舍念清净,整个的身心丢开了,没有感受。但是要想达到气住脉停的定境,必须先把自己身体上卵生、湿生、胎生、化生等十二种类,整个变化了才行,就是儒家所讲的变化气质。假使我们这个色身没有转化而想修持得定是决不可能的。
所以这位同学别著我讲这一面,认为我还留了一手,实际上这一面是讲实际功夫,几乎没有人相信。普通金刚经这一段讲过去就算了,现在既然有人指出来,已经留不住了,这一手也要露一露,大概就是这样,这是补充第三分。
说三十二品偈颂
另外有人提出来,说我曾写过金刚经三十二品的偈颂,本来我不想讲,因为这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峨嵋山上闭关,不要说人看不到一个,鬼影子也看不到一个。尤其到了秋后大雪封山,连猴子都爬不上了,人要下山很容易,就是西方人的滑雪,弄两根大棍,屁股上包一些树皮,随便这么一溜就下来,一泻千里。要想上去啊!只好等明年春天了。有一天晚上没事,藏经中抽出金刚经来看,也不晓得著了什么道,一下子高兴起来,又感动万分,不由自主的,一夜之间把金刚经的三十二品,作了三十二个偈子,说明这个道理。后来下山以后有人传出来了,不过到了台湾连原稿也掉了,因为我平常的习惯,自己作的东西随手就忘了。这一点虽是坏处,但也是好处,就是可以修道,过了就丢,所以说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一切都把它空掉了。另外我也不太记这些东西,也是懒得介绍这些东西。譬如在大学上课,很多同学问我:老师你有什么著作?我也搞不清楚我有什么著作!也没有观念去推销。现在同学们提起来这个偈子,就顺便说一下。不过我那个三十二首偈子,比你们联考作得快,三十二品的意义,一夜之间把它用禅与佛的道理说完了。第一首偈子法会因由分,大概是这样子:
第一品偈颂
缁衣换却冕旒轻 托钵千家汗漫行
何事劳生终草草 蒲团洗尽旅途情
「缁衣换却冕旒轻」,缁衣就是和尚们穿的衣服,印度的规矩,出家人穿染色的衣服,高尚平民穿白的衣服。所以现在我们写信给出家人时,下面往往自称白衣某某,表示自己是白衣居士。出家人的衣服染了颜色,就称缁衣,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出家了,穿了一件和尚衣。皇帝带的那个皇冠是冕旒,中国人戴的称天冠,前面还挂些珠子之类。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皇帝不当了,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能够丢掉帝王富贵,能够放得下一切,才够资格学佛。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皇帝的那个皇冠,随便把它甩掉。
「托钵千家汗漫行」,然后以释迦牟尼佛的身分,还出来化缘呢!不管穷人家里,什么人家里都去化缘。
「何事劳生终草草」,我们人生为什么劳劳碌碌,佛学名辞叫做劳生,一辈子在劳苦中。忙忙碌碌一辈子,最后莫名其妙的来,莫名其妙的就走了,所以是何事劳生终草草。
「蒲团洗尽旅途情」,旅途是人的一生,看来人生没有别的好事,只有蒲团一个,两腿一盘,万念皆空最好。
这是法会因由当时作的第一首偈子,当然这个文字,我自己也看不上,不过有时侯想想,现在叫我再作,一夜之间还作不出来,人生就是那么怪。
第二品偈颂
第二首是善现起请分。善现就是须菩提,须菩提起来问问题,佛答覆他,善护念。善护念是个要点,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是这样定住,就是这样把烦恼降服下去。
万象都缘一念波 护心那用修多罗
岩中宴坐已多事 况起多余问什么
「万象都缘一念波」,人生的烦恼和一切痛苦,就是一念,没有第二念,千千万万不同的现象,就是一念动了。像大海水,平水无波忽起一个波浪,一点动,千万点烦恼就跟著来了,所以说万象都缘一念波。
「护心那用修多罗」,佛不是告诉他善护念吗?真正的善护念何必用佛经呢?修多罗就是佛经,梵文名称就是素怛览。真正悟了道的人,不看佛经也一样此心平静,所以说护心那用修多罗。
第三句,先要说明一个典故。须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佛经上记载,有一天他跑到一个崖洞里宴坐。什么是宴坐呢?注意啊!大家要学打坐的注意啊!尤其是老同学们!不依身、不依心,不观这个身心,不依亦不依,这个样子才叫宴坐,也就是打坐。你看我们大家坐在那里,又听呼吸,又练腿,又练气功,统统在身上搞。不然就搞念头,像水上按葫芦一样,这边这个扑隆咚才按下去,那边那个又浮上来;这边念头冒上来一个,那边又来一个。真正的入定是不依身,也不依心,但是「不依」是个空的境界,还是不对,所以不依亦不依,这才叫做宴坐。
须菩提有一天在岩中宴坐,什么都没有,忽然空中天女散花供养,天花掉了下来,大概须菩提正好张开心眼吧!不然怎么知道天花掉下来呢!须菩提就问,哪一个在散花供养?空中有个声音说:是我呀,我是天人,天神。因为尊者在此说法,所以我空中散花供养。须菩提说:我没有说法啊!这个天人说:善哉!善哉!尊者以不说而说,我们以不听而听,因此,我们要供养。这是说到须菩提的一段故事。
「岩中宴坐已多事」,你那个打坐入定已经很多事了,道就在这里,菩提就在这里,打坐不打坐,都在菩提中,你在那里打坐装模作样已经够多事了。
「况起多余问什么」!这一下又来问金刚经,佛啊!如何住啊?如何降伏其心?这就是禅的道理,当下可以了解了,大家当下都可以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了。
第三品偈颂
第三分叫做大乘正宗分,就是刚才讲的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入无余依涅盘而灭度之。
四相初生四象殊 羲皇以上一无无
剧怜多少修途客 寿我迷人犹讳愚
「四相初生四象殊」,我们大家都知道,佛家有四相,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于易经的四象,易经也讲四象,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象。拿空间来讲,东南西北也是四象。人生统统被现象所困,四相初生的这个四相,同易经的四象就有差别,一念一动,外境界就有差别了。
「羲皇以上一无无」,我们中国文化开始的时候,伏羲画八卦,一画开天地。当这个一还没有画动以前,天地没有,宇宙还是空的,伏羲画卦以后,天地开辟了。羲皇以上是讲形而上道,万法本来空的,既是空就不必去用功夫求了。我们现在很可怜,大家学佛拚命去求空,这岂不是背道而驰吗?既然空,你求得到吗?能求到的就不是空了。所以说羲皇以上一无无,什么都没有。
「剧怜多少修途客」,剧怜,是最可怜,多少在修行路上走的这些人,都在求寿者相,多活几年,修个果位,都在四相里头滚,自己还以为是在修道。
「寿我迷人犹讳愚」,自己在四相里头滚,自欺欺人,还以为高明得很,别人都不行,看不通,只有自己看通了。其实,自己那么笨,还忌讳自己的愚蠢,自认为最聪明在修行学佛呢!

三心是“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众生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过于执着往昔的想念,今日的焦虑,未来的担忧。
四相就是“我、人、众生、寿者相”,就是凡夫以二元对立心来认识世界宇宙人生的,故有此长彼短。
1、关于我相:
迷人恃有财宝、学问、族姓,轻慢一切人,名我相。”这个就是根深蒂固的我执,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我意识。
2、关于人相:
就是以分别心看待别人,认为他是好人、很有本事的人,或者是小人、不可交往的人,等等,这样看待别人的时候,叫做“人相”。如果真是菩萨,念念都会看到众生本来涅槃,看到众生的佛性,看到法界一相。
3、众生相:
就是超越了我相、人相,不再分别了,但是把所有的生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佛菩萨,一类是众生。众生还没有悟,而菩萨跟佛是开悟了的。如果这样看的话,是把迷跟悟看作是两样,就是没有照见众生跟诸佛平等的佛性,没有证到诸法空性。
4、寿者相:
指的是有一个命根,这个命根要比我相、人相、众生相都要微细得多,没有你我他的分别了,但是有一个存在、活着的相续的感觉,永恒的长寿,永生,道教内丹里讲的长生不死。

扩展资料
佛认为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又已经变成“过去”了,这个现象是不可得的,一切感受、知觉,都是如此。
可是一切众生并不了解这个道理,拼命想在一个不可得的“三心”中——过去、现在、未来,把它停留住,想把它把握住。因此,学佛的人要特别注意,想要打坐把心定住,那还是会犯这个错误。

四相即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看到的最为简单的解释就是:
当我们做梦的时候,梦中的我,就是“我相”;梦中看到的山河大地、经历的人、事、物就是“人相”;梦中的我,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和追求,这些生起的念头,就是“众生相”;梦中的人、事、物从产生到消亡期间,是一个相续的过程,就是“寿者相”。

佛陀说,菩萨就是那个从梦中醒来的人,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凡夫就是还在做梦的那个人,执着“梦中的我”就是“真我”,他在梦境中的所有经历人、事、物,全部都呈现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特征。

若你能从任何一件人、事、物中,深刻地参悟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虚幻,这种感觉实在得就像从梦中醒来,思量梦境的虚幻一样,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了明心见性的菩萨。

佛门常说“遁入空门”,这里的空门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
答:凡夫就爱走极端, 要不常边要不断边。常边就是一切都是实相, 断边就是一切都是空无,就是虚假全部是错误。我们说的空门指的就是佛教。佛教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空的,闯入空门指的是避开世界,进入佛教。它指的是成为一名修女,也被称为“隐居空虚”,现在的人们不明白隐居空虚的含义,他们...

我与佛有缘吗?我想做和尚
答:很好,你与佛有缘,如果做和尚是为了开悟见性,自我觉悟就很好。如果是为了就业就不太好,不过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敬请佛门同修开示?
答:菩萨行施。无所希求。其所获福德。如十方虚空。不可较量。言复次者。连前起后之辞。一说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能普散尽心中妄念习气烦恼。四相泯绝。无所蕴积。是真布施。又说布施者。由不住六尘境界。又不有漏分别。惟当返归清净。了万法空寂。若不了此意。惟增诸业。故须内除贪爱。外行...

什么叫"空门","无相"?
答:有空四句分别之论法,第一为有门,第二为空门,第三为亦有亦空门,第四为非有非空门。天台于自家之四教尽有此四门云:五教章上曰:‘法鼓经中,以空门为始,以不空门为终。’【又】佛教之总名。以佛教主以空法为涅槃之门故也。智度论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

注意!!!请佛门中人回答!{空既是色,色既是空}这句话的真理是什么...
答:【色即是空】佛法中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事本无其永恒的体现,一切皆将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着,而使身心不得自在。‘色'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此万物为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因此其当体是空。此谓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指人间之物质、...

佛门所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色界是虽无欲,却仍有形,有相,有物质的世界,无色界指超越物质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1、欲界 欲界是一个佛教用语。佛教把世界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从六趣本身,又将天、人、阿修罗称为三善趣或三...

佛门里不要倡导经忏佛事
答:所以经忏佛事不应该是佛教的主体。那种认为佛教寺院,不必搞弘法利生,不必重视持戒修行,而只重视经忏佛事,为信众消灾免难、超度亡灵,或者只重视集资建庙,赚钱资生的作法都是不确的,对佛教事业的发展极其有害。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断烦恼、了生死、出轮回,究竟成佛,再回娑婆,普度众生。我们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佛门用语,现在常比喻一个人无欲无求
答:无欲无求,与有什么相或者是实相是空相之类的没有关系。无欲无求的基本概念,是指放弃过度的以自我私欲为基础的欲望奢求,并不是说放弃一切生活必须的行动。就舍弃过度的欲望,安然处世而言,“随缘”二字岂不更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奢求也不退缩,正是修行心态。在佛经论典中可以找到这样的话...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
答: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等结合物体的四种元素。地大:以坚硬为性,能支持万物,不使坠落;水大:以潮湿为性,能收摄万物,不使散溢;火大:以温暖为性,能成熟万物,不使坏烂;风大:以流动为性,能生长万物,调节畅通。宇宙世间一切物体,都是由地、水、火、风等四种元素构造而成,积聚四大即可...

烧一柱香磕四个头是什么意思
答:不是三个嘛?为什么是四个了?一般是拜三个,表示礼敬佛法僧三宝,拜的时候要庄严心净,拜下去后,双手翻过来,掌心向上,做莲花状散开,表示接受或祈求得到佛菩萨的甘露法雨,三拜后起立再鞠一躬,接着双手食指相合点眉心一下,表示顶礼,整个拜佛就算完成了。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