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梅花的名人趣事

作者&投稿:战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关梅花的名人趣事~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又工画墨梅,花密枝繁,行笔刚健,有时用胭脂作没骨梅,别具风格。其《墨梅》诗名扬天下: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还写过一篇《梅华传》,把《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故事改写成了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话:大将军曹操行军迷路,军士渴甚,愿见梅氏。梅聚族谋曰:“老瞒(曹操小名)垂涎汉鼎,人不韪(不韪即不同意)之。吾家世清白。慎勿与语。竟匿不出。”王冕借赞扬梅花蔑视权贵的精神来暗喻自己的人格。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咏梅诗吟咏的是早春之梅。全诗虽仅4句20字,却较为形象地刻画了早春梅花的神韵和香色。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颇有寒意的早春时节,万物皆未萌芽,唯独墙角数枝梅花迎寒绽开。这两句写梅花,不绘其形,而传其神。“墙角”二字点明地点;“独自开”与“数枝梅”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寒”二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不过,这两句诗写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怒放,并非首创。在此之前,已有别的诗加以描绘了。如南朝陈诗人谢燮的《早梅》诗:“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紧扣一个“早”字,用表现人的心理状态的“疑”与“畏”字写梅花,使之人格化,从而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其傲霜斗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较之前两句,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的香色,则写得较为新颖别致。“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试想,假如这梅花不是白的,而是红的或是其他颜色,诗人会由此而联想到雪吗?正因为梅花似雪,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诗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以错把梅枝当作雪枝来反映白梅早发、皎洁似雪的特点,才给人以“错”而无误,“错”中见奇之感。

“遥知不是雪”这句诗,不仅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也间接地交代前两句中所写的迎寒怒放的“墙角数枝梅”实为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中所见,且与诉诸人们嗅觉的下句“为有暗香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显示出全诗结构的严谨。

诗人写梅香,没有借助任何形容词,亦未泼墨如云,大肆渲染,而是以“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语)的“遥知”这两句诗巧妙自然地出之。这两句诗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与张谓的《早梅》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遥知”两句诗也未必是实写诗人于远处闻到梅花的香色,从而得出是梅非雪的结论,而只是虚写,极言梅花的香气之浓。

如果说,这首《梅花》诗所吟咏的梅花,不仅让人领略到其凌寒怒放的神韵,而且给人留下它香色俱佳、别具一格的鲜明印象,那么,这首诗本身也就如同它所吟咏的梅花,令人赏心悦目,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梅释名
“梅”字何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作了说明,他说:“梅,古文作某,象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类,故反杏为某,书家讹作‘甘木’。后作梅从每,谐声也。或云:梅者,媒也,媒合众味……”李时珍从梅形、梅声、梅史等方面道出“梅”字的来历,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为我们大家熟悉的成语,它出自于一个典故。《世说新语》载:“魏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孙亮明察秋毫
相传孙亮出西苑,想吃梅,就派手下黄门到中藏去取蜜渍梅。取来发现蜜中有老鼠屎。是黄门所为还是藏史所为?下官建议将两者均治罪,孙亮说:“此易知耳。”就命令手下掰开鼠屎,发现屎里干燥,孙亮大笑说:“必是黄门所为。”原来以前黄门向藏史要过蜜,藏史未给,遂起报复之心。
华光月夜画梅
宋代出现了专一画梅的画家——仲仁。仲仁是衡州华光寺僧,曾是寺内主持,人以华光称之。《画梅谱》云:“华光道人方丈植梅数本,每花放时辄移床其下吟咏终日,莫知其意。偶月夜未寝,见窗间疏影横斜,萧然可爱,遂以笔规其状,凌晨视之,殊有月下之思。”有人说墨梅就出于此。
孝行感花
相传古时有个龙广寒,侍母很孝。6月1日,其母生日,忽见北窗外一枝梅花盛开,人皆以为孝行所感。有人遂称此梅为“孝梅”。广寒活了108岁,死时童颜鹤发,人称奇。(出自《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
梅梁湖生花
《具区志》云:“梅梁湖在夫椒山东,吴时进梅梁至此,舟沉失梁,后每至春首,则水面生花。”
杜甫植梅
《延安府志》载:“鄜州梅柯岭在州南3里,相传有梅树为杜甫所手植。”
梅花名志
相传唐玄宗时贤臣宋璟,少年时两度应试未中,一度沮丧消沉。一日见墙隅古梅,冒寒而放,由此启迪立志奋发,终于名扬天下。
评梅诗
《竹坡诗话》云:“林和靖赋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语,脍炙天下有200多年。苏东坡晚年在惠州作梅花诗,“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此语一出,和靖之诗即暗然。后来又出现张云潜诗“调鼎当年终有实,论花天下更无香”和曾公衮诗“调鼎当年花得似,暗香唯有月明知”,此两句虽不及东坡高妙,却能使人感到别有趣味。
梅妻鹤子
宋代隐士林逋比陆游更痴于梅花,他一生甘于淡泊,隐居于杭州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市,不仕不娶,终日以植梅养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他的咏梅诗中,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人们称赞,是千古绝唱。
梅雪相争
梅与雪相争谁输谁赢呢?宋代诗人卢梅坡作了一回公平的裁判,他道:“梅雪争春不肯降,诗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道:“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月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义葬梅花岭
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在扬州抗击清军时,遗言“死当葬梅花岭”,他把梅花视为神圣的象征。梅花岭,扬州广储门外的一个土山,山上梅树很多。战后其后辈“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于此。(出自《鲒埼亭集外编》)
郑板桥画寒梅
兴化一财主,久仰板桥的大名,多次请求板桥为他作画,但板桥始终没有答应。最后,板桥在其友人的说服下,才勉强答应下来。但他不收画钱,却要求财主减收农民的亩税,否则不画。财主只好忍痛答应了。作画时,财主要求板桥画牡丹,因为牡丹象征富贵。当板桥画完后,财主大叫一声:“好!”书童受惊,不慎将墨汁滴到画纸上,财主见此,正要打骂书童,板桥却说:“如此正好。”于是挥笔一就,一枝寒梅跃然纸上,并作诗云:“画了牡丹又画梅,富贵贫穷各一边。人云牡丹显富贵,我赞寒梅占花魁。”
只有梅花是知己
鲁迅曾精辟地用梅花作过一个比喻:“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他请人为他篆刻过“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高洁的情怀。
梅痴吴昌硕
近代金石书画艺术大师吴昌硕爱梅成痴,在江、浙、沪一带传为佳话。他曾作画题诗:“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在他谢世前一年的春天,已是84岁高龄的他还偕同其子和门生,扶杖去超山赏梅。逝世后,他的亲属遵吴先生的遗愿,将他的陵墓营建在超山上。
梅头触竹
“岁寒三友”盆景,是优美的艺术作品。关于它有一段趣闻逸事:在抗战期间,无锡名画家江寒汀,曾在上海会合画坛友好开设“大观艺圃”,专供同道临场挥毫,交流画法,并且附设园艺部,出售一些艺术盆景。一次,有一市侩登门索制贺岁盆景,画师们见他出言盛气凌人,为了教训他一番,故意把一株梅树作半悬崖式,低垂的枝头碰及下面矮竹叶丛,粗看之下,颇具诗情画意。这个人自命风雅,摇头晃脑鉴赏一番,捧着就走。这时,画家们哈哈大笑。原来盆景中的“梅头触竹”是隐喻他“霉头触足”之意,这是当时旧社会上海滩上那般财迷心窍市侩们在新春佳节之际,最犯忌的一句话。这虽是一则笑料,却也是一个艺术的妙用。

古人喜欢寻梅,到寻常巷陌或荒郊野外去,寻找梅花的芳踪丽影,一旦找到了便喜不自胜。之所以要“寻”,是因为梅花甘于寂寞、孤芳自赏,更因为乐在“寻”的过程之中,如果唾手可得便了无生趣了。其次是观花,欣赏梅花的红颜丽姿,你看它绽放于虬曲的枝上,或鲜红如血,或洁白胜雪,或绿如碧玉,神韵楚楚,花开动人。当然,古人赏梅并不喜欢盛开的状态,而是说“花是将开未开好”,喜欢含苞欲放的梅花。古人不仅欣赏其花,甚至喜欢它的枝干,用疏影横斜、劲虬枯瘦来描写梅枝的神韵,表现梅花高雅不俗的格调,故有“疏影横斜水清浅”之妙句。再次是闻香,欣赏梅花的淡淡幽香,不芳香袭人,不甜腻撩人,而是清雅脱俗的、似无却有的暗香。著名的有王安石《梅花》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还有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他们不仅痴迷于梅花的暗香,而且把飘落梅花上的雪称作香雪。当然,欣赏过梅花后,凡文人雅士都要吟诗填词,借梅花表达自己的情趣志向。比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单是在唐诗宋词里,吟诵梅花的诗词数不胜数。
因此,浸透了梅花香魂的中国先民,不乏以梅花自诩者。时值唐代开元盛世,国家兴盛,四海承平。志得意满的唐玄宗渐渐开始追求享乐,优游宫苑,扩建宫室,创设梨园,巡幸狩猎,穷奢极欲。唐玄宗广征天下美女,高力士亲从汉江至闽地,选中了绝代佳人江采苹。这女子是一个十足的梅痴,爱梅如狂。其父爱她如掌上明珠,不惜重金,收集各种梅花栽满房前屋后。开花时节灿若落霞,恍如仙境。她徜徉在梅花丛中,日日与梅花相伴,品性中深深打下了梅的烙印,气度娴静高洁,言行清雅脱俗。来到长安时,正值梅花盛开。江采苹被高力士特意安排在梅林深处,等候唐玄宗临视。唐玄宗见到江采苹,如沐春风,龙颜大开,爱怜之意油然而生。从此,江采苹被唐玄宗爱如至宝,大加宠幸,封其为梅妃,并命人给她所住宫中种满各种梅树,并亲笔题写院中楼台为“梅阁”、花间小亭为“梅亭”。后宫佳丽虽多,皇上不复他顾。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杨玉环出现在宫中,梅妃和唐玄宗的缘分也就走到了尽头。据说梅妃自缢而死,像一树凋零的梅花,经战乱的狂风一吹,便带着满腔哀怨,携着一缕清香,身不由己地随风飘落……
其实,古人还有煮梅为茶的雅趣。
明代万历年间,一代才女冯小青生在广陵世家,秀丽端雅,聪颖伶俐。后因朝廷变故,冯家遭到株连,小青悄悄投靠到父亲故交冯员外家中。这年元宵灯节,冯员外家张灯结彩,共贺新春。小青也被夫人拉了出来看灯,不想与这家的大少爷冯通一见倾心。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天杭州城里下起了雪,雪花飘飘洒洒。小青屋外的几株白梅,此刻正迎雪绽蕾,花影摇曳。她自幼就偏爱梅花,在家乡广陵她的闺阁前,就有大片梅林。而今飘落异乡,又见到了洁白的梅花,她仿佛又回到了少女时代,于是找了个铜盆走出房间,用心收集梅花瓣上晶莹的积雪,准备用来烧煮“梅雪茶”。就在这时,同样爱梅的冯通走进了小院,他也是特意看梅花来了。也是白雪有情梅花为媒,让两个爱梅人不期而遇,但彼此都没有感到惊异,只是会心地相视一笑。冯通见她小手被雪冻得通红,便帮她收集梅雪,相互交谈甚欢,不觉花盆已满,她以主人身份邀请冯通进屋坐坐,冯通几乎没有思考就点了点头。两个人在一起煮雪、品茶、谈诗,情投意合,暖意融融。但他们的相爱遇到重重阻遏,最终无果而终,冯小青伤心绝望为爱而亡,冯公子葬她于西湖边的梅林之下……
中国古代还有打梅花结的习俗。《红楼梦》就有“黄金莺巧结梅花络”的描写。其中打结最好的女红能手是贾宝玉的丫鬟袭人;薛宝钗的丫鬟黄金莺。袭人打结子在《红楼梦》中出现了三次:第二十四回:袭人被薛宝钗烦了去打结子。第三十二回:袭人烦史湘云帮她打十根蝴蝶结子。虽然是史湘云打的,但毕竟还是袭人的活。第六十四回:贾敬大丧期间,袭人为贾宝玉打制白事特用的青色扇套。莺儿打结子出现在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特意用了半个章回的篇幅来描述。写到结子繁复的花样,其中就有梅花形的。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又工画墨梅,花密枝繁,行笔刚健,有时用胭脂作没骨梅,别具风格。其《墨梅》诗名扬天下: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还写过一篇《梅华传》,把《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故事改写成了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话:大将军曹操行军迷路,军士渴甚,愿见梅氏。梅聚族谋曰:“老瞒(曹操小名)垂涎汉鼎,人不韪(不韪即不同意)之。吾家世清白。慎勿与语。竟匿不出。”王冕借赞扬梅花蔑视权贵的精神来暗喻自己的人格。

1、《长相思令》吴淑姬的故事(很不错的故事,托楼主的福刚在网上查到):
吴淑姬本出身在穷苦人家,却遭不幸被当地一恶少长期霸占。后来别人还诬陷并告发她有偷情的行为,因而被捕入狱。当时审理此案的郡僚,知道她是冤枉的,更对她的才华也早有所耳闻。于是命令狱卒打开她身上的枷锁,对她说:"久慕你的文采非凡,我也是怜香惜玉的人。如果你今天能即兴作一首自咏的好词,我就会把你的冤情转告太守。这样一来,兴许能替你开脱罪名,还你清白之身。否则,你会很危险的。"
吴淑姬说道:"这个没问题,请大人出题吧。"时正值冬末春初之际,积雪未消,寒梅怒放,郡僚便让她以此情景为题,作一首《长相思令》。
不一会,她就作出了这一首有名的《长相思令》。
"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各位,请睁开眼吧,小心看吧,暗香疏影的梅花依然在那里傲放。尽管传来悠悠的羌笛声想要将它催落,可是,它会毫无所惧的。
郡僚听后深受感动,他不仅收藏了这首词,而且第二天就告知了太守。君子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一个女子从此也重获了自由。
南宋人黄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收录其词作三首,并写有:"淑姬,女流中黠慧者,有《阳春白雪》词五卷,佳处不减李易安。"其中"黠慧"二字,颇值得玩味。
2、梅妻鹤子的林逋:

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典出--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后比喻清高或隐居时也作:梅鹤因缘、妻梅子鹤。
3、二次罢相的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王安石一生忠于宋神宗,寻求变法图强,改变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不断被排挤打击,不断地重新奋起,继续改革,此诗作于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期间,以梅花自比,也以此为界,王安石诗风大变,由于当时党争日烈、诗祸频仍,诗人普遍将豪放外发之气,内敛为含蓄深沉之致。
4、飞入梅花都不见的故事:
传说高宗乾隆于一年冬天巡幸江南,一天,在许多大臣的扈从下,当来到杭州西湖孤山时,适逢大雪下得正紧。赏雪吟诗自是一种雅兴,面对这漫天的飞雪,乾隆不禁随口吟咏了起来——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三片四片五六片,
七片八片九十片,
吟到这里,下面再说什么呢?乾隆一时间难以为继了。可事也有巧,正值此时有位扈从大臣叫沈德潜(也有说是纪晓岚或刘墉)的上前跪奏道:“皇上的这三句诗实在是太好、太形象了,这最后一句,就请皇上赏与为臣来续吧。”这不是求之不得的及时雨吗?乾隆说:“好。”于是,沈德潜便当即续道——
飞入梅花都不见。
续得好!乾隆听了击节称赏再三,并且随即脱下身上的貂裘赏赐给了沈德潜。
其实这首诗应该是郑板桥写的,民间故事挺多。

崔橹的逸闻趣事
答:在读了他的前辈作家杜牧的诗作后,他便极力学习杜牧的作法来提高他自己的诗作风韵①。因此,像杜牧一样,他的诗作也以绝句的成就最高;尤其在写作有关状景咏物方面便更是如此了。比如他在夏天面对莲花时,就能吟出饶有如此风调的好句来:何人解把无尘袖,盛取清香尽日怜!到了冬天,他面对梅花...

中国人是如何赏梅花的
答:关于梅花古书中早有记载,“梅实生汉中川谷”,引种驯化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的梅花已经遍及全国,处处能见,甚至做成盆景,搁置几上,举目就能欣赏。中国人爱梅之情还可以从书画,诗词中略见端倪,梅花一直是艺术中表现,讴歌的形象。梅花一度还成为中国的国花,现在群众倡议推选国花活动中,征集到的意见 中,瞩目...

苏轼的趣事
答:小妹说:“我有两句诗,要添两个字,可一时又不知添哪个字合适。你们帮我推敲推敲。”“你说说!”俩人同时催问。“轻风___细柳,淡月___梅花。这两处加个什么字更好哇?”苏东坡沉吟了一会儿,说:“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加‘摇’和‘映’好!”黄庭坚也认为苏东坡的意见是正确的:...

自古名人墨客与文字有关的趣事有哪些
答: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

北宋大牛人邵雍
答:读到这里估计大家已经很疲劳了,就摘几个有关邵雍的趣事分享给大家。 1、司马光赏花。有一年,司马光家里的牡丹花开得特别好,于是他就邀请邵雍、富弼、文彦博等人来他家花园里欣赏牡丹,富弼就问,这满园的牡丹花开了多少朵,众人皆摇头,而邵雍则说“花开千朵”。于是众人一起数起来,分别相加后,果然一千朵。富弼有...

苏轼文言文小故事阅读答案
答: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 小妹气得扭头就走。3、三人对必有我师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 小妹则填:...

宋代的书法家的趣事,作品图(局部也行)
答: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苏轼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是什么意思??
答:然后关于诸葛亮的话,他原本想一直为一隐士,只不过见刘备心诚,又有兵将,才答应出山的,若让曹操来请,可能又有一番趣事.诸葛亮在刘备第三次来访,与刘备交谈时,觉得他面相轩昂,有一表人才的味道,才出山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sikrit 2008-03-07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

有人知道朱自清的趣事、简介、代表作??谢谢!
答: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8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趣事: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教书时对学生热情鼓励,但并不轻易称许,往往为一个问题会与学生争得不可开交。他曾风趣地对学生说:“你们不易说服我,我也不易说服你们,甚至我连我的太太也说不服,虽然民主的精神在...

名人辩论的故事大全
答:名人辩论的故事大全相关文章: ★ 名人辩论的故事大全 ★ 名人智辩的故事五篇精选 ★ 名人智辩故事5篇 ★ 名人智辩的故事五篇精选 ★ 关于名人智辩故事二则 ★ 名人智辩的故事精选五篇 ★ 名人堂智慧辩论 ★ 美国总统选举电视辩论趣事 ★ 关于名人智辩故事二则 ★ 名人智辩故事案例 var _h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