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一年,我有哪些变化

作者&投稿:肥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地球的存在是个奇迹,但我们习惯了脚踩的土地和呼吸的空气,却不自知奇迹。” 这是最近看到的一句话。想到自己,以后可能会有一天,我习惯了工作生活中的位置、见识和思考方式,但却忘了当初的我是怎样变成如此的。毕业一年,一切都变化太快了,大脑记忆容量有限,所以想总结记录下来。

一.纠结:我到底应该做什么?

2018年6月,毕业及第一份工作,那个阶段的我:

从杭州回来之后,对自己的定位是互联网运营岗,偏内容方向。为什么选内容方向呢?那时的我,认为产品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这些岗位没有安全感,更像是大公司里的一颗螺丝钉,所有成就很依赖于公司环境,没办法构成自己强劲的独特能力(当然现在不这么觉得了)。而内容、文字则是永远跟随着自己的一项能力。所以投了WYN,但笔试挂了。一个新媒体运营的面试官问我,是否有信心写出10W+,我犹豫了一下,然后点头:“有”。(梁静茹给了我勇气,现在没有了)

但是当拿着一个职责清晰的新媒体offer,和一个什么职责也没有说的offer时,直觉下隐隐倾向后者。

我能预想到前者的工作状态,不断重复着的围绕着特定人群的选题写稿,2、3年之后,我对文字的把控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细腻,而这也成为了我唯一的优势,这辈子会厌烦吗?我也没办法回答。而后者,则更多是“气场”上的互相吸引,年龄相差不大,想搞个大事情的精神气,可能,会有很多的可能...偶尔比较冲动的我,选择了感性的后者。

二.感受内容带来增长的乐趣

一开始是负责几个新媒体渠道的增长,它们相差得很远,鄙视链底端的今日头条、新起网红抖音、以前没用过的即刻、为准备秋招面试研究过了一小会儿的小红书。还记得的当时的一些想法:

1.无法打动自己的,相信也无法打动别人。我是一个家居小白,很巧,看到这些内容的大部分人都是,用于找素材和选题。(现在看来,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研究一下非小白、以及我自己感觉灵敏度的...)

2.我表达的是我想表达的吗?用于素材的整理和加工。印象最深刻的是,起今日头条的标题,会把自己分裂成2个小人,她们是好朋友,一个小人在微信上分享了这个东西给对方,接受的小人问:“为什么要给我看这个、说的啥、你想跟我讲啥。”,发送的小人有点急:“哎呀,就是xxx啦。”然后...标题就出来了。再次优化的时候,会看着远方或者天花板,想象自己打开了头条的APP,滑着滑着,一行标题几张图片出现在视野里,我开始看那些字,念出来,联想到什么意思,看不看得通,感觉怪不怪,有没有意思...

3.别人看到的是我想表达的吗?“总结一下一二三吧,短一点”。“图片顺序从前至后循序渐进放吧,像看故事一样”。“精简一下用一张长图就说完吧,就不用滑了。”(后来才知道这就叫考虑用户体验)

4.是否有长期价值?什么意思呢,比如某类内容数据好就应该多发吗?某类内容数据不好就应该少发吗?对于新粉旧粉,他们看我们的号,印象是什么?符合我们想要的定位吗?我们对于粉丝来说最终的用户价值是什么?所以运营过程中,会故意把内容的类别拓宽一点。

除了以上这几种总结性的,我还干了哪些(傻)事呢?抖音,“声音好听的小哥哥小姐姐很火啊,没其他可利用的优势了,我也试试配音吧”(黑历史)。

这时候,不太想把写东西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了,发现我还是更喜欢试着做一些四两拨千斤的事情,喜欢可以带来巨大改变,有成就感的事情。

三. 转岗产品

老大体贴我的年少无知,在新媒体带给我的成就感越来越小后,让我自己选择去尝试新的岗位,用户运营(社群)、内容运营、市场、产品。虽然,曾经在2个星期的杭州产品实习之旅里严重受挫,甚至暗暗立flag,再也不要做产品....但人生好像就是这么不可预料,我又一次跟随潜意识选了产品。产品组的组长是第一个因为看了我的所以让我去公司聊聊的人,并告诉我看完了每一篇还说我很棒。其次,我发现很多思考良久的疑问,从产品岗的角度出发都能得到解答,而他们的想法影响更加远大...对年轻的我,“更多可能性”真是抵挡不住的诱惑了。

1. 小白入门阶段

2018年12月开始,转岗到产品,第一个月,写竞品报告、熟悉APP,前端后台等,测试需求,看入门书(结网启示录等),各种产品大佬的公众号,以及尝试画一些小功能的原型。

组长苦口婆心跟我讲解产品经理的发展方向,工作内容,需要的能力等。当问起我的偏好时,年少轻狂的我,除了C端,还选了策略方向...(当然后来收回了这句话)。还有教我最重要的“深度了解产品历史,预判-检验-调整”。

几个有意思的事:

1) 转岗之后的那段时间里,脑子里总会蹦出很多新鲜的想法,洗澡,躺在床上的时候会莫名其妙继续想的那种。比如,有天晚上我在黑暗中闭眼酝酿睡意,但总在想即刻做社交到底能不能成,我们到底需不需要陌生人社交,人到底有多懒?最后的结论是,人们只是需要打发时间罢了,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消费内容,不管是推荐的还是关注的,而它做社交的关键点应该是鼓励有输出意愿的人,并能不断的让新的输出者融入原来的圈子。然后那晚3点多...才睡着。(不过现在为止,我还是保持这个观点)

2)那时候写竞品分析,是从商业模式、产品架构、运营逻辑3个方面进行的,商业模式和运营逻辑可以说是以表面看到的结果一句话带过,而产品架构则是一个一个细节对比着写,所以结论也都只是一些很细小的优化点...不痛不痒那种(现在看来会不够深入,过于主观,整个报告也不够有逻辑。)

3)画的第一个原型是用户徽章的需求,然而我把徽章有哪些类型,名字叫什么,达到徽章需要满足的数字条件直接自己定了,(其实我还想了很久的名字呢...),而徽章的展示、跳转、异常情况则没有梳理完全。后来才知道,原来定名字定规则这事儿不是产品干的......

这个月之后,开始理解了产品的日常,知道APP的所有细节,以及对应后台怎么设置,怎么迭代,怎么上传到应用市场,大概怎么画原型。也经常和组长说很多“主观的想法”。

2.小项目阶段

1月2月左右,开始接触一些小项目,比如年终活动的H5,小程序、H5的各种内容详情页面。从此,在被运营虐,被UI虐,被开发虐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1)讨论需求的过程中,一开始和运营准备要做很多精细完美的事儿,后来发现...没有那么多准备材料。所以最后的结果又回到了第一版。然后,催她们的文案及内容也是一件高情商的活儿,后来学会了直接提前deadline,完不成还会有拖延的余地。

2)开发大佬会来跟我确认需求,或者告诉我遇到的问题,然鹅太技术性的我听不懂...所以我说的最多的是“xx是什么意思”...卒

3)UI图,我总是提出哪哪哪不是很好,而语言又不能准确表达出效果,只能表达感觉,也不能找到可以直接参考的界面或交互,所以当UI大佬给出一个凌厉的眼神时,我是有点恐慌的....

4)然后,我的致命一击是,定需求时的主观性:“A可以,B也没啥不行,那就A吧!”一段时间后,别人问起,“为啥B不做?”,“也行...!那就B吧!”...卒

3.大一点的项目

3月开始,慢慢的做大一点的需求,编辑器、APP里的聚合页、收藏等等,没有那么多冒出来很主观的新想法了,反而是慢慢去打磨原型。

1)我也变成了之前不理解的、一直说“都会做,慢慢来”的产品人。看了数据之后,在整个产品的宏观层面,去看公司各个同事提的某些具体细小的需求,会下意识评判渗透率、影响数据,是否长期有效。如此一来锦上添花的需求就会等上很久。

2)对于需求实现的结果,那时候还只懂得用“如果成品是这样,我自己是否满意”去衡量,比如,曾尽力坚持某个需求中图片以2列的形式排列,而不是3列,后来才知道,原来这就叫“battle”...

3)在写一个需求的时候,会做很多的对比,把有这个功能的其他APP都看一遍,比较分析得出最终自己要的结果。一两次之后,我开始了发自灵魂深处的拷问,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其他的APP可以参考,那我还懂得做需求吗?我会对自己做的东西有自信吗?当UI说要能直接参考的APP或者界面时,我该怎么应答呢?(现在还是会有这个疑问,但我起码知道了自己偏好创造性的东西,做好目前的,其他就先交给时间吧)

4)开始意识到数据,有想法之后不再是一股脑扔给组长讨论,而是会先看影响到的数据,目前怎样,未来会变成怎样。现在也都还记得,回收第一个有数据影响需求的数据时,小小的成就感。(虽然数据这条路漫漫其修远兮)

5)关于太主观这个问题,我开始对自己的每个想法或结论都变得谨慎,拉上用户问一问,或者去产品里或者反馈里寻找蛛丝马迹(也不知道这种改变到底是不是好事...)

2019年6月,目前停留在了这个阶段,对于需求的打磨,可能会停留很久。对我来说的下一个阶段,可能是能经常的深度思考产品历史、现在、未来,并有具有说服力的规划吧?未来怎么走,为什么?

毕业一年记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含含糊糊!

大学毕业后,我们都有什么变化?
答:可真正到了社会需要我们自立自强的时候,突然发现钱并不那么好赚,而且也觉得是父母养育我们特别辛苦。学校对于学生的毕业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不一定在名校就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但是如果有好的人力资源,那么你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一次的话,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考入好一点的学校。另外...

大学毕业工作后有哪些变化?
答:时间分配变化:工作后,时间分配也发生了变化。需要适应工作时间和工作压力,同时也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保持身心健康。职业发展要求:工作后,职业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总之,大学毕业后,会面临很多...

对你来说,毕业后生活有哪些变化?
答:因为社会上的人都是很现实的,你没有一点钱,或者是你不优秀你根本吸引不到异性朋友。还有,上大学的时候喜欢大家一起玩耍,不喜欢一个人独处,但是毕业之后会变得越来越喜欢一个人独处,因为不愿意去迁就谁,一个人独处能够省去很多麻烦事。总而言之,毕业之后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毕业后你们都有哪些变化呢?
答:毕业前后有何变化,谈到这个话题,不得不感叹一下,岁月是把杀猪刀。当然在这把杀猪刀的刺激下,大学就理所当然的变成了爱情场地、美容院、娱乐所、知识宝地等。而毕业后社会、职场又使你迅速成熟,懂得也理解了大学不曾见到,也不能理解的事。大学使我从一个小土妞变得洋气了,懂得了衣服搭配,化妆...

毕业后工作的第一年,我变得越来越“冷漠”。
答:           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开始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与其说变得沉默寡言,倒不如说是对周围的一切人事物开始冷漠。毕业后的我,应聘了一家国企,面试,实习,入职,转正,一切似乎都很顺利。朝九晚五,双休以及正常节假日,薪水也足够养活自己。虽...

毕业后的变化究竟有多大
答:毕业后的变化有:1、不再轻易联系朋友,一个人也很OK。2、社交圈太小直的是硬伤,自身条件也不差,就是接触不到心动的异性。劝在校生,珍惜在学校找对象的机会。3、越来越知道我是出来赚钱的,不是交朋友的,毕竟这个时代连爱情都需要物质基础来支撑。

毕业之后,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答:最大的变化就是自己变得更加有担当了,能承担的事情更多了,更独立了。

大学毕业之后你的生活有了哪些改变?
答:大学毕业之后自己的三观又发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改变。因为大学的时候觉得,自己毕业之后一定要租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一个自己的私人空间,然后买一个属于自己的交通工具,每天睡醒之后迎着阳光去上班,然后下班之后去健身房锻炼身体,这样的生活计划很美好,但是事实或者说现实打破了我这种对未来生活的畅想...

毕业之后,大家有哪些方面的改变?
答:我觉得不怕出丑是个很好的改变。毕业之初,我总是不好意思问自己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工地,因为我内心的想法是:我想表现出我懂,但又不能让别人觉得我什么都不会。就算不懂也要装懂,不然会觉得尴尬。现在看不懂也挺正常的,尤其是去工地在办公室算图纸的时候。当你问的时候,即使是最弱智的问题也要...

大学毕业后,你的样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女生开始变得越来越苗条,男生就会变得十分强壮,因为他们平时没事时候,可能也就会去一些健身房健身等等等,男生可以说都可能会练出来了腹肌胸肌等等,肌肉。而且大学毕业之后,我肯定也要比以前变的更时尚,以前穿的衣服可能会比较小孩子气,没有那么的好看,特别普通。但上大学之后你就会买衣服十分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