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出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甄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中出是什么意思

原发布者:杭滨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5)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

2. 文言文中出是什么意思

出 chū动词义:1、象形字。

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

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季春》万物出乎震。

——《易·说卦》2、引申为出入的“出”。出去;出来。

与“入”相对。诸侯出庙门俟。

——《书·顾命》出自北门。——《诗·邶风·北门》我出我车。

——《诗·小雅·出车》出车彭彭。群众既皆承命,相揖趋出。

——《书·康王之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3、出现;显露。出自东方。

——《诗·邶风·日月》月出之光。——《诗·齐风·鸡鸣》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欧阳修《醉翁亭记》4、生产;产生。殚其地之出。

——柳宗元《捕蛇者说》5、高出;超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韩愈《师说》6、使出;拿出;取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陶渊明《桃花源记》贫者出力7、发出;发布。出言有章。

——《诗·小雅·都人士》8、出仕。如出充、出佐。

9、逃亡。不能改而出圜土者。

——《周礼·大司寇》。注:“谓逃亡也。”

10、出嫁。如出入、出门子、出室、出女。

11、发泄;发散。如出火、出宝。

14、遗弃;休弃。如出母(被父休弃的生母)、出妻(休妻)、出妇(被丈夫休弃的妇女)。

15、清除;清扫。16、舍弃;除去;去掉。

如出命、出洁。17、脱离;释放;开脱。

如出山、出籍。18、卖出。

如出笏、出著。19、指军队出动。

如出卒、出陈、出旅。20、杀;处决。

如出人、出公事。21、开脱罪名。

如出脱、出活。22、经过;穿过。

如出边。23、发生。

24、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出:出 chū量词,一个独立的剧目或节目。

如一出《白蛇传》。

3. 文言文中的 是 什么意思

“是”在古文中有如下几种解释:

①正确,与“非”相对。陶渊时《归去来辞》:“今是而昨非。”

②认为正确。《墨子.尚同上》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

③表示肯定判断。 《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④指示代词。此,这。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清.方苞《狱中杂记》:“是疾易传染。”

⑤动词,用在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强调宾语《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

是寡人之过中是指示代词应该翻译成这而不是这是把是翻译成这是是一个典型的根据翻译而得的一个错误,有些时候翻译句子而得的并不能从中直接提取单字,但绝大部分时候是可以的

4.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5. 文言文的会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动词义:

1、会意字。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本义:会合。

会,合也。——《说文》

会,聚也。——《广雅·释诂三》

会同有绛。——《诗·小雅·车攻》

会言近止。——《诗·唐风·杕杜》

会朝清明。——《诗·大雅·大明》

会诸其币。——《仪礼·聘礼》

以会天地之藏。——《礼记·月令·季秋》

然后天下会于一。——柳宗元《封建论》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2、晤见;会见。

时见曰会。——《周礼·太宗伯》

相见于却地曰会。——《礼记·曲礼》

会者何,期辞也。——《公羊传·桓公十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燕王会境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使协调一致;符合。

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梁·吴均《续齐谐记》

4、(多指在饭馆、茶楼中)付(款)。如会钞、会钱。

5、领悟;领会。

6、应当;应须。如会须:当须;应当。会应:该当。

名词义:

1、器物的盖子。

《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说文·会·段注》

敦启会。——《仪礼·士丧礼》

命佐食启会。——《仪礼·士虞礼》

2、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

会论虞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乃罢会。——《资治通鉴》

3、时机。如适逢其会。

4、人物荟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如会垣:省城;都市。

5、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团体或团体组织。如帮会、会同馆:明代接待各国使者的地方。

6、灾厄;厄运。

百六有会,《过》、《剥》成灾。——《后汉书·董卓传赞》

7、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形式。一般由发起人约集若干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发起人使用,以后按议定或拈阄决定的顺序轮流使用。

正在各书店里约了一个会,每店三两。——《儒林外史》

8、中医经络穴位名。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9、古代中国历法所用的单位,等于10800年。

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邵雍《皇极经世书》

副词义:

1、必然;一定。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长风破浪会有时。——唐·李白《行路难》

2、恰巧;正好。

会天大雨。——《史记·陈涉世家》

会其怒。——《史记·项羽本纪》

会幸苑中。——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会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会宾客大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表示范围。相当于“皆”“都”。

弦、匏、笙、簧,会守拊鼓。——《礼记》

连词义:

1、相当于“与”“同”“和”。

上遣侍郎马尔泰会查郎河按治,于义坐夺官。——《清史稿·刘于义传》

会:kuài

动词义:

1、会意字。本义:计算;总计。本指年终结账。后泛指算账。

会,合也。——《说文》

会,岁计也。——《玉篇》

会,大计也。然则零性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孟子·万章下》正义

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日知录》卷二十四

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周礼·天官》

听出入以要会。——《周礼·小宰》。注:“月计曰要,岁计为会。”

6. 是 文言文意思是什么

是 形容词义:1、会意字。

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是,直也。——《说文》。

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而疑是精粗之体。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2、对的;正确的。

王弗是。——《国语·楚语》。

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注:“善也。” 彼人是哉。

——《诗·魏风·园有桃》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林觉民《与妻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代词义:1、此;这。是谓伐德。

——《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汉·贾谊《论积贮疏》动词义: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2、订正。

如是正:订正;校正。3、遵从;以为法则。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

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4、关系词。

表示肯定判断之词。正是四国。

——《诗·曹风·鸤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5、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宋·沈括《梦溪笔谈》6、表示让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宋·柳永《雨霖铃》7、尝试。用同“试”。

如是猜:试猜。8、像;似。

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副词义:1、表示肯定。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

是致:以致;因此。连词义:1、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名词义:1、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

——范晔《后汉书》2、姓。助词义:1、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刘开《问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词义梳理:1、正;不偏斜。2、正确。

3、指正确的论断或肯定的结论。4、认为正确;肯定。

5、订正。6、遵从,以为法则。

7、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8、表示肯定判断之词。9、表示加重语气之词。

10、表示答应之词。11、用在动词后面的两个数量结构之间,含有“算作”的意思。

12、代词。此,这;这里。

13、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只”。

14、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于是”。

15、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则”。

16、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而”。

1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因为”。

18、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虽然”。

19、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即使”。

20、助词。用在宾语和它的动词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21、助词。犹“夫”,表发端。

22、通“视”。23、通“寔”。

足,满。24、通“寔”。

实在;真实。25、通“氏”。

26、通“时”。此时,这时候。

27、用同“试”。尝试。

28、犹“甚”。怎样。

29、犹“甚”。极;很。

30、用同“事”。事情。

31、姓。三国吴有是仪。

见《三国志·吴志》本传。



文言文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什么意思
答:试为解答如下:这句话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贾生(贾谊)”部分.原句及其上下文如下: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译文: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文言文中东宫出阁是什么意思
答: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因“东”时属春,色属“青”,故又称“春宫”、“青宫”;国储所居,故又曰“储宫”。明代的“皇太子出阁读书”:皇太子出阁读书,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并且为了保证皇太子文武兼备等能力。坚韧不拔的性格。

文言文出生
答:1. 古文中生的意思 ◎生 shēng 〈动〉 (1) (会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 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2) 同本义 [grow] 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说文》 生,出也。——《广雅》 生,生长也。 ——《广韵》 自无出有曰生。——...

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答:2.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

互不相师文言文中异世而出异是什么意思?
答:《互不相师》文言文中,“异世而出”一句中的“异”,意思是"不同"。异世而出,就是不是同一个时代出生。语出刘义庆《世说新语 政事》,上下文是:“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周公和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

...文言文中出现典故、成语,写出 出处、原意、含义。
答:跪求苏教版语文所有诗歌、文言文出现典故、成语,写出出处、原意、含义!!!速度要快!!!答得好再加100分!!!快快快!!!邮箱380304293@qq.com... 跪求苏教版语文所有诗歌、文言文出现典故、成语,写出出处、原意、含义!!!速度要快!!!答得好再加100分!!!快快快!!!邮箱380304293@qq.com 展开 4个回答...

直出自文言文什么意思
答:3. 请问这些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仁远乎哉我欲仁则斯仁至矣”出自《论语·述而》,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内心想到仁,仁就自然来到了”。语出《幼学琼林·身体》,应读成“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大意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是哪篇文言文的他的意思是什么宋之丁氏家无...
答: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出自文言文《穿井得人》,意思是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穿井得一人出典故,意思是打好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远处提水。2、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

文言文汗不敢出
答:【恐惧、害怕得发抖,汗像浆一样流出来。】 (2)卿何以不汗? 【你为什么不出汗?】4.你认为文中的钟毓是个怎样的人? 钟毓是一个诚实的人 。5. 注释有两个令,前者指善,美好;后者为使、让的意思。2. 汗不敢出文言文 《世说新语 言语》原文: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

猴王出世中的文言文的意思
答:序齿排班——意思是按年岁大小的顺序排列好。2. 资料简介:吴承恩(约1500——1582)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自幼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末隆庆初任浙江长兴县丞。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专意著述。所作诗文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