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

作者&投稿:阙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端午节的习俗资料?~

1、躲端午,旧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此习俗宋代似已形成。
2、沐兰汤,是中国节日端午节的一种卫生习俗。首先一身着汉服的女性端着一盆艾叶水,人们排好队依次走到主祭面前,主祭用菖蒲草沾盆里的水,在参加活动的人双手、额头、脖颈轻轻拂拭一下,以示驱除晦气。
3、画额,传统节日习俗,在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4、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5、放风筝是民间传统游戏之一,清明节节日习俗。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通信工具,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的,后来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闽南语称风吹。

端午节,是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端午节习俗众多,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拴五色丝线、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以及打午时水等。



1、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粽子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粽子,当时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品。

2、赛龙舟
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年以上,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3、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4、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在端午节,人们用菖蒲艾蓬等浸酒蘸洒于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

5、打午时水
端午,是五月初五,“五”(午)是阳性,古人认为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午时驱邪最佳,所以端午当天有取“午时水”的说法,用来煮饭、烧水、煮汤,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端午节,我们北方老家习俗挺多,在我们老家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包粽子,然后还会把不同馅的粽子分享给亲戚朋友,我们老家一般吃黄米或者糯米的粽子,很少吃肉粽子,这个跟南方有点区别。端午的时候大家相互品尝各式各样、各种味道的粽子,其乐融融。此外,一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并把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用以驱瘴,这些风俗是我们老家常见的事,你们家乡端午还有啥不一样的风俗,大家相互交流哦。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古至今,涉及到端午的习俗也有很多。今天,随我一起看看端午习俗都有哪些吧。


1、吃粽子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一说是为了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噬咬屈原遗体;二说是因为粽子的棱角像一把刀子,可以将疾病、灾害铲除。端午节吃粽子,不仅承载着家国情怀,更蕴含着家人朋友相聚团圆的浓浓真情,粽子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

2、扒龙舟

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辟邪。

3、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

4、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传说,每年五月五日午时,这个时辰是所有妖魔鬼怪都出来活动。这个时辰是“三五”相重就是五月、五日、午时(午音同五),是魔鬼的时辰。所以古人又将这个节叫“重五节”、“五毒日”。

传说古人很难避过这个时辰,如果能避过就能平安,不然就会给鬼怪害死。这时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托梦给人们,说妖魔鬼怪最怕金属、香气,只要你带上金属和香气之类,就能避过妖魔鬼怪之害。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开了观世音菩萨托梦救人的事,他们就在这一天午时,身上佩带各种各样的金属与香气之类来避邪,这种做法,俗称“压午”,结果,平安无事。从此,人们每年在这天佩带金属、香气之类的东西,时间久了,就渐渐地发展为今天的香袋。

香囊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5、栓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又俗称五色丝、五彩丝。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系在蚊帐、摇篮上的又叫宛转绳、健绳。五色丝的五色代表五行,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五色丝线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五色丝系于臂上,或为文身遗俗。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端午佳节承载了人们,对圣贤的缅怀,对健康的追求,对疾病的防治,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于孩子来说,传统节日的美好,是撒在孩子心中“故乡”的种子,是留在孩子记忆中“家”的味道。



端午节食物方面的习俗有吃粽子、饮雄黄酒。粽子又称“角黍””、“筒粽”,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运动方面的习俗便是赛龙舟,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祭曹娥、祭屈原。服饰方面的习俗就是佩香囊。



端午节的习俗是什么?
答: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1、吃粽子 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2、挂艾草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

端午节十大习俗都是什么?
答:3. 悬艾: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会打扫庭院,并插上艾草。艾草和菖蒲被认为有驱邪的作用,常被挂在门眉上或堂中。4.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江淮地区的人们会在家中悬挂钟馗像,以保家宅平安。5. 栓五色丝线:在中国,五色被视为吉祥之色。端午清晨,家长会在孩子的手腕、脚腕和...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答:端午,是五月初五,“五”(午)是阳性,古人认为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午时驱邪最佳,所以端午当天有取“午时水”的说法,用来煮饭、烧水、煮汤,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端午节,我们北方老家习俗挺多,在我们老家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包粽子,然后还会把不同馅的粽子分享给亲戚朋友,我们老家一般...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答:习俗主要有:食粽子、挂艾草与菖蒲、扒龙船、聚午宴、端午浴(浴兰)、放纸鸢、荡秋千等等。1、食粽子 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古粽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答:四、穿五彩线: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把五彩丝线穿在手腕上,以驱邪辟疫。五彩丝线通常由五种颜色的丝线组成,象征着五行的和谐与平衡。戴上五彩丝线,人们相信可以避免灾害和疾病的侵扰。以上就是端午节的几个常见习俗。通过这些习俗,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还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答: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习俗主要有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食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

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答:端午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2009年入选世界非遗。端午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涵盖星象文化、人文哲学,集全国各地多种民俗为一体,是一个全国性的盛大节日。下面就来介绍一下端午节的习俗。一、拴五色丝线 拴五色丝线是端午节的独特习俗。五彩线是用5种颜色的丝线捻成,而这5种颜色必须是青、白...

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答: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国家法定假日。它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关于端午节的一些传统习俗:1. 龙舟赛:龙舟赛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组成队伍划龙舟,在江河湖海中竞渡。龙舟是一种长长的船,头部是龙头,尾部是龙尾...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答:用来驱赶瘟疫和恶鬼,以保护家人平安健康。5. 佩香囊:人们会在端午节佩戴香囊,香囊一般由花草、香料等制成,具有驱邪辟邪的寓意。佩戴香囊袋可以祈求神灵庇佑,驱除疾病和灾难。端午节习俗丰富多样,每个地区也有不同的风俗。这些习俗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也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答:🌟一、赛龙舟🌟龙舟,顾名思义,是形似龙的船。这艘船的船首像个高高的龙头,船舷和船腹分别涂有不同的颜色。龙的大小不同,桨数也不同,有六对、十二对、十七对、五十二对。如参赛方式相同,则龙舟的尺寸必须相同。若为新船,则亦须举行祭礼。赛龙舟则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