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的来源典故

作者&投稿:巴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知音的来源典故是伯牙与子期。

一、具体解释

知音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zhī-yīn。一指通晓音律;二指知己,同志;三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知音一词来源于伯牙与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的人)的故事。

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琴,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锺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锺子期死后伯牙摔掉自己心爱的琴折断琴弦再不弹琴了因为他没有知音了,再也没有更了解他的人了。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二、引证解释

通晓音律。《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汉桓谭《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宋周邦彦《意难忘》词:“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醒世恒言》:“僖宗皇帝,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

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南唐李中《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鲁迅《集外集拾遗》:“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三、原文

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说“巍巍乎若泰山”;琴音意在流水,子期说“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伯牙绝弦於钟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唐·杜甫《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明唐顺之《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复此别知音。”浩然《艳阳天》第六九章:“(弯弯绕)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筼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历史上关于知己、知音的典故
答: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

知音的相关典故
答:2011-04-08 有关知音的典故? 64 2011-07-17 “知音”的典故 145 2013-11-09 关于知音的典故是什么 86 2017-05-28 历史上关于知己、知音的典故 40 2016-07-05 知音的来源典故 2 2011-09-12 “知音”的来源典故是什么? 197 2012-01-21 知音这个典故的来历 70 2013-05-12 关于古代知音的故...

知音的来源典故
答:历史上的知音指的是伯牙和钟子期间的故事。俞伯牙,名瑞,字伯牙。钟子期,名徽,字子期。相传,俞伯牙抚琴时,有一个樵夫路过,在一旁听琴。伯牙弹了一曲《高山流水》,一曲弹完,没想到子期竟然听出曲中之意,并告诉了伯牙。伯牙听子期讲完,心里大吃一惊。没想到一个打柴的樵夫竟然能听出曲中...

知音、汗青、桃李、古稀、孩提、桃园的典故来源
答:1、知音一词来源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直至今天,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2、汗青是指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

知音的本义和比喻义是什么?
答:比喻义)。知音一词来源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的人)的故事。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直至今天,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替罪羊、一字师、三不知、东道主、一言堂 它们的来源典故_百度...
答:一字师来源于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9、三不知 典故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

‘知音’一词来源于战国时代两个什么的故事
答: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这则故事千百年来一起感动着人们,人们不是羡慕俞伯牙的高超的琴艺,而是羡慕他遇到了一个能听懂他的琴声的人——钟子期。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

古稀一词的由来
答:知音的来源: 典故1·高山流水(《列子·汤问》)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破了琴,终身不再弹。 伯牙原...

知音一词的由来出处?
答:” 南唐 李中 《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1] 典故 高山流水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这则故事千百年来一起...

古人的知音典故有哪些?
答:1、俞伯牙与钟子期 伯牙琴艺高超,但却无人能懂,直到遇到子期,一个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便成知音,子期离世,伯牙绝弦。2、管鲍之交 “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