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巡所作的守睢阳作是张巡困守睢阳孤城时苦战的记录

作者&投稿:有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张巡,字巡,唐朝时期官员,曾在安史之乱中,拼死守住睢阳,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下面跟一起了解一下张巡所作的《守睢阳作》吧。
  守睢阳作
  张巡 〔唐代〕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与叛军的交战从春天一直持续到现在,战斗十分艰苦,四顾无援,睢阳已成为一作空城,日渐艰危。
  叛军重重围困睢阳的态势,就像月亮周围的晕圈一样,围了一层又一层,守军则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布成像鱼丽那样的阵法,抵御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守城军民同仇敌忾,多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指挥官站在城头亲冒矢石,不时地挥动旗帜指挥军民作战。
  受伤的将士包扎好伤口,又重新回到了战场上,守城官兵浴血奋战,愈战愈勇。
  将领忠心报国,又能取信于士兵,应该是不可战胜的,坚贞不屈与敌战斗到底的意志决不会改变。
  我和将士们苦战守城,战况危急,却无人上报天子,虽有破敌的谋略,却无法得以实现。
  注释
  睢阳:唐郡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接战:指交战。
  侔:等同。月晕:指月亮周围的晕圈。
  若:一作“效”。鱼丽:一作“鱼鳞”,是古代的一种阵法。
  厌:压住。黄尘:指叛军进攻时所扬起的尘土。
  裹疮:指包扎伤口。
  饮血:指浴血奋战。陴:指城上有射孔的矮墙。
  移:改变。
  心计:指破敌的谋略。
  赏析
  《守睢阳作》是张巡困守睢阳孤城时苦战的记录。开头二句“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落笔点题,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
  战斗从春天开始,一个“苦”字包含了爱国将士无数含辛茹苦的经历。“孤城”二字,写出了瞧阳孤立无援的处境;“日渐”二字,写出了睢阳危机的步步逼近;一个“危”字,惊心动魄。这说明,诗人不以漫长的“春来苦”为苦,而以睢阳这战略要地的“日渐危”为忧,诗人忧国忧民,置生死度外的满腔爱国情怀就清晰可见了。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二句,说明敌我双方攻守的阵势。敌人的包围圈步步缩小,如同“月晕”之箍月一般,水泄不通,这就愈显出了上文中的“孤城”之孤;而唐在城墙上以五人为伍分兵警戒,如同平地对垒的鱼丽阵容一样严整,这就透露出唐军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诗人作为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承接上文,写诗人对叛军的刻骨仇恨和指挥从容自若。“屡”字表明了敌人进攻的频繁,“厌”字则入木三分地绘出了诗人对叛军的义愤之情。张巡在《谢加金吾表》中曾向唐肃宗李亨汇报“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战,当臣效命之时,是贼灭亡之日。”四十七日内就有那么多场战斗;是日经年,其战斗次数之多就可想而知了。面对如此频繁的战斗,想到睢阳保卫战在全局的重要位置,诗人心中分外自豪,“时将白羽挥”五字是一洗战斗的血腥之气,传神地描绘出了诗人那仿佛诸葛亮羽扇纶巾,“指麾三军,皆从其进止”般的儒将风度。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二句,主要是为唐军广大将士雕像。“疮”字表示伤口决非新创,表明战事的艰苦卓绝,旧创未好又添新伤,“裹”字表明了将士不顾伤痛,带伤苦战。一个“犹”字,出神入化,成功地体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强毅力。“饮血”者是指重伤员,战伤痛得他们流下眼泪,但听到战斗警报,他们同样拼尽全力爬上城头矮墙,竭尽全力防守。据《通鉴·唐纪三十五》记载,至德二年七月,“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通鉴·唐纪三十六》记载,同年冬十月,“城中食尽,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为了保卫睢阳,守城兵士把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光了。最后被迫罗雀、掘鼠、杀马。“人知必死,莫有叛者。”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二句,是说自己誓死报国的意志也永远不会动摇。一个“难敌”,一个“不移”,把诗人赤子爱国心给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最后两句“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辞,在孤城将陷、人将殉国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无人报天子”,从而也就无法实施“心计”。这最后的一笔使全诗感情达到高潮,说明诗人不但是一位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形象,也是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良辅的形象。
  除了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不朽形象之外,这首诗歌叙事简洁,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全诗十二句,除去开头两句、结尾两句之外,其余八句,每两句间均各各对偶,每副对句又都对仗工稳,自然,饶有韵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年春正月,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率所部十万余人围攻睢阳。张巡闻讯,当即奔赴睢阳,与许远合力御敌,困守经年,战斗惨烈。后以粮断城陷,张巡与许远、南霁云等三十六人同时殉难。这首《守睢阳作》诗即是张巡困守睢阳孤城危急时所写。

揭秘:安史之乱张巡守睢阳时到底吃了多少人?
答:3. 在连续十六昼夜的激烈战斗中,张巡的军队俘获叛军将领60余人,杀死叛军士兵2万余人,并缴获了大量车马牛羊。4. 尽管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张巡和许远并未因此高枕无忧。由于虢王李巨要将存粮的一半分给其他地区,睢阳的存粮被削减至一半。5. 《新唐书》记载,张巡守睢阳时,军民总数约为六万。考虑...

守一城而吃3万人,如何评价安史之乱中的张巡?
答:这一点所凸显出的无道和残忍,是严重背离儒家的价值观念的,正如孟子所说“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事实上,李唐王朝在当时评定张巡的功过中,就已出现严重的分歧。贬张者认为“张巡以守睢阳不去,与其食人,曷若全人”。挺张的人则认为,“巡以寡击众,以弱制强,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师,师...

血战睢阳:大唐壮烈的历史悲剧
答:张巡为安军心,保持战斗力继续守城,杀掉了自己的爱妾,强令官兵吃下,这就是 历史 上著名的“睢阳颁血食”事件。许远看张巡作出表率,也杀掉了自己的仆奴当军粮。主将的家人全部吃完后,已突围而出去求援的南霁云仍没有回来。空着肚子是守不住城的,于是开始吃城中的老弱妇孺。史载睢阳城中战前...

张巡既守卫睢阳,又杀妾飨士,他究竟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呢?_百度...
答:张巡杀妾飨士是无奈之举,当时的军队已经滴水未进数十日,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张巡的军队是无法和燕军继续战斗的,所以他绝对配得上千古名将这个称号。张巡从小就十分好学,不仅精通历史,而且他还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阵法,他有着远大的志向,立志要报效国家。他喜欢交一些和他志趣相投的朋友,张巡在清河...

诗人张巡简介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答:据说死后被追封为“通真三太子”。[张巡]相关诗词 闻笛 [作者] 张巡 [朝代] 唐代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守睢阳作 [作者] 张巡 [朝代] 唐代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文言文《张巡》的译文
答:宝元中,党项犯边。有明珠族首领骁悍,最为边患。种世衡为将,欲以计擒之,闻其好击鼓。乃造一马持战鼓,以银裹之。极华焕,密使谍者阳卖之,后乃择骁卒数百人,戎之曰:“凡见负银鼓自随者,并力擒来。”一日,羌酋负鼓而出,遂为世衡所擒。【译文】唐朝张巡防守睢阳时,安庆绪(安禄山...

独自守边的张巡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做了什么被后世诟病的事?
答:第三:死守睢阳,最终为国捐躯1:拼死守护睢阳,多次打退叛军进攻 睢阳的战略位置极其关键,至德二年,安禄山死后,他的儿子安庆绪率领部将尹子奇会同杨朝宗等十几万精锐,总共有十几万人,攻打睢阳。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张巡唯一能做的就是鼓舞士气和积极准备。首先清除了内部叛将,解决了内在威胁。后面...

韩愈为什么说张巡守一城而捍天下
答:唐王朝后期能够在北方战乱,河北甚至河南藩镇化的情况下坚持那么长时间主要靠漕运的畅通,以江南的财富维持唐王朝的运转。如果让安史叛军闯入江南,就算不长期占领,造成的经济破坏也足以让唐王朝颠覆。所以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才如此重要 ...

唐朝睢阳之战历史 唐朝睢阳之战有多重要?
答:十二月,天下暂告平定,唐肃宗追封死难的功臣。后来,到唐僖宗时,又将张巡、许远、南霁云的画像移入凌烟阁,供后人祭典。唐朝睢阳之战有多重要?当时,朝廷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失守,运河阻塞,后果不堪设想。张巡、许远守睢阳,...

睢阳保卫战的过程
答:与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令姚訚一起共6800人驻守睢阳。敌众我寡,张巡激励将士们说,逆贼乃乌合之众,虽然很多,但不足畏惧,只要上下齐心,必能打退贼逆,且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在谋。贼众寡谋,贼骄则无智,乌合之众少谋且犯上作乱,必败无疑。尹子琦急于邀功,兵临城下,凶猛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