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继位后为什么会任命吕端为宰相?他是真糊涂吗

作者&投稿:鄞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宋真宗赵恒既不是宋太宗赵光义的长子,也不是九个儿子中最出色的一个,但是由于大哥失宠成了神经病,二哥离奇死亡,就这样赵恒被推上了太子之位。宋太宗驾崩后,理所应当由太子赵恒登基继承皇位,但是皇家和普通家庭可不一样,凡事考虑的往往不是理所应当,也是权力的角逐。
吕端仕途一直不顺,坎坷颇多,虽命运多舛,却能屈能伸,具有着一般人不具备的极强韧性。宋代实行的是两府三司制,宰相往往不是只有一个,满员时应该有三位之多。但是在吕端被任命为宰相的时候,恰恰原来的宰相都先后免职,且没有重新任命新的宰相,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太宗驾崩,因此在太宗驾崩真宗继位的过渡时期,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糊涂宰相真糊涂?
在宋太宗准备任命吕端时,很多大臣是持反对态度的,理由就是吕端这个人太过于糊涂,根本无法胜任宰相一职。试想一下:吕端会真糊涂吗?一个糊涂虫能走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其实吕端应该就属于哪种“大智若愚”的类型,平时做事糊糊涂涂主要还是明哲保身,免得深陷政治斗争的漩涡。对此,宋太宗赵光义看的很清楚,他力排众议说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这句话看似很简单,但是却道出来了吕端生存的真谛。
至道三年二月,宋太宗赵光义病情加重,三月就驾崩归西了,享年59岁。59岁在今天看来可能觉得也算不上高寿,但是在古代,尤其与古代帝王的平均寿命相比,已经算是高寿了。因为古代帝王的平均寿命都相对较小,只有清朝的乾隆皇帝最高寿活到89岁,很多都是壮年驾崩。
老皇帝驾崩,太子理所应当就该继承皇位,但是皇家历来无小事,凡事也都不是按常理来的。此时的赵恒就是这样,继承皇位有着很大的曲折,主要发难的有四个人,分别是宋太宗皇后李氏、宦官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和翰林学士胡旦。其实在这四个人当中,只有两个人最重要,那就是太宗的李后和宦官王继恩。
李后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位皇后,其所生的儿子早已夭折,因此赵恒和赵元佐,甚至其他皇子继位好像都与她没有多大关系。使其不然,赵恒精明,赵元侃是神经病,所以她在皇位继承上更偏向于赵元侃,或许认为傻子好控制吧。说李皇后重要,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李皇后的哥哥李继隆手里可是握有兵权。此时的李继隆任殿前都指挥使,掌握着京师禁军的指挥权。
宦官王继恩则是宋太宗赵光义最信任的人,在太宗赵光义继位的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王继恩的发难与一个人有关,那就是潘阆。这个人官不大,名气却不小,早年曾为宰相庐多逊出谋划策,甚至主张谋划将赵廷美推上皇位来取代宋太宗。潘阆就给王继恩出主意,认为王继恩如果站在赵恒这边,帮助其顺利登基做皇帝,其实就是从太子到皇帝,显不出有多大功劳,赵恒也不会像太宗一样记他的好,更不会再继续宠信他。但是如果辅佐被贬的赵元佐登基,那就不一样了,一个被贬的庶民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帝,这是多大的功劳。因此王继恩为了自己的前途对赵恒继位也是大加发难,且已经在某些方面与李后达成了共识。
宋太宗赵光义驾崩的当天,李后派宦官王继恩去宣吕端速速进宫。王继恩并未直接说明太宗已经驾崩,只是着急宣见吕端,这时的吕端一点也不糊涂,已经嗅到了事情不对头。于是借口收拾一下,偷偷的写下了“大渐”两个字,命亲信火速送到赵恒手中,并催促他立即进宫,不得有误。“大渐”二字虽然简单,但是却已经说明了所有的事情,意思就是老皇帝太宗很可能已经驾崩,要变天了,必须抓紧进宫。赵恒也不傻,看见这两个字后火速赶往了皇宫。
要想顺利的辅佐赵恒继位,吕端清楚的知道身边的宦官王继恩是一个大麻烦,也是心中又生一计,谎称自己要查阅太宗的某份诏书,让王继恩去诏书阁取来,等他一进去直接从外面锁上了门,把他锁在了里面。
至此吕端解决了王继恩之后,才马不停蹄的面见李后,李后见到吕端直接说:“太宗驾崩,理应由长子继位,这是顺理成章的,你怎么看?”吕端早已准备好了,直接反驳道:“先帝立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现在先帝尸骨未寒,如果更改,岂能对得起先帝的在天之灵?”李后身边没有了王继恩,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吕端立即召集举行登基大典,一刻也容不得延误,生怕再出什么事端。登基大典上,赵恒坐在帘子后面,等待文武百官朝见跪拜,此时的吕端还是不放心,害怕帘子后面的人不是赵恒。于是请求将帘子升起,然后凑上前看清楚了宝座上确实是赵恒之后,才率领文武百官叩拜行大礼。
紧张又激动,糊涂宰相吕端在真宗赵恒继位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从侧面说明了宋太宗赵光义押对了宝,只有吕端才能按照自己的旨意辅佐赵恒继位。也应了宋太宗的那句话:“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这句话或许就是吕端的生存之道吧。

宋真宗上位前气氛紧张,王继恩妄图再改宋朝命运,幸吕端耳清目明_百度...
答:第二步,吕端就进宫了,准备和已经是太后的李氏来场辩论赛,据理力争。 进宫之后,太后就说,“现在宫车已经晏驾,立嗣以长,这样国家才能顺顺当当,你有意见吗”? 吕端表示,“太宗早就立了太子,那么太子就应当继位。如果今天另立他人,就是违背先帝的遗命,这怎么能行”?然后宋真宗就继位了。 我们不得不说宋朝的赵氏...

吕端 吕蒙正 吕易简 有关系吗
答:吕洞宾的爷爷吕渭是他三人共同的祖先。吕蒙正的爸爸和吕夷简的爷爷是亲兄弟。

吕不讳和吕端有什么关系吗?吕端又是谁?
答:太宗死后,李皇后命王继恩传话召吕端入朝。 吕端觉察到可能有变故,便把王继恩锁在自己家里。派人看守。然后入朝拜见李皇后,并亲迎太子即帝位,是为真宗。吕端又将李昌龄、李继勋、王继恩、胡旦相继贬滴流放,从而避免了一场动乱。宋真宗正式主持朝政那天,垂帘引见群臣,吕端站在殿下不拜,奏请卷帘。 他上殿...

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出自那个典故
答:意思:诸葛亮一辈子时刻谨慎,吕端碰到大的事情往往能够果断。1、出自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 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意在借诸葛亮和吕端的为人行事之风以自勉。2、吕端是宋朝一个名宰相,看起来他是笨笨的,其实并不笨,这是他的修养,在处理大事的时候,遇到重要关键,他是...

宋真宗赵桓:北宋第三位皇帝,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答:至道三年(997年),太宗崩,赵恒即位为帝。即位之初,任用李沆、吕端等为相,勤于政事,促成“咸平之治”。景德元年(1004年),在主战派宰相寇准的劝说下,御驾亲征,挫败辽军于澶渊,最后达成“澶渊之盟”,实现宋辽百年间和平。 在位后期,任用王钦若、丁谓为相,刘皇后也逐渐干政。此外,他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

吕蒙正做过宰相么?
答:吕蒙正(944或946-1011),字圣功,河南洛阳人。生于后晋出帝开运三年,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宋太宗977年丁丑科状元。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太宗征讨太原,吕蒙正被授著作郎,入值史馆。980年,拜左补阙,知制诰。八年,任参知政事。988年,拜吕蒙正为宰相。1001年,第三次...

怎么理解遇事冷静,粗中有细?
答:”吕端回答说:“先帝立太子赵恒,正是为了今天,怎么能违背他老人家的遗命呢?”皇后见吕端不同意废太子赵恒,默然不语。吕端见皇后犹豫不定,立即说道:“王继恩企图谋反,已经被我抓住,赶快拥立太子才能保天下安定啊。”皇后无可奈何,只好让太子继承皇位。太子赵恒在福宁殿即位的那一天,垂帘召见群臣,...

宋真宗赵恒:一皇叔俩堂兄,八个兄弟,突围称帝有多难?
答:宋太宗登基后,任命四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同时宋太祖和赵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这是按照“金匮之盟”来,把赵廷美当皇位继承人来培养。 可至道三年(997年),59岁的宋太宗去世后,继位的却是他30岁的第三子、皇太子赵恒,是为宋真宗! 除了皇叔赵廷美、堂兄赵德昭和赵德芳, 宋真宗赵恒...

寇准力保宋真宗即位,为何首先拜相的却是李沆呢?
答:因此寇准在拥戴宋真宗当皇帝上是居功至伟的,是从龙的第一功臣。然而宋真宗即位后,并未第一时间拜寇准为相,反而首先拜赵光义看重的李沆为相,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从酬功的角度看,宋真宗拜寇准为相是理所应当的。当时朝廷中已经有了一位宰相,是平息政变扶持他上位的吕端。然而吕端是太宗朝的老臣...

宋真宗赵恒死的时候是多少岁?他死后把皇位传给了谁?
答:待被立为太子之后,赵恒这一名字正式开始使用。身份的转变并没有让赵恒变得骄纵,他在面对辅佐他的太子宾客时始终以礼相待,对待东宫僚属也一直十分礼遇。997年宋太宗因病逝世,当时明德皇后伙同太监王继恩等人试图趁机谋夺皇位,但是并未得逞。而赵恒之所以能够有惊无险地度过这个危机则是主要仰赖宰相吕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