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代词》古汉语基础

作者&投稿:贡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人称代词比现代汉语多,有些用法也较特殊。一般既可表单数,也可表复数;既可用做人称代词,也可用做物主代词,必须根据语言环境来判断它的单、复数和词性。

1.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予(余)”等。举例如下:

吾: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吾义固不杀人。《公输》

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余: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童趣》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记》

  而此地适与余近。《满井游记》

  余幼时即嗜学。《送东阳马生序》

  余悲之。《捕蛇者说》

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注意:①“余”和“予”,只能表单数;②“吾”不能充当宾语。如“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公输》)“距我”的“我”是宾语,不能换成“吾”。

2.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女)”、“若”、“尔(而)”、“乃”等,相当于“你”“你们”。举例如下:

女:由,诲女知之乎? 《论语》

汝: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愚公移山》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若: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们”。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若:你。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尔: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子: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庄子来,欲代子相。 《惠子相梁》

  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雏,子知之乎? 《惠子相梁》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子相梁》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君: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太丘与友期》

  君与家君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

而: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而: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你(的)

  注意:①“汝(女)”、“尔”多用于上对下,长辈对晚辈或好友之间。②“乃”、“若”只表示单数。③“乃”只能做定语,相当于“你(的)”或“你们的”。

3.第三人称代词有“其”、“之”、“彼”等,相当于“他、他们”。举例如下:

其:作代词在句子里作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其①将归见其②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其①:他。其②:他的。

  其将归见其亲也。 《送东阳马生序》其:他的。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五人墓碑记》其:他们的。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口技》其:她的。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五人墓碑记》其:他们的。

之: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公输》 其:他的。之:它。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五人墓碑记》 之(句末的):他们。

彼: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 彼:他们。之:他们。

焉 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 焉:它。指蛇。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焉:它,指这篇文章。

厥 思枣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注意:①“其”只能充当定语或兼语,不能独立充当主语。② 人称代词“之”只能充当宾语。(3)不要把作指示代词的“之”当作人称代词。(4) “彼”字可用于主语; “彼”的指代性很强,充当人称代词时,含有“那些人”或“那个人”的意思。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自称代词。如: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之:我。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之:我。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第一个“其”:我们。

  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其:您。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其:自己。

4.自称代词有“自”、“己”、“身”和活用为己称代词的“其”,可译为“自己”。举例如下:

自: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己: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 《黔之驴》

身: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齐桓晋文之事》

其: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第一个“其”活用为己称代词,应译为“自己”。

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5、有称代作用的“相”

表双方关系的“相”,本是副词,一般情况下意为“互相”,但它用在某些句子里却失去了兼指双方的作用,而只单指某一方,从而明显地具有了称代的作用,活用为他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或“它(们)”;译时要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这个“相”应译为“他”,指屠夫。“眈眈相向”就是“虎视眈眈地面对着他”。这种用法的“相”字在古文中常见。示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黔之驴》相:它,单指驴。

  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相:他,单指愚公。

  人物略不相睹。《观潮》 相:单指上文的“人物”。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相:单指对方。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相:单指友人。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相:单指缇骑。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报任安书》

  以上的“相”都是单指一方的,不能译为“互相”。



文言文中表人称的词
答: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注意:古汉语人称代词单复数的形式相同。有时“侪(chái)、辈、属、等、曹”附在人称...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何特点?
答:(4)古汉语人称代词的一些特点:1) 形式多,用法复杂。2) 没有单复数的区别。有时也在人称代词后面加“属、侪、曹、辈、等”一类名词以表示多数。汝,余,吾,我,尔,卿等 尔,女(汝),朕,哀家 你: 女、汝、若、而、尔尔、乃子、卿、君、尊驾、阁下、公、足下/汝,尔,女,子,卿,君,...

战国时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我”与“吾”有何区别
答:(一)第一人称代词 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 ...

古汉语中的代词及其用法
答:古代汉语中代词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五种.界限并不明确,彼此有交叉 一、人称代词又分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如:吾,余,予,我,朕;尔,汝,若,乃,而;彼,其 二、指示代词又分,近指,远指,旁指,如:是,此,兹,斯;彼,夫(二声),其;他,它,亻它 三、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分别是什么
答:第一人称:是一种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中文中常用的表述为:我、俺、在下、吾等。第二人称:在言语活动中﹐指称与说话人相对的听话人。中文中常用的表述为:你、尔、汝等。第三人称:指称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外第三方...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的词有哪些?
答: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卬、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 、鄙人、在下、孤、不谷、寡人

第三人称的文言文代词
答:参考资料: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P6354.文言文中的三种人称代词都有什么第一人称代词吾:吾与汝毕力平险余:余闻而愈悲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外:“臣、愚、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臣本布衣愚以为宫中之事“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

古代第二人称代词有哪些
答:古代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汝、尔、而、乃、若、你”六个。其中以“汝、尔、若”等最为常见。语言文学“汝”在上古时写做“女”,常做主语和宾语。如《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多年来辛勤地侍奉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史记·平原君列传》“汝何...

文言文常见的代词
答: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文言文里表示第一人称的词
答:(一)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卬”,多用在《诗经》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