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的江上 是我国现代诗人 散文家 徐志摩的代表作 对吗?

作者&投稿:悟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现代诗二首钟《秋晚的江上》作者是刘大白表达了作者什么,花牛歌的作者是徐志?~

现代诗二首钟《秋晚的江上》作者是刘大白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 花牛歌的作者是徐志摩。
《秋晚的江上》现代白话诗人刘大白的一个新诗代表作品,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首诗。小时候总觉得秋天晚上的江,一定是伴着点点月光,江边都是放羊人带羊群走后留下的羊粪,大概还有马粪、牛粪。
家附近便有江,爸爸总骑着摩托车带我去玩,年纪小,印象中的江水炖江鱼倒是一大美味。初中又读这首诗,仿佛明白了些许意象意境的代表性意义,大学再读这首诗,只品出另一些滋味,那些深意倒是无需多言了。

扩展资料在《从旧诗到新诗》中刘大白说“周秦以前的诗篇,本来是用人话写出的,汉代以后,用人话写出的诗篇,二千年来不曾断绝,这些固然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即使那些死活要反对用人话写出诗篇的活死人们所做的鬼话连篇中,也无不有人话夹在其间,甚至有时候全篇都是人话。”
他对于文言并没有全盘否定,他否定的是“外形律”,就是文言中那些浓墨重彩的装饰。他主张“废除外形律,也并不是绝对的”“偶然采用一点旧诗的外形律,只消用得恰好,也仍然不失其为新诗。”这倒不禁让人想起浪漫恣意的诗仙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有用的恰到好处的新诗形式,可能也会像李白的杂言诗一样,在诗人们的漫笔下,喷涌而来。

《志摩的诗》是徐志摩自己编选的第一个诗集,集中收录的大都是1922——1924年之间的作品,这个诗集的出版,使他名声大振。在这本诗集中可以约略见出徐志摩在回国初年的生活思想状况,以及他所“泛滥的感情”。大致是:抒发理想和表现爱情的;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的;探讨生活哲理的;以及写景抒情的。《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个诗集在《翡冷翠的一夜》之后,徐志摩还出个两本诗集,一是由他自己编选,1931年出版的《猛虎集》,一是由他人编选,1932年出版的《云游》。这两个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多数是徐志摩后期的作品。徐志摩一共出版过《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三个散文集和一个单篇散文《秋》,计三十三篇(未收集中还有不少)。除《秋》篇写于1929年,其余三个集子的大部作品均完成于1925——1926年间。在1923年2月11日,《努力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此后断断续续又写了一些,共计十一篇,后以《轮盘》为题合集出版,这是他的唯一的小说集。他只写过一个剧本,叫《卞昆冈》,还是与陆小曼合写的。

《秋晚的江上》并不是我国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的代表作,而是我国近代诗人刘大白的作品。

刘大白是中国新诗最早的积极倡导者之一,早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已开始用白话写诗了,常为文学史家们称道的代表作有《红色的新年》、《卖布谣》等等。但真正从诗的角度来看,最为精美之作大概还要数这首《秋晚的江上》。

《秋晚的江上》锁定秋天黄昏时的江面这一特定地点,描写了归巢的鸟儿在斜阳的烘托下行动的情景,同时附带展现了江边的芦苇在斜阳的映照下颜色的变化。从诗人的描绘中,我们欣赏到了秋天黄昏江上的美丽画面,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这首小诗语言简洁,句式活泼,注重了情与景的契合,真正达到了诗画结合、情景交融的境界。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

碧彻秋空,倦鸟归巢,驮着斜阳,凌江飞渡,小诗第一节创造的意象,就气势非凡,就诱人瞩目,就叫人生出这样的遐思:那鸟儿,尽管是倦了,但在归巢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尽力“驮着斜阳回去”呢?是不忍将太阳孤单地留在夜色*中吗?是渴望与太阳日夜厮守,不肯有须臾的离别吗?是害怕黑暗的夜色*,而向往永远与光明为伴吗?仅凭可以诱发的这些遐思,作品的第一节,已可谓一首独立完美的小诗了。

但诗人并没有就此收笔,而是意绪荡开,继而写道:鸟儿“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进而叫人联想到的是:驮着太阳归巢的鸟儿,似乎生出悔意,忽又意识到:太阳,是“江”的太阳,是“芦苇”的太阳,是宇宙万物的太阳,而不应是自己的太阳。看那“头白的芦苇”,不正是因为阳光的照耀,返老还童,满面红颜了吗?鸟儿俯首回顾的时候,想必也一定会为自己的及时悔悟而自得。于是,在一首寥寥数语的小诗中,不仅以“倦鸟驮着斜阳”的壮阔意象动人心弦,更以鸟儿的心灵波澜,事件的转折起伏,增加了诗境的意蕴与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