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难简介,历史上“靖康之变”简介!

作者&投稿:闻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历史上“靖康之变”简介!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干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赵桓在哭哭啼啼中登上皇位,是为宋钦宗。

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扩展资料

靖康之变客观上加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随着金军的两次南侵,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家园被毁,广大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出现了历史上又一次南迁的浪潮。靖康之变后,北方的经济重心已然受到很大影响,加之无数难民迁至南方,必然导致经济中心南移。

在经济重心南移的同时,北方少数民族也不断融入汉族的生活区域中,南北方民族的生产技术互相借鉴,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也不断融合。

总之,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迁至南地不但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增加了南方的军事力量,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靖康之变

关于靖康之变简介?

靖康之耻

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 这一年,北宋帝国覆灭,南宋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宣告诞生。 中国人陷入长达十余年的兵凶战危血雨腥风之中。 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 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钦宗)。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东路军进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 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 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 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年间金朝灭亡北宋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难”。

历史上“靖康之变”简介!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干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赵桓在哭哭啼啼中登上皇位,是为宋钦宗。

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扩展资料

靖康之变客观上加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随着金军的两次南侵,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家园被毁,广大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出现了历史上又一次南迁的浪潮。靖康之变后,北方的经济重心已然受到很大影响,加之无数难民迁至南方,必然导致经济中心南移。

在经济重心南移的同时,北方少数民族也不断融入汉族的生活区域中,南北方民族的生产技术互相借鉴,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也不断融合。

总之,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迁至南地不但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增加了南方的军事力量,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靖康之变

靖康之难是什么?

开封保卫战之后,金军北撒,宋廷内的投降派势力再度甚嚣尘上,在赵桓的支持下,先后将主张以武力抗击金军的太宰兼门下侍郎徐处仁、少宰兼中书侍郎吴敏、同知枢密院事许翰罢贬出朝,李纲也被责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遭贬去职。而以原中书侍郎唐恪、尚书右丞何、礼部尚书陈过庭、开封府尹聂昌、御史中丞李回为代表的一批力主议和的官僚相继被擢升,执掌朝廷要政。

这时,另一位投降派的重要人物、太上皇帝赵佶也自江南返回开封,宋廷随之又恢复了“文恬武嬉”的局面。赵桓一伙极力粉饰太平,对“防边御寇之策,反置而不问”。他们非但不积极组织兵力防范金军的入侵,反而下令命各路赴开封的“勤王”援军撤回原驻地,而使防务更加空虚。对遭金军连续数月围攻的太原城(今属山西),亦不作认真的救援部署,只是将率领全城军民拼死抗击金军围攻的主将王禀由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镇西军承宣使,改授为建武军节度使,以“录坚守太原之功”。宋廷的腐败使朝野有识之士为之痛心,百姓亦对抗金失去信心,“威胜、隆德、汾、晋、泽、绛民皆渡河南奔,州县皆空”。

宋廷的虚弱无能,更助长了金廷的嚣张气焰。宋靖康元年(1126)八月,完颜晟(金太宗)下诏,仍以宗翰、宗望分统西、东路军,自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保州(治今河北保定)南下,目标仍是开封。

太原城自宋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被金军围攻以来,在王禀的率领下,城中军民已击退金军无数次的进攻,在外无援兵,内乏粮食军械的情况下,仍抗拒赵桓停止抵抗,献城交割的诏书,坚守城池。金统帅宗翰到达太原城郊后,又指挥金兵加紧围攻,展开更为猛烈的攻势。他令金军于城外修筑保垒,环围城池,彻底阻断太原城内外的联系与交通。城中军民存粮已尽,则以弓弩之筋泫、皮甲、树皮及草根充饥。在数月的激烈战斗中,城中军民伤亡及饥饿身亡者甚众,尚存者亦体力难支。九月初三日,坚守长达近9个月的太原城终被金军攻破。王禀又率领太原军民与金军巷战,身中数十枪,投水自尽,全城军民大多壮烈牺牲。

东路金军在宗望的统领下,再次经中山府(今河北定县),直扑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真定府于金军第一次南侵时,全城军民在守将刘耠的率领下奋起抗击,未能使金军破城。金军北撤后,城中大部分兵力随刘袷前去救援太原,故金军再次围攻时,城中守军尚不足2000人。真定知府李邈、守将刘翊(靖、靖朔)依然率领全城军民顽强抵抗,并上书宋廷求援,但先后30多次的奏请竟被朝廷搁置不理。在坚守了40余天后,真定府陷落。刘翊又率军民与金兵展开巷战,力竭自尽。李邈被俘,押往金燕京府(今北京西南),不屈被害。

太原、真定相继失守,金军东、西两路遂长驱直入。正抱病出任宋同知枢密院事的种师道立即檄召方组建的四道都总管府,令南道都总管和西道都总管府所属陕西制置使,急速率“勤王”兵赴开封。又上奏赵桓指出金兵必会大举再侵,请朝廷及早作好御敌的准备。赵桓见到奏疏,却认为种师道是大惊小怪,遂以议事为名,又将他召回开封。种师道扶病赶回京城,不久病故。

此时,西路金军又克陷汾州(治今山西汾阳),知州张克戬、兵马都监贾直阵亡,又攻占平定军(今山西平定)。宋廷仍欲以三镇代税钱向金朝求和,令王云出使金军。王云返回,称金军坚持要割让太原、中山、河间府(今河北河间)3镇,才接受议和。赵桓召集百官,在尚书省商议,少宰兼中书侍郎唐恪、门下侍郎耿南仲等人坚决请求割让3镇,以求与金军议和。右谏议大夫范宗尹甚至伏地痛哭恳请。赵桓派尚书左丞王寓随从康王赵构前往宗望军中谈判,王寓随即提出辞官,赵桓即将他贬官,又以知枢密院事冯懈替代。而金军继续南攻,西路金军又相继攻陷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威胜军(今山西沁县南)、隆德府(今山西长治)、泽州(治今山西晋城)。东路金军也已推进到黄河北岸,宋宣抚副使折彦质率领12万兵前去阻击,被金军击溃,知河阳燕瑛、西京留守王襄竞弃城而逃。康王赵构与冯湃未至金军便返回开封,赵桓很生气,将冯湃罢官,再令刑部尚书王云随同赵构出使宗望军中,同意割让3镇,向金帝进献衮冕、车辂,并尊金帝为皇叔,上尊号。金军又渡过黄河,折彦质与提刑按察使许高再相继兵败。金军遣使入开封,要求宋廷尽割让河北之地。赵桓又派资政殿学士冯獬和李若水为割地请和使,赴宗翰军中求和。

十一月中旬,宋东路割地请和使赵构和王云一行到达磁州(治今河北磁县)。知磁州兼河北义兵都总管宗泽率领兵民方击败金军的进攻。城中军民告之赵构;金军已从邻县渡黄河南下,请求他们不要北上求和,而应起兵进援京城。有人发现王云行囊中夹有“番巾”,指责其为奸细,人们气愤已极,将他打死。赵构无人随同,只得暂留磁州。相州知州汪泊彦闻讯,邀请他前来本州,赵构便又退回相州(治今河南安阳)。赵桓为了满足金军不断升级的苛求,尽快议和,以求得金军后撤,在第一批割地请和使分赴东、西路金军之后,又派耿南仲出使宗望军中,聂昌出使宗翰军中,同意与金朝划黄河为界,河北之地悉归金所有。然而宋廷一系列的求和活动,丝毫没有阻止金军向开封的推进。十一月底,东、西两路金军先后到达开封城下。

金军兵临城下。赵桓一伙一面任命京兆府路安抚使范致虚为陕西五路宣抚使,令他督催“勤王”兵人援开封。又派人秘密出关召兵,约康王赵构和河北地方守将领兵赶赴开封。一面又害怕大量的宋军聚集城下,会激怒金人,影响割地求和的谈判,竟下令命已率兵奔赴开封的南道都总管张叔夜和陕西制置使钱盖不得妄动,一律返回原驻地。对金军提出的划黄河为界,赵桓表示:“一一专听从命,不敢依前有违。”并且派朝廷重臣与金使一同前往河北各地,办理交割事宜。

宋廷投降行径,再度激起河北、河东地区军民的反对和 *** 。聂昌与金使在绛州(治今山西新绛)交割时,一齐被当地百姓打死。耿南仲与金使在卫州(治今河北汲县)交割时,也险遭“乡兵”的处置,金使仓皇出逃,耿南仲也连夜逃人相州,且不敢再提割地之事。开封城内军民对投降派也恨之入骨,宰相唐恪于巡视城防途中,险遭百姓的痛击,赵桓只得将他免职,以平民愤,又以主张抗金的门下侍郎何桌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并派人持蜡书到相州,委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知中山府陈亨伯为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并令尽发河北兵人援开封,又诏诸路兵马火速赶往京城。但赵桓于金军兵临城下之际才采取的这些措施,都已为时太晚。

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军开始对开封城进攻,通津门、善利门、宣化门先后遭到金军猛烈的攻击,守将范琼、姚仲友等率兵士顽强击退金军的进攻,范琼反击出城,焚烧金军营寨,守城将士甚至“缒城”杀敌,焚毁敌炮架、鹅车等军械。宋军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统制官高师旦等众多将士阵亡。赵桓雨雪中披甲登城,以御膳赐十卒,自己则食兵士之食。但进入闰十一月,天气骤寒,雨雪纷纷,滴水成冰,兵士握不住兵器,甚至有冻死者。可“勤王”之师迟迟不到,城中兵力可用者只有3万,亦已失去十之五六。金人攻城愈急范琼率千余兵士出城迎战,渡河时因冰层破裂,淹死500余人,士气大挫。赵桓又听信成忠郎郭京的妖言,令其率“神兵”出击,二十五日,郭京打开宣化门,“神兵”出城,随即大败。郭京又声言下城作法,却领余兵开城逃跑,金军乘机攻上城墙。

金军虽攻占城墙,城中军民抗金斗争并未停止,他们杀死前来“议和”的金使,并自发地组织起来抗击金军,仅到官府请求领取甲胄和武器的民众就多达30万人。金军下令纵火屠城,何桌率领百姓与之巷战,金军急忙于城上修筑对内的防御工事,不敢下城。尽管开封城内军民仍在顽强地与金军战斗,可赵桓已吓得魂不附体,当金军女一次提出议和的要求时,他立刻表示接受。金军要求太上皇赵佶前往金军营帐议降,赵桓以太上皇“惊忧而疾”为由,提出自己亲往。他从金军返回城中不久,又上降表,并派遣聂昌、耿南仲、陈过庭随金朝官员分赴河东、河北两地交割土地。两河地区的百姓坚决反对宋廷的投降割地求和,除石州(治今山西离石)一地降金外,其他地区的民众与军队均坚守城池,拒不执行诏令献城投降。赵桓只得再次下诏,令两河百姓“开门出降”,但收效依然甚微。

宗望、宗翰进一步提出,要求宋廷收缴民间百姓手中的武器,又向宋朝邀索犒师之费:绢1000万匹、金100刀锭、银1000万锭。缎1000万匹。宋廷竭尽全力于城中收罗搜刮,可除绢凑够要求酌数额外,其他物品“十分未及所需之一”。宗望、宗翰等人对此很不满意,于靖康二年(1127)正月,再次要求赵桓赴金军营地,随即被扣押,声言待交纳足数,方可放还。宋廷于是在全城拼命搜刮金银,凡钗钏在铢两以上皆被强行收走,一时间满城悲戚愁叹,民不聊生。

百姓请求官府发放武器,却遭到拒绝,于是铤而走险,私自打造兵器,乘黑夜捕杀下城剽掠的金兵。宋廷对金兵“为百姓掩杀甚多”,感到十分惊恐,下令严禁“以防护为名,于炉头打造兵器”,还将违反禁令的百姓斩首示众,以此阻止城中百姓的抗金斗争。

二月初六日,宗望、宗翰令宋廷臣僚推举异姓为帝,并废赵佶、赵桓二帝。初七日,金军又要求太上皇赵佶人金营,且根据内侍邓述提供的赵氏宗室名单,将诸王及其子孙尽收人金营,十一日,宗望、宗翰又强迫赵佶召皇后和皇太子赴金营,同时追令张邦昌为傀儡。他们见提出的搜括金银数量仍未凑足,认为宋廷官员搜刮不力,竟然杀死户部尚书梅执礼、户部侍郎陈知质、刑部侍郎程振、给事中安扶。

三月初七日,金人扶植下的张邦昌正式称帝,建立伪楚政权,不久,金军按照名单人城收取赵氏宗室成员,以便全部带到金营之中。开封府尹徐秉哲竟下令,要求百姓相互结保,不得藏匿宗室成员及子弟。三月底,金军带着赵佶先行北上,返回金朝。

四月初一日,宗望、宗翰又带着赵桓及皇后、皇太子,以及赵氏宗室、大臣3000余人,和掠夺的金银财宝,“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冠服、礼器、法物、大乐、教坊乐器、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等,满载北归。宋廷府库的积储,遂为之一空。北宋亦随之灭亡。

南宋绍兴五年(1135),赵佶死于金朝,三十一年(1161),赵桓亦死于金朝。

靖康之难为何被称为靖康之耻?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沦为阶下囚的情况并不罕见,汉献帝刘协、南唐后主李煜以及明英宗朱祁镇,但两位帝王同时被俘应该只有一次,即发生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宋徽宗和儿子宋钦宗都被金人掳走。岳飞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将领,还是才华横溢的词人,他的那首《满江红》,至今让人读后热血澎湃,开头两句充满着愤怒:“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六神无主的宋钦宗,竟然被忽悠住了,相信了完颜宗翰的鬼话,带着一帮大臣到敌营谈判,中了敌人的圈套。金兵压根没打算议和,只是以此为借口把宋钦宗骗出来,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进入开封。

宋钦宗不能拒绝,也不敢拒绝金人的无理要求,他的命掌握在敌人手里,只能任人宰割。为了凑给人数,满足金人的条件,宋钦宗居然把宫女、妃子送过去。

尽管如此,金人仍然不满足,将大宋皇宫洗劫一空,然后押送徽钦二帝和三千多名大臣、皇后妃嫔、宫女北上。昔日高高在上的皇帝,在金人眼中一文不值,风餐露宿受冻挨饿,就连普通金兵也欺负她,朱皇后都如此凄惨,其他妃嫔更不好过。

徽钦二帝也不好过,金人把他俩关起来,二人除了抱头痛哭,甚至连自尽的勇气都没有。不仅如此,为了羞辱宋徽宗和宋钦宗,金国皇帝还赐个他们讽刺的封号,一个是昏德公,另一个是重昏侯。鉴于靖康之耻的深刻教训,明朝皇帝制定出“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

什么是“靖康之难”?

1127年,金兵在占领开封4个月后,俘获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后回到北方,至此北宋正式灭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沉刺痛 *** 的内心,岳飞后来在《满江红》中提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何等的心痛与无奈啊!

靖康(16)之变(12)



“靖康耻”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答:靖康之耻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目录 公元...

靖康之耻指的是什么事件?
答:靖康之耻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

靖康之耻指什么事件
答:历史上将靖康之耻又称为靖康之变、靖康之乱。 扩展资料 北宋灭亡后金太宗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贬为庶人,强行脱去二帝龙袍,随行的.李若水抱著钦宗身体,斥责金人为狗辈。钦宗后被迁往金上京及燕京,最终于被俘29年后死于燕京。天会十三年徽宗由于8年的俘虏生活,有家不能归,有国不能...

什么叫靖康之难
答:靖康之变 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金将宗望率军匆匆北撤以后,一面继续在黄河以北攻打尚未占领的州县,一面作再次大举攻宋的准备,宋朝却恢复了文恬武嬉的故态。宋徽宗赵佶被接回了东京。 宋徽宗、宋钦宗赵恒父子以为,天下从此太平了,一头栽进了酒肉声色之中。 在宗望率金兵渡黄河...

靖康之耻的经过
答:靖康二年1127年宋钦宗和宋微宗本人及后妃、皇子、公主等三千多人被俘虏,另俘虏皇室少女,妇女、宫女、官女、民女等共一万五千多人,运至大金国土,大部分作妓女。宋钦宗赵恒这位苦命的皇帝,做皇帝只一年多,被金人掳去,受尽折磨终身监禁达三十年之久。通常历史家公认北宋亡于1126年。此后徽钦二宗先后...

靖康之耻是什么历史事件
答: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变中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靖...

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
答: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

靖康之变的历史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看完血压上来了
答: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因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让一个富庶兴旺本可大有所为的王朝,变成了任人宰割羊羔,当时究竟具体发生了什么,竟能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高呼:“靖康耻...

端康耻指什么事件
答:靖康之耻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1127年,即...

靖康之难,靖康之耻是什么意思?
答: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的靖康之耻具体指的是什么? 什么是“靖康之难”? 1127年,金兵在占领开封4个月后,俘获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后回到北方,至此北宋正式灭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沉刺痛 *** 的内心,岳飞后来在《满江红》中提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