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些什么民俗啊

作者&投稿:台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云南有哪些风俗~

云南的风俗:
1、对歌
对歌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
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布依族的“浪哨和赶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寻觅情侣,选择配偶的方法和途径。
2、哭婚
哭婚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一般在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对家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
3、抢亲
在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即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
4、丢包
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
5、阿夏婚
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阿夏”系摩梭语,为“朋友”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阿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
其中走访婚最为奇特,走访婚是夜里男到女家望门访宿,次日黎明回到自己家中,不同吃不同劳动,无家庭经济联系,所生子女属女方,男女双方都可与其他人有同样的关系,这种婚姻是一种母系社会制的残余。
6、剽牛庆丰收
独龙族庆丰收的祭祀节日。每年秋季选择一天作为庆丰收日,剽牛仪式在村寨广场举行,由家族族长主持,将牛拴在广场的木柱上。
由一位青年妇女把一串珠琏挂到牛角上,经过短暂的仪式后,由一位姑娘将麻织物披到牛背上,最后由一位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将锋利的竹矛剽入牛,众人欢跃而上,开膛割肉。随后人们欢呼跳跃,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共庆佳节。
7、踩月亮
是苗族青年交友和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弹唱,嬉笑,通过“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

8、树叶信
在景颇、傈僳族中流行过的“实物信”,利用树叶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每种树叶都代表不同的含义。
如男子用两片嫩叶加上等物,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女方有意则回赠草烟、芦子等,如表示拒绝则把两片树叶翻成背靠背送还给男方。住地相距较远的亲人如收到一条二指宽的剥皮牛肉就知道家中有人亡故等等。
扩展资料:
云南,简称云(滇),省会昆明,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属低纬度内陆地区,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云南有25个边境县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交界,国境线长4060千米,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苗族的习俗

云南的“民风民俗”有:竹筒当锅煮饭卖、牛奶做成扇子卖、过桥米线人人爱、米饭粑粑叫饵块、谈情说爱用歌代、新娘要把墨镜戴、娃娃出门男人带等等。
美丽、富饶的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宝地,它土地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早在170万年前,元谋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是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口岸。云南有10个国家级风景区,4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海拔6740米终年积雪的高山东省,至今无人能够攀登顶峰;不古老茂密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喀斯特岩溶地貌开成的石林以及九乡溶洞等奇观。
云南省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流传甚广,版本甚多的“云南十八怪”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云南民族风情的一种体现。
其中一种版本是这样说的:“鸡蛋用草串着卖,米饭饼子烧饵块,三只蚊子炒盘菜,石头长到云天外,摘下草帽当锅盖,四季服装同穿戴,种田能手多老太,竹筒能做水烟袋,袖珍小马有能耐,蚂蚱能做下酒菜,常年都出好瓜菜,好烟见抽不见卖,茅草畅销海内外,火车没有汽车快,娃娃出门男人带,山洞能跟仙境赛,过桥米线人人爱,鲜花四季开不败”。这个顺口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风情。

云南,以其美丽、丰饶、神奇而著称于世,一向被外界称为“秘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云南简称“滇”,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意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古语云“一日长一丈,云南在天上”,她确实离天很近。300万年前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地处海洋深处的谷地突兀而起,造出了一片峰谷纵横、川流回旋的奇异高原。

“岭峦涌作千倾海,峰簇栽成万仞葱”。从海拔仅76米的镇南河口溯向高达6,740米的德钦梅里雪山卡格博峰,云贵高原以平均每公里6米的节律抬升着,恰是一座绿葱葱的九百里天梯。闻名于世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几乎并排地经这里流向远方,险峰峡谷纵横交错,江河溪流源远流长,湖泊温泉星罗棋布,造就了这块神奇美丽的乐土。

从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的省城昆明,到“风花雪月”的大理名胜;从高原水城丽江、神奇的“香格里拉”—中甸,到孔雀曼舞的西双版纳;从“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千姿百态的元谋土林,到世所罕见的“三江”并流,江狭水凶的虎跳峡……这些迥然相异的山川景色,如一个天然的自然博物馆,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块博大而充满激情、深邃而富有魅力的神奇之地。

美丽、神奇、丰饶的云南险峰峡谷纵横交错,江河溪流源远流长,湖泊温泉星罗棋布,绵亘的群山巍峨的雄峰,激流奔腾的大江水,蜒蜒潺潺的小溪,广袤无际的森林植被,鲜艳夺目的奇花异草,自在欢快的珍禽异兽,无不显示出这方高原红土地上的独特魅力和勃勃生机。

景点众多的昆明风光,“风花雪月”的大理名胜,堪称“古建筑博物馆”的建水古城,天下闻名的石林奇观,千姿百态的元谋土林,鬼斧神工的溶岩洞景,世所罕见的“三江并流”,江狭水汹的虎跳峡,腾冲热海的“大滚锅”孔雀曼舞的西双版纳,神奇的“香格里拉”-中甸高原水城丽江,万里长江第一湾石鼓这些迥然相异的山川景色如一个天然的自然博物馆,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深深感受到这是一块博大而充满激情、深邃而富有魅力的神奇之地。

当您踏上云南高原大地,肥美的沃土,各种资源宝藏就会展现在您的眼前: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立体气候,形成各种植物、花卉的大量分布,使云南享有“植物王国”、“天然花园”、“香料之乡”、“药物宝库”等美誉。茂密的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条件,形成云南野生动物堪称全国之冠,素有“动物王国”之称。此外,还有无数的地下宝藏,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

生态旅游是游览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是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通过审美娱乐的活动,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在旅游地获得基本的地理、自然、文化、社会、经济、民族、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知识,满足各种游客的需要。由于云南生态旅游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自然旅游景观、人文旅游景观),且有生物多样性特征,因此,云南无疑是您生态旅游的最佳选择。

云南,古人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在这块红土高原上,生息繁衍着26个自强不息的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

云南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每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及婚恋、丧葬、生育、节典、礼仪、语言、文字、图腾、宗教、禁忌、审美,莫不结撰为个性鲜明的文化链;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页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泼水节、刀杆节、插花节、火把节、木鼓节、三月街……神话、史诗、歌舞、绘画、戏曲、古乐……莫不独具特色,深邃而幽远。

云南瑰丽独特的风景名胜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无不具有极高的游览、观赏、考察价值。如今,云南“秘境”已向世人敞开欢迎的大门,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简称:滇

省会:昆明

位置: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云南南部。基本上属于低纬度的内陆地区。东邻广西壮族自族区及贵州省,北邻四川省,西北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和南部与缅甸、老挝、越南三个国家毗邻。

面积:全省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八位。

人口:云南人口4200万

行政区划:全省行政区内共设2个省辖市、7个地区、8个自治州、127个县市区。

概貌:在这块神奇、美丽的红土地的怀抱中,聚居着

26个民族,各族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能歌善舞、朴实热情。各民族因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创造出无数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并以其独特、奇异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流下了形态各异、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景观:从’99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的省城昆明,到“风花雪月”的大理名胜;从高原水城丽江、神奇的“香格里拉”—中甸,到孔雀曼舞的西双版纳;从“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千姿百态的元谋土林,到世所罕见的“三江”并流,江狭水凶的虎跳峡、、、这些迥然相异的山川景色,如一个天然的自然博物馆,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块博大而充满激情、深邃而富有魅力的神奇之地。

美丽、富饶的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宝地,它土地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早在170万年前,元谋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是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口岸。云南有10个国家级风景区,4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海拔6740米终年积雪的高山东省,至今无人能够攀登顶峰;不古老茂密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喀斯特岩溶地貌开成的石林以及九乡溶洞等奇观。

绕三灵

又叫“绕三林”,始于南诏,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白族群众文体娱乐与郊游活动的民族盛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白族群众穿红戴绿聚红成队,前来参加活动,或挂一彩绸,葫芦,手执蚊帚、拿着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后边跟随一男女,唱着调子,打霸王鞭,弹着三弦琴和月琴,载歌载舞,由苍山东麓至庆洞,喜洲、金河。沿路逛三都,即是“绕三灵”。三灵指的是佛都、神都、仙都这三都。

彝族踏歌

打歌,又称踏歌,以巍山、南涧、漾濞等县流行较广。大体可分为模拟动物体态的动物舞。以及抒发情感的情趣舞两类,大凡婚丧嫁娶,民族节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脚下,为踏、蹉、跺、抬、踢、跳等步法,边跳边唱,可随意编词,也加固定唱词。有领有和,潇洒自如,激烈时,热情奔放,情绪激昂。打歌调以葫芦笙,竹笛吹奏的曲调为两个声部,与人唱的打歌调结合,形成三个声部的打歌音乐、音乐效果非常强烈,这种特殊的和声,在其它打歌中是少见的。

同时,“三日街”、“火把节”、“蝴蝶会”、“花朝节”、“石宝山歌会”、“泼水节”、“赛花船”、“要海会”、“渔潭会”、“菊花会”、“本主节”等也都是云南著名的民风民俗。

白族风俗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绣花挎包。白族妇女穿白衬衣,着艳红、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

白族婚礼热闹而且繁琐,一般要三天。结婚这天称“正喜日”,头一天叫“踩棚”,后一天叫“散客”。其中头两天较有特色,“踏棚”这天的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戏”。

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建筑独具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白族民居多为封闭式建筑,正房对面的院落围墙通常都要砌成照壁,照壁尺度比例匀称,外观十分优美。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还非常注重装饰,使照壁显的更加高雅秀丽。

摩梭风情

摩梭古称“摩沙”,是宁蒗境内的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属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牦牛羌”。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永宁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的风俗礼仪。泸沽湖畔摩梭人传奇式的家庭婚姻形态,成为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的母系文化奇观,形成一个扑朔迷离的幽远的梦境。普米族和摩梭人的孩子,长到13岁,便要举行成年礼。

摩梭人至令还保留着人类母系氏族的婚姻形态。流行于摩梭人中的阿夏婚姻形式有两种,即阿夏异婚和阿夏同居婚。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灵,相信天地万物、日月水火、风雨雷电,引经据典由神灵主宰,所以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形式各异的祭祀方式。

摩梭人过年分为大年和小年。过小年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二日。村村寨寨饮酒食肉,歌舞狂欢,放牧人员备受优待。全家都会赠给放牧人员猪膘肉、香肠、鸡蛋、粑粑等礼物。他们还在牲畜尾巴上系一条红布,以示度年。放牧人员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来年水草丰茂,牲畜兴旺。过大年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日。院子里正房门前要栽两棵青松,房顶上插松枝和彩色经幡。桌上供煮熟的猪头祭祖先和神灵,青年们举行摔跤,打秋千,对山歌,跳土风舞等活动。

他们的传统节日是转山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湖畔的摩梭人都要盛装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

本主崇拜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普遍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个村落或某一地域的保护神。

白族对本主的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的盛大节日,这是村中重大的宗教活动之一。据说这一天是本主的诞辰,祭祀时间各地不一。各地所崇拜的本主也不尽相同。有自然崇拜之神、有崇拜的英雄为神、有南诏和大理国的统治者及其亲属、也有南诏大将等等。

民间婚俗

“阿夏婚”

居住在沪沽湖边的摩梭人至今仍沿袭着一种“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摩梭人称这种婚姻为“阿夏婚”(“ 阿夏”意为亲密的情侣)。成年男女经恋爱,双方建立“阿夏”婚姻关系后,男子夜间到女子家中偶居,次日黎明前返回,生产生活各从其家。“阿夏”关系长短视为双方感情而定。妇女在生产、生儿育女中居于家庭支配地位,子女从母姓,血缘按母亲计算。这种地球上至今仍然存活着“母系家庭”和“阿夏婚”遗俗,被称作人类早期婚姻的活化石。

抢婚或跑婚

抢婚或跑婚是解放前丽江纳西族的习俗。男女经过恋爱彼此有了感情,私定了终身,但却遭到女方父母的反对,或担心遭到女方父母反对,于是男女双方就采取抢亲或跑婚的作法来成婚。古时抢婚或跑婚的原因有的是由于女方家里生活困难无法陪嫁大批的嫁妆。当然,现今这种习俗已不存在。

成年礼

摩梭人和普米族的孩子,到13岁时便要举行成年礼。仪式一律在大年初一凌晨举行,地点在自己家的正房火塘下方两根屋柱下。右边的圆柱为女柱,左边的圆柱为男柱。男孩站在男柱下,女孩站在女柱下,一脚踩着猪膘肉,一脚踏着粮袋,象征终年吃用不尽。女孩由妈为其穿上漂亮的衣裙,盘发和配戴饰物。男孩由舅舅佩上腰刀。成年礼过后,算是大人了,可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洞房夜的撕打

小凉山的彝族婚礼相当特别,洞房之夜,一对新人要进行一番激烈的撕打。新娘要用竹签戳、用手抓新郎,使新郎手上、脸上留下血痕,以示新娘的贞操体面。

云南“十八怪”

云南省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流传甚广,版本甚多的“云南十八怪”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云南民族风情的一种体现。

其中一种版本是这样说的:“鸡蛋用草串着卖,米饭饼子烧饵块,三只蚊子炒盘菜,石头长到云天外,摘下草帽当锅盖,四季服装同穿戴,种田能手多老太,竹筒能做水烟袋,袖珍小马有能耐,蚂蚱能做下酒菜,常年都出好瓜菜,好烟见抽不见卖,茅草畅销海内外,火车没有汽车快,娃娃出门男人带,山洞能跟仙境赛,过桥米线人人爱,鲜花四季开不败”。这个顺口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风情。

三道茶

三道茶原是南昭、大理国时期国王宴请将军大臣的礼待,后来配方流入民间,形成民间待客的一种方式。

三道茶就是一苦二甜三回味。苦茶是用下关沱茶制成,小茶盅泡饮,苦中带涩,有清凉之效;甜茶用乳扇、核桃仁、红糖、感通山青毛茶配置而成,一饮清香甘甜;回味茶用蜂蜜、茶水、花椒、姜片、桂皮配置而成,味道辛辣而略甜,回味无穷,三道茶有如人生三味。三道茶一道一道地端敬宾客,敬地,白族姑娘双手举杯齐眉,以示尊敬。席间端来小碟的红绿丝,花生米、蜜饯、果脯等。宾客一边品茶,一边欣赏民族歌舞表演,《掐新娘》、《金花之歌》、《八角鼓舞》、《情歌对唱》等已成为三道茶保留文艺节目。

僳僳族

僳僳族先民乃汉代滇西“嶲”(xi县名,今作“越西”)、“昆明”之属,属于氐羌族后裔。约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在头领木必扒带领下渡过澜沧江,翻越碧罗雪山抵达怒江,以此作为生息繁衍据点,其中部分氏族逐步向南沿怒江西岸迁徙至芒宽境内;部分氏族由福贡、泸水境内往西迁到腾冲大塘等国境沿线一带。后来,迁徙到腾冲大塘一带的部分氏族又翻越高黎贡山进入潞江境内。

僳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有文字。僳僳族中的很多人还能操汉、彝、傣、白、德昂、苗等族语言,僳僳族语言常借用汉、彝、傣词汇。民国时传教士曾使用拉丁字母创造变形体表音的老僳僳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语言学家帮助僳僳族人民创造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新文字。

僳僳族有“花僳僳”和“黑僳僳”之分,高黎贡山的僳僳族多数属于“花僳僳”。主要分布在怒山与高黎贡山山脉之间的怒江东西两岸的高寒山区、半山区及低热河谷地区,集中分布于高黎贡山东部的潞江和芒宽的27个自然村。其姓氏主要以麻、余、欧、胡、密姓居多。

解放前常居住在高黎贡山丛林,过着狩猎、刀耕火种的游牧式生活。以种植包谷、荞麦为生,以猎取飞禽野兽为食。在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傣族不上山,僳僳不下坝。”僳僳族大多居住于山区,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就必然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山坡上开荒垦地。他们还通过狩猎来改善生活和换取一些必须的生活用品。他们的居室一般比较简陋,多为简易竹、木架结构的草房,有的就住在终年潮湿的岩洞中,有的随耕地搭窝棚居住,随着轮耕地不断搬迁。僳僳族人民成村成寨的较少,三五家就成1个村寨,多为无邻无舍的独住。解放后,大多数都是山坝两头居,形成1村两地,1户两锅,一年四季忙上忙下的状况。随着形势的改变,僳僳族人民的生活有所提高和稳定,他们的居室也大有改变,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富一点的还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打破了过去的拥挤简陋的住房习惯。

僳僳族不仅是一勤劳勇敢、朴实忠厚和直爽开朗的民族,而且也是一个较好客和最讲信誉的民族。不管家境如何贫寒,都热情好客,喜欢结交朋友。无论亲戚朋友还是过往行人,到了僳僳族家,都要茶水饭食招待,如你不吃,会视为你对他们不恭。在僳僳族中有“山不转路转,谁出门能把房子背着走”之说。僳僳族心直口快,不会拐弯抹角。与僳僳族交往,只要你不欺骗,说到做到讲信用,他愿把心肝肺腑都掏出来给你。假如你不怀好意,进行欺骗、不讲信誉,那他再也不愿与你再继续交往下去。

云南食花

在四季如春的云南,四时竞妍的鲜花不仅是观赏的植物,而且还是餐桌上时兴的菜肴,几乎每一种可食之花都与一种菜谱联系着。如果你去云南不吃一顿花菜,那就算白去了一趟。

云南野生观赏植物约有2500多种。许多花卉都可食用,比如火红火红的木棉,芳香四溢的茉莉,洁净纯雅的幽兰,亭亭玉立的木兰,漫山遍野的杜鹃等都是可食花卉中的姣姣者。正可谓“秀色可餐”,云南人舍不得春去花落。云南26个民族兄弟都有关于花的菜谱,他们爱花,好像觉得非要把花吃进口才能表达内心的爱。他们的食花历史据有关资料表明已逾千年,每到春天,不论是男女老少都赶往山上,边采摘野花边唱山歌,采得百花之后,晒干,腌制,用罐储存起来待用。

澜沧江畔生活的拉祜族也是一个以花为生的民族,花不仅是菜中佳肴,还是他们生命的象征。拉祜族吃花的历史很长,几乎贯穿于他们整个历史发展时期。苗族踩花山,其实是采花山,有歌唱道“采得百花配成菜,招待未来的太太”,可见花菜的地位与尊贵。

纳西族认为开白花的植物对人类都是滋补品。花菜既是菜也是良药。山茶花有凉血之功效,是治吐血肠风的良药;蜜蒙花有祛风明目的功效;绿苞山姜是暖胃健脾的良方。翻开一部中草药图谱,仅花卉就占了一半以上,而这一半以上的花朵又经常出现在云南各民族的饭桌上,丰富着红土高原的饮食文化。

傣族是一个以花为荣的民族。在他们眼里,一朵鲜花的价值胜过一颗宝石,一片落花也会惹起他们善良心池中阵阵涟漪。傣家人开的餐馆,十有八九的菜谱中都会有花的影子,一道道花菜又都冠着非常好听的菜名,“鹅血玛瑙”中有红山茶的花瓣,“天女下凡”中掺杂着棠梨花的芳踪,“人间仙宫”里不乏幽兰含苞待放的花蕊。一次,我和文友来到美丽富饶的橄榔坝,在竹干栏式的饭馆里享用了一顿鲜花席,享受到傣家人独具风味的食花文化。

传统的傣家菜多以酸辣著称,吃法上讲究凉拌为主,辅以绿佐料,但傣家人的花菜,讲求的是自然风味,色香俱全,偏重于菜的外观色泽,因此,当我们围住丰富的花菜,仿佛面对浓缩了的春天花园,红的似血,白的如玉,黄的呈金,蓝的如钻石,几乎所有的颜色都在竹篾编制的餐桌上集合了。菜谱中有木棉花炒酱豆米,有小百花酸腌菜汤,有凉拌棠梨花,有辣酱凉拌生食大白花,有水煮芭蕉花,有山茶花糯米粥,有鸡蛋炖仙人掌花……面对满桌的花菜,真是有些不忍心下手,这是我见过的各种宴席中最为独特而华丽的宴席了。

云南各省市有哪些民俗文化活动
答:1. 彝族(楚雄州等地)火把节:举行耍火把、摔交、斗牛、歌舞表演等活动,时间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2. 插花节:彝族人民插花、对歌,庆祝节日,时间为农历二月初八。3. 彝族赛衣节:展示歌舞、鲜艳服饰,庆祝节日,时间为农历三月二十八日。4. 彝族虎节:跳虎笙、虎舞,庆祝节日,时间为农历正月初八至...

云南的民俗活动介绍
答:1. 泼水节:作为云南省傣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中旬举行,为期3至7天,人们互相泼水以表达祝福和祈求好运。2. 火把节:火把节是云南省彝族的传统节日,有“东方的狂欢节”之称。它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人们点燃火把,跳舞,唱歌,喝酒,吃烤肉...

云南有哪些民俗
答:1. 节日民俗 云南的节日民俗多种多样,以传统节日为主,如春节、火把节等。春节期间,云南的各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贴春联等。火把节则是彝族和白族的盛大节日,人们会通过点燃火把、唱歌跳舞来祈求丰收和幸福。2. 婚嫁民俗 云南的婚嫁民俗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不同民族有着...

云南风俗有哪些?
答:1、石宝山歌会,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歌会于每年农历的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在云南大理州剑川县石宝山举行,届时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聚集一处,弹弦对调以歌觅偶。2、梨花会是白族...

云南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答:1. 在云南,你可以看到竹筒被当作锅来煮饭出售,这是一种独特的民俗现象。2. 云南的牛奶被制作成扇子形状出售,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创造力。3. 过桥米线是云南的一大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4. 当地的米饭被制成粑粑状,被称为饵块,这是云南的一种传统食品。5. 云南人用歌声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这...

去云南游玩,能体验到哪些民俗活动?
答:云南省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以下是一些云南的民俗活动,供您参考:泼水节:泼水节是云南省傣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在泼水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泼水,以表达祝福和祈求好运。这个节日通常在每年的4月中旬举行,持续3-7天不等。火把节:火把节是...

云南风俗文化
答:一、傣族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云南各地的傣族,都以“泼水”的形式来庆祝,所以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泼水节“是云南少数民族的数百种节日中,影响最广,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区,全州各地都有“泼水节”,其中尤以景洪市每年举办的“泼水节”规模最大,盛况空前...

云南风土人情的简单介绍?
答:1,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2,大理三月街 大理三月街,又名“观音市...

云南古村落有什么独特的文化传统或节庆活动?
答:围绕村子巡游,祈求光明、驱邪避害。同时,还有摔跤、歌舞等活动。8. 藏族“藏历新年”:藏族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重要的节日,一般在藏历元月举行。节日期间,藏族人会举行祭祀、歌舞、赛马等活动,祈求神灵保佑。这些节庆活动展示了云南古村落的丰富民族文化传统,也是游客了解和体验当地民俗风情的好机会。

云南有什么节日风俗
答:1、彝族的火把节:这一节日不仅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重要节日,被赋予了深厚的民俗文化意义,被誉为“东方的狂欢节”。2、佤族的木鼓节:佤历的“格瑞月”,即公历的12月,是佤族举行全寨性木鼓活动的时期。自2002年起,将4月10日至12日定为佤族木鼓节。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