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的面积、 人口是多少

作者&投稿:藏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吉林省的面积和人口有多少~

总面积2712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3636平方公里.
2007年末,户籍总人口432.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19.5万人,女性人口213.2万人。农业人口221万人,非农业人口211.7万人。

吉林省总,面积是,18.74万平方千米,总营口市2717.43万人

吉林省面积18万多平方千米,人口有2717.43万人(2017年)。

2017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717.43万人,比上年末净减少15.6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39.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65%,比上年末提高0.68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8.48万人,出生率为6.76‰;死亡人口17.76万人,死亡率为6.50‰;自然增长率为0.26‰。人口性别比为102.72(以女性为10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3.1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2%。

扩展资料:

吉林,地处中国东北中部,东北亚地理中心,因清初建吉林乌拉城而得名,简称“吉”,省会长春,原省会吉林市。地跨东经121°38′~131°19′、北纬40°50′~46°19′之间。东西长769.62公里,南北宽606.57公里,土地面积18.7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2%。

吉林省位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几何中心地带。北接黑龙江省,南邻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联邦接壤,东南部与朝鲜隔江相望。吉林省地处边境近海,边境线总长1438.7公里,其中,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最东端的珲春市最近处距日本海仅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公里。

吉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吉林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教育强省、农业强省,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汽车与石化、农产品加工、商业卫星为支柱产业,航空航天工业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医药、冶金建材、轻工纺织具有自身优势特色。

吉林省辖长春(副省级市、省会)、吉林市(较大的市、原省会)、四平、松原、白城、辽源、通化、白山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另直管梅河口、公主岭2个县级市。

参考资料:吉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百度百科



吉林省在全国的位置主要体现为三个大约2%: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95%;人口2753.3万人,占全国的2%;2015年GDP达到14274.11亿元,占全国的1.97%。现辖1个副省级市、7个地级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山管委会,60个县(市、区)。全省城镇化率55.3%,居全国第13位。省会长春市。

地理位置: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腹地,位于东北亚地理几何中心。地跨东经121°38′~131°19′、北纬40°50′~46°19′之间。东西长769.62公里,南北宽606.57公里。南邻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与黑龙江省相连;东与俄罗斯联邦接壤,东南部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

吉林省地处边境近海,边境线总长1438.7公里,其中,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最东端的珲春市距日本海仅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公里。

扩展资料

吉林省地处由中国东北地区、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构成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积极支持的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中居于重要地位,具有与东北亚区域开展合作的优越区位条件,是中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

吉林省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吉林省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为三大支柱产业,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光电子(航天)信息、新材料、旅游等为优势产业。吉林省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是著名的“黑土地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多年来,吉林省粮食商品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人均肉类占有量居全国第1位。

吉林省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和重要资源优势突出。全省拥有58所高等学校和121个科研院所,每万人中拥有科学家、工程师和在校大学生人数均居全国前列。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全国第10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吉林省拥有自然保护区51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6%。吉林省森林覆盖率达44.2%,东部地区达到70%以上,是国家生态建设试点省。吉林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油页岩、硅灰石、火山渣等矿产储量和矿泉水总允许开采量均居全国首位,开发潜力巨大。

参考资料:吉林概况—吉林省人民政府



  您好,据我所知
  吉林省简称吉,因境内吉林城而得名。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北界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地处东经122-131度,北纬41-46度之间。幅员面积为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300公里。东南部高,西北部低,中西部是广阔的平原。管辖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春、吉林、四平、通化、白山、辽源、白城、松原8个地级市。

  历 史

  吉林省历史上长期是满、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活动和聚居之地。汉族虽很早就移入省区中部和东部一带,从事农业和采集业,但满、蒙古、朝鲜族及其先世对省内的经济开发影响较大,约3000年前(周)活动在长白山北部一带的肃慎部族(汉称挹娄,隋唐称靺鞨,皆系满族前身)以射猎为主,为本区原始居民。唐代时曾建渤海国于东部山区。宋代时又建金国(女真)。明以后满族经济活动则有畜牧、采集、狩猎、捕鱼及农业等多种生产。省境西部,古称鲜卑、契丹、鞑靼,均为蒙古族同系,以游牧为主。北宋时建立辽国,灭渤海国,势力达于省境东部。至明末,全省仍为人烟稀少,山林茂密,草原丰美的地区。
  清顺治年间,颁发招垦令,鼓励华北农民来东北地区开垦,但至乾隆五年(1740)又颁布了"流民归还令",施行封禁政策。在此期间,长白山区划为清室采参与狩猎地,东丰、梅河口、辉南、磐石一带为皇室围场,从今松花江畔的法特起经长春至今辽宁省开原筑有柳条边墙。以西为蒙古族牧地,禁止越境。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并未能阻止为生活所迫的华北大批汉族农民流入吉林中部一带,并向北、向东、向西扩展。1791年蒙古王公也开始在长春一带招民开垦。在农垦区内出现了酿酒等手工业和小的集镇,东部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也有不少汉族和朝鲜族移入,从事农业、伐木和采集。嘉庆八年(1803)废止禁令,光绪四年(1878)吉林又设置垦务局,大事垦殖,经济面貌大为改观,并逐步形成东部的农林地区,中部的农业地区和西部农牧地区的差异特点。清初,自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为吉林省设制之始。其所辖范围包括现今省境中东部、黑龙江省东南部,及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域。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吉林省正式建制,省会设在吉林,辖区跨今吉、黑两省大部分地区,下设吉长、滨江(哈尔滨)、依兰(三姓)、延吉四道,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时期。20世纪初始建铁路,1903~1929年修通了中东铁路南满支线、吉长、四洮、吉敦、天图、沈吉等线,日伪时期又修通了长图、长白、 牡图、拉滨、 白阿、梅辑、鸭临等线。这些铁路改变了以吉林为中心的官马驿站交通系统和区域联系方向,哈尔滨及其所联系的地区也由吉林省析出。从而加强了长春的政治和交通地位。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海拔:
  吉林东部为海拔千米以上的长白山地和海拔500米以下的吉东低山丘陵,西部是松辽平原,平原西部低平,为吉林牧业基地。

  气候:
  吉林省处于北半球的中纬地带,欧亚大陆的东部,相当于我国温带的最北部,接近亚寒带。东部距黄海、日本海较近,气候湿润多雨;西部远离海洋而接近干燥的蒙古高原,气候干燥,全省形成了显著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并有明显的四季更替。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3-5℃,全年日照2200-3000小时,年活动积温平均在2700-3600℃,全省年降水量在550-910毫米, 无霜期120-160天,具有雨热同季特点,对各种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初霜期在9月下旬,终霜在4月末5月初。

  自然资源:

  林业、草原资源:吉林省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长白山脉连绵千里,素有"长白林海"之称。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72.2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1.37%,列全国第12位;其中林地面积797.67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2.04%,列全国第8位。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为8.4亿立方米,列全国第6位;森林覆盖率为42.4%。全省最高点为长白山白云峰,海拔2691米。
  西部草原,地处松嫩草原中心,是我国著名的草原之一,以盛产羊草而驰名中外,生长以多年生根茎禾草和丛生禾草占优势,属平原草甸草场类。也是国家北方商品牛、细毛羊主要产地之一。 吉林省草原可利用面积达437.9万公顷,主要集中于西部和东部地区。
  吉林西部是欧亚草原的最东端,水源丰富,草质良好,是科尔沁草原的一部分,是吉林省畜牧业发展基地。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发现的矿藏136种。已探明储量矿产93种,开发利用75种。有22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其主要矿产种类有:煤保有储量近21亿吨,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1399.0万吨,铁矿石保有储量4.6亿吨,金保有储量列全国第13位;油母页岩、硅藻土、硅灰石等10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蚀面用辉长岩、二氧化碳气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钼、锗保有量列全国第三位,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居全国第6位。非金属矿产是吉林的优势,出口的产品基本上是非金属矿物原料及其产品。硅灰石、硅藻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等可充分保证开采。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储量也很丰富。

  野生动植物:山地资源丰富,尤以长白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为最。吉林省是闻名中外的"东北三宝"-- 人参、貂皮、鹿茸的故乡。灵芝、天麻、不老草、北芪及松茸、猴头蘑、田鸡油等都在国内外很有影响。 长白山区有植物资源23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900多种。药用植物多达870余种,可食用的植物200多种。可供工业利用的优良树种有红松、长白松、鱼鳞松、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楸、紫椴等。山葡萄、五味子、越桔、山楂等是酿酒原料。野生蜜源植物达300多种。拥有陆生动物资源达437多种,其中珍贵的皮毛动物有梅花鹿、紫貂、水獭、猞猁、东北虎、金钱豹、花尾棒鸡等;名贵药源动物有马鹿、麝、熊、獾子、田鸡、林蛙等;经济利用价值较高的有野猪、狍子、山鸡等。

  农作物:吉林省土质肥沃,特别适宜种植粮豆、油料、甜菜、烟、麻、薯类、人参、药材、水果等各种作物。播种面积为395.9万公顷。 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玉米出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吉林省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盛产 玉米,大豆,水稻等。
  吉林省的松辽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世界著名的玉米带。

  旅游资源:吉林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省会长春市内有伪满洲国旧址,有净月潭森林公园、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汽车城和长春电影制片厂。有象征文化城市的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大专院校。有以名门饭店,香格里拉饭店为代表的五星级酒店服务场所多处。在吉林市有龙潭山高句丽山城,北山公园,丰满松花湖;敦化的六顶山渤海古墓群;延吉的城子山山城;位于长白,安图,抚松三县境内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有天池、瀑布、温泉群及大陕谷;通化的靖宇陵园;集安的丸都山城,洞沟古墓群,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好太王碑;农安的辽塔;伊通火山群;等等。

  人 口

  人口统计:
  2004年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708.5万人。全年全省出生人口20.0万人,出生率为7.39‰;死亡人口15.2万人,死亡率为5.63‰;全年净增人口4.8万人。

  人口增长率:
  2004年自然增长率为1.76‰。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
  全省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在43个少数民族中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为世居民族。全省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481.63万人,占90.9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46.36万人,占9.03%。 在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中,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延边、吉林、通化、白山等市;蒙古族和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西部的白城和松原市;满族、回族以长春、吉林、通化、四平市居多。 全省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伊通满族自治县4个民族自治地方。有34个民族乡(镇),其中蒙古族乡10个,满族乡(镇)10个,朝鲜族乡(镇)7个,回族乡2个,满族朝鲜族乡3个,朝鲜族满族乡2个。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和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位于全国第9位和第11位。

  文化程度:
  2004年,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1.20万人,在学研究生2.96万人,毕业生0.59万人。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1.12万人,在校生36.22万人,毕业生6.50万人。全省成人高等教育招生7.18万人,在校生12.17万人,毕业生5.40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14万人,在校生16.42万人,毕业生4.67万人。全省普通高中招生16.99万人,在校生45.16万人,毕业生10.11万人。全省初中招生34.60万人,在校生114.80万人,毕业生36.86万人。普通小学招生24.86万人,在校生174.14万人,毕业生35.54万人。特殊教育招生914人,在校生5555人,毕业生61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8.98万人。

吉林省面积18万多平方千米,人口有2717.43万人位于祖国的东北中部,省级行政中心在长春周围临近的省份是黑龙江省

吉林